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粒子球體和能量以太假說
- 外文名:Particle sphere and ether hypothesis
- 作者:顧淼峰
最新發現,基本假設,四種基本力,能級和以太密度,電荷、質量和排列原則,排列原則,電荷,反粒子,質量、密度,離心力,微觀粒子,自旋周期性,中子,宇宙射線,電磁波,電磁波,波粒二象性,理想體系,理想體系,多級體系,成因,零號元素,光的彎曲,黑體和黑洞,其他,量子糾纏,時間,火星,
最新發現
-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主持的量子隱形傳態研究項目組,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 德國柏林亥姆霍茲材料與能源研究中心與來自德勒斯登、聖安德魯斯、拉普拉塔和牛津的研究人員在2009年於柏林進行的中子散射實驗中,找到了自旋冰中磁單極子的類似物,但這並非狄拉克所預言的基本粒子。
基本假設
1.假說的建立基於兩個假設:粒子球體假設和能量以太假設。
2.“粒子球體自旋假說”認為:粒子本質是一個高速自旋的能量球體,其表面線速度遠超光速;具有吸積盤,吸收能量;存在類似氣旋或颱風的風眼,磁場由此向外輻射;。
3.而“能量以太假說”認為:整個宇宙空間各處充滿能量,能量的高速運動構成粒子;能量間具有極快的平衡作用,將以能量對流的方式使得能量在極短時間內趨於平衡。
4.由於粒子吸收能量沒有記憶性,當粒子所蘊含的能量和周邊能量以太值超出某極限後,粒子從南極釋放出能量,在這個過程中粒子自旋速度迅速下降。
5.由於能量以太需要參與粒子運動,可以推導出能量間運動速度極快,表現為能量的各向同性,最直接的證據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四種基本力
只需假設粒子以類似氣旋或颱風模型運動,無需更進一步次原子模型,即可給出幾種基本力:
磁場及磁力被認為是粒子的內稟屬性,其和能量以太相互作用的顯著現象為磁場重聯;
弱相互作用為粒子從高以太區進入低以太區後,球體粒子分裂的結果;
強相互作用則是向心力潮汐作用的產物。
能級和以太密度
能級,也叫粒子能級,表征粒子所蘊含的能量。
可能表達式為:E=mV2。(v為粒子表面線速度)
對於自由粒子,由於粒子吸收能量不具記憶性,粒子能級在一定範圍內呈現周期性變化,在無外力作用時,能級在一定範圍內保持穩定;巨觀上最典型案例為太陽耀斑爆發;同時,能級越高,自旋速度越快,產生向心力越大。
對於被引力場、電場吸引並做圓周或類圓周運動的粒子,由於潮汐鎖定作用,被吸引粒子自旋周期在無外力影響下最終將和公轉周期同步。
由假說可以推導出:粒子自旋速度應至少略快於能量以太用以平衡的速度,否則將由於能量間平衡力而被湮滅。
由粒子吸收能量和避免湮滅的情況可以推導出:當粒子自旋速度僅略快於能量以太平衡速度時,其能級很低,向心力可能不存在,磁場存在類似磁單極形態。
電荷、質量和排列原則
排列原則
按照潮汐鎖定作用的作用距離,可以知道:距離吸引體越近,向心力越大,潮汐鎖定作用越大,達到低能級的時間越短。
對於微觀粒子,存在洪特規則,和原子核電中性特點;
對於巨觀天體,存在金星、水星繞太陽自轉周期緩慢;月球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等天文現象。
電荷
根據假說,引力和電場力區別僅顯尺度,可以得出:電荷實質為引力,表征粒子表面自旋引起的向心力。
對於正負電荷,僅是粒子在磁場的偏轉方向不同,實質僅為粒子自旋方向不同。
而對於質子和電子電荷數相同的問題,可以由質子和電子質量比的差推導出:電子的能級遠高於質子,這也是氫原子只能捕獲一個電子的原因。
高溫超導的原因可以認為是某些原子核能級過低的結果,因為過低能級將產生電中性,即其從能量以太獲得的能量只能用以維持粒子穩定。
反粒子
如果存在兩個粒子,能級存在一定關聯性,使其相遇時無法相互捕獲,繞一方做圓周或類圓周運動;
同時又由於向心力使得兩粒子最終克服磁場作用而相互劇烈碰撞,釋放大量能量,產生更低尺度的高能級粒子:高能光子。
即反粒子實質為粒子碰撞而非湮滅。
質量、密度
根據潮汐鎖定作用導致能級降低,和電場力點電荷理想模型,可以得到:密度表征天體能級高低。離吸引體越近,受到的向心力越大,密度越高;行星能級高低的直觀判斷是是否為類地行星,有緊密核心。
反向的排列結果就是:離吸引體越遠,能級(一般)越大,表現為向心力越強,可以捕獲衛星。
推論:電子也可以存在類似光子的“衛星”。
由以上推導可以得出:質量可變,其可以解釋原子核聚變釋放能量,實質為粒子能級下降,引力質量增大。
離心力
