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

本規劃作為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規劃,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編制,是指導珠西都市圈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協同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及年度工作計畫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 2023―2030 年,展望至 2035 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3年10月25日
  • 發布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粵府〔2023〕92號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內容解讀,

發布信息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粵府〔2023〕92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25日

內容全文

前 言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下簡稱珠西都市圈)位於珠江口西部,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 2.1 萬平方公里,2022 年地區生產總值 1.3 萬億元,常住人口1435.3 萬人。規劃建設珠西都市圈,推進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協同發展,既是四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需求,也是提升地區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將為我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形成有力支撐。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珠西都市圈四市地域相鄰、山水相連、文化相近,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前景。面對當前區域經濟人口發展趨勢,必須把握優勢、順應形勢、搶抓機遇,高起點謀劃珠西都市圈發展。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珠西都市圈區位優勢明顯,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優越,經濟社會發展特色鮮明,發展潛力和發展動力較為強勁,具備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都市圈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西部,依託港珠澳大橋陸路直連港澳。擁有深茂鐵路、廣茂鐵路、廣珠城際等軌道交通,西部沿海高速、瀋海高速、中陽高速等高快速公路網,以及“黃金水道”西江等海河港口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通往粵西及聯通大西南的重要通道與門戶。
自然資源豐富。都市圈自然稟賦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備。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發展空間和潛力較大。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長達 1019.8 公里,約占全省岸線總長度的四分之一;擁有海島約 740 個,約占全省海島數量的 38%。港口條件優良,大廣海灣、大海陵灣等港灣均具備建設優質港口的基礎,臨港經濟發展潛力較大。
裝備製造業及特色產業發展初見成效。都市圈裝備製造產業初具規模,集聚發展態勢明顯。2022 年都市圈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約 2228.95 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 48%。傳統優勢產業特色鮮明,初步形成了若干個跨行政區域的產業集聚區,以及中國五金衛浴和五金刀剪產業生產基地(江門、陽江)、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基地(中山、江門)等區域產業品牌。
文化同根同源、底蘊深厚。都市圈四市地脈相通、人緣共連、歷史同源、文化同根,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香山文化底蘊深厚,其華僑遍布全球 90 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遠洋貿易商船“南海Ⅰ號”等具有較高文化影響力的歷史文化資源。
區域合作發展基礎良好。都市圈已建立區域緊密合作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在跨界交通項目建設、產業協作和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珠中江三市已實現中心城區 1 小時通達。共同推動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等重點合作平台建設,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二節 存在問題
對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珠西都市圈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核心城市帶動力不強。珠海作為生態文明新特區、省域副中心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後發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在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區域服務和帶動能力不足,發展能級偏弱,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核心城市定位不相匹配。
產業協作和創新資源相對不足。都市圈產業集聚區內企業之間業務、技術等關聯度不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和示範效應的集群“鏈主”企業相對缺乏,且在本地的產業鏈延伸度不高。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數量較少,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34%(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為 2021 年數),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有待提升。都市圈內部便捷高效的一體化交通網路尚未形成,各市交界地區快速路和城市道路存在“斷頭路”“瓶頸路”現象,跨界交通一體化建設有待加強;對外聯繫通道仍有不足,尚無通道直連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地區。海陸空樞紐能級偏低,多式聯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自然人文資源的合作保護與開發利用不足。都市圈內部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要素開發保護相對碎片化,海洋海島等優勢生態資源的合作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人文資源要素眾多但資產化轉化程度不高,區域聯動發展不足,整體旅遊知名度、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
促進都市圈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珠海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統籌力度亟需加強,都市圈內部各行政區之間在規劃銜接、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共享、重大項目布局、生態環境治理、區域市場統一開放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三節 機遇挑戰
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珠西都市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更具複雜性、全局性的挑戰。
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為珠西都市圈最佳化供需結構、全面統一開放市場提供新契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珠西都市圈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供發展契機。
“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珠西都市圈利用華人華僑資源開創合作新局面創造新條件。珠西都市圈是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為珠西都市圈充分發揮海內外華人華僑優勢,全方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融入全球經濟創造新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全面實施,為珠西都市圈打造重要增長極帶來新機遇。國家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以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設,為珠西都市圈打造重要增長極、形成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拓展新空間。
全省沿海經濟帶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為珠西都市圈合作共謀轉型發展帶來政策疊加新優勢。廣東構建“一心兩極雙支點”( “一心”:珠三角沿海片區;“兩極”:汕潮揭、湛茂發展增長極;“雙支點”:汕尾、陽江作為珠三角輻射粵東粵西的戰略支點)沿海經濟帶發展格局,把粵東、粵西與珠三角串珠成鏈,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珠西都市圈既處於珠三角核心區,也處於沿海經濟帶,雙重政策疊加為珠西都市圈進一步聚集高端生產要素,謀劃經濟、科技、文化等全方位合作提供新動力。
重大區域交通設施加快建設,為珠西都市圈內聯外拓增強區域競爭力奠定新基礎。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深茂鐵路、珠肇高鐵等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建設,都市圈內部以及對外快速聯繫東岸、粵西和大西南的交通網路加快形成,為加強區域間溝通聯繫、增強珠西都市圈競爭力提供新支撐。
與此同時,珠西都市圈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格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給具有海外華人華僑優勢的珠西都市圈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帶來挑戰。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給長期以來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明顯薄弱環節的珠西都市圈帶來挑戰。三是區域競爭更加激烈,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和各都市圈加速集聚高端人才和要素資源,給珠西都市圈提升整體競爭力帶來挑戰。
第四節 重大意義
建設珠西都市圈,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指示、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對於實現珠江口東西兩岸協調發展,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有利於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珠西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是解決珠江口兩岸“東強西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將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動,形成一批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有利於提升珠西都市圈整體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形成東西兩岸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有利於開創內地與港澳及國際合作的新局面。搶抓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全面推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設的機遇,發揮珠西都市圈鄰近港澳的區位優勢以及僑鄉人脈資源優勢,打好“澳牌”“僑牌”,有利於珠西都市圈全面拓展開放領域,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為我省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有利於珠三角輻射帶動粵西及大西南地區發展。珠西都市圈地處珠三角連線北部灣城市群乃至大西南的門戶地區,建立連線區域、城鄉的信息化、智慧型化、一體化基礎設施網路,加強跨界交通銜接與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有利於發揮珠三角內外溝通的“橋樑”作用,輻射帶動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發展。
有利於推動全省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把握珠西都市圈地區的後發優勢,推動產業鏈優勢互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一體高效,有利於在全國率先探索經濟體量相近、文化底蘊深厚、充滿持續活力的都市圈發展新模式,為廣東推動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提供經驗借鑑。
第二章 總體要求
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和都市圈發展態勢,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高水平規劃建設珠西都市圈。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以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方向,推動基礎設施一體高效、產業協作互補、要素市場統一開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僑鄉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都市圈發展能級,打造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現代化都市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支撐我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統籌布局、協調共進。充分發揮各市比較優勢,突出“一張圖”規劃和“一盤棋”建設,加強城市間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最佳化區域內功能布局,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跨界區域合作,增強區域發展整體性和競爭力,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創新驅動、產業共建。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強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創新,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共同延伸技術創新鏈和產業發展鏈,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均衡普惠、民生共享。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加強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推動城鄉全面融合發展,共築文化高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高人民民眾在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態優先、綠色共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築牢生態安全格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都市圈。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深化與港澳互利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創新完善各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對接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提出“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做優做強珠三角核心區”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提升發展能級為重點,努力將珠西都市圈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到 2030 年,都市圈協調有序的發展格局基本成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初步消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 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分布、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建成以城際鐵路和高快速公路為骨幹,區域公共運輸為補充,多層次港空鐵組合樞紐體系為支撐,內聯外通、層次分明、協調高效的都市圈交通網路。都市圈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5G 網路實現全覆蓋。
——協同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以新型先進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構建,高端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創新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都市圈整體發展質量和能級顯著提升,建成 5 個以上產值超千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主要科技創新指標達到或超過世界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
——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基本形成。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區域分布更加均衡,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充分保護利用,僑鄉文化影響更加廣泛;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健全,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都市圈。
——區域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健全。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營商環境顯著改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合作共建、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逐步完善,與港澳以及廣州、深圳、湛茂等都市圈的協作機制不斷最佳化。
到 2035 年,都市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區域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趨於成熟,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現,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並與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實現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體化發展,建成世界級城市群。
第四節 總體發展格局
以區域協調、功能互補、輻射拓展為導向,以珠海為核心,以中山、江門、陽江為增長極,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實現核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拓展。
一、一核三極:珠海核心和中山、江門、陽江增長極
珠海核心。充分發揮珠海經濟特區的開放優勢、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宜居優勢,加快珠海高新區、空港經濟區、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富山工業園、新青科技工業園、斗門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等平台建設,支持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國際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量級,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輻射帶動能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
中山重要增長極。充分發揮中山區位和歷史文化優勢,依託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岐江新城等重大平台,大力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家電、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全國製造業一線城市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成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精品城市。
江門重要增長極。發揮江門交通區位和僑鄉優勢,加快推進江門國家高新區、大廣海灣經濟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大型產業集聚區等建設,進一步提升高端裝備製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建設以鐵路功能為主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基地、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視窗、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打造成為珠江口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陽江重要增長極。發揮陽江海洋、港口、能源和旅遊資源優勢,加快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陽江空鐵新城、產城融合片區、陽西高新區等平台建設,發展先進材料、裝備製造、綠色能源、五金刀剪、食品加工、輕工紡織、濱海旅遊、海洋漁業等特色產業,建設沿海臨港工業城市、國際風電城、千億級綠色能源產業基地、珠江口西岸產業轉移主承接區,打造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二、兩圈:以珠海為中心的緊密合作圈和協同發展圈
緊密合作圈。主要覆蓋珠海、中山以及江門城區、鶴山、台山、開平、恩平等區域。重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文化旅遊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國際化水平,加強跨界地區協調合作,推動設施銜接、產業協同、空間融合、環境共保,促進產業、生態、公共服務、文化旅遊等一體化發展,提升珠中江同城化發展水平。
協同發展圈。主要覆蓋陽江等區域。重點聚焦產業承接、生態屏障等功能,加強與緊密合作圈的交通銜接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和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增強產業轉移承載能力,為緊密合作圈提供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和更大規模的產業空間,提升珠中江陽協同發展水平。
