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事件)

珍珠港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撃)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基本介紹

  • 名稱:偷襲珍珠港
  • 發生時間: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
  • 地點:夏威夷珍珠港
  • 參戰方:日本,美國
  • 結果: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 參戰方兵力:日6艘航空母艦,441架飛機;美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8艘
  • 傷亡情況:美軍陣亡2000多人, 傷1000多人
    日軍陣亡約200人
    美軍亞利桑那號戰列艦沉沒 內華達號戰列艦擱淺
  • 主要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
  • 影響:標誌著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 國際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達到最大化
  • 戰爭性質:偷襲、海空戰
  • 外文名:Attack on Pearl Harbor
事件背景,時代背景,日本背景,美國背景,戰爭原因,事件經過,促成戰爭,計畫批准,開始進攻,歷史爭議,兩種說法,存在疑點,有關解釋,大眾推測,相關評價,雙方兵力,日軍,美軍,致命錯誤,戰爭結果,直接結果,長期影響,歷史意義,後世影響,文化影響,

事件背景

時代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轟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美軍毫無防備,他們在爆炸的巨響中醒來,倉促進行自衛。這場先發制人的襲擊在90分鐘內結束,彼時,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毀188架飛機,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攻擊過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他隨後簽署了對日本帝國的正式宣戰聲明。幾日之內,納粹德國與義大利向美國宣戰,而美國也迅即予以了宣戰回應。

日本背景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畫。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占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畫,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占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畫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1940年春夏南進論在日本有過兩次高漲。從1940年春夏南進論的初次高漲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間一年有半。日本遲遲不敢對美開戰,多次取消或推遲南進的預定時間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示意圖
1940年阿道夫·希特勒策劃了對英國的“海獅行動”,要求日軍和德國同時對英作戰,日軍驅除了所有在華的英國僑民,奪取了英國在華利益。日軍的做法直接影響了英美兩國的利益。
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
可就是日軍的這一場成功的突襲,讓日軍在二戰中更顯得銳氣十足。
加上日本的石油只能維持半年的時間,日本明白,要么從中國撤兵,停止對外擴張,外交上向美國靠攏。要么自組旗幟,南下奪取戰略資源,繼續加強對外侵略。南洋有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進軍南洋就等於向美英荷三國宣戰。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
日本政府決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畫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
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御前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御前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美國背景

日本計畫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列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向夏威夷傳送了一張緊急警告,(可傳送時沒帶'緊急"兩字。)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才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在1940年的一次春季演習中,當山本看到航空兵在訓練中取得理想成績時,對他的參謀長說:“訓練很成功,我想進攻夏威夷是可能的。”從這時候起,山本就著手構想珍珠港之戰了。他以東鄉平八郎的一舉成功的戰略思想為基礎,認為要與實力強大的美、英開戰而操勝券,必須突然襲擊,先發制人,開戰之初就使對方崩潰。偷襲珍珠港的大膽構想的出籠,正是山本戰略思想的必然產物。

戰爭原因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時日本方面認為通過此次偷襲行動可以打擊美國軍民的士氣。襲擊珍珠港計畫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日本於1932年占領了東三省。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畫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在中國、東南亞的戰爭,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無法消滅和占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

事件經過

促成戰爭

美國人約翰·托蘭對山本進攻珍珠港計畫的產生曾有一個符合邏輯的推測。
1921年,美國出版了《太平洋海上霸權》一書。四年後該書的部分內容被創作為小說,取名《偉大的太平洋戰爭》,書中描寫了一支日本艦隊偷襲珍珠港、關島和菲律賓群島等情況。這本書被日本海軍參謀部譯成日文,列入海軍大學的課程。該書出版時,山本正在華盛頓任武官,這位孜孜不倦地鑽研海軍學術,又具有相當英語造詣的山本,不可能不注意到這本書。襲擊珍珠港作戰計畫的產生與山本的性格特點也有密切的關係。西方有人針對襲擊珍珠港之戰說過,只有賭徒才敢冒那么大的風險。
山本是個冒險家,對賭博尤為著迷。把賭博和碰運氣的遊戲看得比飲食還重要,玩撲克、打橋牌、下圍棋、打賭都稱得上是行家裡手。他與同僚賭,與部屬賭,還常跟藝妓賭,而且賭得認真。1910年,山本為一件不大的事與他的密友堀一下子賭了3000元,這筆錢在當時能買幢好房子,結果山本輸了。雖然堀一笑了之,山本卻堅持還債,每月從薪金中扣,一直扣了十幾年。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山本出使歐洲時,據傳說由於他賭技超群,贏錢太多,摩納哥的賭場甚至禁止山本入場,他是摩納哥第二位被禁止的賭客。山本曾說,如果天皇能給他一年時間去賭博,可以為日本贏回一艘"大和號"戰列艦。總之,東鄉的影響,美國的小說,加上山本個人秉性等各種因素,促成了偷襲珍珠港計畫的形成。

