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
父名學海,為清末秀才,母楊氏,育有三子,王長江為次子。王長江從小便由父親教文識字,隨後進入由父親執教的縣立高等國小堂學習。課餘時,王長江在喜練“
八卦掌”,並立下了從軍報國的志向。1915年1月,王長江自費考入了位於保定東關的陸軍第2師(師長
王占元)軍官子弟國小(校長馬雪坡)。但半年後因家庭經濟拮据,父親王學海勸其退學。幸得保定軍校校長
曲同豐視察學校,在了解到王長江學習成績優秀之後,主動提供學費於王,使其順利得以畢業。9月,子弟國小更名為陸軍官佐私立中學堂,王長江繼續學業,並於1917年7月投考清河陸軍預備學校。在此次投考的2000多名學生中,校方只錄入800名,王長江以第189名的成績考入了預校。
進入預校
清河陸軍預備學校接原為第一陸軍預備學校,已舉辦有三期。王長江進入預校時,改稱清河預校,但在期別上仍沿襲前制,稱為第四期。當時的預校校長毛繼承,一年後由教育長錢選青接任,王長江被編在第2連(連長徐士銓)第3排(排長趙得溥),於9月1日正式開學。1919年10月王長江學成畢業,被派到西北邊防軍第1師(師長
曲同豐)第2旅(旅長程長發)第4團(團長馬登瀛)第3營(營長丁萬青)第12連(連長蔣伯溶)第3排(排長廖弼宸)9班當入伍生。當時的師長
曲同豐是保定軍校的老校長,他對於這些即將進入保定軍校就學的準軍官們來說都十分照顧。而王長江在入伍期間的出色表現,漸得曲氏注意,這對他今後得曲氏提攜創造了條件。此外他還於第9連的
邊章五、第11連的
何基灃結為異姓兄弟。
陸軍部原計畫將這批預校學員在經過兩個月的正兵、兩個月的副目、兩個月的正目之後升入保定軍校接受正式的軍官教育,但隨著直皖戰爭的爆發,保定軍校受影響而被迫停辦。在面對無法入校學習的尷尬情況下,王長江決定留在部隊效力,作為師部少尉差遣員的身份參加了在涿州松林店的戰鬥。皖系戰敗後邊防軍被解散,王長江又投入直系第23師(師長
王承斌),被任命為第46旅(旅長孫清山)第91團(團長郜汝廉)第1營(營長孟紹濂)第3連(連長張錫敬)上士文書,旋經過上士考試被記名為準尉司務長。
1921年8月,王長江終於收到了軍校復學的通知。於是他連夜收拾行囊前往保定入學(校長張鴻緒、後易孫樹林,教育長孫樹林、後易趙協彰),被編在步兵第5隊(隊長王風崮)第6分隊(分隊長梁耀章),習步兵科(科長
王若愚)。在王長江所屬分隊中,有
何基灃、應鴻綸、
周樹棠、何章海、
周福成、劉書春、施國憲、賀粹之等人進階為將軍。王長江入學後不久,就碰上了一場人事調動的風波。由於校長張鴻緒有意排擠出生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隊長和教官,導致這批人聯名罷教,並鼓動學員起而回響。但是王長江等九期學員皆認為學員是學校的主要組成者,是學校的主體,師長們之間的派系之爭,不能影響學員們的學業。於是九期生取得一致意見,聯名向陸軍部請求迅速解決校內人事糾紛。此外,九期生還在沒有隊長和教官的情況下,堅持按時上課、出操。事後,陸軍部將鬧事的隊長和教官解職,平息了這一事件。這是王長江在軍校就學期間遇到的第一次風波,然而軍校的教學計畫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
