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王飛躍,男,祖籍浙江省東陽市,生於山東省青島市,2003,2005,2007,2011,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現為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經濟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智慧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西安交通大學軟體學院院長、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計算與平行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亞利桑那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主任、複雜系統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美高等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飛躍
  • 外文名:Fei-Yue W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青島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RPI 
  • 性別:男
  • 職務:主任 
  • 學歷:博士
個人經歷,榮譽與獎勵,社會職務,研究領域,人物言論,

個人經歷

1961年生於山東青島
王飛躍王飛躍
1982年獲山東化工學院[現青島科技大學]學士學位(化機系);
1984年,獲浙江大學碩士學位(力學系);
1990年,獲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RPI)計算機與系統工程博士學位;
1990年起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先後任助教授(1990)、副教授(1995)和正教授(1999),同期先後任亞利桑那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主任(1990)、複雜系統高等研究中心主任(1999)和中美高等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等職(2004);
1998年作為國家計畫委員會“引入海外傑出人才”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之一回國參加工作;
1999年於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創辦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工程中心,為首任主任。
2002年擔任中科院複雜系統與智慧型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成為西安交通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2006年任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2011年創辦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首任主任;
2013年推動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青島高新區管委會、青島市科技局三方共建青島智慧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為首任院長。
2017年1月17日起任徐工集團獨立董事
王飛躍當選國際智慧型交通系統學會主席
在2004年10月3日召開的IEEE ITSC全體理事會議上,在三位提名的學會主席候選人中,除中科院王飛躍教授外,另有兩位美國大學著名教授。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王飛躍教授當選為第一屆智慧型交通系統學會主席,任期四年。
2007年4月17日,中國自動化學會收到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發來的郵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自動化學會複雜性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王飛躍研究員因在智慧型控制系統及其套用方面的傑出貢獻,當選為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於2005年新設立的獎項,主要授予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所屬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者。據悉,此次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授獎儀式於2007年6月底在法國土魯斯召開的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相關會議上舉行。中國自動化學會是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在國內的代表機構。
據悉,王飛躍研究員是國際上較早進入智慧型控制領域研究的學者之一,其採用多學科、多層次、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從交叉性的角度探索智慧型控制,從結構、過程、算法和實現方面建立了一個解析、完備的智慧型控制理論,並套用於許多工程中的複雜系統的控制和管理。他於2003年當選為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 2004年當選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智慧型交通系統分會主席,2005年當選為國際系統工程學會會士。
王飛躍獲中國旅美科技協會年度傑出領導獎
2007年8月12日,中國旅美科技協會2007年年會在美國耶魯大學舉行。會上,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王飛躍研究員以其科研領導能力和對旅美科協巨大貢獻榮獲2007年度旅美科協傑出領導獎。
中國旅美科技協會(簡稱旅美科協)於1992年8月在紐約成立,並作為一個非政治,非營利性專業組織在紐約州註冊。其會員大都在科技教育商業法律醫學藝術等領域擁有很高榮譽和地位。目前在全美30多個州擁有數千名會員,涉及大學、工業、政府機構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已經成為美國國內最受認可的華人組織之一。作為美國國內領先的機構,旅美科協一直致力於促進美國本國人民和華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理解。自成立以來,旅美科協已經與美中兩國的許多科研團體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王飛躍研究員出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主席後,對旅美科協在組織和管理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旅美科協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後又擔任旅美科協董事會主席。
