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概況
教科書選取了中外現代詩歌的經典名篇,按照人文內涵的大致傾向分為“夢幻與詩”、“人生況味”、“知性永駐”、“吟唱自然”、“蒼茫大地”、“歷史悠思”、“愛心永恆”、“詩人天職”等八個專題。每個專題主要由導語、選詩以及“資料連結”、“品讀與探討”、“積累與套用”等部分組成。導語是對整個專題選詩的詩意的引導,“資料連結”主要選取有助於學生閱讀理解選詩的資料片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鑑賞習慣,“品讀與探討”設定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是詩歌學習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積累與套用”則對專題學習提出了一些活動建議,引導學生對詩歌鑑賞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加星號的詩篇為選學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是本教科書專題設定的主要思路。各專題對詩歌這種文體特點的關注側重點不盡相同: 第一專題主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詩歌表情達意的方式,以及這種方式與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之間的關係,第二專題側重於詩歌抒情的方式的體驗和感悟,第三專題主要介紹詩歌中的理性特徵,第四專題集中探討詩歌中瑰麗的想像,第五專題是對以上內容的歸納和強化,第六專題側重於詩歌中的意象和聯想,第七專題側重於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第八專題則是對詩歌鑑賞的總結與深化。編者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對這門選修課的學習找到一條通往詩歌鑑賞的門徑,能夠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或寫作詩歌,並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與審美感悟能力。
目錄
◎ 致同學
◎ 夢幻與詩
十四行詩馮 至/3
預言 何其芳/5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顧 城/6
*《詩選》三首 [印度]泰戈爾 冰 心 譯/10
◎ 人生況味
尋夢者 戴望舒/17
成功 [美]狄金森 屠 岸 譯/18
也許 聞一多/19
*一個盲人 [阿根廷]博爾赫斯 王央樂 譯/20
◎ 知性永駐
智慧之歌穆 旦/27
為美而想駱一禾/28
思想一狐狸 [英]休 斯 汪劍釗 譯/29
*一條未走的路 [美]弗羅斯特 方 平 譯/30
◎ 吟唱自然
蝴蝶[智利]加·米斯特拉爾 王永年 譯/37
在哈爾蓋仰望星空 西 川/39
誰去誰留歐陽江河/40
秋日 [奧地利]里爾克 馮 至 譯/41
日出 昌 耀/42
*唱吧!群鳥 [西班牙]阿萊桑德雷 鐘長嗚 譯/43
◎ 蒼茫大地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49
風景 辛 笛/50
金黃的稻束鄭 敏/51
大地 [義大利]夸西莫多 呂同六 譯/52
*黃土地李 瑛/53
◎ 歷史悠思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61
畢卡索[西班牙]阿萊桑德雷 遠浩一 譯/62
結局或開始北 島/65
紅玉米 瘂 弦/69
*雁塔 洛 夫/70
◎ 愛心永恆
母親 袁可嘉/77
河畔墓園洛 夫/78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79
愛情 [蘇]阿赫瑪托娃 黎 華、王守仁 譯/80
*神女峰舒 婷/81
◎ 詩人天職
吹號者 艾 青/87
讚美 穆 旦/93
詩人 綠 原/96
蜜蜂 [法]瓦雷里 遠 方 譯/97
*詩 [智利]聶魯達 陳光孚 譯/98
註:有﹡標記的詩篇為選學內容。
課文選讀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賞析
第一詩節:詩人把對北京的記憶定格在“四點零八分”,這一刻是詩人記憶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詩人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調了“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詩人心中“最後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揮手送別的景象,耳邊是一聲離別的汽笛長鳴,混亂哄鬧的場面里,隱含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情與衝動背後的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
第二、三詩節:
蒙太奇式的幻覺。 在即將離開故鄉北京的一剎那,作者的心靈突然受到強烈的觸動,這種觸動包括對故鄉、母親、文明的眷戀,也許還包括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恐懼。食指具有天生的詩人的敏感氣質,表現在這首詩中就是敏銳地抓住個體的“我”心靈中的幾個幻覺意象,並把它們自然而集中地組合起來。幻覺中“劇烈的抖動”的北京車站作為“我”的心靈的外化,強烈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震動之巨,表現了那種“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茫然與無助。另一個幻覺“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對“幻覺”的出色表現,在文革中年輕一代的藝術探索中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手段,表現出他們對政治權力話語的輕蔑與反叛。只是與西方現代主義起源於對“人”的深刻懷疑不同,中國年輕一代的藝術探索從一開始就以對人的肯定作為其目的與出發點,“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所表現的正是文學中源遠流長的對母愛的眷戀,在這種普通而強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權力者們製造的所有神話都褪去了絢爛的光彩,顯得蒼白無力,而隱藏在其背後的黑暗、悲哀與人性永恆的喟嘆赤裸裸地表露出來。
第五詩節:物我顛倒的錯覺。
原本是火車離開車站,但在詩人看來卻是“告別的聲浪”“捲走車站”,是“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作者仿佛感覺腳下的大地------北京已經被 抽空,自已已經被這個時代、被北京拋棄了,從此注定漂泊。這樣的結果,其實在錯覺中已經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心上了。
結尾
最後的訣別
詩歌多次提到對母愛的依戀,因為,在詩人的心中,北京和母親始終是疊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領”,對著她“大聲地喊叫”,茫然而絕望地抓住同樣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這樣的迷惑不安,絕望與痛楚牽動著讀者的心,動亂時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狀況不能不說透射著濃烈的悲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