計畫批准

珍珠港位於日、美之間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距日本約3500多海里,距美國本土約2000海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最重要的基地。
1941年1月7日,山本寫信給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構想。此後就和幾個參謀一起,秘密地制定“Z”作戰方案。6月,正式方案提出後,曾在日本上層引起爭論,一些人不相信龐大的艦隊橫渡3500海里而不被發現,對這一計畫的可行性表示懷疑。山本固執己見,甚至以辭職相要挾。日本為了“南進”,於10月中旬批准了這個計畫。於是,山本指揮聯合艦隊選擇了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開始了充分的準備和嚴格的模擬訓練

開始進攻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波攻擊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夏威夷時間7時53分(日本東京時間12月8日2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偷襲成功。此後,第二波攻擊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70架飛機被擊毀,102架受損,軍人和平民傷亡3400人,其中,2402人死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隻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瓦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戰機被摧毀,只有少數得以起飛和還擊。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鬥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隻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擊沉,其中只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倖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總計搭載艦載機414架,其中包括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檔案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里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向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北132海里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向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訊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7:40:第一波到達瓦胡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向南雲傳送“虎!虎!虎!”的訊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向所有船隻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準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的艦尾遭一條魚雷命中。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艦體沉沒。
8:08:KGMB電台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沉沒的亞利桑那戰列艦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藥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鐘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鬥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駛入珍珠港內的日本潛艇攻擊的美國船隻。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飛機機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並對它開火。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台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衝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鬥機奪取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衝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隻受到攻擊。
9:45: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台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入。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歷史爭議

兩種說法

日本偷襲珍珠港存在兩種說法,一是偷襲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襲。二是美國人的陰謀,是故意讓偷襲成功的。第一種說法當然是公認的歷史,第二種說法是在部分軍事迷中流傳的,特別是一些日本人始終堅持認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樁特大的陰謀。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因為日軍的偷襲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軍的戰略意圖沒有一件達到。