與知識創新工程風雨同行
“果子要結在中國的大樹上”
1995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副教授王飛躍到清華大學講學,拜訪了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路甬祥。路甬祥對王飛躍提起了中科院的“百人計畫”,希望他能到中科院工作。王飛躍坦誠地回答,從出國留學的那一天起,他就打算要回國工作,但他不想給人一個印象,說自己在美國混不下去了,所以他要在美國當上正教授後才回國工作。
王飛躍還在浙江大學讀碩士時,就對路甬祥從德國學成歸來的事跡欽佩不已,後來王飛躍到美國留學,也熟知已經成為浙江大學校長的路甬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的一句話:“果子要結在中國的大樹上。”留學要看到中國的光明前景,路甬祥對出國或即將出國的同學這樣殷切寄語。
1997年,美國San Diego智慧型試驗車演示之後,亞利桑那州的一位州議員大感興趣,花重金請到亞利桑那州的Phoenix演示,並建議將來在州的兩個主要城市Tucson和Phoenix之間建一條雙向的智慧型車快速道。在酷熱的沙漠腹地,王飛躍“赤膊上陣”,揮汗如雨,承接了研製智慧型原型VISTA的工程項目。
參加這個工程項目的人員幾乎全來自中國大陸,要在沙漠上蓋車庫,王飛躍甚至在頂棚上敲釘子都是自己動手,為助手和學生率先垂範。
這一年,王飛躍成為亞利桑那州大學的正教授。他始終沒有忘記路甬祥院長“果子要結在中國的大樹上”的叮嚀,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出國求學的初衷。
感知三里河辦公大樓瀰漫的氣息
1997年10月,王飛躍再次回國,到中科院拜會了路甬祥院長。
路甬祥把高技術局的桂文莊局長和自動化所所長馬頌德也請到了辦公室,協調王飛躍以“百人計畫”名義回國的事情。
1997年10月,在中科院北京三里河的辦公大樓,瀰漫著一場重大戰役馬上就要打響的氣息,這是曠古未有的感人氣息。“當時,給我最為深刻的感受,是中科院開始要以全新的思路發展,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也將前所未有。”
這個時候,中科院正在組織起草給中央的《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報告後來廣為人知,它決定了中科院未來多年的正確走向,但王飛躍暫時還不知道;這個時候,中科院正在醞釀著要“先走一步”,作為國家科技隊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王飛躍暫時也還不知道。但王飛躍不僅從路甬祥的談話中已完全領略,也從三里河辦公大樓瀰漫的氣息中得到感召:中科院幹大事情的時候到了,自己回國的時候到了!
1998年初,王飛躍終於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了完成了智慧型汽車VISTA的實驗,並在Phoenix的51號高速公路上進行了公眾演示,他生平第一次接受了現場的電視採訪,成了當地各種媒體的“明星”。
1997年前後,王飛躍在美國的工程套用項目,同時有通過網際網路實時作試驗的網上實驗室WAVES和智慧型車VISTA等4個,僅僅智慧型車研製過程之柳暗花明,引人入勝,就完全可以寫一部傳奇。但他還是希望自己到中科院工作,因為知識創新工程這部更為厚重的書,正等著他和眾多的科研人員一起書寫。
實驗室“小實體,大網路”
因一時無法從原工作單位調出個人檔案,一直拖到1999年7月,王飛躍才完全落實了回國事宜。此時,中科院的“百人計畫”也已進一步演變成為“海外傑出人才引進計畫”,王飛躍實現了自己回歸的心愿。
2000年,由王飛躍牽頭組織,中科院自動化所、廣東科龍公司與亞利桑那大學合作,成立了中美聯合智慧型控制研發中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儀式上,王飛躍即興演講,自然又提到了“果子要結在中國的大樹上”。這是他念念不忘的一句話。
回國投身知識創新工程,最使王飛躍欣慰的,就是自己所在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實驗室和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99年他隻身一人創立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工程中心,到了2002年夏天,在中科院1998和1999年度“百人計畫”和“海外傑出人才引進計畫”終期評估中,該中心被評為優秀,並獲得了100萬元經費的後繼支持。“實際上,在這幾年中我爭取到的國內外合作項目,經費比這要多得多,但這100萬元的意義特別重大,它是對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工程中心科研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國內同行對我的接受和認可。”王飛躍說。
2002年底,智慧型控制與系統工程中心與自動化所的其他實驗室整合,成為中科院複雜系統與智慧型科學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研究生已300多人,並順利參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為了準備實驗室的評估,王飛躍參觀訪問了30多個大學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除了大開眼界並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之外,對於科研的艱辛、評價的扭曲、行為的浮躁,也有了第一手的感知。
王飛躍成為了整合後該實驗室的主任。他說:“這次評估,使我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體制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我為實驗室同事們上下齊心,對自己的支持,對未來的信心感到由衷的高興。實驗室要按‘小實體,大網路’的思路發展,爭取早日成為一個對國家建設有重大貢獻、世界一流的研發中心。這個目標也意味著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工作和不懈努力。”
“關鍵是我想為中國贏一次”
王飛躍2005年擔任了國際IEEE ITS(智慧型交通)學會的主席,他說:我是從會員、理事、秘書長、副主席、主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就像當初我在旅美華人科協,也是從會員、分會長、總會副主席、總會主席,一步步走過來的。
王飛躍不喜歡“坐直升飛機”,他更傾心於一步一個腳印。
ITS學會包括王飛躍在內,共有25位理事。2005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選舉時,3位主席競選者,有兩位是美國人,其中一個做過前任主席,另一個也做了好多年副主席,王飛躍是競選者3個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一般參與競選者都是說,如果自己競選不上,也願意擔任別的什麼職務,而王飛躍在每人5分鐘的競選發言中卻恰反其道,說只考慮主席這個職位,其他的職務都不接受。言外之意就是主席若不能當上,就不參與該組織的管理活動。
這當然只是王飛躍參加競選時的一個策略。但他競選時說的這句話還真發揮了作用。因為其他兩位參與競選的理事不做主席,還有學會其他的領導工作可以做、願意做。“那也是IEEE智慧型交通學會成立以來競爭最為厲害的一次。其實主席這個位置也只是做義務性勞動的工作,關鍵是我想為中國贏一次,自己也為這個學會作更大的貢獻。”
