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槍管中下凹的部份稱為陰線,凸起的部份稱為陽線. 一般而言,槍械的口徑應是從
來複線的陽線到陽線的距離,但是例外太多,已成不了一個原則. 比如說.38和.357是一樣的口徑,只是一個量的是陽線到陽線的距離,一個量的是陰線到陰線的距離。當然,兩者的彈頭長度有所不同,但光以口徑而言是一樣的.膛線的數目,沒有一個標準,從
春田兵工廠的1903A3的2條到Marlin所謂的Micro Groove的22條。
陰線的深度在現代的槍管中,大部份是在0.004到0.006寸之間. 但是陰線和陽線的形狀,又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膛線的的歷史相當悠久,十五世紀就已經出現,但直到十九世紀才大規模裝備各國軍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決定性的原因是前裝線膛槍裝填速度太慢。由於彈丸必須嵌入膛線才能隨著膛線旋轉,所以彈丸的直徑必須大於膛線的陽線直徑,這就使得前裝線膛槍的裝填非常費力,士兵往往需要用錘子敲擊送彈棍才能將彈丸裝進槍膛。射擊速度也因此降低到滑膛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這么低的射速,對於軍隊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在膛線發明後的兩百年間,線膛槍在軍隊中只是配角,直到法軍
奧爾良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涅(Claude Etienne Minié)在十九世紀中葉發明米涅彈。米涅彈的口徑比前裝線膛槍的陽線直徑要小一圈,解決了填彈困難的問題。米涅彈的彈丸底部有一個圓錐形的小洞。發射時,火藥燃氣使彈丸尾部膨脹,嵌入膛線,隨著膛線高速旋轉出膛。由於米涅彈的直徑小於槍管口徑,使得裝填更為容易,前裝線膛槍的射速大為提升。解決裝填問題後,前裝線膛槍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普及。
丹麥的Rasmussen和英國的Metford(William E. Metford),這種圓形的陰線據說可以減少槍管的殘留物,日本的99式步槍就是使用這種陰線。 Mannlicher是
奧地利的兵工廠,這種陰線上寬下窄,據說彈頭比較容易旋轉,因此出槍口的初速會比較高而可以及遠。另外常聽到的有Ballard膛線,它是一種
黑火藥時期有名的長射程步槍,這種膛線採用寬淺的陰線,和現代Marlin 的Micro Groove類似。
來複線旋轉的程度,稱為
纏距. 如果須要愈長的距離來完成360度的旋轉,稱為慢. 較短者稱為快. 例如說在12寸之內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內完成一圈的慢. 纏距的差別主要在於是否能使彈頭穩定,不穩定的彈頭除了沿著目標線旋轉,還會翻跟斗,產生靶紙上產生
Keyhole的現象。
槍管的長度對射擊的初速,有很大的影響. 在一定的長度內,越長越好,這是人類很早就發現的事實.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使用的步槍槍管長達30寸以上,因為當時的戰術想法是想要步槍兵能及遠. 但是在一定的長度之後,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只是徒然增加重量,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後來標準的步兵武器槍管長度,大多減少到20寸到24寸之間.
有人開始使用合成材質如碳纖維等,包裹鋼管,一來由於彈頭仍需在高速和高壓的情況下通過槍管,因此內部仍以各式各樣的鋼材最為理想,但是外部使用合成材質可以增加散熱性,減輕槍管的重量,這樣的槍管如今仍然十分稀少昂貴,而且直徑遠大於普通槍管. 相信將來的發展應是朝此方向,以內外物理性質相異的材料,經由加工合成.
槍管的要求不只是堅硬,抗壓和高溫. 另一個必備的特性是韌性,也就是說槍管還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否則太硬會造成金屬太脆的結果. 有一些早期生產的M1903A1,其槍管即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持續射擊,有造成炸毀槍管的結果.巴西的槍廠金牛座(Taurus),在1998年開始,推出了一系列以鈦(Titanium)為材質的左輪槍,號稱又輕又耐久,幾乎不可能生鏽,但是它的槍管部份,還是須要用鋼材,因為鈦金屬雖然堅硬,卻仍然無法滿足作槍管所須的各項條件.