存在疑點

首先談談日軍的戰略意圖,提起偷襲珍珠港,就不能不提到山本五十六。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1884年4月4日,他出生在日本新瀉縣長岡的一個破落武士家庭,出生時父親五十六歲,故此得名五十六。
1901年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江田島海軍軍官學校。
1904年剛畢業即以少尉候補生的資格參加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戰,在海戰中失去了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海戰的勝利使他對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十分崇拜,立志要像東鄉那樣建功立業。
1914年至1916年在日本海軍大學深造。
1919年至192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英語,選修燃油專業。回國後在海軍大學任教官。
1923年奉命前往歐美考察各國海軍,在旅歐途中,曾到賭場一展他的高超賭技,使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因賭技太高而被著名的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的人。山本酷愛賭博,他賭博的格言是要么大贏,要么大輸。這一點對他的軍事思想也有著重大影響,日後的偷襲珍珠港,也正充溢著孤注一擲的賭博痕跡。
1925年出任日本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由於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就將美國視為潛在的最大敵人,所以這一職位的人選通常是由海軍中最有前途的優秀軍官來擔任,以使他們能對美國有一個比較感性和客觀的了解。
1928年回國,歷任巡洋艦艦長、航空母艦艦長、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長、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海軍航空本部部長、海軍省次官,最後於1939年8月升任聯合艦隊司令。
1940年軍銜也晉升為海軍大將。山本曾數次赴美,或求學或考察或任職,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有著極為深刻的了解。所以最初他竭力反對與美國開戰,成為日本海軍中堅定的反戰派人士,甚至因此幾乎遭到激進少壯派的暗算,但是山本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所反對的只不過是與強大的英美開戰,因為他曾準確預測日本即使通過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只不過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優勢。——所以在他擔任第一航空戰隊司令時積極參與對中國的侵略。當日本大本營與英美開戰的戰略方針確立後,他便一改初衷,竭盡全力策劃組織對美國的作戰方針,那就是以突襲手段力求在開戰初期就一舉全殲或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確立起日本的軍事優勢,並不斷對美國實施主動進攻,使其無法積蓄起足夠與日本對抗的力量,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而這一戰略的第一步就是一場賭博——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突襲。其作戰計畫中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擊沉三艘航空母艦,二是對美宣戰的最後通牒必須於攻擊前30分鐘美國時間12月7日十三時遞交。這樣做的目的是,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人的性格,崇尚面對面的決鬥,通過事先宣戰而打擊美國的士氣,從而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前,簽訂互不侵犯的協定。可是在襲擊當天偷襲的主要目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及二十二艘其他軍艦不在珍珠港,而最後通牒的送達卻莫名其妙的推遲了一個半小時,使名正言順的宣戰變成了卑鄙無恥的偷襲。
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四十分,比日本外交部預定的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晚了四十分鐘,此時珍珠港的戰鬥已經打響二十分鐘了。美國國務卿赫爾在接見日本代表前已經知道珍珠港遭到了偷襲,但是羅斯福總統要求他只要收下日方的答覆,冷淡地把日方代表送走。於是赫爾裝作認真地閱讀了日方的答覆,然後用難以掩飾的憤怒說:“這是我任職五十年來,從未見過如此卑鄙的政府和如此虛偽歪曲的檔案。”正是由於在遞交正式宣戰的檔案之前,日本就發動了進攻,激起了美國舉國上下無比的憤慨。山本在接到勝利的電文後,絲毫沒有大勝的喜悅,對前來祝賀的部屬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正是這兩個巧合成為懷疑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陰謀論的理由,雖然美國解釋過三艘航母不在港和宣戰檔案為何遲到的原因,但仍不能消除大家的疑問。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其它的疑點還有:
一、襲擊前美軍向珍珠港突然調派大量的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並在襲擊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進行戰備值班(襲擊當天是星期天),這是有檔可查的。
二、一些不合常理的軍事調動,在襲擊前美軍將一些戰鬥機分散到偏遠的小機場,而留在主機場的飛機則空著機庫不用,整整齊齊擺在跑道上,給人一種所有的飛機都在的假象。襲擊開始後升空作戰的飛機都是小機場起飛的,這在大片《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描寫。
三、在襲擊結束後,美軍以驚人的速度將擊沉的軍艦打撈出水,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修理好,並且進行了改裝,使這些軍艦的戰鬥力上升到新的水平。軍艦的改裝是非常複雜的,要將新裝備對軍艦的影響都要考慮進去,當這么多的軍艦需要改裝,僅圖紙就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更不用說各種設備、材料的採購與生產。當這些軍艦開始改造時,工人們發現什麼都是現成的,包括圖紙、武器、雷達都是現成的,好像在等待這一天似的。〔“加利福尼亞”號、“西弗吉尼亞”號後來被打撈起來,重新參戰。美軍也對沉沒的“亞利桑那”號進行過探察,看看是否有打撈的可能,最後見實在沒有希望,就將暴露在水面上的艦體拆除,水底部分的艦體仍留在沉沒的地方。1962年12月7日珍珠港紀念日,在該艦的殘骸上建成珍珠港紀念館,現在已成為夏威夷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俄克拉荷馬”號後被扶正,並被拖走,雖然也進行過修復,但徒勞無功,後於1944年9月退役,1947年5月17日在拖回美國本土的途中遭遇風浪沉沒。“猶他”號是1909年下水的老戰列艦,已拆除了大部分武備而被降格為靶艦,所以美軍沒有進行挽救。布雷艦“奧格拉拉”號建成於1907年,是珍珠港內最老的軍艦,早已極少升火起航,據說連煙囪里也有海鳥築巢,自然美軍也不會進行修復。所以實際上美軍在偷襲珍珠港中最終的損失,就只有這四艘軍艦。〕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四、在偷襲的前一天晚上,珍珠港的軍艦就曾擊沉一艘參加偷襲的日軍艦艇;即便這個事件沒引起美軍的警覺,那么,在日軍飛機飛向珍珠港時,美軍駐珍珠港的雷達兵曾向上級匯報“發現大量可疑飛機”,這樣的情報竟然也被疏忽過去了。
五、夏威夷地區的防守原來是由陸軍主管的,1940年夏威夷美國海軍方面提出了強化防衛的建議,1941年1月海軍部長諾克斯對陸軍部長史汀生提出了夏威夷海軍基地極易受到突然襲擊,為此需要舉行旨在加強防衛的陸海軍聯合演習的建議。史汀生在2月7日回答的題目是《夏威夷珍珠港的防守》,內容包括夏威夷防守的地位和對夏威夷陸軍指揮官和海軍加強協作的指示。1941年1月27日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Joseph C. Grew)在發給國務院的電報中有這樣的內容:“日本軍方似乎正在計畫在美日失和的時候襲擊珍珠港”,這個信息引起了陸軍部和海軍部的重視,研究的結果表明襲擊珍珠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4月1日總參謀長馬歇爾在情況判斷中表明:“日本帝國在過去的戰爭行動中沒有發布過宣戰書。對夏威夷的襲擊應該是由在高速巡洋艦支援下的航空母艦進行的高速入侵”。在此之前,根據2月7日史汀生的指示,夏威夷陸軍司令官肖特中將和海軍第十四軍區司令布洛克少將在3月28日制定了《夏威夷沿岸前線共同防守計畫》;4月9日,夏威夷海軍航空兵司令貝林傑少將和陸軍航空兵司令官馬丁少將也制定了《陸海軍共同航空作戰協定》。這個協定所想定的情形是:進攻的日本航空母艦是六艘,時間在一個星期天的拂曉——和後來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所以,珍珠港受到了襲擊,對美國陸海軍來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預想到了珍珠港可能受到襲擊。當然根據這些資料,“羅斯福的陰謀”也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可能是“羅斯福自己”的陰謀,除非陰謀論者們把所有美國軍方都算成陰謀的參加者。