三、四軸:“兩橫兩縱”發展軸
創新集聚發展軸。以珠海為核心,向東依託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等通道,串聯中山火炬開發區、中山翠亨新區、珠海高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點平台,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向西依託珠海至肇慶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通道,串聯江門城區和鶴山,促進與廣佛肇之間的產業聯動和功能銜接;形成以高新技術、科教研發、健康醫藥、商務商貿等功能為主的“Y”型創新集聚發展軸。
沿海經濟發展軸。依託港珠澳大橋、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黃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加強珠海、江門、陽江沿海港產城資源統籌與合作發展,向東承接香港、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向西輻射帶動粵西發展,形成以高端城市服務、濱海旅遊、先進制造等功能為主的沿海經濟發展軸。
中(山)江(門)陽(江)至深圳發展軸。依託深中通道、深茂鐵路、中開高速等通道,加強中山、江門、陽江之間的聯動,向東承接深圳都市圈的城市功能和產業輻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向西拓展與湛茂都市圈的協作,打造中(山)江(門)陽(江)至深圳發展軸。
陽江至雲(浮)廣(州)發展軸。依託廣湛高鐵、陽陽鐵路、羅陽高速公路等通道,加強陽江與廣州、佛山、肇慶、雲浮等地之間的聯動,向北承接廣州都市圈的產業輻射,打造陽江至雲(浮)廣(州)發展軸。
第三章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以增強都市圈基礎設施連線性貫通性為重點,以推動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為抓手,形成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路,提升能源、水資源、信息和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增強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支撐能力。
第一節 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加快推進都市圈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發展,最佳化城際幹線公路網路,完善高鐵站、港口、機場等樞紐布局,有力支撐 1 小時緊密合作圈、2 小時協同發展圈建設。
一、構建“兩橫三射一縱”綜合交通格局
加強鐵路、公路、航道統籌規劃建設,構建“兩橫三射一縱”綜合交通總體格局。“兩橫”為依託西部沿海高速、黃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等構建連線香港、澳門及深圳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的沿海主要交通通道;依託深茂鐵路、深中通道、中陽高速公路等形成串聯深圳、中山、江門、陽江的北部交通通道。“三射”為依託珠肇高鐵、廣佛江珠城際、江珠高速公路等構建通向佛山、肇慶乃至粵西粵北地區的快速交通通道;依託廣珠(澳)高鐵、廣珠西線高速公路、西部外環高速公路等構建通向廣州、佛山等地區的快速交通通道;依託南珠(中)城際、廣澳高速公路、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公路等構建通向廣州、東莞等地區的快速交通通道。“一縱”為依託廣湛高鐵、陽陽鐵路、羅陽高速公路等形成陽江至廣州、雲浮等地區的快速交通通道。
二、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建設。打通都市圈對外高鐵大通道,構建“一橫三縱”的高速鐵路格局。加快推進深江鐵路、廣湛高鐵、珠肇高鐵等建設,推動廣珠(澳)高鐵、深江高鐵南延線前期工作,深化深珠高鐵前期研究,謀劃珠西高鐵、珠陽高鐵等項目建設方案。加強澳珠軌道交通設施互聯互通、便利銜接,推動澳珠發展極融入國家高鐵骨幹網。
構建互聯互通的城際鐵路網路。織密都市圈城際軌道網,促進珠中江地區快速聯繫。加快推進南珠(中)城際、珠機城際建設,推動中南虎城際、廣佛江珠城際、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前期工作,研究謀劃深中城際、珠斗城際等。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連通城鎮、重要平台和旅遊景區等節點的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網路,謀劃鶴台鐵路項目建設方案。
一體化推進城市軌道建設。加強都市圈城市軌道統籌規劃和互聯互通,強化與廣州南沙區域軌道線網銜接。推動澳珠城市軌道線網聯通工程建設。推動珠機城際公交化運營,與城市公共運輸做好融合銜接,實現中心城區城際軌道通勤化、公交化。推動都市圈內捷運城際一體化運營管理,加快實現都市圈軌道交通“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最佳化軌道交通樞紐布局。完善江門站樞紐功能,改擴建中山站、中山北站,加快建設珠海中心站(鶴洲)、橫琴站、金灣站、蓬江站、陽江北站等,與陽江站共同打造“四主五輔”(“四主”為珠海中心站(鶴洲)、江門站、中山北站、陽江站;“五輔”為珠海站、橫琴站、中山站、蓬江站、陽江北站)的都市圈軌道樞紐群。強化樞紐群內各樞紐交通聯繫,最佳化軌道站點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構建層次分明、分工合理、銜接高效的鐵路客運樞紐體系,實現都市圈客運零距離換乘。
三、暢通城際幹線公路網
最佳化高速公路網。構建“六橫十縱”的高速公路網總體格局,推進深岑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加快江門銀洲湖高速、廣台高速、中開高速、南新高速、金海高速、中山東部外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陽江南聯絡線、中山至茂名高速陽春至信宜段等高速公路建設,推動江珠高速公路改擴建前期工作,預留深圳經珠海至南寧線、鬱南至陽西線建設通道。加快建設黃茅海通道,用好港珠澳大橋,強化都市圈內跨江通道配套設施及銜接路網建設。依託高速公路網打造高效連線的快速貨運通道,支撐都市圈各產業平台發展。提升都市圈內高速公路通勤效率,大力推廣預防性和集約式養護,實施現代化公路養護,提升路網在惡劣天氣下的通行效率,提升都市圈內公路路況服務水平。
專欄 1 “六橫十縱”高速公路網
“六橫”:廣中江高速―獅子洋通道、江鶴高速―中江高速、開春高速―中開高速―深中通道、深圳經珠海至南寧高速公路(深南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黃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西延線―港珠澳大橋―大嶼山公路。
“十縱”:廣澳高速、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南沙支線)―東新高速、廣珠西線高速、中山西環高速、江珠高速、江門市銀洲湖高速、新台高速―南海至新會高速、廣台高速、汕湛高速、羅陽高速。
強化交界地區路網銜接。統籌跨界路網建設時序和建設標準,實施公路暢通工程,健全完善公路交通管理設施和安全設施,構建高效暢達的區域一體化公路網路。最佳化提升現有國、省道幹線公路,共同推進廣東濱海旅遊公路建設。加強都市圈快速路銜接,重點打通珠海南屏―中山坦洲、珠海界涌―中山坦洲、珠海唐家灣―中山南朗、珠海蓮洲―江門睦洲和沙堆、珠海斗門―江門崖門和中山神灣、中山大涌和橫欄―江門大鰲、中山古鎮―江門江海、江門恩平和台山―陽江陽東等相鄰地區快速路。強化都市圈城市主次幹道網路連線,進一步暢通交界地區公路聯繫。
專欄 2 交界地區公路網銜接重點工程
一、交界地區快速路銜接
珠海―中山:金琴快線―香海大橋(香海高速)、金琴快線―香山大道、港灣大道―南朗快線、橫琴第三通道―界獅南路、香海北路―德溪路―金溪大道、金琴快線北延段―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公路南朗段、情侶北路(淇澳大橋至珠中邊界段)―濱海旅遊公路(中山段)。
珠海―江門:珠峰大道西延線(珠海-江門)、國道 G228 南門大橋擴建工程。
中山―江門:橫欄快線―會港大道、桂涌路―新中公路、省道 S364 線外海大橋擴建工程。
江門―陽江:國道 G325 線(江門―陽江)、國道 G228 線(江門―陽江)、省道 S276 線(江門―陽江)。
二、交界地區城市道路銜接
珠海―中山:中山坦洲環洲北路東延―珠海華威路、珠海屏西五路北延段―中山坦洲南村路口、珠海梅界西路一期―中山坦洲德溪路東延段、中山坦洲環洲東北路―西部沿海高速輔道、斗門大橋改擴建工程等。
珠海―江門:新會沙堆至斗門蓮洲跨江通道、機場東路北延線―睦洲(江珠高速東側連線線)等。
中山―江門:東堤三路―荷塘大橋、桂涌路―新中公路、荷塘馬滘大橋改擴建工程等。
建立同城化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探索設立都市圈交通設施建設基金,吸納社會資金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行交通運營同城化管理。最佳化珠中江三市交界地區的客運線路,促進與市域公交網路快速接駁。鼓勵公共運輸場站用地綜合開發利用,配套商業服務業、公共服務設施等功能。聯合建設交通大數據技術支撐平台,共建智慧型交通運行管理系統,有序推進智慧公交、智慧道路、智慧停車等技術套用。
四、推進港口航運體系建設
推進港口群一體化建設。最佳化都市圈港口群發展分工,構建以珠海港為核心,中山、江門、陽江等港口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以珠海港高欄港區為龍頭,以江門港新會港區、廣海灣港區和陽江港海陵灣港區為補充,協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構建高效聯通港澳、集聚珠江口西岸要素資源的載體。推進珠海港高欄港區國能散貨碼頭工程建設,加強珠海高欄—深圳鹽田組合港業務對接。加快推動中山、江門等內河港區發展升級,建設成為具備倉儲、多式聯運、運輸組織管理、誘發引導臨港產業布局等功能的綜合性港口。
完善多式聯運的港口集疏運通道。積極推進都市圈港口“江海聯運”,提升內河航道通航等級,發揮內河航運集疏運功能,形成內河+出海航道聯運體系,鞏固西江、北江流域腹地。完善都市圈“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加快重點港區疏港鐵路及臨港貨運樞紐建設,推進高等級公路進港區,重點解決港口集疏運“最後一公里”瓶頸。發揮廣珠鐵路與珠海港海鐵聯運優勢,打造珠江口西岸貨運通道。
積極發展濱海特色水上交通。推進都市圈公共旅遊碼頭建設,發展遊艇旅遊。加快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國際遊艇俱樂部、粵港澳國際遊艇碼頭及客運碼頭、中山神灣遊艇碼頭、江門銀湖灣及上下川島等項目建設。依託萬山群島、海陵島等有條件地區建設郵輪碼頭,依法開闢國際、國內航線,與廣深港澳等打造“一程多站”一體化郵輪旅遊線路。
五、提升航空樞紐服務能力
加快國際航空樞紐體系建設。強化都市圈以珠海機場為航空門戶的功能,規劃建設珠海機場第二跑道,推動珠海機場設立國際口岸,拓展國際航線。啟動陽江機場建設,主要承擔與省內城市及國內重要城市之間部分運輸功能,補齊陽江航空運輸短板。開展江門支線機場前期研究,爭取國家支持納入新一輪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推進珠海蓮洲、江門恩平、江門台山、陽江合山、陽江海陵島等通用機場擴建新建,構建現代都市圈通航服務網路。加快建立城際鐵路、高快速路、城市捷運以及航運等集疏運體系,推進建設異地候機樓,提升機場區域服務能力。強化珠港澳三地機場聯運合作,打造輻射全球的組合機場。
創新發展機場航空服務產品。支持發展與旅遊業相適應的低空飛行服務,鼓勵在機場、碼頭、景區聚集地等高需求區域布局建設直升機起降點,積極發展公務飛行、短途運輸、公益服務、航空消費等多種類型的通用航空服務。最佳化跨境直升機服務,以珠海橫琴、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為試點率先開放低空空域,在與港澳協調一致的情況下探索發展覆蓋港澳的低空飛行觀光旅遊業務,研究開通對接港澳的跨境直升機服務。
專欄 3 港口航空樞紐建設重點工程
一、港航輸運設施重點工程
1. 港口碼頭。珠海港高欄港區港弘碼頭改擴建工程、珠海港高欄港區貨櫃碼頭三期工程、珠海港高欄港區國能散貨碼頭工程、新中山港客運碼頭、江門港廣海灣港區通用碼頭工程、江門國家高新區公共碼頭二期工程、廣海灣 LNG 接收站碼頭,陽江港海陵灣港區吉樹作業區、豐頭作業區碼頭。
2. 航道工程。江門港廣海灣作業區防波堤和進港航道、崖門出海航道二期工程、陽江港進港航道改造工程。
3. 疏港鐵路。陽陽鐵路電氣化改造,南沙疏港鐵路(兼客運)、陽江港疏港鐵路(高新區至豐頭段)、廣珠鐵路江門南至高欄港段複線工程。
4. 疏港公路。鶴港高速公路、高欄港高速公路北延線、金港大橋、高欄港快線工程、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公路、銀洲湖高速公路、陽江港疏港公路、順鶴高快速通道。
二、航空樞紐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1. 民用航空機場。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珠海機場新建塔台及配套項目、珠海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機場第二跑道、T3 航站區、陽江機場。
2. 通用航空機場。蓮洲通用機場二期、江門台山通用機場、江門恩平通用機場(馮如)、陽江合山通用機場二期改擴建、陽江海陵島通用機場。
第二節 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以整體最佳化、協同高效、融合創新為導向,加速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全力構建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高水平建設信息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 5G 網路,加快建成5G 獨立網組(SA),完善 5G 基站及有關配套設施布局,持續推進重點區域深度覆蓋。高水平建設全光網都市圈,完善以珠海為中心的區域骨幹光纖網路布局,推動骨幹網、城域網、區域網路擴容提速,加快建設千兆光纖網路,到 2030 年實現千兆寬頻對家庭和重點場所的全覆蓋。深入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加快 NB-IoT(窄帶物聯網)網路建設,推動物聯網泛在感知設施部署,實現“萬物互聯”發展。加快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和數位技術基礎設施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支持珠海建設國際信息樞紐城市,搭建國際數據樞紐平台,探索拓展珠海橫琴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服務範圍。
加快布局創新基礎設施集群。聚焦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資源開發、智慧型裝備製造等前沿科學領域,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等平檯布局高水平創新基礎設施和創新載體,加快形成都市圈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在食品醫藥、金屬製品、紡織服裝、家用電器、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領域,建設低時延、高頻寬、廣覆蓋、可定製的工業創新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全網賦能的工業網際網路集群,支持工業企業套用 5G、PON(工業無源光網路)、NB-IoT、TSN(時間敏感網路)等新型網路技術升級企業區域網路,推動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系統與重點行業領域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積極搭建都市圈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工業產業智慧型化轉型。
建設高效融合的智慧都市圈。積極參與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聯合珠中江陽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系統,建設大數據中心、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等,加快跨區域政務數據、公共數據、社會數據融合,為都市圈電子政務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加強城市大腦中樞系統建設,推動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 等前沿技術在中樞系統融合套用,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高水平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強都市圈與港澳智慧城市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引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製造和生活消費各個環節中的套用。促進數據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提升實體經濟服務效能。
第三節 完善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統籌推進區域電網主幹網和油氣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積極發展智慧型配電網,構建供應能力強、結構優、效率高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
強化區域電力能源保障。鼓勵發展海上風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不斷提高清潔能源比重,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適度發展清潔高效煤電,有序推動煤電產業轉型升級。統籌推進區域電網主幹網架結構建設,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 500 千伏外環西段工程等建設。協同開展都市圈一體化智慧型電網建設,全面提升區域配電網自動化、柔性化及裝備技術化發展水平。加強都市圈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光伏、儲能電站等分散式電源建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智慧型化水平。
統籌推進重大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都市圈大型煉化項目與成品油管網互聯互通,增強對大灣區成品油的供應能力。加強區域天然氣供應保障,統籌推進 LNG 接收站建設。加快區域天然氣主幹管網建設,推進珠中江區域天然氣主幹管網工程,完善粵西天然氣主幹管網,實現區域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推進都市圈銜接油氣設施布局與管網規劃,加強油氣長輸管道的區域性協同保護。研究完善都市圈對澳門油氣管道建設,確保澳門能源供應安全和穩定。
第四節 統籌水利設施和水利防災工程建設
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最佳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推動建立一體化供水管網和防災減災體系,提升都市圈水利設施綜合支撐能力。
完善區域水資源保障體系。加強西江、潭江、漠陽江、大沙河等河道型和水庫型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安全保障達標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推動都市圈大中型水庫互聯互通,市政管網合理銜接,保障都市圈水資源安全。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實施都市圈用水總量、強度控制和定額管理,提高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最佳化水資源供給和配置,加快推進都市圈範圍內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澳門珠海水資源保障工程建設,研究推動珠海取水口上移。
共建一體化供水系統。最佳化都市圈供水布局,加快推動珠中江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和都市圈城際供水管網銜接,加快形成江庫聯通、相互補給、靈活調度的城鄉及區域一體化的供水聯網體系。加強供水管網主要節點建設,推進重點水廠續建、新建,保障都市圈供水安全。
加強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聯合建設。完善流域性防洪(潮)排澇設施建設,統籌實施堤防鞏固提升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全面提高防洪(潮)能力。推動珠海上沖、前山片區與中山坦洲等跨界地區統一防洪排澇標準,加強重點澇區整治。加強沿海地區防潮減災體系建設,統籌實施生態海堤工程,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災害能力。實施都市圈水文能力提升工程,共建水文災害監測預警、聯防聯控和應急調度系統。
專欄 4 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工程
一、統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珠海橫琴先進智慧型計算平台、橫琴“綠網”等項目建設;推進江門迪浪大數據產業園、中科院新會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推進中山光子科學中心、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翠亨新區天弓高清視頻大數據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二、統籌能源設施建設
1. 清潔煤電工程。推動國能台山電廠等煤電轉型升級、廣東華廈陽西電廠二期工程 7、8 號機組建設。
2. 電網工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 500 千伏外環西段工程、500 千伏五邑站至佛山雄偉站線路工程、珠西南外環配套 500 千伏線路工程、粵西 500 千伏網架最佳化一期工程等電網工程建設;推動珠海高欄浪白、珠海金鼎(會同)、江門僑鄉站擴建等 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積極推進珠海橫琴智慧型電網示範工程建設。
3. 可再生能源提升工程。推進珠海高欄海上風電項目、江門川島海上風電項目、中廣核台山陸上風電場效能提升項目、陽江 1000 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等項目建設。
4. 沿海核電開發工程。推動江門台山核電二期工程開展前期工作。
5. 天然氣發電工程。推進中山小欖永安二期天然氣熱電聯產、江門開平翠山湖燃氣熱電續建工程、中山大涌熱電聯產等項目建設。
6. 供氣基礎設施。推進廣東珠海 LNG 擴建項目二期工程(不含碼頭)、陽江 LNG 調峰儲氣庫項目建設;適時研究開展江門廣海灣 LNG 接收站、珠海直灣島 LNG 接收站項目前期工作。
7. 儲能電站工程。推進台山黃茅海抽水蓄能電站、鶴山抽水蓄能電站、匯寧時代江門(台山)核儲互補電化學儲能電站、陽江走馬坪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
三、統籌水利設施建設
1. 水資源保障工程。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澳門珠海水資源保障工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龍門水庫、甜水水庫、陂底水庫水源工程。
2. 供水同網工程。珠中江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支線工程。
3. 水利防災工程。三角洲西江幹流水道江門市鶴山段堤防達標加固工程等堤防鞏固提升工程;珠海市金灣區台創園片區、斗門區橫山片區、斗門區井岸新青片區閘泵建設工程等排灌能力提升工程;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生態海堤工程;水文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章 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依託都市圈陸海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強化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加快推進多種形式的跨界產業合作,激發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形成陸海統籌、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構建“兩廊三帶多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
以功能集聚、分工協作為原則,圍繞區域產業共建謀劃都市圈產業發展空間拓展方向,依託區域重大交通通道和區域性交通樞紐最佳化產業布局,構建“兩廊三帶多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