纏度計算
5.56mm為例:
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都以英寸為單位
5.72=arctan(3.1415*0.223/7)
以纏距1:7而言, 纏度為5.72度。
最佳纏距的決定:1920年代就發現的一條公式可以決定最佳的纏距, 稱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彈頭初速為1500fps到2800fps間時:
纏距=15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以147 grain, 1.125寸彈頭的軍用子彈為例:
12.649=150*(.308)2 /1.125 因此, 最佳的纏距應在1:12到1:13之間
在彈頭初速高於2800fps時:
纏距=18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決定出的纏距和彈頭配套, 可以得到最穩定的射擊結果。
計算來複線的角度, 可用以下的公式: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均為英寸)
4.37=arctan(3.1415*0.308/12.649)
來複線產生方法, 是先在槍管鑽出孔洞之後, 現代主要的有三種:
Broach Cut Rifling: 拉切式產生來複線。用多次、 多鑽刀拉過槍管的方式, 逐漸產生所須的來複線陰槽深度。1950年代, 由Remington 的工程師首創。現今大多數高品質的槍管用此法生產。
Button Rifling: 紐扣式產生來複線。用高壓將一個形狀和來複線相反的紐扣狀物體, 擠過槍管內部而產生來複線。
Cut Rifling: 切削式產生來複線. 使用單一鉤狀切刀, 慢慢的、 一條一條的制出來複線, 是最早的生產方式。如今只有最精密, 最高級的槍管以此種方式生產。
膛線是槍的
指紋(即不同的槍,子彈通過時有不同的膛線記號,就象人的指紋):
膛線是為了讓子彈可以旋轉而在槍身上刻上痕跡、子彈在通過膛線時候、在子彈的外側也被刻上痕跡叫做膛線記號。別名·指紋槍。走私的東西一旦使用過的話就會被警察登錄在案、在此之後如使此槍犯罪就會重要的資料。
膛線的加工是用胸針之類的專用工具製作的、但即便是用同樣的胸針、受工人和製造裝置的影響、即便是同一個製造商的同一製品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膛線。也就是說造出同樣的膛線記號的槍是不可能的。
只是隨著如今流行的冷間鍛造法(cold hamming)槍的膛線是衝壓成形方法製成、所以與胸針製造的膛線相比各個的樣子都很相似。因此、膛線記號的嚴密的特性也變困難
膛線種類
炮用膛線分為三種
等距膛線、漸速膛線和混合膛線。
等距膛線
是指膛線的纏角不隨纏度(纏距)變化而變化,纏角始終如一的膛線,也就是說若將炮管展開成一平面,等距膛線將是一條直線,等距膛線常用在
反坦克炮等平射炮上。
漸速膛線
是指膛線的纏角隨纏距的變化而變化的膛線,這種膛線的好處是可以減小在炮管根部的磨損(彈膛處纏角為0),這種膛線的纏角是隨纏距的增大而單向增大的,也就是越靠近炮口處纏角越大,若將這種這種炮管展開,膛線將是一條曲線,漸速膛線常用在短身管的榴彈炮上,經過漸速膛線的彈丸做的是加速度的旋轉。
混合膛線
是指膛線的纏角隨纏距的變化而變化的膛線,在炮管根部靠近彈膛的地方沒有纏角,而隨著纏距的增大纏角也會增大,但與漸速膛線不同的是,混合膛線的纏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變化,如果將炮管展開這種膛線將是部分彎曲,大部分是直線的,混合膛線常用在
加農榴彈炮等較長身管的火炮上。
製作方法
刮刀法
.用一根比手槍內徑略紉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並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副出一條陰膛線,然後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鉤刀拉削法
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過調節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通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
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早期美洲殖民者製造膛線就採用了鉤刀拉削法,其採用的工具是很簡單的手動木質機械,殖民者自己就能製造。
組合環形刀拉削法
.在一根拉桿上固定25至30個硬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
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於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通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頂錐(或膛線沖子)擠JE法
用一個中段截面形態與線膛內截面形狀相同的硬質合金(如碳化鎢)無尖彈頭形頂錐,通過內徑比頂錐略小的槍管光膛時,槍管金屬在頂錐的強力頂壓下,通過槍膛,使膛內徑略有增加,頂錐外表凸出部擠過膛內壁形成變形,即陰膛線,凹入部沿槍膛並緊貼內影擠過形成的變形,卯陽膛線。並因承受的大壓力使膛內壁表面金屬密度增加,硬度加大.同時完成了鉸除疵點和製作膛線二返工序。膛內壁由於頂錐的堅硬與平滑的表面擠過而變得光滑。使得槍管的壽命成倍延長。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德國人發明,70年代以後各國在生產槍管時已普遍採用。
冷精鍛法
槍管徑向冷精鍛成型技術實質上是屬於精密旋轉鍛軸工藝類型,是無切屑精密成型的方法。冷精鍛工藝是在專業精鍛機上,將槍管毛坯件一次鍛打出線膛和彈膛,其內膛的精度有芯軸保證。由於精鍛工藝可以提高槍管的強度、射擊精度,進而提高槍管的壽命,減少初速下降,對提高槍械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西方已開發國家普遍採用精鍛工藝,我國也於80年代後引進了這一技術。
無論用哪種方法製作膛線,在足夠大倍數的顯微鏡下觀察,都有很多裂紋留在凹槽的拉溝內,像鋸齒形指向刮刀前進的方向。即使經過拋光後鍍鉻,仍然可以觀察到。而切削加工過程的平移會產生隨機的拉溝距離變化,形成穩定的特徵。槍管鋼材的材質也不是絕對均質的,管內壁上必然有些地方要硬一些,
刮刀加工到此時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金屬的碎屑會有微觀下直徑的變化,在發射時就會出現:彈頭軟金屬上產生重複的痕跡。即使用頂錐加工後再拋光到摩氏8級,達到鏡面效果,也會有其家族特徵(同一頂錐製成所留下的特徵),因為頂錐之間都有因加工形成的微小差異。而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會產生隨機性的磨損、鏽蝕斑和化學氣體腐蝕痕,形成個體差異。工廠在生產中,會在一台擠壓機上備置二個以上的頂錐,通常是隨機交替使用,並不特定一個頂錐一次擠壓出幾根槍管的膛線。一個工序車間會有多台擠壓機同時運作。雖然一個頂錐理論上可以擠出上千支槍管的膛線,但每一個批號的槍管會有細微的膛線差異,只要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是可以區別其家族特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