一年後,軍校因直奉戰爭爆發而被迫宣布提前放暑假,王長江便重新回到位於霸縣第23師參謀處,作為中尉差遣員隨部參戰。戰爭結束後,屬直系的第23師士兵因戰敗無人約束,竟公然在保定軍校宿營時實施搶劫,致使校內教學器材全部毀壞,校舍被焚。此後軍校雖然復學,但卻困難倍增。儘管如此,王長江返回軍校後還是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學習,於1923年8月完成了學業。第九期的畢業典禮由國務總理張紹曾主持,辦的極為隆重。但是畢業之後,校方卻遲遲不發給畢業證書和分發證件。按耐不住的九期生們全部擁到校本部質問原因,終於由教育長趙協彰出面下發了畢業證書和分發證件。原來軍校經過歷次磨難之後,已無能力續辦,當時的校務早就陷入停滯狀態而無人辦公,若非學員質問,恐怕還會拖延下去。而在九期生畢業之後,保定軍校也隨之宣布停辦了。
王長江在軍校畢業後被派到第23師(師長
王承斌)第46旅(旅長孫清山)第91團(團長趙炳章)第1營(營長章輔卿)第3連(連長張染青)任見習官。年底,王長江與身在廣州拜會孫中山的
曲同豐取得了聯繫,並受到了曲氏的影響而同情南方革命。不久,王長江就因為替南方輸送兵源而被撤職通緝。幸得參謀處同僚通風報信的王長江連夜離開部隊,由於南方道路不通,他便改投與直係為敵的奉系,在東三省陸軍第27師(兼師長張作霖)第19混成旅(旅長高維岳)第30團(團長劉偉)技術大隊中尉大隊副。1924年3月大隊解散,王長江改任第3營(營長車得仞)第11連(連長單增)擔任中尉連附。同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混19旅奉調前線參戰,並擔負進攻山海關正面八里莊陣地的作戰任務。在戰鬥中,王長江身先士卒帶頭衝鋒,不幸腿部受到重傷,被送回瀋陽進行治療,一同參與進攻的同學——第9連連長王儒林陣亡。
王長江住院修養期間,因目睹醫院內部的貪污腐敗行為而決心脫離奉軍,投靠寓居天津的老師
曲同豐。1925年7月,
曲同豐被任命為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長,王長江隨之出任該署上尉主事,專司監印。1926年2月,
曲同豐因受到張作霖的排擠而被迫辭職,王長江也隨之離職,並隨侍曲氏前往山東。直魯聯軍總司令張宗昌得知這一情況後極力延攬曲氏,並讓出了濟南辛莊的陸軍將校實施學校校長一職。
曲同豐見張氏盛情難卻,便同意試辦,並將追隨他一同入魯的學生安排入校執教,其中王長江被任命為中校教官。1926年12月又改任軍士教育團第3營中校營長。王長江積極配合
曲同豐按照保定軍校的辦學模式實施教育,但卻遭到了軍校舊派教官和隊長的牴觸。曲見難有作為,在勉強辦到第一期學員畢業之後便辭去了職務。王長江見曲氏離職失去靠山,便與軍校同學谷錦雲等商討出路問題,恰逢博野戰老鄉、保定軍校第五期學長
張蔭梧在
閻錫山的北方國民革命軍第7軍擔任副軍長,王、谷等人便決定投效該部。
投效晉軍
1927年7月,王長江在抵達大同被
張蔭梧任命為第7軍(兼軍長
閻錫山)參謀處少校作戰參謀,並奉命前往南口地區偵察地形。王長江著便衣到南口,連日到長城線上測繪略圖,此後又到北京偵悉敵軍情況,為第7軍提供了許多珍貴情報,受到軍長張氏的嘉獎。同年10月,王長江隨部參加北伐。在攻占宣化的戰鬥中,王將曾在奉系高維岳部服務所了解的情況告之代理軍長
張蔭梧,為擊退高部提供了基礎情報。但奉軍隨即以
湯玉麟、
張作相、
萬福麟等部實施反攻,第7軍不支,在經過六天六夜的激戰後遭到重創,
張蔭梧被迫率部退回山西,固守雁門關不出。1928年3月,
閻錫山再次組織部隊參加北伐,王長江在這個時候調升第9師(獨立第15旅擴編)中校參謀主任,輔佐師長
陳長捷出雁門關對當面奉軍發起進攻,一直打入河北,直逼保定。
張學良為保保定不失,急調
劉多荃的衛隊和
于學忠第20軍占領滿城。不料
陳長捷師進展神速,在劉部剛抵達一畝泉時,便對該部發起夜襲,一舉將其擊潰。過後趕到的
于學忠不甘失敗,又組織所部對陳師發起反撲。當時陳師僅有兩團兵力可用,形勢十分危急,
