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

50年代,以美國弗里德曼為核心的貨幣主義流派倡導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既影響物價總水平變動,也影響總產量或國民收入變動。著作有弗里德曼《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貨幣穩定方案《價格理論》(1962)。1956年,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表述》中發展了貨幣需求理論。弗里德曼探討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採取了與凱恩斯不同的方法,不再具體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將貨幣作為構成財富資產的一種,通過影響人們選擇資產的種類來保存財富的因素來研究貨幣需求,實際上是資產需求理論在貨幣需求理論的套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貨幣數量論
  • 外文名: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 理論內容:貨幣是債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
  • 提出者弗里德曼
基本內容,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內容,貨幣需求函式,經濟意義,內容,解析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發展,現代貨幣數量論與經濟發展,前言,現代貨幣數量論:理論與假設,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實況考察,結論,現代貨幣數量論對中國的意義,

基本內容

現代貨幣數量論(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重定向自現代貨幣數量論(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是貨幣主義的理論核心。
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大致可分為以費雪為代表的貨幣數量論和以馬歇爾等人為代表的劍橋學派的數量論即現金餘額說弗里德曼是沿著劍橋方程式來重新表述他對貨幣數量論見解的。認為可以把劍橋方程式M=kPT=ky看作是貨幣需求函式,其中PT是貨幣需求中的兩個變數,而把k代表所有其他變數,因此,在數值上不能看作是一個常量,把k當作包含其他變數的函式。同早期的貨幣數量論一樣,貨幣主義也承認貨幣數量在經濟生活中起支配作用。區別在於貨幣主義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既影響物價水平的變動,也影響總產量或國民收入的變動。
現代貨幣數量論
凱恩斯主義並不否認貨幣的重要作用,認為“貨幣也重要”,但他們更強調的是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而貨幣主義從現代貨幣數量論出發,得出的是“貨幣最重要”的結論,認為經濟波動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快和無規則的變化。至於貨幣供應,弗里德曼認為貨幣供應基本上取決於貨幣制度,即由法律和貨幣當局決定貨幣量。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內容

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是債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貨幣需求是個人擁有的財富及其他資產相對於貨幣預期回報率的函式。據此,弗里德曼將他的貨幣需求公式定義如下:
現代貨幣數量論
其中,
Md/p表示對真實貨幣餘額的需求;
Y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論上的所有未來預期收入的折現值,也可成為長期 平均收入;
rm表示貨幣預期回報率
現代貨幣數量論
re表示債券預期回報率;
η表示股票預期回報率;
弗里德曼看來,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總財富,但總財富實際上是無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穩定的現期收入來代替。
對於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隨著收入的增加即財富的增加,貨幣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認為,人們永久性收入是穩定的,它是人們長期收入的平均預期值,在商業周期擴張階段,人們的暫時性收入大於永久性收入。收入變動幅度平均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趨於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穩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財富和人力財富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貨幣函式中起主導作用,在凱恩斯的消費函式中,消費是現期收入的函式,並用消費支出增量和現期收入增量的關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說明消費不足和短期經濟波動。而根據永久性收入假說,即使現期收入增加,消費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穩定變化的,與現期收入關係不大。同時,永久性收入假說的一個必然邏輯是既然收入與貨幣需求正相關,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穩定性必然要求貨幣需求的穩定性,這就是弗里德曼的“單一規則”的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
相對而言,凱恩斯認為貨幣預期回報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認為不是常量。當經濟中利率上升時,銀行可以從貸款中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銀行存款形式持有貨幣回報率隨著債券和貸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銀行存款競爭一直到沒有超額利潤為止,這一過程使rb-rm保持相當穩定。弗里德曼這種觀點意味著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影響極小,那么利率的變動在長期中對產量和就業的影響就小,這也使弗里德曼反對將變動利率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理論淵源。
現代貨幣數量論
取決於持有的商品價格上漲時預期通貨膨脹率πe,它的值是穩定的。弗里德曼不同於凱恩斯之處之一是弗里德曼將貨幣和商品視為替代品,商品和貨幣互為替代品的假設表明,貨幣數量的變動可能對總產出產生影響。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決定貨幣需求主要因素,貨幣需求對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穩定導致了貨幣需求的穩定。

貨幣需求函式

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數量論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而首先是一種貨幣需求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貨幣需求函式,後來他又將它擴展。

經濟意義

貨幣需求函式的經濟意義是:單個財富持有者的貨幣需求決定於三類因素:
①財富持有者的財富總量或總收入,即y和w;
②各種形式的財富的價格與收益,即rm、rb、re、(1/P) (dP/dt);
③財富持有者的偏好即u。
弗里德曼認為,若將M、y、w分別視為人均持有貨幣量、人均真實收入、人均財產收入,則這一貨幣需求函式公式可套用於整個社會。

