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叔
- 讀音:bào shū
- 注音:ㄅㄠˋ ㄕㄨ
- 原稱:鮑叔牙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鮑叔者,姓鮑名叔牙史稱鮑叔也。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大夫。其生卒年不詳,以善於知人、薦賢、讓賢著稱於世。叔牙自幼與管仲至交友善,他對管仲十分了解,知道管是一位有能力的人。二人曾同到南陽一帶經商,等到分配財利時,管仲常多自取,而鮑叔牙卻不認為管貪財,因為鮑知管家庭貧困,需要贍養老母;管仲曾為鮑叔牙出主意,但都失敗了,可是鮑叔牙認為這是時機不利,並不是管仲愚笨;後來,管仲幾次仕於君主,並不是他沒有才能;管仲幾次臨陣逃走,鮑叔牙認為這是由於管仲必須奉養老母,並不是他膽怯怕死;管仲與召忽同時輔佐公子糾爭帝位失敗,召忽殉命,管仲卻甘心被囚禁受屈辱,叔牙不認為管沒有廉恥,他知道管仲不為小節感到羞愧,而為功名不能顯揚於天下感到恥辱。因此,管仲十分感激地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時齊襄公暴虐無道,政令不暢,且“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國家出現大亂徵兆。襄公群第恐怕禍及己身,故紛紛到國外避難。公子糾在管仲輔佐下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往莒國。公元前685年春天,齊國果發內亂,襄公出遊時被殺,齊國沒有了國君,於是當政的國氏、高氏便議立國君。公子小白的母親原為衛女,很得襄公父厘公之寵,而且公子小白與大夫高溪自幼友善,所以國、高二氏便暗中召小白回國為君。魯國聽說襄公已死,便發兵護送公子糾回國,並使管仲帶兵前往截擊小白。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大道上,管仲瞄準小白,向他射擊,但他的一箭恰好射在小白的衣帶鉤上,而機智的小白卻假裝被射中了要害,佯裝僵仆車中,鮑叔牙遂駕車飛奔,載著小白駛往齊國。管仲以為小白已被射死,便回報公子糾。他們以為人事已濟,6天后才到齊國,但此時小白已在高、國兩大家族的支持下做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
桓公即位,魯國仍不甘心,又向齊國發動了戰爭。結果,乾時(今博興南)一戰,魯軍慘敗,魯莊公險些被俘。於是,鮑叔牙主張齊國致書魯國,請魯國除掉公子糾、召忽和管仲。魯國迫於無耐,遂處死公子糾,使召忽自殺,管仲則請求將自己囚禁起來。
齊桓公即位合,任命鮑叔牙為太宰,叔牙辭謝,並推薦管仲。齊桓公知管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只是曾被管仲射中帶鉤,險些喪命,不想任用他。鮑叔牙極力勸說桓公,要不計私仇,以事業為重,並陳說自己在“寬惠柔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執木包 鼓立於軍使百姓皆加勇”等五點不如管仲之處。經過鮑叔牙的真誠相勸,齊桓公同意了任用管仲為相。繼而,鮑叔牙又給齊桓公出謀劃策,使囚禁在魯國的管仲很快回到齊國,溝通貨物,積聚財富,並與鮑叔牙等人一起修國政,改制度,練甲兵,移風易俗,親睦鄰國,朝天子,令諸侯,終於使齊國成為春秋時的第一霸國。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相齊,也就沒有齊桓公之霸業。司馬遷贊曰:“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鮑叔牙死後,葬於山坡下。後人為永遠牢記和弘揚這位先賢慧眼識真才、真心愛賢、無私薦賢和為國讓賢的美德,把此山改稱為鮑山。現今,濟南鋼鐵廠在此闢建公園,使其成為緬懷先賢、休閒逸志、景色優美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