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國土面積4.26平方公里,有
耕地總面積5,394.00畝(其中:田713.00畝,地4,681.00畝),人均耕地4.59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13.00畝,有效灌溉率為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
林地1,0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1畝,主要種植甘蔗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
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13戶通自來水,有7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6.6%)。有280戶通電,擁有
電視機農戶12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6%和44%);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
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分別占總數的12%和4%)。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8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00公里。全村共擁有
汽車3輛,
拖拉機4輛,
機車2輛。
到2008年底,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10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42.9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6.99萬元,占總收入的77%;
畜牧業收入16萬元,占總收入的6%(其中出欄肉豬556頭,肉牛11頭);
林業收入11.59萬元,占總收入的2%;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收入34.98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16.4萬元,占總收入的1%。農民人均純收入239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3人(占勞動力的10.2%),在省內務工12人,到省外務工10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滄源佤族自治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311戶,共有鄉村人口1164人,其中男性612人,女性552人。其中農業人口1164人,勞動力545人。該村以佤族為主(是佤、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995人,拉祜族169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52人,參合率98%;享受低保5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7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
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2,964.00平方米,擁有
教師8人,在校學生157人,距離鎮中學7.00公里,農村
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7人,其中
小學生139人,
中學生238人。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
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
黨員47人,少數民族黨員47人,其中男黨員402人、女黨員45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有
團支部1個,共有
團員7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852.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0000元(人均9元),一事一議籌勞2500個(勞均4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4.02萬元,有固定資產45.5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0.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收入892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收入達324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6畝;人均有經濟林果0.81畝;有190院安居房,每戶有1個科技明白人、有1個好的發展項目;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7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1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2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通村公路狹窄,交通不便;民居簡陋,村容村貌落後;人畜飲水困難;給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擴寬通村公路、平整村內道路。2.改造民居民房、美觀村容村貌。3.解決人畜飲水困難。4.大力發展甘蔗生產和核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