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台(1940年-),男,漢族,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院長,肝病科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靈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0年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醫科大學
個人資料,人物經歷,職務信息,學術觀點,行醫經驗,科研成果,
個人資料
姓名:王靈台
性別:男
職稱:教授
職務:主任醫師, 肝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1940. 9)
學歷:1963年畢業於 上海醫科大學,70年代從師著名老中醫夏德馨教 授
專業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急、慢性肝 炎、肝硬化及胃腸疾病。
人物經歷
1、1963-1965年在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科工作
2、1966至今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及上海中醫藥大學工作,師從夏德馨、張鴻祥教授
3、自1976年以來即從事中西醫結合防治肝病的臨床與研究
4、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西醫結合學科評議組成員
職務信息
1、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2、上海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
3、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4、上海市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主任委員
5、全國及上海市中醫肝病臨床醫療協作中心主任
6、曾承擔國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攻關項目(中醫中藥防治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的研究),主持衛生部課題(硬變肝細胞培養的建立及中藥抗肝纖維化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抗纖複方對硬變肝肝細胞膠原代謝的影響)的研究
7、已指導肝病博士生5名、碩士生13名。1995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8、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學術觀點
肝腎同源子母相關
肝屬木腎屬水,腎水可涵養肝水,水充則木榮,水虧則木槁,故有“肝腎同源”之謂。雖然精血皆化生於水谷精微,但肝血必須依賴於腎精的滋養,才能主持藏血和疏泄之職;肝血充盛又促使血化為精,腎精才能充盛,腎之藏精、主水等功能才能維持正常。這種精血之間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稱為“精血同源”。由於肝腎同居下焦,均藏相火,因此肝腎陰陽息息相通,相互制約,協調平衡;病理上也常相互影響,兩者同盛衰。臨床上採用的滋水涵木法或柔肝養腎法就是據此立論。肝腎這種病理生理上的相互影響,決定了臨床治療肝病必當兩者兼顧,使機體陰陽平衡,才能恢復兩髒乃至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根據中醫的“乙癸同源”、“肝腎同治”、“陰陽互根”理論,同時結合現代醫
