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概況
建築布局
滄園原名“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其地在明、清兩朝原為一書院的故址,清末以後屢次改為學校。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劃入公園,1964年重予改建。為四合院建築,占地面積達2500平方米。滄園內布局可分為兩個大院落,3座大廳,南北在一個中軸線上,大門朝西。每廳皆有外廊環繞,園周曲廊相圍,沿廊遍植翠竹,青磚黑瓦白粉牆,素樸幽雅。園西側有紀念明朝著名詩人、“後七子”領袖李攀龍的白雪樓。李氏著有《滄溟集》,世稱其為“滄溟先生”,故將該園命名為“滄園”。滄園內除植有青松、臘梅、翠竹,庭前路邊遍植奇樹、名花、異木等,院內多置山石,陳列大型盆景點綴其間。
風景環境
滄園每到了冬季尤其雪落時刻,院內蒼松挺拔,臘梅橙黃,松竹梅各展風姿,構成一幅“歲寒三友圖”。滄園北大廳的北面有寬廣的平台,台北即楓溪,東西狹長,沿岸山石,層層疊疊,參差錯落。溪水從趵突泉、白雲泉、登州泉、望水泉流入,然後穿進假山密林,注入西護城河。溪內西側,建有“月島”,東端架曲橋,最東為假山。從楓溪西端向東看去,層次鮮明,景色深遠,為公園最長風景透視線。夾岸植垂柳,溪內栽荷蓮,水上陳設扁舟,可於內盪游。溪之南岸,波廊盡頭,有一水榭探入溪中,名曰“楓榭”。榭以東,由長廊通向平台,台上設石桌石凳,可於此欣賞楓溪景色。與楓溪中月島上的樹木相映,構成絕佳景色,並可望到來鶴坊與濼源堂及水榭茶廳。向東可看到山石樹木之後的假山,景色深遠,成為公園內的風景透視線。秋季,紅楓、丹桂、柿樹、銀杏、山楂與樹間、崖壁、山上點綴的秋菊,組成秋色圖畫。若值明月當空,銀波瀲灩,水中映出一輪“明鏡”,形成“楓溪秋月”的景觀,在月島上可盡賞佳景。
畫家紀念館
1987年,王雪濤先生的夫人徐佩蕸先生毅然將家藏的二百餘件作品,捐獻給濟南市人民政府,濟南市人民政府將此園改為王雪濤之紀念館。遂後趵突泉公園投資近400萬元對滄園進行大規模展館改建,先後對展館屋面、牆面進行了翻修,更換了室內外地面鋪裝,對古建築進行了油漆彩繪,增設了新型恆溫恆濕密閉展櫥和電子監控防盜報警系統,使展館的展覽環境、硬體設施、布展形式、展出內容等方面都有了質的改善和提升。1987年10月,滄園《王雪濤紀念館》落成。紀念館分為“積萃閣”、“無陋山莊”、“藕華樓”、“蘿月堂”四個展廳,並有接待室、辦公室、服務部,總建築面積755.6平方米,珍藏和陳列王雪濤先生遺作212件,名人字畫6件,及先生生前用過的文房四寶等。王雪濤紀念館開放以來,每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成為國內重要的書畫交流平台,對弘揚國畫藝術、提升趵突泉公園文化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多年來紀念館為無數觀眾所欣賞,為學者提供借鑑,深得觀眾們的讚譽。
畫家王雪濤
磨礪探索
王雪濤(1903-1982年),字遲園。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自幼喜繪畫,1918年入直隸高等師範附設手工圖畫科,畢業後到國小執教。1912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2年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初入西畫系,後轉國畫系,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抗戰期間,北平淪陷,辭去教職,專事繪畫創作。抗戰爆發後,王雪濤以賣畫為生。同時,集中精力向傳統學習,在上追徐渭、陳淳的同時,又拜當代名家齊白石、陳半丁為師,畫藝大進。他既能承宋元以來民族優秀傳統,兼能取長補短,所作取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突破了過於工細的方法,工寫結合;色彩上創造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等多種方法,巧用色彩,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筆下的作品,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牽牛、青蛙、蜻蜓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
成績影響
王雪濤是我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的作品取材廣泛,構思精巧,清新秀麗,他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近現代我國卓有影響的花鳥畫家。代表作有《群雞圖》、《萬紫千紅》、《百花齊放》、《四季花鳥》、《報喜圖》等。出版的畫集甚豐,有《王雪濤畫集》、《王雪濤畫輯》、《王雪濤畫譜》、《王雪濤的花鳥畫》等。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新聞紀錄片廠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花鳥畫》,王雪濤別具一格的花鳥技法被重點收錄其中。山東濟南還興建了"王雪濤紀念館"。1954年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5年參加籌備北京中國畫院工作,1957年任該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1980年任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務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委員會委員及北京市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