構建“兩廊三帶”產業發展軸。依託港珠澳大橋、黃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串聯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陽江高新區等一批沿海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港口物流、海工裝備、海洋科技、濱海旅遊、海洋漁業等現代海洋產業,構建緊密協作的海洋經濟發展走廊。依託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通道,串聯小欖―古鎮、鶴山、開平、台山、恩平、陽春等以傳統產業發展為主的重點地區,推動五金製品、燈飾照明、水暖衛浴、化纖紡織、建材製造等傳統產業向研發設計、品牌行銷、智慧型製造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打造傳統產業升級走廊。依託廣珠城際、廣佛江珠城際等,聯繫珠海橫琴、珠海香洲區及高新區、中山翠亨新區等重要節點,形成以高端服務、科研教育、高新技術研發等功能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帶。依託廣珠鐵路、西部沿海高速等,重點最佳化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富山工業園、斗門智慧型製造經濟開發區、坦洲產業園、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等產業布局,共同構建以海工裝備、運輸裝備、新能源裝備為主的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依託廣湛高鐵、陽陽鐵路、羅陽高速公路等,串聯陽江高新區、珠海(陽江萬象)產業轉移工業園、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工業園等重點平台,推動合金材料、風電、特色醫藥、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全鏈條發展,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
培育多樣化特色產業集群。高端服務類產業集群,依託橫琴、鶴洲、珠海主城區等,培育都市圈現代服務核心,為都市圈其他地區提供研發設計、金融、市場行銷等多元化專業服務,以及高品質的文化教育、醫療健康等生活性服務。高新技術類產業集群,圍繞珠海國家高新區、南屏科技工業園、中山翠亨新區、中山火炬開發區、中山主題產業園、江門國家高新區、開平翠山湖高新區、恩平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等,推動產業鏈橫向整合、縱向延伸、側向連結,重點打造生物製藥、高端醫療器械、電子信息、智慧型家居、新材料等產業地標,培育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等未來產業。先進裝備製造類產業集群,依託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江門軌道交通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廣東(江門)智慧農機產業園、中山火炬開發區、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珠海(陽江萬象)產業轉移工業園、中國(陽江)儲能裝備製造產業園等,重點發展海工、運輸設備、新能源、智慧型製造等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打造世界領先的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基地。現代農業類產業集群,圍繞陽江春砂仁現代農業產業園、陽東熱帶水果現代產業園、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江門台山)、開平家禽現代農業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等,打造環天露山現代農業集群,建設都市圈“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海島海洋旅遊產業集群,依託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等濱海特色島群資源,聯合開通“一程多站”海島游線,積極發展都市圈“跳島游”。
共建產業合作發展平台。以都市圈各市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等為重點平台,開展區域產業合作。重點推進珠海唐家灣―中山南朗區域創新產業發展區、江門江海―中山古鎮橫欄燈飾照明產業發展區、江門―陽江環天露山現代農業發展區、中山三鄉鎮―江門台山市金屬新材料產業園、中山翠亨新區―江門開平市翠山湖產業園、中山坦洲鎮―江門鶴山市矽能源產業園、中山南頭鎮與江門恩平市智慧型家電產業園等跨界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推動成立重點產業發展聯盟,鼓勵行業協會交流合作。
專欄 5 重點跨界產業合作園區
1. 珠海唐家灣―中山南朗。引導珠海高新區與中山南朗高等教育集聚區協調發展,加強生物醫藥、高端電子信息等產業合作,共建高端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搭建功能互補的區域創新平台。強化人才服務和生活配套,提升科教研發、創新經濟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打造跨界科技創新城。
2. 江門―中山交界地區。完善江海與古鎮、橫欄在綠色光源照明等產業的協作分工,強化在新光源研發、設計等產業鏈高端環節合作,攜手打造江門江海―中山古鎮、橫欄燈飾照明產業集群。聯合建設中山三鄉鎮―江門台山市金屬新材料產業園,重點發展鋁合金、銅合金、鎂合金和不鏽鋼等高強、高導性能為主的金屬新材料。強化中山翠亨新區―江門開平在嶺南中藥、生物醫用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綠色低碳等產業產學研合作,打造高水平大健康產業孵化平台。 聯合建設中山坦洲鎮―江門鶴山市矽能源產業園,集聚發展矽能源器件製造、矽能源生產裝備及零部件製造、矽能源關鍵材料、矽能源關鍵信息技術及產品。推進中山南頭鎮與江門恩平市智慧型家電產業園建設,重點發展智慧型家電產業,研發生產高端新型智慧型化產品。
3. 江門―陽江環天露山地區。推動開平、恩平、陽春等市(縣)共同加強天露山的維育與保護,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打造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共建跨區域生態經濟園區。
第二節 集聚發展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
聚焦發展海工裝備、運輸設備、新能源裝備、智慧型裝備等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加快推進重點產業基地、專業化園區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聯合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發揮都市圈港口資源優勢,共同發展遊艇船舶、港口機械、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強化產業鏈條上下游分工協作,逐步建立完備的海工裝備製造體系。支持珠海重點發展深水鑽井平台、海上油田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等海洋工程裝備,加快發展正面吊、起重機械等臨港工程機械,積極推進遊艇研發製造等產業發展。支持中山錯位發展家用遊艇、海釣艇等休閒遊艇製造,突破發展商務遊艇和運動型快艇製造。支持江門差異化發展特種工程船和品牌化中小型船舶產品,延伸船舶配套產業鏈,大廣海灣地區擇機發展石油鑽采專用設備等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支持陽江培育發展鑽井平台、採油平台及海洋工程輔助設備,加快發展遠洋漁船等海洋漁業。引導陽江、江門發展深海網箱等海洋漁業裝備產業。
最佳化提升運輸裝備製造產業。整合都市圈運輸裝備製造優勢,共同發展以航空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機車為主導的運輸裝備製造產業。支持珠海、江門、陽江聯合發展航空裝備製造產業,依託珠海航空產業園,重點發展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和輕型直升機等研發製造,積極發展機場空管導航監視裝備和機場地勤設備,打造國內一流的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依託江門恩平工業園大槐集聚區、台山通用機場,錯位發展農林植保、應急救援、電力巡檢等工業級無人機及固定翼無人機的製造,建設大灣區無人機的場景試飛測試基地;依託陽江空港經濟區,錯位發展輕小型通用飛機。支持江門整合區域軌道交通裝備相關產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盾構機裝備及其關鍵系統零部件,延伸最佳化產業鏈條,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基地。支持中山側重發展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建立健全關鍵零部件生產和整車製造鏈條,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等前沿技術,打造國家級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基地。支持江門發展機車及零部件產業,開拓新能源低速電動車型,適時發展大排量機車、個性化車型。
共同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依託都市圈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基礎,延伸發展以光伏裝備、風電裝備和核電裝備為核心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支持珠海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電池,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支持中山發展光伏裝備、風電裝備、氫能裝備、儲能裝備等新能源裝備製造,加快發展高倍聚光型太陽能發電成套系統,提升中低壓輸變電設備智慧型化水平。支持江門發展新能源汽車、矽能源、新型儲能等產業,依託新能源電池產業優勢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支持陽江發展風電整機和配套、新型儲能、儲能電池裝備、矽能源等相關產業,推動形成集風力開發、裝備製造、研發創新、檢測認證、綜合服務於一體的世界級風電全產業鏈基地,探索發展綠氫裝備製造產業。支持江門、陽江發展核電常規島發電主設備及重要輔機設備和非動力核技術,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
創新發展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共同推動 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型裝備製造的深度套用和集成套用,在航空、汽車、醫藥、能源等優勢產業領域,開展智慧型裝備製造試點,以優質項目帶動產業鏈最佳化整合,形成智慧型製造裝備規模化、體系化發展格局。支持以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重點發展智慧型機器人,以銀湖灣濱海新區等為重點開發人工智慧技術,以廣海灣赤溪產業區等為重點開發智慧型電子設備。支持江門、陽江培育發展數控工具機、雷射製造等產業,以江門市蓬江區為重點打造雷射智慧型製造產業基地,以陽春為重點打造百億級數控工具機產業集群。搭建都市圈智慧型機器人協同創新發展平台,加快研發基礎器件和工業套用軟體,支撐智慧型製造長效發展。
專欄 6 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1. 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依託珠海高欄港臨港產業園、平沙遊艇製造基地、江門銀洲湖中小船舶製造基地、中山神灣高端海洋經濟產業園、陽江臨港產業園等,重點發展特種工程船、高端遊艇修造及關鍵零部件,以及深海探測、資源開發、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研發製造,打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2. 運輸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依託珠海航空產業園、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中山板芙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園、坦洲產業園等,重點發展航空、汽車、軌道交通等運輸設備製造,加快推進先進、綠色、智慧型製造工藝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形成以大型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為龍頭、中小企業和配套產品為基礎、產業鏈完整、產業集群發達的運輸設備產業集群。
3. 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依託中山氫能、光伏、江門台山核電、鶴山矽能源、陽江風電、核電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以氫能裝備、光伏裝備、風電裝備和核電裝備為核心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基地。
4. 智慧型機器人產業集群。依託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銀湖灣濱海新區、江門市廣海灣經濟開發區等,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船等產業,集中力量突破減速器、伺服電機和系統、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套用技術。
第三節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結合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基礎,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家居、新材料、大健康、海洋新興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推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聯合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結合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優勢,共同發展新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積體電路、高端軟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依託珠海富山工業園、新青科技工業園、中山坦洲產業園、江門新會銀洲湖等載體,協同推進印製電路板、計算機外圍設備、電子元器件等基礎產業做大做強。依託中山翠亨新區、珠海高新區、珠海南屏科技工業園、江門蓬江區產業園等,聯合發展高端伺服器、列印裝備以及大數據、數字虛擬、軟體服務、網路增值服務等新型信息技術產業。圍繞江門國家高新區、中山主題產業園等平台,重點在智慧型家居、醫療健康、智慧型物流、智慧型社區等領域推廣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積極培育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設備和智慧型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
共同培育世界級千億智慧型家居產業。整合都市圈傳統家具、家電等產業資源,引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傳統家居產品製造向智慧型家居等價值鏈高端延伸,支持中山、陽江、江門培育發展家電產業,構建區域特色化、差異化智慧型家居產業鏈條,共同培育世界級千億智慧型家居產業集群。支持珠海、中山、江門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創新和生產,建設區域性智慧型製造產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家居產業智慧型化、綠色化、品牌化、定製化發展。推動都市圈智慧型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建成若干現代化建築業產業園區。
推動新材料產業研發生產。夯實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富山工業園、中山火炬開發區、江門市新會智造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等園區新材料電池產業發展基礎,重點研發鋰電池、儲能電池、正負極材料等材料新興技術,共同打造中國綠色新材料產業基地。依託中山三角新材料產業園、江門(鶴山)精細化工產業園等精細化工產業基礎,積極延伸有色金屬深加工領域,協同發展超輕汽車高強度鋼、先進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材料。依託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等園區,構建以高性能合成纖維、特種樹脂、工程塑膠、複合材料為特色的高端化、規模化高分子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支持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延伸芳烴、烯烴基礎材料產業鏈,建設以 PTA 為龍頭的石化生產集散基地。支持陽江培育發展日化、精細化工產業。支持中山依託三角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省級電子化學品專區,補強全省半導體材料產業鏈。支持江門、陽江聯合打造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新一批合金材料重大項目建設,構建從基礎原材料到合金材料製品的高端全產業鏈。
加強大健康產業分工協作。發揮都市圈健康農業、生物醫藥、康養產業優勢,構建一二三產業協同的大健康產業體系。依託陽江陽春中醫藥產業園、江門開平大沙沃富南藥等,圍繞環天露山地帶,打造以南藥為特色的健康農業協作區。依託珠海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產業園、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國家高新區、台山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共同發展中醫藥、化學藥、生物製藥、保健品、高端醫療器械和裝備、醫用輔材包材等,支持江門、陽江培育發展醫療器械和藥品製造,實現產業鏈上下配套,形成大型醫藥生產加工、高水平醫療器械產業化基地。依託珠海鶴洲、橫琴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區域醫養產業平台建設,發展壯大智慧醫療、醫養融合、精準醫療、數字生命等新業態、新模式。
共同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奮力發展“藍色經濟”,鼓勵都市圈協作發展海洋基因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藥物與保健品等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支持珠海打造海洋公共服務平台,推進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建設。依託江門市廣海灣經濟開發區、銀湖灣濱海新區等,推動海洋生物育種、藥用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創新藥物生產試驗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研發、中試、製造一體化的海洋生物醫藥高新技術園區。推動江門廣海灣 LNG 產業基地、陽江 1000 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陽江綠氫供應基地等項目建設,圍繞氫燃料、潮汐能、潮流能等能源開發,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平台,建立健全濱海能源綜合利用產業鏈。
專欄 7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依託中山南朗、珠海高新區,重點發展軟體研發、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產業,建設國際高端現代信息服務業基地。依託中山小欖―古鎮、江門濱江新城、江門國家高新區、鶴山產業轉移工業園(鶴山工業城)、深江工業園等,打造以光電信息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託珠海南屏―新青工業園、富山工業園等,打造以積體電路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銀湖灣濱海新區、廣海灣赤溪產業區等園區為重點,發展人工智慧、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產業 。依託台山工業新城、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恩平工業園等,承接港澳大數據、量子技術等前沿技術溢出,發展視聽產業及相關配套、新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2. 智慧型家居產業集群。依託珠海南屏空調、中山廚電、小欖商用家具、古鎮燈具、開平―址山水暖衛浴、陽江高端不鏽鋼等產業基礎,鞏固擴大家電產品世界領先地位,延伸智慧型晶片和感測器、智慧型控制終端等上下游產業鏈,推動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實現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打造珠西世界級智慧型家居產業集群。
3. 新材料產業集群。依託珠西新材料集聚區、中國綠色新材料(珠海)產業園、中山三角新材料產業園、台山工業新城、陽江千億級合金材料產業基地等,推動現代建築材料、金屬材料、化工材料等向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發展,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穩步提升關鍵技術水平和高端產品。
4.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依託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珠海(金灣)生物醫藥產業園、台山生物醫藥產業園、開平生物醫藥產業園、中山翠亨新區生物醫藥科技園、中山南朗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中山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陽江陽春中醫藥產業園等,支持發展嶺南中藥、化學藥、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醫療服務等產業,著力突破精準醫學與幹細胞、新藥創製、生物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
第四節 最佳化發展高端化、專業化現代服務業
推動特色金融、商貿會展、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全域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構建優質高效、布局最佳化、競爭力強的服務業新體系。
培育區域特色金融產業。加快推進粵澳跨境金融合作試點,在橫琴設立綠色金融平台和中國―葡語系國家金融服務平台。支持珠海探索打造創投機構聚集高地,加快建設發展十字門金融區。支持江門探索建立面向全國和華僑華人的金融交易市場,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結算業務。支持中山探索建立區域股權市場,深入
推進“網際網路+現代金融”。鼓勵香港、澳門等金融機構在都市圈設立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擴大服務範圍。適時建立面向先進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漁業的金融保險體系。推動成立都市圈發展基金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共保共治等區域專項基金,專項用於區域性產業平台及設施建設。推動商貿會展業差異化、國際化發展。依託珠海橫琴、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等,共同發展平台經濟、分享經濟、體驗經濟等商貿服務業新業態,建設一批商貿服務業示範園區。鼓勵都市圈積極對接國際高端會展資源,結合各市特色打造差異化、國際化會展平台。支持都市圈培育國際知名展覽品牌和配套服務企業,重點扶持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等展會品牌。支持都市圈聯合港澳定期舉辦服務交易會或高端論壇,高水平舉辦高品質消費博覽會暨世界灣區論壇,支持珠海攜手澳門加快構建高品質消費品交易產業生態,打造以葡語係為特色的國際商品展銷中心。
提升現代物流產業能級。構建港口物流聯盟,促進資源和信息的互補與共享,提升港口群整體運行效率。推進港口碼頭泊位擴建及臨港產業園建設,完善疏港公路、疏港鐵路等,構建現代港口物流網路。發揮港珠澳大橋優勢,支持珠海發展航空物流,打造珠江口西岸物流集散中心。發揮珠海港全國沿海主要港口輻射帶動作用,聯動江門港、中山港等西江沿線港口,提質發展西江航運,培育現代化大型港口物流企業,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加快江門北站(珠西物流中心)建設,打造連線中歐班列的現代綜合物流中心重要節點。發揮深中通道優勢,支持建設中國(中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國(江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促進旅遊全域全要素融合發展。統籌山、海、林、田、湖、草等資源,大力發展集濱海游、生態游、鄉村游、文化游於一體的都市圈全域旅遊。依託深茂鐵路、廣東濱海旅遊公路等,推動都市圈共建“一程多站”濱海旅遊線路,形成以濱海休閒度假為核心,水上運動、濱海觀光、漁家樂等為補充的多層次濱海旅遊體系。支持規劃建設若干個世界級遊艇碼頭,探索建設國際郵輪停靠點,發展海上觀光等高端旅遊,共建都市圈高品質黃金海岸。推進珠海萬山群島、江門上下川島、陽江海陵島等旅遊資源高端升級,共同建設海島旅遊產業集群。以天露山、皂幕山、古兜山等為重點,融入科普、體驗、探險、健康、養生等元素,聯合發展山林生態觀光游。結合溫泉資源協同發展溫泉休閒旅遊。以西江碧道、珠三角綠道等為紐帶,串聯美麗鄉村、農業觀光園等鄉村旅遊資源,共同發展主題式鄉村休閒度假游。圍繞開平碉樓、赤坎古鎮、孫中山故居、岐澳古道、海絲遺蹟等,攜手打造一批網紅經濟點、“打卡點”,提升都市圈文化旅遊魅力值和知名度。依託海洋、溫泉、農業、山林等良好資源,聯合開發建設一批集養老、醫療、康復與旅遊為一體的醫養健康旅遊基地。