學知識的中藥性能特點與藥理研究成果,探索出以補腎法為主治療慢B肝,總結一套獨特的用藥思路。葉天士指出“肝為剛髒,非柔潤不能調和也”,因此,肝病的治療往往採用滋補腎陰,以養肝柔肝。但慢B肝多是濕熱之邪為患,故滋補不宜厚膩,以防濕邪留滯難化或滋膩生濕,濕熱邪毒久蘊耗陰,肝陰既傷,則溫補又不可過燥,以防助邪傷陰,或熱甚動血。因此,不論腎陰虛或腎陽虛型慢B肝用藥宜柔宜潤。據此,一般選用既能溫陽。又能滋陰,具有陰陽雙向調節作用的補腎藥物治療慢B肝。這類藥物特點是藥性雖溫而質潤,或藥性雖寒而質柔。如肉蓯蓉“厚重下降,直入腎家,溫而能潤,無燥烈之害,能溫養精血而益陽氣”,巴戟天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精,“為補腎要劑,能強陰益精,以其體潤故耳”。這兩味藥性溫質潤,取其補腎壯陽之效治療腎陽不足證,取其益精生血之功用於精血虧損虛者。枸杞子性平味甘質潤,既能補腎益精,滋補肝腎之陰,又能溫腎補虛,治療腎虧虛證。根據陰陽互濟的原理,組方時常以溫陽與滋陰藥同用,使其“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上述三味藥物甘溫柔潤,具有溫補命門而不燥,補益腎精而不峻的特點,為遣方常用之品。考慮到慢B肝者尚有濕熱未盡及氣滯血瘀症狀,因此加用虎杖,丹參等藥物,起到清化活血的效用,如此,主次有別,相輔相成,不僅可改善患者的症狀的體徵,而且對解除慢B肝的病因也有積極作用。
木土互用疏泄調和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主運化,消化、吸收和轉輸精微物質,脾升胃降位於中焦同屬土,其運化升降均依賴於肝木疏泄協調,木土疏泄調和,生化資源充足,氣血調暢。脾胃健運升降適度則肝有所養,氣有所動,即所謂“木賴土以培之”。病理上肝木有餘,常乘脾犯胃,導致脾胃升降失施,因而諸多肝病患者常見腹脹,納差,噁心嘔吐,大便失調等肝脾失調或肝胃不和的表現,主張治肝需調脾胃,尤應治肝勿忘治胃,主要體現幾層意思:其一肝胃不和是慢性肝病最常見之證候,脾胃同屬於土,肝木乘土必先犯胃,然後及脾,故和胃實寓健脾之意。此與古人云“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相符;其二,任何疾病之治療不論中藥均需吸收代謝後方起作用,故胃乃第一關,人以胃氣為本,若胃氣敗,不但正氣不足,亦難接受湯藥之治,勢必直接影響療效,因此保護脾胃功能是達到治療目的的首要條件;其三前已提及臨床上慢性肝病患者伴有慢性胃炎者為數甚多,加上累及膽囊,可謂“肝胃膽綜合徵”。因之治肝時也不可忽視慢性胃病的治療,先師夏德馨常用陳皮、半夏、雞內金、麥芽等味,可供佐證。
辨證與辨病結合開拓診治新途徑
辨證施治是中醫臨床的根本,中醫和中西結合肝病專業委員會已經對慢性肝炎的辨證分型有了統一的標準,作為臨床的指導原則,臨證也能夠參照運用。但是慢性肝病也存在三種特殊的情況。一是各種證型重疊交雜,很少單純的證型,因此辨證處方首要分清主次;二是有部分患者血清學檢查確診為慢性肝炎但往往缺乏自覺症狀,甚至舌象、脈象也無顯著的改變,對於這部分病人就存在著無證可辨的情況。然而科學的診斷不能因為沒有症狀就否認其疾病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當以辨病為基礎,參照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機病位等特點施治,一般來說,病是證的基礎,證是病的表現,有病才有證,無病當無證,在治療無症狀的慢性肝病患者時,應該運用有證辨證、無證辨病的原則。例如可以根據現代醫學對B肝的認識或實驗室檢查進行妥善的處理。特別是解決要否治療和如何治療的問題。除此之外,對於慢性肝病療效的判斷也應該參照上面的原則。有充分的根據作出正確的抉擇,不要因為醫師的誤導影響疾病的預後。三是慢性肝病的發生和演變十分複雜,雖存在內在規律,但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因此在辨病辨證的同時要考慮“病”和“期”的動態變化,按照一般規律,慢性肝病的早期以祛邪為主,而晚期則以扶正為主,再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綜合客觀檢查,合理用藥,以變動的治療來達到使疾病治癒、康復的“不變”目標。目前中醫診治慢性B型肝炎已逐漸趨向於巨觀辯證與微觀辯證相結合的發展方向。