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課程論(新版)
- 又名:現代課程論(新版)
- 作者:鐘啟泉
- ISBN:978-7-5444-6638-7
- 類別:海峽兩岸課程與數學研究叢書
- 頁數:537
- 定價:45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201509
- 裝幀:軟精
- 開本:16
前言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精彩書籍
19世紀以後,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進展衝決了課程中的古典主義或人文主義的壟斷,同時,被稱為“近代人文科”的新的學科,諸如現代國語、歷史、地理等,被引進課程的傾向顯著起來。
在課程中納入現代國語,可以說是感性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興隆的產物。現代國語的使用,在感性現實主義者們所主張的具體事物的正確學習中是有效的。科學家必須以現代國語去抵制希臘語和拉丁語一類古典語的傾向開始出現了。現代國語最初並未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設,而僅僅是作為教學用語使用的。到了下一階段,現代國語才引進課程。現代國語在課程中占有地位,是在民族主義勃興的19世紀以後。19世紀之前,拉丁語在課程中占有牢固的地位,尤其是在基督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拉丁語是作為一般語言通用的。19世紀開始,國家本身被視為社會結合的中心,因而高度評價在各國人民的相互理解上起作用的國語的價值。這樣,各國都通過本國語,讓兒童學習國民文學、國民音樂、國民習俗,在發揚民族主義精神的同時,努力培養愛國精神。
同發揚愛國精神緊密相關的課程是歷史。在19世紀,歷史還是僅限於通過希臘、羅馬的文學來學的。一般的歷史尚未在課程中取得獨立的地位。直到19世紀後半葉,基於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強烈要求,歷史脫離文學後才在課程中占有了獨立的地位。赫爾巴特把教育的目的放在道德性格的形成上,他認為,歷史和文學是人類知識的主要源泉,是同自然科學知識一起構成課程的基幹的。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嘗試把公民生活的問題納入課程,即把“倫理、道德”作為一門學科來設定。在美國,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則在課程中設定了“公民科”,但其內容僅限於行政組織的分析。公民科成為直接地聯繫公民生活的學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
書本目錄
第一部 課程理論與課程研究
第一章 學校課程的發展與研究
第一節 課程發展的軌跡
一 課程的輪廓
二 古典中心課程的興衰
三 課程近代化的新階段
四 課程的現代化改革
第二節 世界課程發展的方向
一 課程發展的方向:統整與開放
二 課程的國際化
三 課程的信息化四課程的綜合化
第三節 世界課程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一 課程研究的現狀
二 課程研究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教育先驅的課程論遺產
第一節 古典課程論的形成
一 人文主義者的兒童觀及其教育思想
二 古典課程論的創立
三 啟蒙思想與洛克、盧梭的課程論
第二節 裴斯泰洛齊主義的課程論
一 裴斯泰洛齊的基礎教養與直觀教學
二 裴斯泰洛齊主義的課程論
第三節 功利主義的課程論
一 科學教育的發展——以英國為中心
二 斯賓塞的課程論
三 赫胥黎的課程論
第四節 赫爾巴特主義的課程論
一 赫爾巴特主義
二 戚勒的課程論
三 賴因的課程論
四美國的赫爾巴特主義與中心統整法
第五節 杜威的經驗主義課程論
一 經驗主義課程編制論
二 杜威的思維訓練說與課程改造
第六節 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與課程
一 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構想
二 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踐
三 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過程中的“教勞結合”
四 綜合技術教育與新教育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從現代課程論到後現代課程論
第一節 學問中心課程的出現及其結構特徵
一 學問中心課程出現的背景及目的
二 學問中心課程的結構特徵
第二節 學問中心課程的特點
一 學問化
二 專業化
三 結構化
第三節 費尼克斯論“學科的學問性”
一 知識建構學
二 學問邏輯
三 學問的實體結構
四 學問的形式結構
五 想像力
第四節 知識結構與課程
一 學科結構論
二 布魯納關於知識結構的定理三結構的教育價值
四 三種水平的結構論
第五節 後現代課程論
一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分野
二 車裡霍爾姆斯的解構性後現代課程論
三 多爾的建構性後現代課程論
四 奧利弗的批判性後現代課程論
五 後現代課程論的功罪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人本主義課程範式及其超越
第一節 對學問中心課程的批判
一 現代學校教育的迷惘與人本主義教育
二 學問中心課程的疑義
三 學問的結構與學科內容
四 科學的認識邏輯與兒童的認識邏輯
第二節 情意教育論
一 人本主義課程的基本方向
二 課程的情意基礎
三 人本主義課程的內容
四 人本主義課程的關鍵概念
第三節 人本主義課程的框架
一 教育的人本化
二 超越課程論
三 人本主義課程的特點
四 對人本主義課程的批判:“恢復基礎”
第四節 整體教育論
一 整體教育的基本觀點
二 整體教育的理論射程
三 整體教育的哲學基礎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課程編制的基本理論的考察(一)
第一節 課程的概念
一 課程的界說
二 課程的領域
三 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
第二節 課程類型
一 結構與范型
二 課程的分類
三 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
四 學問中心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
五 基礎教育的一種課程結構范型
第三節 現代學校教育與課程結構
一 課程編制
二 生活與經驗
三 範疇與序列
四 分化與統整
五 必修學科與選修學科
第四節 學力論與課程結構
一 學力與能力
二 學力的結構
三 學力結構與課程三層結構論
第五節 課程編制的邏輯與原則
一 課程編制的邏輯
二 課程編制的原則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課程編制的基本理論的考察(二)
第一節 課程的社會學研究
一 社會科學與課程研究
二 課程的社會學研究
第二節 課程編制與發展觀
一 關於兒童發展的基本認識
二 發展觀的分類及其理論模式
三 關於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四 發展階段論與學校課程
五 兒童發展與課程編制
六 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編制
第三節 課程編制的教育哲學基礎
……
第七章 課程編制的基本理論的考察(三)
第一節 從“行為目標”到“體驗目標”
第二節 從“課程開發”到“課程理解”
第三節 從“教材”到“學材”
第四節 從“量化評價”到“質性評價”
第五節 從“課程管理”到“課程領導”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第八章 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
第一節 知識社會與學校文化的重塑
第二節 課程改革綱要與學校文化
第三節 “學校知識”與課程標準、
第四節 學校個性與學校文化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課程實施與教師角色
第一節 綜合實踐活動:一種課程生成模式
第二節 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
第三節 課程實踐與教師角色
第四節 教師研修的模式與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