張蔭梧為拿下保定也不願放棄滿城,立即調集兵力增援第9師。王長江隨師長
陳長捷在一畝泉堅守陣地,使
于學忠組織的幾次進攻皆未得逞,終於堅持到援軍抵達。滿城的得失關係到保定的安危,
張學良見於軍屢攻不下,保定又無兵可調,被迫下達了撤軍的命令。而第9師見奉軍撤退便一路追擊,一直打到北京外圍的琉璃河。
北伐結束後,國民革命軍為精兵簡政便召開了編遣會議。王長江在這次部隊的編遣中被編餘,幸得北平警備司令
張蔭梧的幫助,在警司交際處任中校科員。1929年3月,由直魯聯軍張膺芳軍改編而來的第42師125旅所屬兩個團長不服旅長
楚溪春的指揮,陰謀實施兵變,事為兼任師長的
張蔭梧察覺,立即調動部隊將第125旅官兵繳械整編。此時,張辭去師長兼職,調
馮鵬翥接任師長,王長江也在這個時候被派到第125旅第251團(團長
周樹棠)擔任第2營中校營長。王長江在軍校畢業後雖然任職頗多,但這是他第一次獨當一面的指揮一支部隊。王長江在晚年回憶到,他為帶好部隊“以營為家……每周單獨找士兵數人談話。加緊訓練,以身作則,制訂訓條。每早起床在前,到操場走前,帶領全營跑步,作體力鍛鍊等,查課查鋪。把整個思想和精力都花費在管訓部隊上。主觀上想把部隊練成精銳之師。這時部隊住在北京皇壽山營房內。管訓都很便利。此時旅提出技術競賽(器械體操,刺殺,投彈三項)。我更下工夫,督促各連認真演練。到當年秋季決賽時(共九個營),平均分數引為第一。獲得銀杯等獎品”。
從1929年3月起,
李宗仁、
馮玉祥、
唐生智等先後率部反蔣,
閻錫山也已蠢蠢欲動。1930年3月,閻氏在聯合到
李宗仁、
馮玉祥等割據一方的實力派共同反蔣之後,將所屬部隊大肆擴編。王長江營被改編為第27師(師長
黃光華)第81團(團長劉春嶺)第2營中校營長。中原大戰爆發後,王長江所在的第27師進入山東與韓復榘部作戰,後駐防桑梓店,擔負河防任務。同年9月東北軍入關協助中央軍作戰,閻、馮、李聯軍迅速失敗。第27師於此時退入山西,據守六嶺關。1931年1月16日,第25師接受東北軍統帥
張學良的改編,王長江營被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4師(師長
馮鵬翥)第7旅(旅長
黃光華)第14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王仍任少校營長。6月17日,所部又根據國民政府陸軍師的統一番號改稱第67師(師長
馮鵬翥)第198旅(旅長
黃光華)第396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王仍任原職。
商震部將
1931年7月,第13路軍總指揮
石友三在河北邢台發動叛亂,南京當局立即調遣部隊南北合擊石部叛軍。王長江所在的第67師於7月22日奉命出兵娘子關直攻石家莊,以協助主力側擊叛軍。此時指揮第67師的32軍軍長商震正圖謀脫離
閻錫山的控制,便利用這個機會直接命令該師所屬兩個旅長(皆為商氏舊部)撇開師長
馮鵬翥,徑直進入河北。8月5日叛軍被剿滅後,67師的兩個旅則聽從商震指揮滯留在河北邢台,而作為營長的王長江也只能隨波逐流的跟隨了商震。1932年4月29日,王長江的部隊又被改編為獨立第39旅(旅長
黃光華)第417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王仍任營長。
1933年1月,日軍侵占熱河,長城抗戰隨即爆發。獨39旅奉命開赴前線,在灤河西岸構築防禦工事。2月,國民政府為壯大聲勢,將前線參戰各獨立旅皆擴大為師級番號,王長江營在這次變動中改番號為第139師(師長