第五節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依託食品飲料、金屬製品、造紙、紡織服裝、現代農漁等傳統產業優勢,引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綠色化發展。
發展壯大特色食品產業。依託珠海斗門預製菜產業園、廣東省農產品加工示範區(江門台山)、江門新會保健食品產業園、江門開平食品產業園、江門蓬江健康食品產業園、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園等,協同推動特色食品及飲料產業向綠色有機、智慧型製造、品牌連鎖轉型,打響珠海中國海鱸之都、江門中國食品工業生產基地、陽江中國南海漁都、陽西中國調味品之都等區域品牌。發揮江門“食在五邑”美食節、中國南海漁都(陽江)美食文化節等影響力,打造都市圈美食旅遊名片。
聚力做強家居建材產業。推動中山五金磨具、江門五金衛浴基地、陽江刀剪產業轉型升級,聯合開展五金材料、金屬熱處理、磨削工藝、模具設計等關鍵技術攻關,延伸原輔材料、機械製造、生產加工、研發檢測、展示銷售等產業鏈,打造五金製品“中國標準”。依託江門五金衛浴生產基地、中山小欖古鎮五金產業基地、陽江陽東區等,推動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築五金等領域協作互補,實現集成化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與五金產業融合創新,促進都市圈五金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最佳化發展高檔紙製品產業。積極引導區域造紙及紙製品產業空間集聚,依託江門銀洲湖紙業基地、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等,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改進生產工藝、優先使用清潔能源,共同推進造紙業綠色化、智慧型化、高端化發展。推動造紙企業發展多品種、多元化的系列產品,延伸高端紙製品、印刷包裝等上下游鏈條,打造全產業鏈最佳化發展的千億造紙產業集群。
推動紡織服裝設計生產融合發展。依託中山沙溪大涌紡織產業基地、江門開平開元工業集中區、江門恩平君堂紡織服裝集中區、陽江紡織服裝產業園等,推動紡織化纖產業向園區集聚,推行節能環保與清潔生產,打造集研發設計、專業生產、印染加工、產品檢測、展覽行銷、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綠色現代紡織產業園。鼓勵企業提高紡織設計能力,向品牌化、高端化、定製化轉變。定期舉辦紡織藝術設計大賽,激發藝術創意活力。
推動優勢農漁產業提質升級。聯合建設一批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打造台山大米、恩平大米、陽西大米等一系列名優糧食品種。協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打造優質蔬菜、嶺南特色水果、花卉等優勢產業帶。推動開平馬岡鵝、陽江黃鬃鵝等特色畜牧業基地建設,引導養殖業布局合理化、生產規模化和養殖綠色化。依託江門廣海灣、鎮海灣、黃茅海―磨刀門、陽江海陵灣等近岸海洋增養殖基地,共同推進現代漁港建設。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休閒漁業、水產品集散與加工等多元化業態。加強珠海、江門、陽江海洋牧場跨區域全產業鏈合作,推動“飛地”“飛海”共同開發。推動都市圈建立農產品產購銷聯動平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無公害農漁產品供應基地。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積極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探索建設 5G 智慧農業產業園,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支持江門高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江門)農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平台。
第六節 共同提升科技產業創新水平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顯著提升都市圈創新實力。
協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點”“兩廊”布局,推進橫琴區域重大創新節點建設,協同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對接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實現珠江口東西兩岸創新協同發展。支持珠海攜手中山、江門共建珠西科學城。推進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江門“雙碳”實驗室、江門市域社會智慧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中山光子科學中心等國家、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聚焦都市圈重點產業鏈,開展全產業鏈質量提升行動,實施共性質量技術攻關,促進重點產業質量向中高端邁進。推動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
共建產業創新載體和平台。共同推進珠海高新區、中山火炬開發區、江門國家高新區、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等創新平台建設,推進創新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助力廣東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聯合打造技術產權交易、科技資源共享、智慧財產權運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平台。推動孵化育成體系提質升級,發展專業化、國際化孵化器,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園區”全鏈條一體化創新服務體系。圍繞都市圈主導產業,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倍增計畫,培育孵化創新團隊和中小微科技企業,共同支持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著力打造“獨角獸”企業。
共同加強科技人才支撐。聯合舉辦專業人才招聘會、高層次人才專場招聘會、公益招聘會及網路招聘會,促進四地人才合作交流。發揮華僑資源優勢,聯合布局建設橫琴粵港澳創新創業產業園、江門澳葡青年創業園、中山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等一批創業基地、留學生回國創業園等,加快引進集聚海外創新團隊和緊缺拔尖人才。支持建設橫琴國家級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立與世界接軌的雙向離岸柔性引才機制。
專欄 8 重點科技創新平台
1. 基礎科學研究機構。加快推動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設,打造中科院中國(江門)國際科學小鎮。支持江門建設海工裝備測試基地和試驗場。支持在珠海布局建設空調設備、生物醫藥、信息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建設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等創新平台。推動中山建設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創新中心(中山)等研究機構。支持陽江合金材料實驗室、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建設。
2. 產業創新合作平台。推動中山建設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智慧型製造服務創新示範區、中航聯創(中山)創新中心、中國中小企業網際網路套用創新(中山)示範園、坦南創客園等產業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省科學院陽江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撐本地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孵化一批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快中德(江門)人工智慧研究院、數字光晶片聯合實驗室建設。
3. 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推動珠海建設粵港澳創新創業產業園、“創業型”博士後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支持中山建設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翠亨新區歐美同學會留學報國基地和海歸創業學院。推動江門建設“僑夢苑”、澳葡青年創業園、粵港澳大灣區海外青年創業基地等。
第五章 推進市場一體化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
第一節 實現人力資源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
推進都市圈內戶籍準入標準對接、人力資源對接統一,促進人口有序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就業服務一體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都市圈內各市全面取消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都市圈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支持在都市圈內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居住年限累計互認,便利港澳台同胞辦理居住證和相關政務業務。推動都市圈內全面落實租賃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戶口落戶。擴大居住證附加的公共服務範圍並提高服務標準和便捷度,有序推進和實現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
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一體化。建立公共就業信息共享機制,搭建都市圈就業大數據平台。加強都市圈青年人才信息共享和運用,促進都市圈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市場的開放銜接。支持珠海橫琴自貿區、中山翠亨新區創新建設多層次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探索建設線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推動珠海探索建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共享平台,動態跟蹤並及時調劑勞動力。
促進人才跨區域流動。聯合建立人力資源需求調查機制。支持珠海設立離岸創新中心,通過開展項目合作、技術指導、聯合技術攻關、協同創新,鼓勵專家短期赴珠海工作。加強中山大灣區國際人才港、江門“聯絡五邑”海(境)外服務工作站建設,吸引全球人才集聚和優秀留學人才回流。加強珠海和陽江聯合開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進一步加強兩地學校結對、醫生互派、幹部交流等領域合作。
第二節 推動創新環境和技術市場一體化
建立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聯盟和資源共享機制,營造要素暢通流動的都市圈創新環境,實現技術市場一體化。
最佳化都市圈創新環境。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學科研儀器設備和專利基礎信息資源等共享使用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交易,探索開展專業化、國際化智慧財產權跨境交易研究。引導都市圈內骨幹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科技統籌攻關機制。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貸款擔保力度。
推動技術市場互聯互通。探索建立企業需求聯合發布機制和財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加強信息及各類運營、交易、維權資源整合和共享,建設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構建多層次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規範有序交易流轉。鼓勵發展跨地區智慧財產權交易中介服務,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保證保險等業務。推動科技創新券政策銜接、通兌通用。
第三節 推動金融服務一體化
加強都市圈金融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服務平台一體化建設,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加快實現金融服務同城化。加強都市圈金融基礎設施、信息網路、服務平台一體化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在都市圈協同布局,探索銀行分支機構在都市圈內跨行政區開展業務,加快實現存取款等金融服務同城化。穩步推進信貸管理一體化,支持依法合規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推動建立統一的抵押質押制度,推進區域異地存儲、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推動都市圈聯合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建立融資項目信息庫,引導金融機構採取項目貸款、銀團貸款等多種方式,優先滿足海洋新興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需求。探索設立都市圈融資擔保基金。
推進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合作。深化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加快建設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範區。推廣江門與澳門金融機構跨境信用互認模式,便利都市圈企業赴港澳開展跨境融資。依託橫琴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推動區塊鏈技術與智慧財產權交易場景融合,建立分散式智慧財產權交易資源共享平台,最佳化信息共享機制,促進智慧財產權有效流動。爭取複製廣東自貿區創新金融政策,發展新興金融。探索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智慧財產權保險、智慧財產權質押等新型運用模式。構建土地、房產、礦產等統一的產權信息網路服務和管理平台,逐步實現產權要素市場資源同城化、規則同城化、信息同城化。
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加大數位技術在金融領域套用程度,提高金融風險管理能力。加強都市圈政府與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都市圈內跨市、跨行業、跨市場監管協作。建立金融統計數據和工作信息共享制度,加強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建立緊密的金融穩定信息交流和風險評估結果定期交流和共享機制。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合力打擊非法集資等金融違法活動。完善系統性風險預警、防範和聯合處置機制,共同維護都市圈金融系統安全。
第四節 統一市場準入標準
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都市圈市場服務平台和市場監管協調機制,聯合建立都市圈社會信用體系。
搭建都市圈市場服務平台。消除經營主體異地遷址變更登記隱形阻礙,探索“一照多址、一證多址”企業開辦經營模式,加快取消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施工企業異地備案手續,推動各類審批流程標準化和審批信息互聯共享。加大區域電子商務共享平台建設,聯合創建區域產品和服務品牌。推動中山、陽江搭建智慧市場監管綜合服務平台,與珠海智慧市場監管綜合服務平台、江門市場智慧監管綜合管理平台實現互聯互通。
共建都市圈社會信用體系。開展“信用+大數據”精準監管綜合評價,全面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建立信用修複製度,依法依規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聯合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和推廣“信易貸”“信易游”“信易批”等模式,拓展社會化市場化守信激勵套用場景。探索建立都市圈跨境電商信用服務體系。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和告知承諾制。建立都市圈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覆蓋都市圈各市全行業、全金融機構、全生命周期的信用服務。
建立都市圈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健全市場監管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強跨區域執法協作與信息共享機制,推進法定檢驗單位鑑定結果互認。聯合構建優質食品藥品供給體系,推動都市圈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統一,推進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結果互認。探索建立食品藥品聯動實時監控平台,合力打造基於“網際網路+”的都市圈食品藥品安全智慧監管雲平台。探索開展多維度藥品安全監管體系評估,推動建立藥品安全風險研判會商機制。
第六章 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以“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更高品質、高質量、多層次、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提高都市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
第一節 推動高品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區域教育特色化、均衡化發展。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教育合作,促進都市圈優質資源優勢互補和有序流動。
積極開展優質基礎教育跨區域交流。依託都市圈優質學前資源、中國小資源,鼓勵採用教育集團、學校聯盟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擴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供給。加強教育交流合作,開展教師異地交流,鼓勵都市圈內中國小校長掛職交流,重點打造一批示範性優質中國小。搭建並最佳化與港澳地區的姊妹學校交流平台,積極引進國內優質教育資源來都市圈辦學,提高優質學位供給水平。
加快區域高等教育建設。加強都市圈內部高校交流合作,支持珠海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跨行政區設立實踐基地,探索共建都市圈創新型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創新產業聯盟等機構。支持珠海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加快建設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支持引進澳門科技大學來粵辦學,支持五邑大學與省內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對口幫扶。推進國(境)外優質高校在都市圈內開展合作辦學,加強特色鮮明、專業突出、服務都市圈支柱產業的高水平專業學科建設。
打造富有競爭力的職業教育高地。鼓勵結合主導產業發展職業教育,大力支持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江門職業技術學院、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理工職業學院等建設,積極探索中高職一體化、五年一貫制跨市培養模式,加快實現與產業鏈相配套的中高職學校緊缺專業貫通招生。支持珠海共建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和江門製造業數位化產教融合綜合實訓基地,鼓勵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交流合作。深化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積極推進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推動職業教育由向政府統籌管理、企業社會多元辦學為主轉變。
推進都市圈教育資源共享聯網。推進教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發展遠程教育、智慧教育,加快建設智慧校園、專遞課堂。推動都市圈中國小繼續教育學習系統併網聯通,共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依託“中山創客”國家工程實驗室,加快推動網際網路教育系統技術及套用。
第二節 聯動打造健康都市圈
以跨區域健康服務普惠共享為重點,最佳化配置都市圈醫療衛生資源,提升養老托育服務功能,積極推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等協同發展,持續提高健康服務設施共建共享水平。
加強醫療資源協作聯動。鼓勵都市圈開展集團化等模式合作辦醫,拓展與港澳地區高水平醫院合作建院,支持中心城市三級醫院異地設定分支機構。推進珠海、中山、江門城市醫療聯合體試點工作,支持跨區域組建醫療聯合體。鼓勵珠海市打造區域醫療高地,加強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醫、教、研一體化的珠江口西岸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和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依託橫琴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國際化醫療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基地。支持中山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市,加快促進中醫技術傳承創新。支持江門市依託新三甲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珠海市人民醫院、中山市人民醫院、江門市中心醫院、陽江市人民醫院建設省高水平醫院。強化區域疾病聯防聯控,推進都市圈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建設都市圈預約掛號平台,推動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共享。
共建多元化養老托育服務體系。鼓勵都市圈聯建共建養老機構,推動品牌康養機構建設運營。支持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社會化改革,強化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功能,激發社會資本運營活力,全面提升公辦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水平。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加快建設江門國家級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試點城市。推進珠海市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陽江市綜合養護院、陽江市江城區養老院建設,支持中山公辦養老機構擴容提質。支持民營養老機構發展,鼓勵發展旅居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養生養老等新興業態。鼓勵發展電子化、智慧型化養老服務,提升都市圈養老服務質量。加快城市設施適老化、適兒化和無障礙改造,推進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拓展社區服務功能,構建街道—社區—小區三級托育服務網路。
加強體育活動交流與合作。依託珠海體育中心、橫琴國際網球中心、中山體育館、江門體育中心等大型體育設施,合作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推進體育公園及有關重點學校體育場館改造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運動俱樂部和運動培訓中心。積極推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等協同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依託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中山南朗濱海國際商務文旅集聚區、中國排球協會訓練基地(江門體育中心),發展成為國際文體活動賽事基地。推進九洲港公共帆船遊艇碼頭、江門港澳碼頭等項目改造提升,打造海上體育休閒濱海旅遊產業鏈,開啟都市圈“體育+旅遊”式的全民健康休閒運動新方向。
第三節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接軌銜接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協同推進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信息化一體化建設,打通行政分割壁壘,提高都市圈社會保障水平。