中醫辨證分型基本上能反映慢B肝病程的不同階段、病變輕重和病毒複製狀態。如肝腎陰虛型慢B肝患者白蛋白降低明顯,γ-球蛋白異常增高,凝血酶元時間普遍延長,HBV複製活躍,病理損害嚴重,易發展為肝硬化。慢B肝的發生髮展和轉歸與免疫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因此恢復正常的免疫狀態是治療該病的關鍵之一,治療選用相應的補腎藥,既可收到補益腎虛之效,又可達到調整免疫功能、抑制HBV複製的目的;而調節機體免疫,抑制HBV複製,又有賴於補益肝腎作用的發揮。所以通過選擇性運用補腎中藥或複方,可能對慢B肝具有“治本”的意義。
腎虛本質的現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內分泌-免疫上,是從細胞分子水平上認識“腎虛”,這種腎虛之象是微觀的。微觀的腎虛與巨觀的腎虛理論相結合,對指導臨床診治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如果微觀狀態的“腎虛”能及時加以糾正,阻斷其進一步的發展,就不會出現中醫所謂的巨觀腎虛。假如系統性、大範圍的腎虛證出現,則反映出慢B肝逐步發展的過程,肝炎後肝硬化在所難免,甚至可能導致癌變。套用補腎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和內分泌激素水平,就能控制腎虛證的出現。所以今後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套用現代生物醫學技術,從中西醫結合角度對腎虛理論及補腎法在慢B肝醫療實踐中的作用機理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行醫經驗
扶正祛邪同進補益清化並舉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醫常診斷為“脅痛”、“黃疸”等,主要為肝炎病毒感染後引起的慢性病理反應,一方面有病毒持續感染的病理機制存在,一方面又多有濕熱未盡的臨床表現,因此一些意見認為B型肝炎病毒相當於醫學所指的“濕熱之邪”“濕邪”或“熱毒”。其次,清化濕熱、解毒祛邪的治療方法並不能對所有慢性B型肝炎患者都有效,而一些並不是以清化濕熱為主的方藥反可獲得比較顯著的療效。因此,清化濕熱方法雖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決不是肝炎唯一的治療方法。
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臟腑氣血陰陽保持著協調統一,如果B型肝炎病毒侵入機體並在宿主體內複製,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臟腑氣血失調、虛實錯雜而呈現出各種病理證候,此時根據具體情況調理臟腑氣血功能,瀉實補虛,努力恢復其生理機能,將有助於消除病毒。採用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進行治療,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靈活多變,不僅能取得如垂盆草沖劑或聯苯雙酯等降酶製劑的降酶效果,而且有一定的促使患者B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標轉陰的效果,亦即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辨證論治方法所以能取得這些療效關鍵是在不同程度上調整了臟腑功能,恢復了機體的陰陽平衡。
