琅嶠是一個舊地區名,“琅”亦作“郎”、“浪”;又名浪嶠南嶼、琅嶠山,亦簡稱嫏。即今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
琅嶠是一個舊地區名,“琅”亦作“郎”、“浪”;又名浪嶠南嶼、琅嶠山,亦簡稱嫏。即今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
琅嶠是一個舊地區名,“琅”亦作“郎”、“浪”;又名浪嶠南嶼、琅嶠山,亦簡稱嫏。即今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
琅嶠番,清代文獻對部分高山族稱謂。泛指居於鳳山縣(今屬台東縣)南境琅嶠山中的高山族。共有“番社”18個,分布在深山密林或險阻溪岸。善用鏢槍、竹箭,主要以...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政府成立台灣蕃地事務局,任命西鄉從道為事務局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打台灣琅嶠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是為牡丹社...
羅佛號事件,近代美國侵犯台灣事件。1867 年,美船羅佛號在台灣南部的琅嶠(今恆春半島)附近觸礁沉沒,船上的十餘人被當地高山族人所殺。事後,美國悍然派其東印度...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又稱斯卡羅王國、琅嶠十八番社,是由南遷琅嶠(今恆春)的知本社卑南族人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通婚排灣化後所形成建立的貴族政治實體...
清代「琅嶠-卑南古道」位於旭海、南田間,現被稱作「阿朗壹古道」的天然海岸,...... 清代「琅嶠-卑南古道」位於旭海、南田間,現被稱作「阿朗壹古道」的天然海...
由於氣候溫暖,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恆春的古名“琅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中文名稱 恆春鎮 外文名稱 Hengchun Township 別名 琅嶠 行政區類別 鎮 ...
卓其篤,清代台灣高山族抗美首領。又稱卓杞篤,篤其卓。鳳山縣琅嶠尾龜仔角十八社頭人。同治六年(1867),美船“羅佛號”在台灣南部七星岩遇風觸礁,乘小舢板於...
其實恆春舊名“琅嶠”,而“琅嶠”在原住民排灣族語中就是“台灣尾端”的意思,所以,恆春是台灣最南端的鄉鎮。中文名 貓鼻頭 地點 位於恆春半島的東南岬 ...
卓杞篤(?—約1873年),是台灣清治時期晚期恆春地區龍鑾潭排灣族斯卡羅族領袖,也是琅嶠十八社的首領。...
恆春鎮舊名琅嶠,為台灣最南端的鄉鎮,亦為枋寮以南唯一的平原,古城就座居鎮中央,其周遭丘巒環繞,早年也是南疆上的國防重鎮;不論就歷史、建築而言,恆春城都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