完善住房保障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推動都市圈建立協調有序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統一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穩步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加大力度支持都市圈城市繳存人提取住房公積金租賃住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共有產權住房。支持土地供應向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畫,租賃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於 10%。穩步推進珠海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建設。鼓勵珠海、中山、江門結合軌道交通和產業布局,在城市交界地區建設保障性住房,劃定城際住房協同開發區域。全面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和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完善社區足球場等設施建設,提升居住生活品質。
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逐步推動都市圈內城市開展基本醫療保險異地門診即時結算,加快推動都市圈醫保目錄統籌銜接。推動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建立城鎮老年居民與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銜接機制,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及完善職工生育保險政策和管理服務,協同開展失業保險基金擴大支出範圍試點工作。
第四節 健全跨行政區社會治理體系
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加快區域智慧化、數位化城市治理平台建設,提升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水平,共建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
健全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強都市圈在社會治理上共治共享,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建立都市圈社會治安治理聯動機制,加強交界地區城市管理聯動。加強都市圈警務合作交流,強化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合作,聯動打擊跨境犯罪活動,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建立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信息通報機制,加強各類專項合作。加快社會治理智慧化建設,搭建“雲、網、數、圖”城市雲平台,加強區域大數據云計算中心、一體化通信基礎設施、大數據跨域多維雲平台等建設。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建立都市圈統一的公共事務治理聯動平台。
強化跨區域協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完善都市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事件預防處理和緊急救援等聯動機制。強化突發事件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加強跨區域預警信息通報、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應急平台互聯互通和應急處置聯動,推動都市圈防災減災一體化。構建跨區域智慧型化、數據化風險治理體系,健全基於大數據的區域社會風險監測、評估、預警、研判與有效應對機制,提升都市圈治理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
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學習廣佛政務同城化經驗,全面實現都市圈“一網通辦”。進一步便利跨省市戶口遷移網上審批,居民身份證、普通護照、機動車駕駛證異地申領,異地駕考和機動車異地年檢、違章聯網辦理。建立健全民生檔案異地查詢聯動機制,謀劃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完善公共服務信息服務系統,為居民提供快捷化、低成本的都市圈際公共服務,促進居民異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並便捷結算。
專欄 9 公共服務設施重點項目
一、教育
1. 高等教育。支持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轉型發展,支持廣東藥科大學、廣東理工職業學院辦好中山校區,提升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辦學層次和辦學質量。
2. 職業教育。支持江門職業技術學院“雙高計畫”建設,建成高水平高職院校和一批高水平專業群。支持江門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建設。將廣東南方職業學院建設成為省級品牌民辦高職院校,推進軌道交通學院(江門)、陽江健康職業技術學院、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校區擴建和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陽江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和陽東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建設 。推動江門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擴容改造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二期工程、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擴建工程、江門市技師學院荷塘校區、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新會校區、廣州華立學院江門校區、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江門校區、江門職院新寧學院等項目,籌建廣東華僑職業學院。推動珠海市衛生學校升級為珠海市醫藥健康學院、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升級為本科院校,推動陽江市衛生學校、陽江市技師學院升級為大專院校。
二、醫療衛生
加快推進珠海市人民醫院北二區科研綜合樓主體工程、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珠海市西部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推進中山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建設,第三人民醫院和南朗醫院改擴建工程。創建江門市新三甲醫院(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重點推進江門市中心醫院新院區、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新綜合大樓、江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搬遷重建、江門市人民醫院綜合大樓、開平市中心醫院、江門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健康大樓、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醫技綜合樓等項目建設。推進陽江市人民醫院院區升級改造、陽江市婦幼保健院新院二期、陽江市中醫醫院二期工程、陽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陽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遷建等項目建設。
三、社會保障
推進中山、江門市建設社會福利中心、救助安置中心,陽江市建設殘疾人康復和托養中心、兒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救助安置中心。
第七章 共築文化發展高地
發掘弘揚區域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香山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提升都市圈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一節 協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協同推進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文化遺產游徑系統建設,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
協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加強對“南海Ⅰ號”等海上絲綢之路遺產內涵的開發,推動廣東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海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城市地下文物遺存的預防性和主動性保護。統籌開展僑房資源、僑捐項目普查,強化“開平碉樓與村落”、赤坎古鎮等僑鄉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聯合實施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計畫,推動傳統工藝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推動都市圈聯合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聯合推動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協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華僑華人文化、古驛道文化等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系統建設。加強香山古驛道、岐澳古道、會城街道古道、陽西古驛道等南粵古驛道的開發利用,建設古道“遺址公園”。推動文化遺產游徑和古驛道沿線節點資源建設,加大世界記憶遺產“海外華僑銀信”僑批檔案的徵集、保護和推廣力度,建設一批僑批(銀信)展示館。
第二節 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文化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都市圈文化綜合競爭力。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動合作。建立都市圈劇院、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民眾文化場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盟,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城市間文化設施合作共享。深度挖掘華僑華人文化資源,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性華僑歷史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鼓勵藝術院團、院校聯合創作,推動文化藝術精品在都市圈內展示巡演。鼓勵聯合打造區域文化公共品牌、開展文化節慶民俗和科普活動。推動實現都市圈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
加快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突出文旅資源特色,打造珠中江華僑文化風情圈、珠海―中山香山文化風情圈、陽江海絲文化風情圈、台山海絲文化風情圈。建設文化街區、活力街區、特色書店、城市商圈、社區商業、劇場群、文化娛樂場群,打造新型文旅消費集聚區,支持推進中山香山古城、陽江古城保護活化,支持江門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加快推動赤坎華僑古鎮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依託古驛道、綠道、碧道串聯沿線文化資源節點,打造僑鄉文化、海岸休閒等文旅線路。大力挖掘弘揚新會陳皮、陽春砂仁等道地中藥文化內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旅遊。
專欄 10 四大特色文化風情圈
1. 珠海―中山香山文化風情圈。以弘揚香山文化、孫中山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為目標,加強孫中山故居、陳芳家宅、望慈山房、蘇兆征故居、楊匏安陳列館等名人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設立中山鹹水歌、粵繡(小欖刺繡)、小欖花燈製作、珠海斗門水上婚嫁、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等展示場所,促進珠海、中山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
2. 珠中江華僑文化風情圈。以弘揚華僑文化為目標,加強開平碉樓與村落、赤坎古鎮近代華僑建築群、司徒美堂故居、馮如故居、風采堂、容閎博物館、甄賢學校、梅溪石牌坊、棲霞仙館、鄭觀應故居、楊仙逸祖居等僑鄉資源要素的整合利用,打造成為西岸展示僑鄉文化的重要視窗。加大對碉樓、祠堂、古廟等建築的修復和活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傳承教學基地。
3. 台山海絲文化風情圈。以弘揚海絲文化為目標,發揮上下川島濱海旅遊資源帶動作用,加強廣海衛城城牆遺址、上川島大洲灣遺址、海口埠、紫花崗摩岩石刻等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推進海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成為融合濱海旅遊、海絲文化的旅遊目的地。
4. 陽江海絲文化風情圈。以弘揚海絲文化為目標,以南海 1 號遺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閘坡古炮台遺址等海絲遺蹟及海島地貌為特色,加快推進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設,擦亮漠陽風箏文化節、南海(陽江)開漁節、高流河墟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強陽江漆藝、根雕、風箏、豆豉、小刀等非物資文化遺產展示。
凸顯城市文化風貌特色。深入挖掘開放包容、探索創新的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香山文化特質,打造有影響力、代表性、各具特色的都市圈城市文化標識。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將新城新區重要節點地區打造成兼具區域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文化新空間。
共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依託珠海橫琴創意谷、江門“僑夢苑”、中山市遊戲遊藝文化產業園、陽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平台,推行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重點發展創意設計、廣告設計、動漫遊戲、數字影視、文藝創作等領域,爭創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園與廣告產業園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構建都市圈高效協同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批文化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推進文化產業數位化發展,打造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數字文化產業項目。聯合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本土龍頭企業,帶動形成集工業設計、生產銷售、衍生產品開發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第三節 聯合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推動各城市彰顯文化特色,積極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平台,聯合打造國際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國際文化影響力。
建設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推進都市圈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建設,提高對外文化交流影響力。支持珠海依託珠海大劇院、珠海國際會展中心,建設都市圈區域文化藝術中心。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推進孫中山故居片區改造提升。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陽江建設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打造向世界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視窗。
共同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和旅遊交流,支持都市圈內城市舉辦與“一帶一路”主題相關的文化、旅遊論壇和展會。整合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世界江門青年大會、海外華裔青年夏令營等活動,打造面向多層次差異化需求的國際文化交流品牌。支持聯合打造國際性文化藝術交流合作品牌活動,拓展與外國友好城市文化聯繫。
第八章 共保共治優美生態環境
銜接區域“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共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共建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統籌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態系統治理和綜合開發,加快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強化生態網路共建和環境聯防聯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空間。
第一節 共建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
以構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為引領,統籌推進都市圈重要生態空間協同保護與修復,共建“一屏一帶、雙核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形成山清水秀、生機勃勃、人地和諧的生態空間。
構建北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以雲霧山、天露山、皂幕山等北部連綿山地森林為主體,通過保護和修復區域生態環境,提高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生物多樣性和水土保持能力,維護北部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共建南部藍色海洋生態海岸帶。以環珠江口灣區―萬山群島、大廣海灣―川山群島、大海陵灣―海陵島為主體,聯合近海水域、濕地和沿海防護林,加強海洋、海島、海岸帶保護和生態修復,增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保障能力。
打造中部生態核心。以古兜山―黃楊山―五桂山、笠帽山為核心,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多種方式,加強連綿山體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修復重點生態敏感區的山體森林植被,提升都市圈內部生態空間品質。
共建多條生態廊道。依託雲霧山、天露山、皂幕山等山脈,貫通自然保護地、湖泊水庫等自然棲息地,構建山脊生態走廊。以西江、潭江、漠陽江等水係為脈絡,推進珠海和江門段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潭江僑鄉碧道、漠陽江碧道等建設,構建江河水系生態廊道。加強中山南朗―珠海淇澳、江門黃茅海西岸、陽江海陵灣等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濕地保護與修復,協同推進水鳥生態廊道建設。
第二節 協同推進生態資源保護利用
加強國土空間的整體保護和合作開發利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統修復和生態共建,共同打造綠色發展的新動能。
協同開發保護海洋海島海岸資源。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推動海岸線整治修復、魅力沙灘、海堤生態化、濱海濕地和紅樹林恢復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促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加強與東岸和港澳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共建“珠江口海洋國家公園”,改善珠江口海洋生態環境。依託都市圈海島海岸線資源及濱海景觀,打造最美“跳島游”路線和濱海生態休閒長廊,推進都市圈海洋、海島、海岸線資源的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
合力推進山林生態系統保護利用。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制度,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減少人為擾動,加強生態系統發展情況評估。積極推進雲霧山、天露山、皂幕山等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推動建設環天露山生態旅遊示範帶為試點,推動陽江、江門、雲浮以合作開發、共保共建等形式聯動開發天露山生態資源,共同打造世界級山地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加強古兜山―黃楊山―五桂山生態綠核的保護開發,推動珠海、江門、中山共建都市休閒旅遊目的地。
攜手打造都市田園生態系統。依託都市圈田園資源優勢,聚焦產業、景觀、生活、旅遊、文化等田園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都市田園生態系統。深度挖掘田園資源,共建一批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推進江門僑鄉田園、杜阮涼瓜田園綜合體、中山蔬荷、珠海斗門嶺南大地、陽江金朗島等田園綜合體開發建設。
協同推進生態網路高質量建設。推動河流水系沿線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污染水體及岸邊生態系統,構建都市圈藍綠生態網路。加快推進珠海和中山段環灣國際水岸碧道、珠海和江門段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江門段潭江僑鄉碧道、陽江段鑒江畫廊魅力藍灣碧道建設,打造高品質濱水休閒示範帶。推動建設串聯海陵灣、大廣海灣、環珠江口灣區的濱海綠道,形成通江達海的綠道網路。以西江流域碧道、綠道建設為試點,推動橫門―紅奇瀝―蕉門、佛中江、西江―銀洲湖等水岸公園群落建設。加強都市圈濕地保護合作,推進淇澳―崖口紅樹林濕地公園、沿磨刀門水道東岸濕地公園、環崖門濕地公園建設。
第三節 共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統籌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聯合推進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共同推動都市圈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共建良好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
深化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治。加強都市圈水環境治理合作,推動跨區域跨流域聯合執法,完善斷面水質監測、信息通報,協同開展上下游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西江、潭江、漠陽江等重要江河水資源、水環境及涉水項目管理合作,加快推動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重要水源地入河入庫支流治理工程建設。支持建立珠江口海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紮實打好珠江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強入海河流總氮等主要污染物治理與管控,改善近海海域水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美麗海灣保護和建設。