內容

弗里德曼提出這樣的貨幣需求函式式是要表明:
貨幣需求與其決定因素之間具有極為穩定的關係;
②貨幣需求獨立於貨幣供給,即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與貨幣供給完全無關,還需要建立一個貨幣供給函式,才能完善貨幣分析。
在弗里德曼看來,由於貨幣需求函式是極為穩定的,因而物價的變動決定於貨幣的供給。從貨幣供給的變動去研究對物價的影響是貨幣數量論的特點。不僅如此,貨幣供給的變動還影響產量和名義收入,但貨幣量的增長對名義收入的增長的影響有一個時間間隔,因為名義收入是個綜合性指標,它包括價格和產量。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先影響產量後影響價格。這一點又區別於早期的貨幣數量論,早期的貨幣數量論假定充分就業,即假定產量不變。

解析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弗里德曼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貨幣數量論:一個重新的表述》中,提出了著名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是購買力暫時的棲息所”。相對比以往的貨幣需求理論只考慮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在此不僅考慮了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還考慮了貨幣的價值儲藏職能。在此,貨幣與其他生息資產一樣,貨幣是人們進行資產選擇的對象。對此,弗里德曼將貨幣的範圍擴展到廣義貨幣M2。根據美國的歷史數據,弗里德曼進行了實證研究,驗證他的貨幣數量的理論假說,其貨幣需求函式為: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總財富量,但總財富量實際上是無法衡量的,只能用恆久性收入來代替。對於耳而言,它是恆久性收入的代表。一般而言,隨著收入的增加即財富的增加,貨幣需求增加。而且弗里德曼認為,人們恆久性收入是穩定的,它是人們長期收入的平均預期值。收入變動幅度平均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趨於恆久性收入,即恆久性收入是穩定的。恆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貨幣函式中起決定性作用。因為根據恆久性收入假說,即使現期收入增加,消費是按恆久性收入而穩定變化的,與現期收入關係不大,那么恆久性收入的穩和股票的預期收益率re都對貨幣需求產生反向的影響,相對於恆久性收入的決定性影響而言,這些因素的影響是次要的。另外,在實證研究中,由於非人力財富與人力資本之比必、影響人們貨幣需求的其他因素產難以量化而被忽略不計。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發展

貨幣需求的資產選擇理論 資產組合視貨幣為一種資產,是指投資者按一定的比例投資於貨幣、股票、債券等多種金融資產所構成的組合,貨幣需求被認為是一種資產需求,貨幣需求理論於是成為了貨幣需求的資產選擇理論。資產選擇理論主要由兩大分支組成:一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希克斯、馬柯維茨和托賓創立發展的“均值一方差分析”;一支是由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羅等人提出的“狀態偏好分析”。在分析方法上,前者簡明實用,後者抽象難懂,前一觀點被理論界和經濟界所認可而廣為流傳。 貨幣需求的資產選擇理論是對弗里德曼現代貨幣數量論的修補和完善,該理論不僅反映了戰後金融資產多樣化和投資收益不確定性使經濟主體進行理性選擇的現實情況,也修正和發展了凱恩斯僅限於債券和貨幣兩種資產的簡單化資產選擇理論,從而使資產多樣化、分散化成為各類經濟主體的投資準則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方法。托賓的資產選擇學說具有更廣泛的解釋力,突破了前人局限於貨幣市場本身來研究貨幣需求問題的局部均衡分析,發展成為從多種金融市場來研究貨幣需求問題的多種市場一般均衡分析

現代貨幣數量論與經濟發展

前言

經濟發展問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每一個開發中國家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又突出反映於經濟的貨幣化過程。因而,各開發中國家尋求適合於其本國情況的貨幣理論以指導其經濟發展,就成為了突出重要的問題。
由於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經濟,因而,在現代經濟學中貨幣理論流派眾多,可以說,每一位經濟學大師都有其自己的貨幣觀。而在這流派紛呈的貨幣理論中,最有影響的莫過於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創立的貨幣主義一一現代貨幣數量論。
這裡通過對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分析及對開發中國家主要是中國的現實考察,提出開發中國家不應照搬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不是"指南針"而是"參照物"。各開發中國家應結合本國情況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是開發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