有關解釋

正是有這么多的疑點使許多人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美國早已獲知日軍的偷襲計畫,珍珠港事變只不過是羅斯福的苦肉計。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使得羅斯福總統很多援助英、蘇、中等國的計畫受到掣制,而作為極富遠見的傑出政治家,羅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時援助正在艱苦奮戰的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國家,等到軸心國確實控制了歐亞大陸後,美國將無力獨自抵抗已經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軸心國。所以早參戰比晚參戰有利,但國內的孤立主義只圖眼前利益,不願參戰。因此羅斯福不惜以珍珠港為代價,喚醒民眾的覺醒和敵愾,粉碎孤立主義思想。同時還必須讓日本偷襲成功,才能激起粉碎孤立主義者參戰的決心。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偷襲珍珠港
這一說法的疑點在於美國孤立主義在40年底已經開始弱化,租借法案於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一般認為該法案的通過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的決定性重要步驟。而在這之前的40年底,羅斯福總統已經授權美國海軍為英國船隊護航,並且可以自由攻擊任何一艘發現的德國潛艇,即使德國潛艇沒有發起任何攻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並不需要通過損失如此慘重的方式來加入戰爭。要知道以當時的常識來看問題的話,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已經被日本機動部隊全殲了的。至於僥倖逃脫的三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1941年12月7日和被炸沉的戰列艦根本不能相比。不管後來主流常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的主流常識是:海軍就是進行海戰的軍種,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而航空母艦隻是配合艦種。對於羅斯福來說,太平洋艦隊是個太豪華的賭注。
成功截譯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0年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的銀行存款。當時日本外務省緊鑼密鼓地給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賓、安南、暹羅(泰國)、仰光、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島上所有的使領館發出密電,命令除留下LA密電碼之外,其餘各級密碼本全部予以銷毀;同時頒布了許多隱語,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係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女兒回娘家”表示撤回僑民,“東風,雨”表示已與美國開戰,共有十幾條之多,並明確規定這些隱語在必要的時候會在無線電廣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館注意隨時收聽。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一直關注日本情報的池步洲發現,從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州首府)總領事館之間的密電突然增多,除了僑民、商務方面,竟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他加緊了密碼破譯工作,並對美軍的一些情況做了研究,他驚訝地發現日軍電碼的內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艦隻的艦名、數量、裝備、停泊位置、進出港時間、官兵休假時間等情況。外務省還多次詢問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艦隻數量最多,檀香山總領事回電:“經多次調查觀察,是星期日。”這便是後來日軍選擇12月8日(星期日)偷襲珍珠港的重要依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文中還頻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氣:說當地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暴風雨,天氣以晴好為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獲了一份由日本外務省致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要求他:一、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只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毀一切機密檔案。二、儘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三、帝國政府決定按照御前會議決議採取截然行動。 池步洲認為,這是“東風,雨”(日美開戰)的先兆。