儘管遷延型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病機比較複雜,但一般可以“正虛邪戀”來概括。現代醫學認為病毒的持續感染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有利於清除病毒。這與祖國醫學正復邪自去的觀點有某些類同之處。據此,以邪正觀點來看,中醫中藥治療慢性B型肝炎,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不能單從祛邪的角度去考慮。同樣,如果因為B型肝炎有病毒增殖的機制存在,而擔心運用扶正的補藥進行治療有戀邪助寇之弊的想法,也應作具體分析。機體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邪正之間是可以互相影響和聯繫的,邪戀則正虛,正虛則邪戀。在治療上,應該扶正祛邪同進,補益、清化並舉。如此則祛邪有利於扶正,扶正有利於祛邪。因此採用以扶正為主、清化為輔的治療方法,比較符合遷延型B型肝炎的病機特點,往往能取得較理想的臨床效果,且有比較明顯的抗病毒作用。推測扶正的藥物可能是通過增強機體免疫應答能力從而加強了清除B型肝炎病毒的能力。
慢性肝病的病情複雜,加之經歷諸多方法治療,因之臨診時常會遇到難題,比較突出的是“養陰與化濕”和“正虛與邪實”這兩種情況,慢性肝病患者久病必虛,應該扶正,順理成章,但若邪毒亦盛又當祛邪為先,對於虛實挾雜或虛實並重的患者,處方用藥更需謹慎,以免造成“虛其虛”或“實其實”的後果,個人認為如果肝病邪毒較盛時則應以祛邪(清熱解毒、化濕)為主,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用或少用如黨參、黃芪之類扶正藥,免得病情波動或延滯,既或要加用扶正藥也以太子參、北沙參等平和清淡者為宜,此時肝功能及症狀可供參考,如肝炎症狀明顯,膽紅素、轉氨酶明顯升高者,待邪毒消退時再酌加補益之品或加大劑量,反之即使邪毒之象已盡,肝功能復常,處方中也應適加祛邪藥,以防病情反覆,總之要做到“正邪兼顧、分清主次”。又肝病日久必傷及陰,病人多見口乾舌燥,舌質紅之象,然而濕邪未清常有苔膩胃脹之症,若據傳統之法,養陰滯濕、化濕傷陰,造成治療之矛盾,處理頻感棘手。根據先師之訓及本人多年的經驗認為“養陰”、“化濕”可採用“雙通道”的治法即如有濕邪仍可用化濕之品,同時如有陰虛同時套用養陰之藥,可以收到殊途同歸之效。但要注意掌握藥味和比重,少用燥濕,滋膩的藥物,並根據病情掌握分寸,避免過與不及,適得其反。
多法聯用有主次因病因期治不同
慢性病毒性肝炎雖已有統一的辨證標準,分為濕熱中阻、肝鬱脾虛、肝腎陰虛、瘀血阻絡、脾腎陽虛五個證型,然本病臨床表現複雜,單一證型極少,多為數證互見,故冀一種治法愈疾實不可能,必須一法為主,多法聯用。
臨床上慢性肝病的治法繁多,如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益肝補腎等等。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療效。但由於慢性肝病病機複雜、矛盾交錯,因此當用多法施治,如疏肝健脾、清熱化濕多用於慢性肝炎之輕度患者,健脾益腎、疏肝理氣多用於慢性肝炎之中度,而益腎柔肝、活血化瘀較多用於本病之重度患者,清熱解毒化濕多用於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動期。大凡按此治法,多可取得預期療效。除特殊情況外,一法獨用或“重用”某藥應該慎重,防止產生偏差,複習古今治療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方藥可以印證上面的觀點。多法聯用也要體現疾病的特點和處方原則,要分清君臣佐使,不是多種藥味的雜伴,而能真正體現治則的要旨。
強調“因病”、“因期”施治,主要體現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則,這裡的“病”首先指西醫的病,有病方有證,病與證雖非一一照應,然確有某些必然聯繫,一般慢性遷延性B型肝炎多見肝鬱脾虛,慢性活動性B型肝炎多屬肝腎陰虧兼有血瘀。明確西醫的病,對於辨證施治有一定指導性。其次指中醫的病,即根據慢性B型肝炎主證不同,分別歸於“脅痛”、“黃疸”、“症積”,注意辨病用藥。“因期”是指根據慢性B型肝炎病情所處相對靜止期與活動期不同,施以不同治法,一般活動期ALT、AST、SB等肝功能指標較高,表明濕熱邪氣較盛,應注意祛邪。靜止期ALT、AST、SB等肝功能指標多正常,提示濕熱邪氣漸衰,應著重扶正。