黃光華)第717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3月4日,日軍混成第14旅團米山先遣隊一部占領冷口,使第32軍側背受到威脅。商震決定立即派第139師馳赴遷安以北地區,並迅速向冷口發起進攻,師長
黃光華領命後決定以所屬第717團擔負進攻任務,而團長蔣紀珂則選定王長江的第1營為主攻部隊。3月7日拂曉,王長江的第1營向冷口發動突然進攻,日軍措手不及倉皇抵抗,經數小時激戰,王營於上午五時收復冷口,並將殘留日軍全數驅逐。蔣紀珂見首戰得勝,又命令所屬第3營跟蹤追擊,留第1營在冷口構築防禦工事以備日軍反撲。
隨著戰局的發展,長城沿線國軍各部皆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4月9日中午時分,日軍第16師團一部500餘人再次攻擊冷口,王長江督率所部堅守陣地,數次擊退日軍的進攻。戰至11日,第139師所屬三個團都陷入苦戰,此時日軍宮崎支隊又向冷口右側背迂迴。商震見兩面受敵陣地難以支撐,被迫命令第139師放棄陣地撤回灤河西岸。當139師開始撤退時,王長江營又臨危授命,留在陣地上斷後,以掩護師主力安全轉移。5月15日,中日兩國簽定停戰協定,長城抗戰隨之結束。由於王長江在冷口的表現被提拔為中校營長,並於1935年7月17日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是為該勳章的第65位獲得者,也是參加長城抗戰諸將中的第46位獲得者。
長城抗戰結束後,王長江隨部移駐邯鄲。1933年10月被商震保送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二期(主任徐權)受訓,至1934年6月畢業後仍回任原職。三個月後,第717團團長蔣紀珂調任他職,在繼任團長未來時,師長
黃光華命王長江代理團長職務。1935年3月,土匪
劉桂棠部1600餘人竄入邢台以北地區,危害到平漢鐵路的交通安全,商震命令139師負責剿滅這股土匪。
黃光華根據匪情,決定發揮所部激動力量的優勢,以第717團為追剿主力,在軍騎兵團和裝甲汽車的配合下事實追擊。此時新任團長張效援已經到任,王長江回任原職,並擔負追剿先鋒。
劉桂棠沒有料到國軍行動會如此迅速,見進攻部隊來勢洶洶,倉皇率部逃竄,王長江等部緊追不捨,不給土匪以喘息之機。經兩天兩業的追擊,終於在南宮地區將這股土匪聚殲,
劉桂棠僅率40餘人突圍而出。此役,第717團俘匪700餘人,繳獲槍枝800餘,王長江也受到了軍委會的嘉獎。
1935年6月,商震出任河北省政府主席,調王長江到天津擔任省水上公安局局長。王在任上克盡職守,屢次破獲水上走私案件,深得商震嘉許。12月8日,商震辭去省主席職務,王長江也隨之卸任返回第32軍報導。由於當時該軍人事已滿,王只能屈就軍部上校服務員。1936年3月19日,王長江被國民政府正式任官為陸軍步兵中校。同年6月,
張蔭梧在山西接任晉綏軍官教導團團長,王長江受張氏之邀,返回太原出任教導團步兵隊上校隊長,旋又改任步兵科主任教官。
冀中抗戰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
張蔭梧奉命帶著教導團的骨幹前往河北組織民訓處,王長江也隨同前往河北保定,就任特務大隊上校大隊長。10月,由於河北大部淪陷,王長江隨部隊撤往陵川。1938年1月,