經選舉,王飛躍當上IEEE智慧型交通系統學會主席,也是IEEE自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學會主席。後來他還推薦了兩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人員在智慧型交通學會做副會長,並且後來把這兩位副會長都介紹到中科院自動化所來工作。其中曾大軍是亞利桑那大學的副教授、智慧型系統與決策實驗室主任,2007年初通過中科院“百人計畫”,到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任研究員;耿征原來在美國開辦一家公司,被引進到自動化所之後,開闢了三維顯示的一個新領域。
現在,王飛躍既是IEEE ITS學會的主席,同時也參加IEEE的理事會,每年僅僅這個國際組織的活動,就有九次會議需要他參加。王飛躍為此不知疲倦的工作,他說:“國際合作對中科院、對自動化研究所都十分重要,因為作為一個國立研究所,一定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別忘了我們現在是住在地球村里,面對的是全‘村’的競爭。”
已開發國家也非常重視與我們的合作與交流,畢竟中科院通過這些年的知識創新,已經大大增強了與已開發國家科學家在同一個水平上的對話能力。”王飛躍說,“我有時甚至覺得,我現在一年在北京見到的美國同事,比我在美20年裡見到的還要多。”
那空中不絕的縷縷雲思
王飛躍在近10年間,曾上百次穿越太平洋的飛行,不知道已經繞地球轉了多少圈,如果按照從地球到月球的路程計算,現在也該從月球返回地球了。但王飛躍還必須堅定地繼續“飛”下去。不僅是因為在太平洋的彼岸有他的妻女,更是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使然。
既是了解中國特色國情的需要,也是開展技術輻射工作的需要,這些年來,王飛躍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的省、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從香港到台灣,從廣東到江浙,從甘肅到雲貴,王飛躍既感受到祖國版圖的博大,也感受到創新心律的脈動,他見過為防小偷而同牛一起住在洞穴中的農民,也曾與為幫助失學兒童奔走的機關幹部共商良策。
因為經常來回的奔波,王飛躍的許多科研工作是在旅途中完成的,為此也帶出他的“副產品”,在旅途中寫出了許多雜感,既有對我國科研體制改革的積極建議,也有如何當好研究生導師的隨想,既有對美好大自然的頌詠,也有對如煙往事的回想,並由此編輯成了一本《空中雲思》的文集,他自謙“其實就是坐在飛機上的胡思亂想之雅稱而已”。
“十年的知識創新工程給了我參與國家發展的最佳時機,也使我親身感受了知識創新工程給國家、特別是給中科院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許多激動,幾分擔憂,就有了這個文集。”王飛躍說。
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王飛躍作為獨立完成人,他完成的“智慧型控制系統理論與方法”,榮獲了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多年來王飛躍致力於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系統地建立了一套關於智慧型控制的理論與算法體系,並在工程項目中得到驗證和套用。該研究成果得到廣泛套用,包括大型裝載挖掘車自動化、銅淬取的網路化智慧型控制和管理、智慧型汽車數字高速公路、基於網際網路的遠程教學實驗室、嵌入式汽車電子平台、城市交通智慧型控制系統、智慧型家居系統等國內外科研項目,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他本人也因在該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被國際同行公認為智慧型控制的開拓者和重要研究者之一。
王飛躍從1997年正式考慮從美國來到中科院,到1999年歸來工作,2007年成為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副所長,現在擔任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可以說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一位親歷者、一位見證者。與知識創新工程風雨同行,也使他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有了更實際的感受,從剛開始還只是歸國服務作貢獻的心態,現在已經認識到,國家的欣欣向榮,也在為每一位科學家的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平台和人生機會。
10年光陰彈指一揮間,正如王飛躍在一篇文章里所說,自己雖然不是一個預言家,不能預測未來到底怎樣,但心中的一個信念是不變的: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榮譽與獎勵

目前已發表論文60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次數20000餘次, H-Index係數為54,獲得相關的已授權專利20餘項,撰寫、翻譯或編撰著作20餘部,獲國際獎勵20餘項,省部級獎勵10餘項。
1992年獲美國AT&T基金會研究成就獎,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1996年獲美國Caterpillar技術發明獎,
1999年獲澳大利亞必和必拓(BHP)傑出技術成就獎,
2001年獲IBM卓越獎,同年獲美國亞利桑那州傑出貢獻獎,
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研究基金,
2003年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Fellow,
2004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2005年當選國際系統工程學會(INCOS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Fellow,
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2006年入選國家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
2007年4月當選本年度國際自動化聯合會(IFA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Fellow,
2007年6月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選人,
2007年10月當選本年度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s)Fellow,
2007年12月當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Fellow,
2007年12月7日當選本年度國際計算機協會(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傑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2008年1月8日因智慧型控制的研究獲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唯一完成人,
2009年獲IEEE ITS傑出套用獎,
2009年被聘為茂名石化公司首席管理科學家,
2010年帶領團隊獲IEEE 智慧型交通系統團隊領先獎,
2011年獲IEEE 智慧型交通系統研究卓越獎,