大眾推測

有說法結合此前譯出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作出兩點推測:一、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二、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但是這一說法沒有任何證據。他把譯出的電文送給頂頭上司霍實子主任,並談了自己的判斷。霍實子點頭稱是,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國發動全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發動戰爭了。” 這份密電譯文被迅速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國駐重慶人員,讓其急報美國政界與軍方。但是由於之前和當時此類情報很多,同時情報又沒有具體指出日本可能攻擊的目標,而美國的判斷是日本會先攻擊菲律賓,因此並沒有在珍珠港增強防禦。

相關評價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中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在該著作中他對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襲擊發生前兩周,羅斯福就親自收到了英國首相邱吉爾珍珠港即將遭遇襲擊的緊急警告。羅斯福的反應是遣散了珍珠港艦隊的空中防禦,以確保日本偷襲取得成功。邱吉爾11月26日致羅斯福的信函,是兩人通信中唯一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仍未解密的檔案。
對珍珠港的災難性襲擊造就了羅斯福夢寐以求的開戰理由。這是一場創造新美帝國的戰爭。

雙方兵力

日軍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總指揮: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
突擊編隊指揮官為南雲忠一海軍中將
空襲部隊:指揮官為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包括“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共六艘航母,任務就是出動艦載機攻擊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戰列艦和航母。
警戒部隊:指揮官為第一驅逐艦戰隊司令大森仙太郎海軍少將,編有“阿武隈”號輕巡洋艦和“谷風”號、“浦風”號、“濱風”號、“磯風”號、“不知火”號、“霞”號、“霰”號、“陽炎”號和“秋雲”號九艘驅逐艦,負責為空襲部隊和補給部隊提供警戒。
支援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戰隊司令三川軍一海軍中將,編有“比睿”號、“霧島”號2艘戰巡 和 “利根”號、“築摩”號2艘重巡洋艦,負責為空襲部隊提供支援,主要是對付美軍的大型水面軍艦。
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
南雲忠一(1887--1944) 日本海軍大將&amp
巡邏部隊:指揮官為第二潛艇大隊司令今和泉喜海軍大佐,由“伊—19”號、“伊—21”號和“伊—23”號三艘潛艇組成,在編隊航線前方航行,擔負偵察警戒。
中途島破襲部隊:指揮官為第七驅逐艦大隊司令小西要人海軍大佐,由“潮”號、“漣”號兩艘驅逐艦和“尻矢”號補給艦組成,任務是炮擊中途島牽制美軍。
補給部隊:由“極地”丸、“極東”丸、“健洋”丸、“國洋”丸、“神國”丸、“東邦”丸、“東榮”丸和“日本”丸等七艘油船組成,負責為編隊進行海上加油。
先遣編隊指揮官為第六艦隊司令清水光美海軍中將
  1. 第一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一潛艇戰隊司令佐藤勉海軍少將,下轄“伊—9”號、“伊—15”號、“伊—17”號、和“伊—25”號四艘潛艇,在瓦胡島東北展開,攻擊美軍可能出動反擊的艦艇。
  2. 第二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二潛艇戰隊司令山崎重暉海軍少將,下轄“伊—1”號、“伊—2”號、“伊—3”號、“伊—4”號、“伊—5”號、“伊—6”號和“伊—7”號七艘潛艇,在瓦胡島與考愛島莫洛凱島之間的考愛海峽、卡伊威海峽展開,監視並伺機攻擊美軍。
  3. 第三潛艇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潛艇戰隊司令三輪茂義海軍少將,下轄“伊—8”號、“伊—68”號、“伊—69”號、“伊—70”號、“伊—71”號、“伊—72”號、“伊—73”號、“伊—74”號、“伊—75”號九艘潛艇,在瓦胡島以南海域展開,攻擊美軍可能出動反擊的艦艇。
特別攻擊部隊:指揮官為第三潛艇大隊司令佐佐木半九海軍大佐,
下轄“伊—16”號、“伊—18”號、“伊—20”號、“伊—22”號和“伊—24”號五艘潛艇,各攜帶一艘袖珍潛艇,在空襲前將袖珍潛艇放出,由袖珍潛艇自行潛入港內,必須在第一攻擊波開始後才能乘亂從水下發射魚雷進行攻擊。
要地偵察部隊:由兩艘潛艇組成,“伊—10”號偵察斐濟薩摩亞群島,“伊—26”號偵察阿留申群島
補給部隊:由“隱戶丸”、“東亞丸”、“新玉丸”、“第二天洋丸”、“日立丸”、“富士山丸”六艘油船組成,部署在本土和夸賈林群島,為先遣部隊的潛艇提供燃油補給。
匯總:6艘航空母艦(當時日本共有10艘),載著423架飛機,擔任護航的是2艘戰巡,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潛艇。另有27艘潛艇作為先遣隊更早地出發了。