被吸引體繞吸引體做圓周或類圓周運動,其向心力來自於吸引體對能量以太擾動引起的渦旋,距離越近,向心力越大;
而其離心力來自被吸引體自旋速度。對於一定軌道,具有一定初速能級的粒子,存在一定軌道,使得離心力總等於吸引體施加的向心力。但考慮潮汐鎖定作用,該軌道是漸變的。
當向心力減弱,或者離心力(自旋速度)增大時,被吸引體將遠離吸引體,如獲得額外能量;反之,靠近。
微觀粒子
自旋周期性
由基本假設4可以推導:具有不同表面線速度和一定能級的粒子,其到達一次能量釋放的時間不同,有的小於一個自旋周期,有的整數倍於自旋周期。
粒子的這種特點也稱為量子效應。但量子效應並不只限於微觀世界。
中子
由核聚變,氫原子轉化為其同位素氘,可以推導出:質子在成為中子時,產生質子間強潮汐鎖定作用,由於兩質子間能級有差異,其中一個轉化為低能級質子,另一個轉化為繞質子運動的自轉周期等於公轉周期的伴隨粒子:中子。
在這個過程中,質子裂變,釋放出電子、中微子甚至γ射線、以及能量,具體順序和過程不詳。
同時考慮質量度量向心力,可以推導出中微子能級很高,以使其難以被捕獲。
宇宙射線
對於中子,如果其從原子核中被射出,則所在能量以太密度降低。由於中子表面自旋速度不變,根據能量以太密度降低,能量間相互作用降低可以推導出:中子將在很快時間內突破粒子能級上限,釋放大量能量,或能量體,在新能量密度區域保持穩定,並重新獲得磁場。該現象稱為中子衰變,或弱相互作用
由中子衰變可以推導出:宇宙射線的衰變原因是從高能量以太密度進入低能量以太密度後的結果。
電磁波
電磁波
由被吸引體軌道穩定可以知道:如電子等粒子在無法徹底脫離原子核時,其能級最終將返回之前低能級狀態與對應軌道。
當存在電流或磁場等外能量時,電子不斷在軌道間躍遷,並在這個過程中如中子衰變般不斷分裂,釋放出速度和表面線速度相關的電磁波;當能量達到一定值時,電子將如電磁波般脫離原子核,稱為光電效應。
由上可知:電磁波實質為粒子分裂的產物,同樣是球體粒子,具有自旋、能級、磁場等物理量,且能級普遍較高,靜質量較低。
波粒二象性
由粒子球體假說可以推導出:粒子周期性釋放能量,具有能級波動,對應粒子電場和引力場周期性變化。
能級越高,單位時間波動頻率越快,引力質量越小;反之越低。
粒子由於能級躍遷釋放的電磁波速度正相關於釋放體能級或表面自旋速度,即超光速情況比較普遍,如中微子即可以有超光速的可能。
對於某特定區域巨觀體,給予其足夠能量,可以產生如空間穿越的現象。
理想體系
理想體系
一個由吸引提和被吸引體組成的體系中,當被吸引體能級都處於最低時,該體系叫做理想體系。表現為公轉周期等於自轉周期,向心力和磁力作用範圍極小,這類吸引體稱為第一級衛星。
多級體系
無法達到理想體系的體系就叫做多級體系,其區別在於:理想體系中所有被吸引體都處於同一等級,而多級體系存在諸多小體系:如地月系和太地系等。
成因
多級體系演化為理想體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力是向心力的潮汐鎖定作用。對於多級體系而言,潮汐鎖定作用可以認為是推動體系演化的最主要推動力,為區別第一推動力,這裡稱之為第二推動力。
零號元素
如果一個體系中存在兩個能級相似或相近的物體,則在特定條件下會形成各方能級都極低的類似零號元素的物質。
光的彎曲
由上推導可以知道:次級體系釋放出的電磁波由於和上體系存在關聯,且電磁波能級相對次體系較高,故而難以被捕獲。
表現為可見光在太陽引力場下的彎曲,但可逃逸,即地球上的人類仍然可以觀察到太陽運動。
黑體和黑洞
當引力強到一定程度,電磁波(可見光)被完全捕獲,不在反射或者折射時認為該物體為黑體。
由上假設,黑洞實際為一類超強引力體,一般為體系高層天體。在特定條件下,太陽也可以形成某種黑洞效應。
由體系和黑體假設可知:黑洞的第一級衛星,可以直接觀測到黑洞運行,因此不存在時間扭曲甚至逆轉的可能。
其他
量子糾纏
由假說可以知道:能量和粒子相互作用。如果操作一個粒子,將引發其對能量以太的相互作用,進而導致另一個粒子狀態被改變,其所需要的時間極其短暫。
但如果存在強引體或強磁場,其改變特徵將存在非對稱性;當足夠強大時,量子糾纏效應將很難被察覺。即:量子效應具有地域性。
時間
由粒子能級可以知道:不同能級自旋速度不同,即經歷的時間不同。
由電子排列規則可以推導:次體系時間最終將等於主體系,即時間一致。
考慮尺度問題與體系問題,存在如下假設:
不同尺度的物體,其時間具有相關性。
以太陽自旋周期為一個恆星日,則金星時間等於一個恆星日;地球時間為(24小時*地球能級和太陽能級的某個函式);對於月球時間等於地球時間……
火星
對於火星異常運動,一種符合假設的推理是:火星原為地球伴星,後在多級潮汐作用下,脫離地球,成為太陽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