2011年獲中國自動化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2011年再次當選為中科院有效院士候選人,後疑因實名舉報在最終公布的院士名單中落選,
2011年12月19日中國自動化學會發文《中國自動化學會關於王飛躍同志參與IFAC事務的聲明》證明指控王飛躍的材料不符合事實,
2012年獲ASME MESA傑出成就獎,
2012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4年獲IEEE SMC諾伯特·維納獎,
2015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社會職務

北美竺可楨教育基金會(American Zhu Kezhen Education Foundation,AZKEF)
1995年起任AZKEF理事會Founding Member,Chair,,Scholarship Selection Committee和Vice President;
2007年當選AZKEF President(會長)。
中國旅美科技協會 (CAST-USA)
1997年至1998年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亞利桑那分會會長;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國旅美科技協會副主席,負責Membership Services;
2004年當選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主席,創辦《海外學人》雜誌,現任旅美科協董事會主席。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EEE ITSS)
2001年起任管理委員會(AdCom)成員;
2003年當選IEEE ITSC Secretary和Vice President,負責行政事務;
2004年當選IEEE ITSS候任主席,創辦《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雜誌;
2006年起任IEEE ITS學會主席。
王飛躍現任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動化學報、指揮與控制學報主編,英文《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叢書主編(1996-2000)。1996年創辦Int'l J.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和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曾任IEEE智慧型交通系統彙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國際智慧型控制與系統雜誌和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主編及IEEE 彙刊《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Magazine、《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Service Computing》和《Robotics & Automation》、《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等多份IEEE 以及其它國際期刊主編、副主編或編委。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複雜性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智慧型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管理學會系統複雜性與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社會計算與社會智慧型專委會主任;IEEE SMC 社會計算與社會智慧型專委會主任等職。
王飛躍曾任1998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和2001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MC)國際大會Program Chair,2003年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國際大會 General Chair,2004年和2005年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IV)會議Co-Program Chair和General Chair, 2005年和2006年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VES) General Chair 和 Program Chair, 2005年7月和2006年8月主持召開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MESA), 2006年10月主持召開The First US-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Co-General Chair, 2007年8月主持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Informatics (SOLI), 2007年12月主持IEEE ICVES,2009-2016一直擔任中國智慧型車未來挑戰賽(IVFC)大賽總裁判,2013年8月任第23屆人工智慧國際聯合大會IJCAI本地主席,這是國際頂級人工智慧大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

研究領域

王飛躍主要研究領域為智慧型系統和複雜系統的建模、分析和控制與管理,是智慧型控制方面的國際知名學者,也是智慧型機器人、無人駕駛、智慧型交通等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起, 師從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開拓者G.N.Saridis和R.F.McNaughton教授, 開展智慧型控制、機器人、人工智慧和複雜系統的研究與套用工作, 提出並建立了智慧型系統的協調結構和理論、語言動力學理論、代理控制方法、複雜系統的ACP方法等, 完成“Advanced Studies of Flexible Robotic Manipulators: Modeling, Desig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Autonomous Rock Excavation: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tion”、“Advanced Motion Control and Sensing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社會計算》等十餘本學術專著,皆為相關領域的首部學術著作。自二十一世紀初, 發起並開拓了社會計算、社會製造、平行控制、平行管理等新的研究領域。其工作可歸納為四個方面:1).在基礎理論方面,王飛躍教授是智慧型機協調理論,語言動力學系統(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代理控制方法(Agent-Based Control, ABC),複雜系統的ACP計算理論和方法等的提出者;2). 在核心技術開發方面,他及其團隊多年來致力於套用特定作業系統ASOS(Application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s),OSGi兼容中間件,實時嵌入系統和遠程可重構可程式器件的研究和套用;3). 在重大工程套用方面,主要圍繞著智慧型交通系統,智慧型車輛和汽車電子,智慧型空間和智慧型家居系統以及綜合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4). 在人才培養方面,自1990年起,王飛躍培養80餘名博士,90多名碩士。