美軍

珍珠港在任指揮官: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
珍珠港所有艦艇:3艘航母(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6)、列剋星敦號(USS Lexington CV-2)、薩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3))、9艘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 BB-38)、加利福尼亞號(USS California BB-44)、馬里蘭號(USS Maryland BB-46)、俄克拉荷馬號(USS Oklahoma BB-37) 、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BB-43)、西維吉尼亞號(USSWestVirginiaBB-48) 、亞利桑納號(USS Arizona BB-39)、內華達號(USS Nevada BB-36)、科羅拉多號(USS Colorado BB-45))、20艘巡洋艦、69艘驅逐艦和27艘潛艇。
珍珠港在泊艦艇:8艘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 BB-38)、加利福尼亞號(USS California BB-44)、馬里蘭號(USS Maryland BB-46)、俄克拉荷馬號(USS Oklahoma BB-37)、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BB-43)、西維吉尼亞號(USSWestVirginiaBB-48)、亞利桑納號(USS Arizona BB-39)、內華達號(USS Nevada BB-36)) 、3艘輕巡洋艦、3艘水上飛機供應艦、29艘驅逐艦。
珍珠港在塢艦艇: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3艘。
其中P40-戰斧占多數的402架。
匯總:86艘艦隻停泊在珍珠港(小艦不算),其中有戰列艦9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28艘,潛水艇5艘,並無美國航空母艦在場。

