玴,古漢字,意思是像玉的美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玴
- 拼音:yì
- 筆畫:9
- 解釋:𤤺,或作玴。石似玉者
基本字義,典籍,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基本字義
玴
yì
(1) ㄧˋ
(2) 像玉的美石。
(3) 鄭碼:CEZ,U:73B4,GBK:AB70
(4) 筆畫數:9,
典籍
《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吉曳切,音瘈。石似玉者。
又《五音集韻》餘制切,音曳。義同。
補:同“𤤺”
【午集上】【玉字部】𤤺·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6
《唐韻》余制切,音曳。《說文》石之似玉者。
又《集韻》吉曳切,音瘈。義同。《類篇》或作玴。
說文解字
【卷一】【玉部】𤤺
石之似玉者。從玉曳聲。余制切
『說文解字注』
(𤤺)石之似玉者。從王。曳聲。余制切。古音在十六部。曳從申。以象抴引之。丿為聲。按玉篇、廣韻皆兼有𤤺?字。訓釋同。?音臾。必有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