一法為主多法聯用和因病因期制宜主要體現在治療慢性肝炎的複合證型中:濕熱中阻肝鬱腎虧:脘悶腹脹,口乾,口苦,肝區不適或脹或痛,便溏粘穢,或目黃身黃,腰酸、膝軟,苔薄白,或黃膩、或白膩,脈滑、或滑數、或弦數。治法:清利濕熱為主,輔以疏肝活血益腎。常用藥:虎杖30g黃芩15g苦參15g川黃連5g車前子30g制川大黃30g茯苓10g半夏9g陳皮9g桑寄生30g石斛15g鬱金15g丹參15g丹皮15g雞內金10g甘露消毒丹9g。
慢性肝炎若現“脅痛”,可選加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鬱金、八月札、香附、白芍,若無效,可用平肝鎮肝藥如夏枯草、牡蠣、代赭石。若屬“黃疸”,可選加茵陳、鬱金、虎杖、金錢草、赤芍,不效,可試用青黛,犀黃丸。若屬“症積”,不主張峻破消磨之品如三棱、莪術,常選加性情緩和之活血軟堅藥,如丹皮、當歸、丹參、鱉甲、夏枯草、牡蠣。
抑制病毒複製解毒補腎互施
人體感受濕熱毒邪,阻滯於肝,使肝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機升降出入失常,肝臟氣血失調,濕熱邪毒久羈肝脾,必傷津耗液,濕熱膠結,纏綿難祛,引起人體氣血陰陽虧損,久病及腎易出現腎虛之候。
抗病毒治療多以清熱解毒和補腎法相互結合,清熱解毒是祛邪之標,常用苦參、黃芩、川黃連、虎杖、貓人參、白花蛇舌草等藥,並且注重與補腎藥相配合。補腎是扶正之本,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嚴格篩選藥物,組成以補腎藥為主的方劑,並設立對照組治療慢B肝患者,結果表明補腎組明顯優於對照組。經補腎治療,大多數患者原有的腎虛症狀,如乏力、耳鳴、腰酸、足跟痛、性功能減退等都明顯減輕或消失,消化系統症狀也隨之改善,這是由於“丹田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使脾胃健運,食慾恢復,腹脹、噯氣、黃疸、出血、肝脾腫大,腹水等症狀或體徵得以改善。對ALT增高的慢B肝患者,不拘套法,這類患者大多屬本虛標實,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要。肝炎患者未必都是濕熱之證,如一味苦寒,脾土受伐,結果適得其反;且久病及腎,腎虛之候確鑿,以補腎為主治療,反可使ALT下降而療效穩定,較少有反跳之象。經過3個月以上治療,補腎組治療前後的自身對照,慢性指標改善有顯著差異;與對照組比較,白蛋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同時球蛋白水平下降,亦有顯著差異性。以補腎為主方治療1年後隨訪,HBeAg轉陰率穩定,仍高於對照組,表明補腎方可抑制HBV在人體內複製。
二、肝硬化
肝硬化屬於中醫的“臌脹”、“症瘕”的範疇,病情較複雜,病程往往久遷不愈,加之歷經諸多方法治療,證情往往虛實相兼,本虛標實。本虛多見脾氣虛弱,肝腎不足,標實常為氣滯血瘀,濕聚水停為患,病機或因實致虛,或因虛致實,虛實互動為患,相互影響終致病情纏綿,日久難愈,故臨證時應首辨虛實,攻補相宜。若攻邪會進一步傷正,補虛又將助邪,因此臨證時首當辨別虛實偏重,或攻邪為主兼補正虛,或補虛為主兼治邪實,或“甚者獨行”而單用攻補之法,然應中病即止。虛實兼顧為肝硬化常用法則,祛邪使邪氣不再傷正,正氣可充,補虛使正氣強盛而有助於祛邪。辨證之宜亦當病機與病程互參,初者邪實為主,久者正虛顯現,初治當以祛邪為主,邪去正安,藥用化濕、清熱、解毒、利水之品,同時兼顧胃氣,扶正培中,後期治療當注重扶正,病久肝腎不足,養肝補腎可以化氣利水,兼以軟堅散結,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共奏良效。
科研成果
抗纖複方對大鼠肝貯脂細胞產生轉化生長因子
摘要:觀察抗纖複方對大鼠傳代培養肝貯脂細胞自分泌產生TGFβ1的影響。採用血清藥理學方法處理貯脂細胞,以貂肺上皮細胞(Mvllu)生長抑制MTT法檢測培養上清中TGFβ1活性,並以小牛血清、正常鼠血清和秋水仙鹼藥物血清為對照。結果抗纖複方藥物血清和秋水仙鹼藥物血清均能明顯抑制貯脂細胞產生TGFβ1,而且抗纖複方在低藥物血清濃度(5%、10%)時作用更明顯。經抗TGFβ1抗體中和實驗驗證了檢測TGFβ1的特異性。結論:抗纖複方能抑制貯脂細胞產生TGFβ1阻斷肝纖維化時的貯脂細胞自分泌放大過程,減少膠原等ECM的合成。