致命錯誤

致命錯誤
錯誤1
日軍錯誤地將航母定為攻擊目標。襲擊珍珠港的作戰計畫最先由日軍飛行員源田實制定,由於他堅持攻擊的重點是美軍航母,於是在制定方案時,將90架轟炸機擔當首次攻擊主力。411架魚雷攻擊機兵分兩路分別攻擊航母和戰列艦的錨地。首次攻擊的關鍵是達成突然性,在這之後,美軍防空火力必將開始反應。第二波攻擊將於一小時後發起,任務是伺機炸沉航母。但是,源田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航母根本不在港內。
錯誤2
臨時調整作戰方案導致亂套。攻擊艦隊出發前夜,源田實發現他們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所有計畫都指著對手坐以待斃。如果美國人有防備,怎么辦?艦隊離港後,源田實悄悄召集了一個背著長官的秘密會議。大家商議的結果是:由源田實到現場機動處理。這一最後時刻的重大調整引起不小的混亂——所有軍官、高層參謀都不在場,現場拍板只是3箇中級校佐。這導致突襲從開始就亂了套。
錯誤3
毫無目標一通亂炸。按照預定計畫,戰列艦的魚雷攻擊機分兩隊進攻。兩隊進攻間隔500米。可實際上,港內早亂成一團;攻擊機隊的動作嚴重變形,兩隊實際間隔1600米。後隊看不見前隊,僚機找不到編隊長機。日軍在一番轟炸之後,真正炸沉的只有三艘戰列艦,如此一來,日軍總體命中率是31%。
錯誤4
日本人將襲擊時間定在了周日的早上。每周這一天,美軍十有八九的人都不在船艙里,而是在夏威夷的各處度周日,否則的話,美軍損失將會非常慘重。
錯誤5
日本人只炸了船艦而沒炸船塢。如果船塢被炸毀的話,美軍僅存的船艦將無處停泊,大量毀傷的船艦也無處修復。
錯誤6
日本沒有炸掉珍珠港5英里以外山上的油料。在當時的情況下,哪怕一架日軍戰機飛到那裡,就可以將它們炸得一滴不剩。倘若如此,美軍所有的船艦和飛機都將變成動彈不得的一堆廢鐵。
美國海軍儲存在珍珠港有450萬噸重油。如果珍珠港的工廠設施和重油全毀了又會怎樣?用尼米茨的話來回答吧:“把攻擊目標集中在艦艇上的日本海軍,完全無視了機械工廠,對於修理設施也沒有出手,對港灣內儲藏的450萬噸重油也視而未見。考慮到美國對歐洲作出的承諾,這些長時間積累而儲存起來的重油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了這些燃料,美國艦隊在幾個月里將不可能從珍珠港開始發動任何作戰行動。”實際上尼米茲的話還是很輕描淡寫的。如果南雲忠一轟炸了儲油罐引發了火災,燃燒起來的450萬噸重油之火將是任何消防手段也無法撲滅的。不需要別的,就這場火就能徹底燒毀珍珠港,燒掉它作為一個軍港而繼續存在的可能性,要重建這個軍港,即使是土建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的美國,沒有幾年是不可能的。沒有了前進基地的美國海軍就只能後撤3500公里回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迭戈去,從那兒再出發來打仗就沒有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所享有的那種自由了。
其中第五、第六點也有不同說法。
首先在當時情況下,由於第一波攻擊結束以後飛機回收慢,有相當飛機在第二波返回時還沒有回收完畢,這種情況下日本第三波攻擊力量不足,加上需要清空甲板先回收攻擊部隊,對攻擊部隊進行補給,再發動攻擊需要6個小時以上時間,這樣在第三波攻擊結束時將會是晚上,而當時晚上回收飛機難度很大,會造成巨大損失,這是日本承擔不起的。同時日本擔心一直會被未發現的美國航母或者美國潛艇發現,遭到攻擊,所以急於撤退。
其次,在第二波攻擊開始以後,由於美國已經有了準備,日本損失的飛機數量開始急劇上升,戰鬥損失加上降落以後報廢和機械故障,此時已經有50多架飛機不能使用,繼續攻擊珍珠港的防禦勢必更加嚴密,南雲擔心飛行員損失太大。
最後,根據二戰中的轟炸經驗,要摧毀船塢等設備即使連續轟炸幾周都未必奏效,試圖通過一次攻擊摧毀珍珠港的船塢和修理設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油庫雖然比較容易摧毀,但是日本對於後勤一向不怎么重視,所以偵察時並未觀察珍珠港油料儲備情況,因此並不了解油庫分布情況。攻擊部隊也可能以為發現的油庫是假目標。而且美國有大量油船,即使日軍攻擊成功,也可以通過從本土抽調油船的方式來為艦隊提供補給。所以對於美軍影響不會很大。

戰爭結果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畫者最遠的構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畫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定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篷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誌著航空母艦和潛艇,以及艦載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大型戰列艦決戰的時代過去了,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新的海戰王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台。但世界海軍強大的美國對於“航空制勝”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宣戰。美國廣播電台反覆廣播:“珍珠港遭到偷襲!”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接著,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中華民國政府在中日戰爭進行了四年多以後,於12月9日對日宣戰。12月21日,德、意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更加擴大了。

後世影響

美國為紀念珍珠港戰役的失敗,將1941年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文化影響

大量描繪二戰太平洋戰場作品提及和描述此次戰役。
如文學作品:《東方大諜
電影:《虎!虎!虎!》(1970)《珍珠港》(2001)
電子遊戲:《榮譽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