王飛躍在Intelligent Control, Intelligent Systems, Unmanned Systems, Social Computing, Knowledge Automation, Parallel Intelligence和Paralle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Complex Systems等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包括:
Intelligent Control
1.Fei-Yue Wang and Saridis, G.N, “A Model for Coordination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Using Petri nets”, Pro.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rlington, VA, August 1988, pp. 28-33.
2.Fei-Yue Wang, G. N. Saridis, “Task Plan Generation for Intelligent Machines”, Proc. of 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Philadelphia, PA, 1990, pp. 677-682.
3.Fei-Yue Wang, “Adaptive Design of Fuzzy Control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 Proc. of the First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August 1993, Beijing, China.
4.Fei-Yue Wang and Hung-man Kim, “Implementing Adaptive Fuzzy Logic Controllers with Neural Networks: A Design Paradigm”,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1995, Vol. 3, No. 2, pp. 165-180.
5.Fei-Yue Wang, Yuetong Lin, Qinglong Wu, Peter M. Fu, and Chris Yeo,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Systems for Smart Consumer Appliances via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2000, pp. 599-602.
6.Fei-Yue Wang,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ontroland Management for Urban Traffic 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hanghai, China, 2003, pp. 1313-1317.
7.Fei-Yue Wang and Derong Liu,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ries in Intelligent Control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Vol. 5 ), NJ,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06.
8.王飛躍, “連通環境下聯網系統的智慧型控制與管理問題”,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2004, Vol. 17, No. 1, pp. 1-6.
9.Qinglong Wu, 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 Mobile-Agent Based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ControlSystem Architecture for Home Automation”, Proceedings of 200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 Tucson, AZ, 2001, pp. 1599-1605.
10.L. Chen, Fei-Yue Wang, “A Neuro-Fuzzy System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Short-Term Freeway Traffic Flow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ingapore, 2002, pp. 747-751.
11.Xiaobo Shi, P. Lever, and Fei-Yue Wang, Autonomous Rock Excavation: Intelligent ControlTechniques and Experimentation, River Edge, NJ,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1998.
Intelligent Systems
1.Fei-Yue Wang,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 Connected World”,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Vol. 24, Issue: 1, pp. 2-4.
2.Fei-Yue Wang,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Enterprises: FromCPS to CPS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0, Vol. 25, Issue: 4, pp. 85-88.
3.Fei-Yue 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Vol. 26, Issue: 1, pp. 2-4.
4.Fei-Yue Wang, “Tempus Fugit 3.0: IS in Cyberspa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Nov.-Dec. 2012, Vol. 27, No. 6, pp. 2.
5.Fei-Yue Wang, “A Big-Data Perspective on AI: Newton, Merton, and Analytics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Sept-Oct. 2012, Vol. 27, No. 5, pp. 2-4.