加強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以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為指導,推進大氣監測網路建設,加強都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定期開展專項聯合執法行動,強化工業源、移動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強化企事業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嚴格環境準入,全面淘汰壓縮高污染行業產能,推進實施鋼鐵、火電、化工、造紙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加強區域土壤污染共治。強化區域土壤污染系統防控,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強化重點類別金屬污染防治和減排工作。實施都市圈污染土壤跨區域轉運或處置聯合監管,防止污染轉移。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修復技術交流與合作,實施土壤污染地塊環境調查、污染評估和治理修複試點工程。加強都市圈固體廢物協同處理處置能力,提升固體廢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水平,深入推進“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
共育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以碳達峰為牽引,制定都市圈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碳排放率先達峰。加快建設都市圈綠色低碳循環生產體系、流通體系和消費體系,全面推進都市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推動綠色出行發展,到 2030 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 80%,公共汽車、出租汽車新能源車輛比例達到 100%。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推動建立都市圈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大力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加快綠色低碳能源工程和環境基礎補短板工程建設。深入推進都市圈低碳城市、低碳城鎮、低碳社區試點示範,共同推動近零排放工程和森林增匯工程,鞏固提升森林碳匯能力。
第四節 建立健全共保聯治機制
加強區域協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機制,攜手推進都市圈碳減排,探索建立都市圈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共同治理。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長效機制。深化都市圈生態合作,完善區域環境合作、區域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推進都市圈生態保護一體化。加快建立都市圈陸海污染監測體系和污染動態監測管理信息平台,切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和噪聲污染防治。加強區域環境風險防範,完善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系統網路,建立健全跨區域多部門環境質量聯合會商機制,及時妥善處置生態環境問題。
探索建立跨區域碳減排合作機制。建立都市圈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制度,加大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力度,推進都市圈減污降碳協同。共同推進都市圈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風險管控機制,嚴格實施碳排放信息報告和核查制度。深化碳普惠制試點建設,推動都市圈碳標籤互認機制研究和套用示範。建立都市圈低碳產業交流合作機制,共同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套用推廣。
探索共建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探索都市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和套用機制,健全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加強都市圈生態產業化培育與品牌經營,打造全國知名區域公用生態品牌。完善自然資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潭江和西江流域上下游,通過資金補償、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補償關係。
專欄 11 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重大建設工程
1. 環境污染治理重點工程。珠江口西岸河口區、廣海灣、鎮海灣和海陵灣等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工程;西江、潭江、漠陽江流域跨界重點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要水源地入河入庫支流治理工程;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2. 生態建設與修復重點工程。天露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保護修復與水土保持工程;雲霧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陽江灣典型海灣、鎮海灣—廣海灣—銀湖灣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珠海雞啼門、十字瀝、平沙,陽江大角灣、珍珠灣等海岸帶整治修復及景觀工程;珠海橫琴島、江門下川島、陽江南鵬島等海島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山南朗、江門鎮海灣、廣海灣和銀湖灣、陽江程村和海陵灣等紅樹林保護修復工程;珠海唐家灣、陽江海陵灣海域海草床保護與修復工程;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珠西都市圈環灣國際水岸碧道工程;嶺南田園水鄉碧道工程;潭江僑鄉碧道工程;鑒江畫廊魅力藍灣碧道工程。
3. 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工程。生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系統網路及信息平台建設工程;生態環境監管智慧型化建設工程;生態環境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提升工程;核應急能力建設工程。
第九章 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都市圈為空間載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縮小都市圈內部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快構築功能銜接、空間融合、均衡發展的都市圈城鄉體系,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城鄉一體化發展。
第一節 完善城鄉融合空間形態
加快都市圈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差異化完善縣城(小城鎮)聯結城鄉的功能,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的魅力縣城和小城鎮,全面建設美麗鄉村。
推動縣城高質量發展。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加快都市圈內縣城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和功能集成,不斷增強發展縣域經濟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落戶的支撐作用,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以陽春市、台山市開展縣城建設示範地區為契機,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水平和服務能力,形成一批縣城建設新亮點和新經驗。支持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陽春市、陽西縣等縣(市)按照不低於中等城市的標準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提高縣城規劃建設和服務管理水平,強化產業支撐和公共服務保障,率先實現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分類推進小城鎮特色發展。充分發揮連線城鄉的節點和紐帶作用,強化綜合服務和特色產業功能,把鄉鎮建設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支持斗門鎮、小欖鎮等大城市周邊小城鎮充分對接城市需求,發展成為衛星鎮。支持白蕉鎮、南頭鎮、馬岡鎮、大溝鎮等專業鎮發展,繼續做大做強養殖、智慧型家電、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同時推進農業與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桂山鎮、神灣鎮、川島鎮、閘坡鎮等具有歷史文化、海濱風光等特色資源的城鎮,發展成為旅遊休閒特色鎮。支持那吉鎮、大沙鎮、雙合鎮、北陡鎮等遠離中心城市的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成為服務農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城鎮。
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統籌村莊規劃建設,合理確定鄉村居民點布局和規模,分類提升村莊風貌,推動斗門鎮、唐家灣鎮、黃圃鎮、赤坎鎮、南屏北山村、唐家灣會同村、南朗翠亨村、三鄉古鶴村、塘口鎮自力村、棠下鎮良溪村、陽東大澳漁村、雅韶西元村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合理適度利用。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旅遊廁所規格,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自然村基本實現雨污分流,深化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推進存量農房微改造和新建農房風貌塑造,到 2030 年基本實現都市圈內行政村 10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創建一批特色精品村。加快推進省際邊界、交通幹線等美麗鄉村風貌示範帶建設,推動珠中江聯合打造西江美麗鄉村示範帶,支持珠海蓮洲鄉村休閒示範片、中山三鄉美麗鄉村示範片、江門 100 個美麗鄉村示範片、陽江“山海漁韻”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片區等建設。
第二節 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為重點,加大人才、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對鄉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
激勵城市人才入鄉。制定吸引人才返鄉創業的財政、社會保障、住房、名譽身份等獎勵政策,探索在珠海、中山等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建立都市圈內部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規定到鄉鎮企業參與項目合作、掛職、兼職,在職創辦企業,離崗創辦企業,推進城市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服務鄉村,基層服務經歷作為崗位等級晉升、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在都市圈互認。探索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建設農村人才公寓,供入鄉人才使用。深入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行動,繼續推進實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巾幗行動”、山區計畫、沃土計畫等。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健全土地流轉管理制度和服務體系,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和異地調整入市機制,穩妥有序推進珠海市斗門區、陽江市陽春市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完成房地一體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採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有序推進珠海市斗門區全國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實施點狀供地模式,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強化財政金融保障。統籌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及相關平台和載體建設。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探索在都市圈內構建縣域城鄉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做好農村徵信體系和農戶信用檔案庫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進村入戶,開展“整村授信”工程,促進農村地區信用、信貸聯動。推動銀行機構加大涉農領域信貸投放,搭建政銀企對接服務平台,推進農業信貸擔保服務向鎮村延伸。推動區域農業政策性保險高質量發展,擴大保險覆蓋面,實現重要農漁產品和地方支柱型優勢品種保險願保盡保。
促進工商資本入鄉。最佳化鄉村基層營商環境,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旅綜合體、森林公園等重要載體和平台吸引工商資本入鄉。引導工商資本與村集體合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養老、衛生、物業等鄉村生活性服務業。實施“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企業整鎮整村幫扶。
第三節 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打造功能完善的農民生活服務圈。
積極推進優質公共服務區域共享。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優質發展,依託區域教育聯盟和教育集團,加強城鄉辦學合作和教師交流。推動都市圈合作建立區域城鄉一體化的教師資源配置機制,統一制定城市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支教的激勵措施。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扶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推動各市中心城區三甲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打造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立對口幫扶、巡回醫療和遠程醫療機制,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採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布局三甲醫院。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工程,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在跨市交界處合理布局公交線路和公交客運樞紐站場。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統籌規劃建設城際供水管網和城鄉供水管網,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保證農村飲水安全和農業灌溉。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和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統一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統,統籌建設區域性、規模化的固體廢棄物處置設施。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鄉村消防安全條件提升行動,統籌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2025 年基本農村消除黑臭水體。鼓勵珠中江三市聯合成立農村公路管護等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城鄉交通設施管護。
第四節 搭建城鄉融合發展平台
結合新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在都市圈內培育建設聯結城鄉的功能平台,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平台。
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能級提升行動。高標準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最佳化提升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平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支持珠海白蕉海鱸產業園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江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江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台,紮實推進陽西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圍繞高新技術、冷鏈物流、品牌行銷、文化創意、數字農業等高附加值環節和高端要素領域提升農業產業園建設水平。支持江門打造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大灣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和 5G 智慧農業科創園,推動陽西縣創建數字農業示範縣和“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到 2030 年建成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台。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高標準開展江門市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珠海市斗門區城鄉融合發展省級市縣試點建設,有序推進中心鎮試點建設,增強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珠中江交界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合作機制,帶動周邊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到 2030 年試點地區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引領示範帶動效應充分釋放,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第十章 提升區域合作開放水平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攜手港澳與周邊都市圈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開放合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塑造開放新優勢,在更大範圍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構建全方位區域合作開放格局。
第一節 促進與港澳地區更緊密合作
深化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加快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高水平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點平台,努力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打造“一國兩制”區域合作新示範。
全面深化產業創新合作。充分對接港澳科技創新資源,支持港澳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在西岸建設夥伴實驗室和重大研發平台。推動與港澳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建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成果轉化平台。推動珠海橫琴粵港澳創新創業產業園、中山翠亨新區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江門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聯動建設緊密聯繫港澳的就業創業合作交流平台。有序推進與港澳地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聯合搭建“跨境金融服務平台”。協同港澳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諮詢與展演、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協同發展海洋經濟,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推動社會民生和基礎設施領域深度融合。適時推廣橫琴“澳門新街坊”建設經驗,探索共建國際化優質生活區。搭建多層次交流合作平台,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探索優質公共服務向港澳延伸的生動實踐。鼓勵澳門在都市圈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和旅遊教育培訓基地。推動中國小、幼稚園與港澳締結“姊妹學校”“姊妹園”。支持港澳醫療衛生服務主體在都市圈設定醫療機構,建立醫療聯合體。深化與港澳養老服務合作,支持港澳投資者在都市圈興辦養老社會服務機構。加強與港澳地區文物博物單位互動合作,共同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依託孫中山故里旅遊區、中國僑都(江門)華僑華人博物館、南海Ⅰ號博物館、開平倉東遺產教育基地等建設一批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基地,促進粵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加強與港澳水科技、水資源合作,實施珠澳水資源保障工程,保障澳門供水安全。
共建粵港澳特色合作平台。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聚焦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產業,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機制,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健全珠海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對接聯絡機制,深化合作發展共識,強化政策協同、產業共建、軟硬聯通、民生融合。支持珠海西部生態新區建設,在先進裝備製造、臨港工業和現代化服務業等領域深化與港澳合作。推動中山翠亨新區深化與港澳在健康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服務業、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共謀共建共享主題產業園建設。推動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拓展在金融、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海洋經濟、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等領域合作。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推動江澳綠色經濟合作,探索粵澳合作發展新模式。推動陽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勵陽江探索與港澳合作路徑。
