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炮

現代火炮

W90式203毫米榴彈炮,該炮口徑為203.2毫米,初速933米/秒,射速1-2發/分。發射的彈丸重量和射程分別為:底凹彈,彈重95。9千克,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彈,彈重100。1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其戰鬥全重為16396千克。火炮的高低射界為-5~+65°,方向射界為±25°。牽引速度為公路90千米/小時,土路50千米/小時。 中國203毫米榴彈炮是對付點目標和面目標的良好武器,可在遠距離上與敵方炮兵作戰,壓制和打擊敵多種目標,也可作為海岸炮打擊水面目標。如果配備特種彈則作戰任務更靈活,如配備核彈又具備了威攝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現代火炮
  • 前型/級:95。9千克
  • 國家:中國
簡介,古代火炮,

簡介

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銅火銃,是世界面鐫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三行銘文。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火炮,它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火炮口徑為10,5厘米,銃筒中部蓋面鐫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三行銘文。

古代火炮

炮和槍都是以火藥產生的動力發射彈丸的身管射擊武器,根據現代對槍炮的定義,口徑在20毫米以上的為炮,20毫米以下的為槍。
古代火炮古代火炮
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火炮是中國西北地區西夏國(1038─1227年)的一尊銅鑄火炮和一支1332年鑄造的元朝鐵銃。古代火炮大都是從炮口裝填彈藥,炮膛內沒有膛線的前裝式滑膛炮,火炮上沒有或是只有很簡陋的瞄準和反後坐裝置,射擊時往往還需要人工點火,炮彈也只是石制或鐵制的實心彈、爆炸彈以及將石頭或金屬碎塊、鉛彈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17世紀以後,隨著科學的進步,槍械和藥技術的發展,古代火炮逐漸向近現代火炮演變。
前裝滑膛炮裝填彈藥很不方便,射擊速度慢,而且彈丸飛行不穩定,射擊精度低,射程近。1846年,義大利陸軍少校G·卡瓦利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門後裝線膛炮,炮管內有兩條螺旋膛線,使發射後的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該炮設計了新型的尾部炮閂,實現了炮彈的後膛裝填,發射速度明顯提高。卡瓦利還一改過去的球形彈丸形狀,發明了與後裝式線膛炮相匹配的具有圓柱型彈體、船尾形彈尾、錐形彈頭的炮彈,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與現代炮彈外形相似的卵形炮彈。卡瓦利的一系列發明和設計在火炮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使火炮本射和炮彈具有了現代火炮的某些特徵,是古代火炮向現代火炮邁進的關鍵一步。
第一門具有現代反後坐裝置的火炮,是由德維爾將軍、德波漁產上校和里馬伊奧上尉3人組成的法國炮兵研製小組1897年發明的75毫米野戰炮。這門火炮所採用的長後坐原理本是德人豪森內研究發明的專利,但德國軍隊拒絕採用這一專利。法國於1894年從豪森內手裡購買了這項專利,並根據它研製了具有液壓氣動式駐退復進裝置的炮架,稱之為彈性炮架。炮身安裝在彈性炮架上,可大大緩衝發射時的後坐力,使火炮不致移位,使發射速度和精度得到提高,並使火炮的重量得以減輕。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並使火炮的基本結構趨於完善。75毫米野戰炮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基本結構,這是火炮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突破。
在75毫米野戰炮的研製過程中,法國人成功地躲過了德國情報偵察和竊取活動,他們表面上進行彈簧式復進機構的多次試驗,將敵方引入歧途。結果,德國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仿製的法國野戰炮,卻是一種技術落後的假炮,使德國的炮兵裝備落後了許多年。
1914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馬恩河戰役中,法軍炮兵用75毫米野戰炮猛轟德軍,使其傷亡慘重,為法國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法國買來德國人的先進發明專利,又對德國人進行保密和欺騙,還反過來打擊德國人。這對德國人來說,真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慘痛的教訓。
19世紀末,各國炮兵相繼採用纏絲炮管、筒緊炮管、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藥,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藥的複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火炮還廣泛採用了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等儀器裝置,由此進入了現代火炮的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