現代貨幣數量論:理論與假設

以研究貨幣在經濟運行中是否發揮作用的貨幣主義學派被稱作"現代貨幣數量論"。這一學派的最傑出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他在1956年發表了《貨幣數量論:一種新表述》一文,提出了純貨幣需求理論,即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試圖用穩定的貨幣需求函式來重新表述貨幣數量論,它不考慮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只是象劍橋學派那樣設定貨幣具有效用,然後考察什麼因素決定人們想要持有貨幣的多少。其貨幣需求函式可以表述為:
(M/P)d=f(r,Yp,h,ze,u)
其中,M/p是實際貨幣需求,r是一組收益率,如債券利率和股票市場收益。YP是永久性收入,h是人力資本對非人力資本的比率,ze是預期通貨膨脹率,u是一個混合變數,它反映了嗜好和偏愛的變動。
現代貨幣數量論認為,只要貨幣需求函式穩定,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就將引起價格水平的變化;由於貨幣具有作為商品的媒介的功能,使它具有很高的生產性,這種生產能力同現金餘額持有量的實際規模直接有關,因而確定了資本存量規模,M/p的擴張就會增加總產出。任何理論的成立都包含一定的前提假設,現代貨幣數量論也不例外。這裡我們不打算探討其理論自身的前提假設,而是要著重揭示現代貨幣數量論隱含的前提假設, 即:經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運行;資本市場是完善的;經濟運行中各經濟主體產權邊界清晰,行為獨立。正是在這一系列假定前提下,貨幣主義者得出了上述現代貨幣數量論的基本結論一一價格水平會隨貨幣量的增加而上升;實際貨幣量的增加會導致實際產出的增加,即增加貨幣即可促進經濟發展。

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實況考察

各開發中國家在其經濟發展中,都存在著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二元經濟現象。因而,在開發中國家,一方面其經濟具有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過渡性;另一方面,在其金融領域,也相應存在著"金融二元機制",即在有組織的貨幣市場和無組織的貨幣市場之間,貨幣需求存在著不同行為。前一市場由於存在貨幣的投機需求,因而對利率比較敏感。如果以M.代表貨幣投機需求,r.為利率,則其運行機制為:
r.↑→M.↓ 或 r. ↓→M.↑
但在後一市場,人們重視實物資產的風險和報酬,所以對利率的變動不太敏感,即:dMd/dr
該式表明利率升降率大於貨幣需求的降升率。這是問題的第一方面。
其次,在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一般可以表現為由非貨幣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的貨幣供給量,並不一定必然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拿中國情況來看,1979~1984年期間,由於農村的體制變革,鄉鎮企業的發展等情況,中國經濟逐漸貨幣化。在這一期間,流通中貨幣大約每年超額發行13.5%,但通貨膨脹卻並不顯著,反映了超額貨幣供給量被經濟的貨幣化所吸收。
再次,在開發中國家,通過增加貨幣數量,並不必然會促進實際產出的增加。因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經常受到舊體制的束縛,其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和體制的過渡性,成為了影響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變數。例如在中國,大量國有企業長期虧損,政府和銀行通過財政補貼或優惠信貸不斷給其投入大量貨幣,但由於企業制度的落後和經營機制的不健全,因而並沒有使其擺脫虧損,實際產出可以說是個負數。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在開發中國家由於金融二元機制的存在,利率這個變數並沒有起到現代貨幣數量論所強調的那種重要作用.因而,開發中國家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培育和健全金融市場,消除市場分割性,逐步使金融機制一元化。唯此,才能使利率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必須考慮到經濟貨幣化問題。特別是中國,由於其幾十年的計畫經濟,使經濟非貨幣化程度極高,那么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其貨幣化程度必然加深,也就要求有足夠的貨幣供應量與其相適應。否則,會抑制經濟的發展及市場化改革。
在開發中國家,制度變數往往比貨幣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大。就中國來看,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不是來自於貨幣量的增加,而是來自於體制變革。如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塊地,資金還是那么多,工具還是老樣子,可產量卻大幅度地增加了",因而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對原有體制進行變革。而且,就貨幣數量論的隱含假定前提之一一一經濟主體產權邊界清晰,行為獨立,結合當前中國情況看,金融改革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是產權的界定,中國幾次金融領域中出現的混亂,究其深層原因,都與金融產權模糊有關,這正嚴重抑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金融領域的深層次制度創新就在於金融產權的重組與界定。
總之,弗里德曼所創立的現代貨幣數量論為我們提供了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另一個視角.然而,現代貨幣數量論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參照物"而不是一枚"指南針”,從某種意義上講,使現代貨幣數量論得以成立的隱含假設前提,正是我們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而這種目標的達到,只有一條途徑一一改革。現代貨幣數量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無論是產權邊界明晰、行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的確立,還是市場經濟的成熟,這些都需依靠改革來達到。改革,是開發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最終動力。

現代貨幣數量論對中國的意義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強調貨幣需求的財富限制,他的一些觀點對於正確分析我國的現在經濟狀況有一定的作用。我國大多數消費者屬於中低收入階層,多數消費者的預期永久性收入減少或增長緩慢,結果低收入者手持貨幣減少,以儲蓄的方式儲蓄貨幣,使商品和貨幣的替代率下降,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貨的持續增加,另一方面人們無力消費或減少消費。央行的幾次降息,對人們的貨幣需求影響很小,儲蓄存款的持續增加便說明了這一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