全面營造對接港澳的發展環境。發揮珠海橫琴自貿片區作用,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落實與香港、澳門 CEPA 服務貿易協定,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進一步減少限制條件,不斷提升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水平。以珠海為重點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的先試先行,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標準規則體系。鼓勵都市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積極開發基於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項目。依法推動在珠海口岸實施更便利通關模式,促進與港澳交通物流發展。加快建設珠海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試點,探索建立數據跨區域流通機制,推動政務服務跨境辦理。
專欄 12 粵港澳特色合作平台
1.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聚焦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推動布局一批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聚焦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中國特色的醫藥創新研發和轉化平台;聚焦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加快構建高品質消費品交易產業生態;聚焦現代金融業,打造中國―葡語系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推進“澳門新街坊”建設,推動全面放開澳門機動車便利出入合作區,研究共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加強與珠海機場、珠海港功能協調和產業聯動。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推進粵澳經濟管理、營商環境、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創新跨境金融管理,建立完善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
2. 珠海西部生態新區。建設富山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欄港臨港新興產業基地、三灶航空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部中心城商貿中心、鶴洲南商務中心和珠海斗門生態農業園等六大產業集聚區。以先進裝備製造業為龍頭,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業、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智慧型製造、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高端遊艇及船舶製造業、醫療裝備製造業、綠色低碳循環產業。支持國內外知名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及實驗室,推進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吸引港澳高校進行科研成果中試、產業化孵化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
3. 中山翠亨新區。重點發展健康醫藥、新能源及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現代服務業、氫能等主導產業,集聚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文化科技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和總部經濟,大力推進科技金融新城、灣區國際醫療城、中深科技創新產業園、中山生命科學園 、西灣醫藥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清華中山清碳創新技術中心、中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技術聯盟等創新平台,打造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粵港澳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的新樣板。
4. 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強與港澳合作發展,延展港澳金融、航運、物流、休閒旅遊、康體養老等產業優勢,搭建港澳地區高端服務業進入內地以及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融合發展平台。建設銀湖灣粵港澳經貿合作區,引入港澳優質服務機構和先進管理體制,打造延伸港澳現代服務業優勢的後方服務平台和與港澳配套的商務休閒旅遊基地。加快推進大廣海灣 RCEP 經貿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項目建設,高標準建設港澳科教產業濱海新城。
5. 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推進與港澳現代服務業合作,加強與港澳旅遊合作。積極引進港澳健康服務、養生養老、教育培訓、創意設計等機構入駐濱海新區。聯合江城區、陽東區打造 “融灣強帶”重大發展平台,承接大灣區產業鏈延伸和產業溢出,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拓展區、深度合作區和產業轉移主承接地。
第二節 加強與周邊都市圈的合作
強化與廣州、深圳、湛茂等周邊都市圈在基礎設施互通、產業共建、服務共享等領域深度協同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示範,著力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促進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與配置,形成常態化區域共建共享格局。
加強與廣州都市圈合作。加快推進廣珠(澳)高鐵、中南虎城際等建設,強化與廣佛高快速交通聯繫。積極推進與廣佛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機械工業及自動化控制等產業的合作,協調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打造廣州都市圈工程裝備、汽車等產業的重要基礎原材料供應基地。加快廣州港對江門、珠海、陽江等珠江口西岸港口資源的整合步伐,最佳化港口資源配置,聯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樞紐港區。主動承接廣州都市圈創新資源輻射,聯合推進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推動與廣州都市圈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聯合開展重大共性技術攻關和基礎套用研究,合作建設研發中心、重大創新平台和成果轉化基地。
強化與深圳都市圈合作。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建設,研究預留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規劃建設深中城際。積極融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主動承接深圳製造業轉移和高端服務功能溢出,探索“東岸總部基地+西岸生產基地”“東岸研發+西岸孵化轉化”等協同發展模式,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互動融合發展。推動珠海橫琴與深圳前海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支持建設跨區域產業平台和發展飛地經濟,高水平規劃建設珠海未來科技城、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謀劃推進深中經濟合作區、深江經濟合作區、產業鏈專業協作基地(深中合作創新區)、高端製造合作基地、文化與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區域合作項目。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動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深圳寶安海洋新興產業基地等開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等海洋經濟的合作。
拓展與湛茂都市圈及北部灣其他地區合作。加快推進廣湛高鐵、深南高鐵、西江航道等綜合性運輸通道建設,強化與湛茂都市圈及北部灣其他地區交通聯繫。加強與湛茂都市圈冶金石化產業合作,共建冶金石化產業集群。攜手湛茂都市圈和北部灣其他地區發展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和沿海現代能源產業,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海高端製造產業集群和沿海清潔能源產業帶。強化港口分工協作,推動陽江港與湛江港、茂名港共建粵西物流基地。加強與北部灣港口群貨運通道的銜接,協同建設現代港口集疏運體系,探索共建港口聯盟。加強與湛茂都市圈及北部灣其他地區旅遊合作,整合沿海岸線旅遊資源及島嶼旅遊資源,發展精品郵輪遊艇線路,共建國際一流濱海旅遊休閒帶。
第三節 深化國際開放合作
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持續最佳化都市圈營商環境,積極應對國際開放環境新變化,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擴大國際貿易往來,提升都市圈對外開放水平。
合力打造國際市場環境高地。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視窗,以華僑華人、歸僑僑眷以及居民為紐帶,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江門開展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試點。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粵澳機構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為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資、併購提供投融資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支持珠澳聯手建好中拉經貿合作平台,聯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打造更多高水平國際產能合作平台,搭建內地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貿易通道。鼓勵都市圈企業合作開展綠地投資、實施跨國兼併收購和共建產業園區。推動珠海高欄港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支持確實有需求且符合條件地區新設綜合保稅區。用好珠中江進出口商品展銷會、粵澳系列展會等重要展會平台,協力擴大展會活動規模與國際品牌效應,擴大與相關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
攜手拓展國際市場。充分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推進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設,吸引集聚廣大華僑華人共同參與都市圈建設。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順利生效實施和中歐投資協定(CAI)簽訂的機遇,積極推進中歐(江門)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建設,支持企業利用行銷網路、資本營運、海外倉等方式開拓“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引導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的國際展會深耕歐美等傳統市場。藉助港澳在司法保障、爭議解決、管理諮詢等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以及海外僑胞影響力,完善與相關國家和地區投資促進常態化工作機制,幫助企業更好“走出去”。支持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對接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化經營,帶動裝備、技術、品牌、服務、標準走出去。
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保障
推進都市圈緊密合作,加快構建都市圈協商合作、政策協同、規劃協調、監督評估等機制,確保都市圈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
強化組織領導,在省級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指導下,協調推進珠西都市圈重大建設項目、合作發展平台等重大事項的規劃建設。省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協調,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政策實施等方面給予支持,指導和幫助都市圈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由珠海市牽頭,各市安排專人,負責統籌研究珠西都市圈一體化建設方案,共同協商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和跨區域重大合作項目清單,聯合制定重大項目實施計畫,協同推進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規劃實施。深化珠海與陽江對口幫扶合作,完善跨區域產業園區合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擔和產值、財力分享機制、征管協調機制。
第二節 強化政策協同機制
加強區域政策與財政、投資、金融、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合力。推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在都市圈布局,在濱海旅遊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海域海島保護與利用等領域率先實施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在用海、用地、環境容量等方面予以一定傾斜。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等載體,爭取更多具有突破意義的改革試點,率先在財稅體制改革、人才政策、土地政策、資本市場改革、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形成示範。創新用地政策協同,根據國家要求,適時探索建立都市圈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
第三節 健全規劃協調機制
強化都市圈發展規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各城市相關規劃的有機銜接,確保協調配合、同向發力。強化都市圈發展規劃對珠中江陽四市規劃的統籌、指導作用,為各類規劃落實區域發展戰略提供根本遵循。推進四市加快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都市圈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加強珠中江陽四市規劃主管部門及規劃研究機構的協調配合,探索共同編制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民生共建共享等領域的專項規劃或實施方案並積極推動落實,重點協調城際交界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及用地布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賦予珠海關於都市圈範圍內有關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省級行政審批許可權。
第四節 完善監督評估機制
建立都市圈區域發展監測機制與評估報告制度,定期對規劃重要目標,以及區域重大項目、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行監測與評估。珠中江陽四市有關政府要將本規劃實施納入政府重點工作,落實目標責任制。探索構建以都市圈為單元的統計體系,試點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嚴格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評價,強化重大建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的剛性約束。擴大都市圈建設中的公眾參與,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和智庫參與都市圈建設決策諮詢,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輿論引導,做好規劃和改革創新政策的宣傳解讀,營造有利於都市圈建設的良好氛圍。
附屬檔案
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按照規劃建設都市圈的任務安排,各地人民政府為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本分工方案重點對省有關部門的實施責任進行分工,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切實發揮好都市圈建設的主體作用。
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一)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
1. 構建“兩橫三射一縱”綜合交通格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等)
2.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推進高速鐵路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城際鐵路網路,一體化推進城市軌道建設,最佳化軌道交通樞紐布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等)
3. 暢通都市圈城際幹線公路網。最佳化都市圈高速公路網,強化交界地區路網銜接,建立同城化交通運輸服務體系。(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等)
4. 推進港口航運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港口群一體化建設,完善多式聯運的港口集疏運通道,積極發展濱海特色水上交通。(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等)
5. 提升航空樞紐服務能力。加快國際航空樞紐體系建設,創新發展機場航空服務產品。(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等)
(二)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高水平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創新基礎設施集群,建設高效融合的智慧都市圈。(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參加單位:省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能源局等)
(三)完善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強化區域電力能源保障,統籌推進重大油氣基礎設施建設。(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
(四)統籌水利設施和水利防災工程建設。
完善區域水資源保障體系,共建一體化供水系統,加強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聯合建設。(牽頭單位:省水利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
二、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構建“兩廊三帶多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
構建“兩廊三帶”產業發展軸,培育多樣化特色產業集群,共建產業合作發展平台。(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等)
(二)集聚發展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
聯合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最佳化提升運輸裝備製造產業,共同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創新發展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科技廳等)
(三)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聯合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共同培育世界級千億智慧型家居產業、推動新材料產業研發生產,加強大健康產業分工協作,共同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參加單位:省科技廳、自然資源廳、衛生健康委等)
(四)最佳化發展高端化、專業化現代服務業。
培育區域特色金融產業,推動商貿會展業差異化和國際化發展,提升現代物流產業能級,促進旅遊全域全要素融合發展。(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五)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壯大特色食品產業,聚力做強家居建材產業,最佳化發展高檔紙製品產業,推動紡織服裝設計生產融合發展,推動優勢農漁產業提質升級。(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廳等)
(六)共同提升科技產業創新水平。
協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共建產業創新載體和平台,共同加強科技人才支撐。(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等)
三、推動市場一體化
(一)實現人力資源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
深化都市圈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一體化,促進人才跨區域流動。(牽頭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公安廳;參加單位:省民政廳等)
(二)推動創新環境和技術市場一體化。
最佳化都市圈創新環境,推動技術市場互聯互通。(牽頭單位:省科技廳;參加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三)推動金融服務一體化。
加快實現金融服務同城化,推進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合作,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牽頭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參加單位:省財政廳、市場監管局等)
(四)統一市場準入標準。
搭建都市圈市場服務平台,共建都市圈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都市圈市場監管協調機制。(牽頭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司法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四、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一)推動高品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積極開展優質基礎教育跨區域交流,加快區域高等教育建設、打造富有競爭力的職業教育高地,推進都市圈教育資源共享聯網。(牽頭單位:省教育廳;參加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
(二)聯動打造健康都市圈。
加強醫療資源協作聯動,共建多元化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加強體育活動交流與合作。(牽頭單位:省衛生健康委;參加單位:省教育廳、民政廳、體育局、醫保局、發展改革委等)
(三)加快社會保障接軌銜接。
完善住房保障聯動發展機制,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區域一體化發展。(牽頭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醫保局等)
(四)健全跨行政區社會治理體系。
健全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機制、強化跨區域協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牽頭單位:省委政法委,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參加單位:省公安廳、民政廳、應急管理廳等)
五、共築文化發展高地
(一)協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協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聯合推動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二)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動合作,加快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凸顯城市文化風貌特色,共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等)