柔肝抗纖方治療慢性肝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摘要: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兩法組成中藥複方柔肝抗纖方,治療不同慢性肝病,經3個月治療後發現,穩定型早期肝硬化病人臨床症狀、肝功能以及蛋白代謝等均有改善,血清透明質酸水平下降;活動性慢性肝病(慢活肝和晚期失代償期肝硬化)病人未見上述改變。採用柔肝抗纖方水醇提取物灌服活動性肝纖維化大鼠,發現該方有降低大鼠的體重、改善肝功能、糾正蛋白代謝、降低血清透明質酸和肝臟羥脯氨酸水平,以及減輕肝臟病理改變尤其纖維化等作用,4周治療性處理療效優於6周防治性處理。上述結果提示,該方對病變相對靜止(非活動性)的穩定期慢性肝病有保肝降酸抗纖維化作用,而對活動性慢性肝病則療效欠佳。
柔肝沖劑抗肝纖維化作用的實驗研究
摘要:旨在探討柔肝沖劑抗肝纖維化的作用機制,採用二甲基亞硝胺(DMN)染毒製作肝纖維化大鼠模型,套用血清藥理學理論,研究柔肝沖劑對肝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的影響,觀察柔肝沖劑的抗肝纖維化作用。結果表明柔肝沖劑對肝纖維化大鼠有明顯改善作用,使ALT、AST明顯降低(P0.05);病理學改變沖劑組與秋水仙鹼組無明顯差異,較模型組有顯著改善。免疫組化觀察兩用藥組較模型組各型膠原為少。由此證明柔肝沖劑確具抗肝纖維化作用,其機理與保護肝細胞,抑制肝內膠原生成,促進膠原纖維除解等作用有關。
清開沖劑治療亞臨床肝性腦病20例臨床觀察
摘要:探討清開沖劑對亞臨床肝性腦病的治療作用。以蘇威乳果糖為對照用藥,觀察清開沖劑治療肝炎後肝硬變亞臨床肝性腦病的療效。結果1療程後治療組(20例)與對照組(19例)患者臨床症狀均有所好轉,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ALT、AST下降明顯(P0.05);兩組患者血氨均有所下降,差異不顯著(P>0.05)。數字聯接試驗時間、劃線試驗時間、劃線試驗錯誤次數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清開沖劑對肝硬變亞臨床肝性腦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在智力測驗方面療效與乳果糖相當,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優於乳果糖。
補腎法為主對B肝病毒複製抑制作用
摘要:本課題系國家科委“六五”、“七五”攻關項目。慢性B型肝炎是國內外公認的多發病、難治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臨床實踐證明,中醫中藥治療慢性肝炎有確切療效,本研究套用補腎為主,清化為輔的方法治療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取得較好療效,根據中醫“肝腎同源”、“久病及腎”的理論,確認慢性肝炎的病理變化與腎虛關係密切,故提出補腎為主,從腎論治,又因慢性肝炎時邪毒未盡,在方劑中加用清化濕熱解毒之品,擬定以巴戟天、肉蓯蓉、桑寄生、虎杖等藥物組成複方共治療了經病理證實的慢性乙型活動性肝炎245例,重點觀察藥物抑制HBV複製的作用,經一年隨訪,HBsAg、抗HBc-IgM、HBeAg、HBV-DNA的轉陰率分別為32.4%、35.2%、60.9%、62.1%,證明補腎方具有抑制HBV複製的作用,同時患者肝功能改善,補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療效較佳。鴨B肝模型觀察表明,補腎方對HBV-DNA有抑制作用,利用肝細胞培養技術做CCl4損傷模型,從生化(ALT、AST、Ca)、組織化學(AKP、SDH)、糖元代謝、肝細胞存活率和肝細胞超微結構(掃描電鏡、透射電鏡)等各方面觀察,證明補腎方具有明顯的保護肝細胞,改善酶代謝、糖代謝和細胞器的作用,並可改善慢肝患者特異性免疫功能。六、補腎方抑制B肝病毒複製作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於1991年獲上海市科委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