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頡竹(1902—1974)原名王炳鐸,河北景縣(今屬吳橋)人,中共黨員,中國劇協會員。創作改編的京劇有:《將相和》、《西門豹》、《荊釵記》、《戰渭南》、《金田風雷》、《神海蜊》、《南方來信》、《春到喀隆灣》等。他個人創作改編的劇本則有《和親記》、《唐王納諫》、《趙盼兒》、《唇亡齒寒》、《千萬不要忘記》等,大都排演和發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頡竹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景縣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74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王頡竹(1902—1974)原名王炳鐸,河北景縣(今屬吳橋)人,中共黨員,中國劇協會員。1922年在天津新學書院肄業,任天津義瑞建築公司繪圖員、青島膠濟鐵路管理局機務處辦事員、統計員,1927年後失業,1931年返景縣原籍,曾協助修纂縣誌,後在縣教育局民眾教育館圖書部工作,兼辦小型縣報。
1933年經劉建章(解放後任鐵道部副部長)、劉石生介紹,王頡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民眾教育館掩護下,組織讀書會、反帝大同盟等,宣傳組織民眾,從事革命工作。後因白色恐怖猖獗,奉黨組織之命轉移到濟南,失掉了組織關係。在此期間,曾為天津《大公報》撰寫旅行通訊,揭露社會問題和淄博煤礦的黑暗勢力,後為私營《華北新聞》社編輯。1936年,在天津公安局月刊編輯室任編輯,藉以掩護革命秘密刊物發行。1937年1月在北平《晨報》任編輯,王頡竹偶與劉建章相遇,並由他介紹給中共北平市文委的李惠民等,恢復了組織關係,參加了文委新聞黨團,從事宣傳聯絡工作,並利用《晨報》的“民意副刊”、“婦女、青年問題”和“民眾生活周刊”等版面,支持大學生革命抗日運動。“七七”事變後離開報館,又經劉建章介紹給華北五省聯絡局負責人,開始擔任情報工作。
主要成就
1938年5月,王頡竹隨聯絡局到天津租界,擔任收集情報和譯電工作,7月劉建章調他去冀南。王頡竹早年長期從事革命工作,解放戰爭時期始投身藝術創作活動。他在劇院藝術室與翁偶虹、范鈞宏、景孤血等合作,創作改編的京劇有:《將相和》、《西門豹》、《荊釵記》、《戰渭南》、《金田風雷》、《神海蜊》、《南方來信》、《春到喀隆灣》等。他個人創作改編的劇本則有《和親記》、《唐王納諫》、《趙盼兒》、《唇亡齒寒》、《千萬不要忘記》等,大都排演和發表。
王頡竹、翁偶虹改編的《將相和》,自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李少春、袁世海等在北京首演以後,太平京劇團的譚富英、裘盛戎,首都實驗京劇團的奚嘯伯、蘇維明和李萬春、景榮慶,明來京劇團的徐東明、郭元汾,進步京劇團的李鳴盛、王泉奎都相繼排演了此劇。與此同時,言少朋在青島,紀玉良在南京,白玉昆、李鐵瑛在天津也爭相排演。此劇1951年獲北京市文化局優秀劇目劇本獎,1952年秋,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譚富英、裘盛戎以此劇參演,又獲文化部頒發的劇本獎和演員一等獎。
《荊釵記》是陳毅副總理推薦給北方崑曲劇院的優秀傳統劇目,當時中國京劇院已下放到北京市,與北方崑曲劇院同屬一個黨委領導,創作人員共同承擔兩院的創作任務。由於《荊釵記》原著關目繁多,必須濃縮改編,因此組織了三位作者研究改編提綱,分場編寫劇本,王頡竹、翁偶虹、何異旭將全劇濃縮成十場:釵聘、江別、參相、改書、拆書、雕窗、投江、見娘、泊舟、和雙祭,篇幅僅相當於原著的四分之一。由馬祥麟、趙戈楓導演,傅雪漪譜曲,段純麟、姜宗禔為舞美設計,張玉文、張鳳山、韓建成、林瑞康、秦肖玉等主演,在長安、廣和、吉祥等劇場蟬聯公演,上座不衰,《北京日報》的評論也極為推崇。因此京劇院二團也排演了此劇,導演鄒功甫,音樂設計張復、費文治,由江新蓉、江世玉、王玉敏、李世章等主演,同樣獲得了成功。
人物評價
1963年冬,中共中央宣傳部鑒於農村迷信活動泛濫,建議已經回歸文化部領導的中國京劇院,編演《河伯娶婦》,寓教於樂。劇院考慮到,早年荀慧生演出此劇以旦角為主,建國之初,白家麟的演出則以老生為主,但西門豹都由老生扮演。那時,劇院的當家老生李少春、李和曾等,都在國外訪問演出未歸,故文學組提議,由袁世海以花臉的演唱藝術,塑造“剛強、精明、急躁”的西門豹性格,故事雖難離前人窠臼,但在藝術上足以因此創造一個嶄新的面目,所以定劇名為《西門豹》。不料,在彩排演出座談會上,挨了當時在中宣部文藝處的江青當頭一棒。她先問郭沫若:“這個戲是不是符合歷史真實?”郭老回答說:“基本是歷史真實,雖然那段公案是杜撰的,但史料上並沒有具體詳載事件,當然允許作者自由結構。我看結構得很貼切,很不錯。不過有一點搞錯了,西門豹‘佩韋以自緩’的‘韋’不是瑋玉,應當是‘柔軟的皮革’”。江青卻說:“玉和皮革的問題是小事,我看最不符合歷史的是西門豹的‘行當’問題,西門豹應當由老生扮演嘛!”她認為應重新改寫劇本。可是在中國戲劇家協會,馬彥祥主持召開的《西門豹》座談會上,文藝界的同道和工農兵代表,都肯定這是一出及時的、有教育意義的好戲。還特別指出,花臉扮演西門豹比老生扮演更有性格。會後,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馬彥祥要求,送一個字跡清楚的劇本到藝術局去,排印了“內部交流劇本”,向全國推薦,只不過把劇名《西門豹》改成了《河伯娶婦》。但演員們不甘心,這齣戲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希望能公開演出,廣泛徵求觀眾的意見。劇院領導請示了江青,才允許暫演五場,從此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