6.Fei-YueWang, P. K. Wong,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for integrative and predictive medicine: an ACP approach”,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Mar. 2013, Vol. 4, No. 2, Article 32, pp. 6 pages.
7.Hsinchun Chen, Fei-Yue Wa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omeland Security”,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5, Vol. 20, Issue: 5, pp. 12-16.
8.王飛躍, 智慧型系統加速提升醫療保健水平, 中國科學報, 2014.06.27.
Unmanned Systems(Driveless Cars)
1.Fei-Yue Wang, Guanpi Lai, Pitu Mirchandani, “Deployment of Digital Vehicle/Highway Technology for Safety Enhancement”, Proceedings of IEEE 2003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3, pp. 204-207.
2.Fei-Yue Wang, Xiaojing Wang, Li Li, Pit Mirchandani, Zhixue Wa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Vehicle Proving Ground”, Proceedings of IEEE 2003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2003, pp. 533-536.
3.Y. T. Lin, Fei-Yue Wang, P. B. Mirchandani, Long Wu, Z. X. Wang, Chris Yeo, and Michael Do, “Implementing Adaptive Driving System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By Using Neuro-Fuzzy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ovember 2001, Issue 1774, pp. 98-105.
4.Li Li, Fei-Yue Wang, Qunzhi Zhou, “A Robust Observer Designed for Vehicle Lateral Motion Estimation”,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417-422.
5.Li Li, Fei-Yue Wang, Hungman Kim, “Cooperative Driving and Lane Changing at Blind Crossings”,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435-440.
6.Yuetong Lin, Fei-Yue Wang, “Predicting Chaotic Time Series Using Adaptive Wavelet-Fuzzy Inference System”, 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5, pp. 888-893.
7.林粵彤, 王飛躍, 肖靖, 王知學, “基於模糊神經元網路的智慧型車輛個性自動駕駛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自動化學報, 2001, Vol. 27, No. 4, pp. 531-542.
8.Li Li, Jingyan Song, Fei-Yue Wang, Niehsen, W. and Nan-Ning Zheng, “IVS 05: New Developments and Research Trend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5, Vol. 20,No. 4,pp. 10-14.
9.Li Zhenjiang, Wang Kunfeng, Li Li, Fei-Yue Wang, “A Review on Vision-Based Pedestrian Detection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Proceeding of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 2006, pp. 57-62.
10.Li Li, Wu-Ling Huang, Yuehu Liu, Nan-Ning Zheng, Fei-Yue Wang, “Intelligence testing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 new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2016, Vol. 1, No. 2, pp. 158-166.
Social Computing
1.Fei-Yue Wa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in Social Computing: The ACP Approach”,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7, Vol. 22, No. 5, pp. 65-67.
2.Fei-Yue Wang, Daniel Zeng, Kathleen M. Carley, Wenji Mao, “Social Computing: From Social Informatics to Social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7, Vol. 22, No. 2, pp. 79-83.
3.Fei-Yue Wang, “Social Comput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Taipei, Taiwan, 2008.
4.王飛躍, “社會計算與數字網路化社會的動態分析”, 科技導報, 2005, Vol. 23, No. 9, pp. 4-7.
5.王飛躍, “社會計算: 科學·技術·人文”,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 Vol. 20, No. 5, pp. 370-376.
6.王飛躍, “社會計算——科學、技術與人文的數位化動態交融”, 中國基礎科學, 2005, Vol. 7, No. 5, pp. 5-12.
7.王飛躍, “社會計算的意義及其展望”,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2006, Vol. 2, Issue: 2, pp. 8-17.
8.王飛躍, 曾大軍, 毛文吉, “社會計算的意義、發展與研究狀況”, 科研信息化技術與套用, 2010, Vol. 1, No. 2, pp. 3-15.
9.王飛躍, “基於社會計算和平行系統的動態網民群體研究”,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 2011, Vol. 33, No. 1, pp. 8-17.
10.王飛躍, 曾大軍, 曹志冬, “網路虛擬社會中非常規安全問題與社會計算方法”, 科技導報, 2011, No. 12, pp. 15-22.
11.王飛躍, “從社會計算到社會製造: 一場即將來臨的產業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2, Vol. 27, No. 6, pp. 658-669.