(三)聯合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建設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共同推進國際文化交流。(牽頭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參加單位:省委宣傳部、外辦等)
六、共保共治優美生態環境
(一)共建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北部生態安全螢幕障,共建南部藍色海洋生態海岸帶,打造中部生態核心,共建多條生態廊道。(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參加單位:省生態環境廳、水利廳等)
(二)協同推進生態資源保護利用。
協同開發保護海洋海島海岸資源,合力推進山林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攜手打造都市田園生態系統,協同推進生態網路高質量建設。(牽頭單位:省自然資源廳;參加單位:省生態環境廳、水利廳、文化和旅遊廳等)
(三)共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深化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治,加強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強區域土壤污染共治,共育綠色低碳發展方式。(牽頭單位:省生態環境廳;參加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能源局等)
(四)建立健全共保聯治機制。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長效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碳減排合作機制,探索共建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財政廳,省氣象局等)
七、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完善城鄉融合空間形態
推動縣城高質量發展,分類推進小城鎮特色發展,全面建設美麗鄉村。(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
(二)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重點加大人才、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對鄉村發展的支持力度。(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自然資源廳、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參加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等)
(三)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教育廳、交通運輸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等)
(四)搭建城鄉融合發展平台。
培育建設聯結城鄉的功能平台,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平台。(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等)
八、提升區域合作開放水平
(一)促進與港澳地區更緊密合作。
深化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加強產業、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創新。(牽頭單位:省大灣區辦,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港澳辦、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二)加強與周邊都市圈的合作。
強化與廣州、深圳、湛茂等周邊都市圈基礎設施互通、產業共建、服務共享,優勢互補,推進都市圈之間深度協同發展,促進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與配置,形成常態化區域共建共享格局。(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與單位: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等)
(三)深化國際開放合作。
積極應對國際開放環境新變化,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最佳化營商環境,擴大國際貿易往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與產能合作,攜手拓展國際市場,提升都市圈對外開放水平。(牽頭單位:省委外辦,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參加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九、規劃實施保障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強化政策協同機制,健全規劃協調機制,完善監督評估機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參加單位: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等)

內容解讀

2023年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明確將以區域協調、功能互補、輻射拓展為導向,以珠海為核心,以中山、江門、陽江為增長極,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的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努力將珠西都市圈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下稱“珠西都市圈”)的藍圖中,珠海被寄予厚望,其既是“一核三極”中的核心,又是“兩圈四軸”的中心,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級量級,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澳珠極點輻射帶動能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
都市圈不僅是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交通圈、產業圈、創新圈、生活圈和高質量發展圈。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珠西都市圈建設將如何破解珠江口兩岸“東強西弱”的“魔咒”?珠海作為珠西都市圈核心城市,將怎樣發揮輻射引領作用?高質量發展新圖景將在珠江口西岸一一展開。
劍指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難題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長期以來,珠江口兩岸都呈現著“東岸強,西岸弱”的發展格局:缺乏核心龍頭帶動、產業協作和創新資源相對不足、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有待提升、自然人文資源的合作保護與開發利用不足、促進都市圈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都制約著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
如何破題?培育都市圈提供了一條承上啟下的重要思路。
按照普遍定義,都市圈是城市發展的高級空間形態,向上連結城市群、經濟帶,向下銜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所輻射帶動的區域。
《規劃》明確,珠西都市圈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3萬億元,常住人口1435.3萬人。規劃建設珠西都市圈,推進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協同發展,既是四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需求,又是提升地區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有利條件是,珠西都市圈早已打下了區域合作發展的良好基礎。
交通在都市圈的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珠西都市圈依託港珠澳大橋陸路直連港澳,擁有深茂鐵路、廣茂鐵路、廣珠城際等軌道交通,西部沿海高速、瀋海高速、中陽高速等高快速公路網,以及“黃金水道”西江等海河港口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通往粵西及聯通大西南的重要通道與門戶。值得一提的是,珠中江三市已實現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
可以說,珠西都市圈四市地脈相通、人緣共連、歷史同源、文化同根。地理上,都市圈自然稟賦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備;人文上,珠西都市圈擁有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香山文化等深厚底蘊。此外,珠西都市圈已建立區域緊密合作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在跨界交通項目建設、產業協作和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珠西都市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更具複雜性、全局性的挑戰。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學峰表示,推進珠西都市圈建設,將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動,形成一批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有利於提升珠西都市圈整體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有利於珠西都市圈全面拓展開放領域,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為我省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撐;有利於發揮珠三角內外溝通的“橋樑”作用,輻射帶動粵西乃至大西南地區發展。
根據《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珠西都市圈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到2030年,都市圈協調有序的發展格局基本成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初步消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分布、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到2035年,都市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區域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趨於成熟,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現,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並與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度融合,實現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體化發展,建成世界級城市群。
以珠海為中心構建“一核三極、兩圈四軸”格局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珠西都市圈將如何構建合力?珠西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可以用“一核三極、兩圈四軸”來概括。
“一核三極”即以珠海為核心,以中山、江門、陽江為三大增長極。其中,珠海要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中山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精品城市,江門以“六大工程”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僑都,陽江則錨定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兩圈四軸”,則指以珠海為中心的緊密合作圈和協同發展圈,以及由創新集聚發展軸、沿海經濟發展軸、中(山)江(門)陽(江)至深圳發展軸、陽江至雲(浮)廣(州)發展軸等組成的“兩橫兩縱”四大發展軸。
其中,以珠海為中心,覆蓋珠海、中山以及江門城區、鶴山、台山、開平、恩平等區域的緊密合作圈,將重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文化旅遊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和國際化水平,加強跨界地區協調合作,推動設施銜接、產業協同、空間融合、環境共保,促進產業、生態、公共服務、文化旅遊等一體化發展,提升珠中江同城化發展水平。
“四軸”中也有兩軸與珠海密切相關。
《規劃》提出,創新集聚發展軸以珠海為核心,向東依託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等通道,串聯中山火炬開發區、中山翠亨新區、珠海高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重點平台,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向西依託珠海至肇慶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通道,串聯江門城區和鶴山,促進與廣佛肇之間的產業聯動和功能銜接;形成以高新技術、科教研發、健康醫藥、商務商貿等功能為主的“Y”型創新集聚發展軸。
沿海經濟發展軸則依託港珠澳大橋、深珠城際(伶仃洋通道)、黃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加強珠海、江門、陽江沿海港產城資源統籌與合作發展,向東承接香港、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向西輻射帶動粵西發展,形成以高端城市服務、濱海旅遊、先進制造等功能為主的沿海經濟發展軸。
在不少專家看來,珠西都市圈建設,充分體現了珠海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珠海要搶抓機遇,進一步提升自身能級量級,同時要注重發揮毗鄰港澳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獨特優勢,找準特色帶動都市圈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集聚發展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
藍圖已繪就,珠西都市圈可謂任重道遠,如何向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邁進?《規劃》從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為珠西都市圈指明了發展方向。
首先,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支撐能力。
客觀而言,目前珠西都市圈內部便捷高效的一體化交通網路尚未形成,各市交界地區快速路和城市道路存在“斷頭路”“瓶頸路”現象;對外聯繫通道仍有不足,尚無通道直連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地區。
為此,《規劃》提出,珠西都市圈將加快推進都市圈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發展,最佳化城際幹線公路網路,完善高鐵站、港口、機場等樞紐布局,有力支撐1小時緊密合作圈、2小時協同發展圈建設。
備受關注的高速鐵路建設方面,《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深江鐵路、廣湛高鐵、珠肇高鐵等建設,推動廣珠(澳)高鐵、深江高鐵南延線前期工作,深化深珠高鐵前期研究,謀劃珠西高鐵、珠陽高鐵等項目建設方案。
第二個重點方向,是要強化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建立協同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
聚焦產業發展格局,《規劃》提出構建“兩廊三帶”產業發展軸。這其中,珠海深度參與的包括依託港珠澳大橋、黃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構建緊密協作的海洋經濟發展走廊;依託廣珠城際、廣佛江珠城際等,形成現代服務業集聚帶;依託廣珠鐵路、西部沿海高速等,共同構建以海工裝備、運輸裝備、新能源裝備為主的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等。
聚焦產業賽道,基於自身特色,珠西都市圈提出了培育高端服務類、高新技術類、先進裝備製造類、現代農業類、海島海洋旅遊等多樣化特色產業集群,力爭建成5個以上產值超千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這也與珠海重點產業導向一致。
其中,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是重中之重。2022年,珠西都市圈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增加值約2228.9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48%。以裝備製造為例,今年以來,從研製成功3500米級超深水高壓海底管道填補國內空白,到全球首個吉瓦級別的液流電池製造基地全面投產,珠西都市圈的裝備製造動作頻頻,不斷刷新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紀錄,發展動力強勁。
《規劃》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推進重點產業基地、專業化園區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包括聯合培育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最佳化提升運輸裝備製造產業,共同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創新發展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等。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賦能。共同提升科技產業創新水平,也成為珠西都市圈建設的一大突破點。
《規劃》提出,要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點”“兩廊”布局,推進橫琴區域重大創新節點建設,協同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對接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實現珠江口東西兩岸創新協同發展。支持珠海攜手中山、江門共建珠西科學城。推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中山光子科學中心等國家、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等。
同時,共建產業創新載體和平台,共同推進珠海高新區、中山火炬開發區、江門國家高新區、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等創新平台建設。共同加強科技人才支撐,聯合布局建設橫琴粵港澳創新創業產業園、江門澳葡青年創業園、中山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等一批創業基地、留學生回國創業園等,加快引進集聚海外創新團隊和緊缺拔尖人才。支持建設橫琴國家級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立與世界接軌的雙向離岸柔性引才機制。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無論都市圈的本質是什麼,人始終是都市圈的最終受益者。《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對人的關注。
一方面,《規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
具體措施包括推進都市圈內戶籍準入標準對接、人力資源對接統一,促進人口有序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就業服務一體化等。按照《規劃》,將推動珠西都市圈內各市全面取消城市落戶限制,探索實行都市圈內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支持在都市圈內工作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居住年限累計互認,便利港澳台同胞辦理居住證和相關政務業務等。
另一方面,《規劃》還提出,要以“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更高品質、高質量、多層次、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提高都市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
其中包括推動高品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動打造健康都市圈、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接軌銜接、健全跨行政區社會治理體系等內容。
在教育領域,《規劃》鼓勵採用教育集團、學校聯盟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擴大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供給;支持珠海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跨行政區設立實踐基地,探索共建都市圈創新型研究院、研究生院和創新產業聯盟等機構;支持珠海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
在社會保障領域,《規劃》鼓勵珠海、中山、江門結合軌道交通和產業布局,在城市交界地區建設保障性住房,劃定城際住房協同開發區域;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逐步推動都市圈內城市開展基本醫療保險異地門診即時結算,加快推動都市圈醫保目錄統籌銜接等。
除此之外,《規劃》還為珠西都市圈下一步重點推進的主要任務“劃重點”:推進市場一體化、共築文化發展高地、共保共治優美生態環境、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區域合作開放水平等。
從城到圈,並不是各自圈起來孤立發展,而是意味著更開放的生產生活空間、更自由豐沛的要素流動,以及更充分的經濟潛能釋放。
珠西都市圈與其他四大都市圈,統一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將強化與廣州、深圳、湛茂等周邊都市圈在基礎設施互通、產業共建、服務共享等領域深度協同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示範,著力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促進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與配置,形成常態化區域共建共享格局。
■數讀
珠西都市圈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1.3萬億元,常住人口1435.3萬人。
珠海
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5.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0.82億元。
全市土地面積為1725平方公里。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7.72萬人。
中山
2022年中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31.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99.52億元。
行政管轄面積1783.67平方千米。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11萬人。
江門
2022年,江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3773.4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59.35億元。
全市土地面積9535平方公里。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2.22萬人。
陽江
2022年,陽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5.0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5.00億元。
全市土地面積7966.8平方千米。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2.22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