12.王飛躍, 李曉晨, 毛文吉, 王濤, 社會計算的基本方法與套用, 浙江: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13.王飛躍, 王曉, 袁勇, 王濤, 林懿倫, “社會計算與計算社會: 智慧社會的基礎與必然”, 科學通報, 2015, Vol. 60, No. 5-6, pp. 460-469.
14.毛文吉, 王飛躍, 羅鐵堅, “社會計算: 理論與方法專刊前言”, 軟體學報, 2014, Vol. 25, No. 12, pp. 2731-2732.
15.Xiarong Li, Daniel Zeng, Wenji Mao, Fei-Yue Wang, “Online Communities: A Social Computing Perspective”, LNCS 5075, 2008, pp. 355-365.
16.Xiaochen Li, Wenji Mao, Daniel Zeng, Fei-Yue Wang, “Agent-Based Social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in Social Computing”, LNCS 5075, 2008, pp.401-412.
Knowledge Automation
1.Fei-Yue Wang, “Scanning the issue and beyond: Toward ITS Knowledge Autom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eb. 2014, Vol. 15, No .1, pp. 1-5.
2.王飛躍, 天命唯新: 邁向知識自動化——《自動化學報》創刊50周年專刊序, 自動化學報, 2013, Vol. 39, No. 11, pp. 1741–1743.
3.王飛躍, 王曉, 鄭心湖等 譯. 決策知識自動化, 人民郵電出版社, 北京, 2015.
4.王飛躍, “機器人的未來發展: 從工業自動化到知識自動化”, 科技導報, 2015, Vol. 33, No. 21, pp. 39-41.
5.王飛躍, “軟體定義的系統與知識自動化: 從牛頓到莫頓的平行升華”, 自動化學報, 2015, Vol. 41, No. 1, pp. 1-8.
6.Li Li and Fei-Yue Wang, Advanced Motion Control and Sensing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 GER: Springer, 2007.
7.劉爍, 王帥, 傅煥章, 王飛躍, “軟體定義的犯罪現場分析過程及其知識自動化方案”,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2016, Vol. 29, No. 10, pp. 876-883.
Parallel Intelligence
1.Fei-Yue Wang,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for Decision Analysis and Support in ISI: Artificial Societies,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and Parallel Systems”, LNCS 3917, 2006, pp. 183-184.
2.Fei-YueWang, “Paralle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cept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10, Vol. 11 Issue: 3, pp. 630-638.
3.Fei-Yue Wang, “Back to the Future: Surrogates, Mirror Worlds, and Parallel Univers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1, Vol. 26, Issue: 1, pp. 2-4.
4.Fei-Yue Wang, Xiao Wang, Lingxi Li, Li Li, “Steps toward parallel intelligence”,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2016,Vol. 3, No. 4, pp.345-348.
5.Fei-YueWang, L. Q. Yang, X. Cheng, S. S. Han, and J. Yang, “Network Softwarization and Parallel Networks: Beyond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IEEE network Magazine, 2016, Vol. 30, No. 4, pp. 60.
6.王飛躍, “從AlphaGo到平行智慧型: 啟示與展望”, 科技導報, 2016, Vol. 34, No. 7, pp. 72-74.
7.王飛躍, “X5.0: 平行時代的平行智慧型體系”,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2015, Vol. 11, No. 5, pp. 10-14.
複雜系統的平行管理與控制
1.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nd James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2000, pp. 2399-2404.
2.Fei-Yue Wang and Yuetong Lin, J.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Modeling, Simulation,and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in Discrete Ev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A Tapestry of Systems and AI-Base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edited by H. S. Sarjoughian, F. E. Cellier, Heidelberg, Germany, UK: Springer, 2001.
3.Fei-Yue Wang, “Toward a Revolution in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s: AI for Complex System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008, Vol. 23, No. 6, pp. 8-13.
4.Fei-Yue Wang, Yuetong Lin, and James B. Pu,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2000, pp. 2399-2404.
5.Feng Cui, Changjian Cheng, Fei-Yue Wang, Wei Wei, Lefei Li, Yumin Zou, “Accelerated GPU computing technology for parallel management systems”, 2010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July 7-9, 2010, pp. 5343-5347.
6.王飛躍, “關於複雜系統研究的計算理論與方法”, 中國基礎科學, 2004, Vol. 6, No. 5, pp. 3-10.
7.王飛躍, 史帝夫·蘭森, “從人工生命到人工社會——複雜社會系統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複雜系統與複雜科學, 2004, Vol. 1, No. 1, pp. 33-41.
8.王飛躍, “平行系統方法與複雜系統的管理和控制”, 控制與決策, 2004, Vol. 19, No. 5, pp. 485-489.
9.王飛躍, “人工社會、計算實驗、平行系統——關於複雜社會經濟系統計算研究的討論”, 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 2004, Vol. 1, No. 4, pp. 25-35.
10.王飛躍, “計算實驗方法與複雜系統行為分析和決策評估”, 系統仿真學報, 2004, Vol. 16, No. 5, pp. 893-897.
11.王飛躍, “複雜系統與智慧型科學的研究方向和發展策略”,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4, Vol. 23, No. 5, pp. 74-76.
12.王飛躍, “關於複雜系統的建模、分析、控制和管理”, 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 2006, Vol. 3, No. 2, pp. 26-34.
13.王成紅, 王飛躍, 宋蘇, 賀建軍, “複雜系統研究中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控制理論與套用, 2005, Vol. 22, No. 4, pp. 604-608.
14.Jinyuan Li, Shuming Tang, Fei-Yue Wang, “An Investigation on A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Beijing, China, 2008, pp. 20-24.
15.Cheng Chang-jian, Cui Feng, Fei-Yue Wang, “An Investigation of Paralle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SOLI), July 15-17, 2010, pp. 342-345.

人物言論

人工智慧之陽,加上搜尋技術之陰,就是構建智慧型系統的根本之道。
情報是封裝的智慧型,智慧型是開放的情報。
AlphaGo的勝利宣告繼工業技術的“老”IT和信息技術的“舊”IT之後,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型技術“新”IT時代。
人工智慧,人工有多廣,智慧型就有多深。
工業4.0,皇后的新衣?
平行就是要實現從U(Uncertainty, 不定性)D(Diversity, 多樣性)C(Complexity, 複雜性)三座大山到A(Agility, 靈捷)F(Focus, 聚焦)C(Convergence, 收斂),讓“靈者擁識而捷”、“明者因事而變”、“知者隨勢而制”。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牛頓系統是大定律小數據;默頓系統是小定律大數據。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錢學森“激活”理論:需要“大數據之火”!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近代物理學的革命,是認識到物質的“波粒二象性”;當下人工智慧的解放,必須承認智慧型的“虛實二象性”。從“Wave- Particle Duality”到“Virtual-Real Duality”。
在物理世界,人類只是行動的主體;在心理世界,人類可謂認識的主人;在人工世界,人類才算真正的主宰。
物理世界 + 心理世界 +人工世界 = 平行世界;平行世界需要平行智慧型!
未來的平行社會:每個人一生下來,除了物理空間裡有一個你之外,同時在網路空間,即虛擬空間裡也會有一個你,而且不止一個,是一個人工組織。
這些虛擬的你,就是軟體定義的“你”,就是軟體定義的“硬體”,就是知識機器人,就是“知識機器”,就是你的擴展,就是你的人工智慧,組成你自己的軟體定義的組織。
人工影響現實,“虛”的影響“實”的;未來影響歷史,“無”的影響“有”的;“水晶球”的科學化與儀表化,對未來進行感知,進而對未來進行統計。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未來是“合一體”的,人機結合、知行合一、虛實一體。
虛擬現實: 平行也可以相交。
Church-Turing假設為我們帶來了計算機與資訊時代,如果AlphaGo假設成立,其意義也是劃時代的,催生的就是基於新IT智慧型技術的智慧型機與智慧型產業時代。
王飛躍(當代科學家)
圍棋是對立統一的結晶!黑與白、淺與深、易與難,簡單與複雜,全在19×19的361個方圓天地之間。
利用已知的知識,產生新的未知知識,解決未知的問題,將是新IT時代開發人工世界的核心科技問題,離開人無法解決。
在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網路化之後,我們進入了第5個技術發展階段:平行化,就是以虛實平行互動為特徵的智慧型技術時代。
在不久的將來,一個企業、機構、軍隊甚至國家的競爭力和實力,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取決其外在規模與資產的大小,而取決於其掌控CMO的手段和能力,取決於其對虛實互動的認識、實踐和效率,取決於與其伴生的人工企業、機構、軍隊或國家的規模和深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