張蔭梧將民訓處改編為河北民軍,並就任總指揮之職,王長江升任民軍少將副總指揮兼第1民軍區司令,指揮由特務大隊擴編的第1團(團長姜鎮清)在河南林縣、湯陰、淇縣地區活動。第1團成立時,人員裝備都所缺甚多,王長江將特務大隊分散搭建了三個大隊部,並命團長姜鎮清在河南焦作招募豫籍愛國青年,編組為第1大隊(大隊長李廉清)和第3大隊(大隊長於善文);將第29軍、第53軍的散兵編組為第2大隊(大隊長馬慶堂)。在第1團中,團長姜鎮清和李廉清都是王長江在32軍時期的同僚,馬慶堂原為第53軍連長,僅馬慶堂原為中學教師。此後,王長江又根據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命令,將繳械的“抗日救國”第1軍張仁傑部武裝裝備第1團,使該團人槍齊備,成為
張蔭梧三個嫡系團之一。
1938年5月6日,王長江通過情報得知日軍駐湯陰的一個中隊即將前往大胡、窯頭地區掃蕩。王長江為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決定以所屬第1團在潘荒地區埋伏。當天上午十時許,第1團在日軍中隊進入伏擊圈後,當即發起進攻。由於日軍中隊長反應迅速,在站住腳跟後開始組織反擊,王長江以靈活的機動戰術與日軍周旋,始終不讓該股日軍突圍。戰至下午,日軍中隊長被擊斃,剩餘日軍在堅持到入夜後借著夜幕扔下了大批槍枝和16具屍體狼狽逃回了湯陰。民軍第1團初戰告捷,戰果雖小,但極大鼓舞了整個民軍的士氣。此後王長江又率領所部在平漢線上破壞鐵路,炸毀日軍運輸車輛,有利的策應了國軍正面戰場的作戰並受到戰區長官部的嘉獎。就在第1團屢創佳績之時,團長姜鎮清卻因為處理問題不當被中校團附苗某刺殺。
張蔭梧得知後極其震驚,一方面下令通緝苗某,一方面命令該團少校校團附王致和帶著部隊立即返回陵川整訓。第1團抵達陵川時,王長江保薦第1大隊長李廉清繼任團長,但
張蔭梧卻表示反對,反變相的將李調為第1民軍區參議,團長一職準備另行派人接替。這一決定遭到了王長江的極力反對,經過協商,張同意團長由王兼任,但第1大隊大隊長則由張的親信王效孔接任。這樣一來,王長江雖然拿到了第1團的指揮權,但所屬三個大隊卻並不能像原來那樣軍令統一了,王、張之間的關係也隨之產生了裂縫。
1938年9月,
張蔭梧為吞併在博野的
張存實民軍,鼓動張部團長
張文祥、李俠飛兵變,並將張、李兩部改編為民軍第9團。同年12月初,張又派遣王長江帶著第1團、第6團和第7團以“發展抗日力量,守土抗戰”為名進入博野,企圖在冀中擴大勢力。當時在冀中地區駐有八路軍冀中軍區
呂正操部,呂對於
張蔭梧的行為曾以“維護團結統一抗日”予以勸阻,但張仍督促王長江部急進。對八路軍素有好感的王長江在受領任務時就很不情願充當國共摩擦的先鋒,他在帶著所部第1團進抵滹沱河南岸時便滯留不前,延緩時機。
王長江為了探明八路軍的態度,於一天夜間親帶一名貼身警衛秘密進入博野城與原博野民軍司令
張存實取得聯繫,隨後又在張的引薦下前往丘青塔鎮的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部同
呂正操會面。經過一夜長談,王長江在呂、張的說服下同意按兵不動。對於王的行為,
張蔭梧深感不妙,他一面給王長江以統率冀中各路民軍的名字,一面命博野民軍繼任司令吳嘉謨監視王的動向。此外,王長江因拖家帶口生活有所困難而想民軍總部借款,又被經理處長王子經所拒絕。於是王長江在失去信任和反對與八路軍搞摩擦的情況下,決定尋找時機脫離民軍,投入八路軍麾下效力。
1938年12月中旬,王長江在
張蔭梧的再三催促下,終於帶著部隊進入了冀中。而在實際上,王已同冀中
呂正操取得聯絡,並定下了準備脫離民軍的計畫。王在進入冀中後,將親近的第1團布置在博野,第6團和第7團分別朝定縣、安國方向布防。12月16日,八路軍冀中二分區的三個大隊(相當於團)突然將王長江的三個團和後繼進入冀中的民軍特務團共4000餘人分割包圍在
博野縣小店、西杜村、北邑、南邑和安國縣黃台、北都、西佛落、東佛落地區。王長江利用這個機會率第1民軍區參議李廉清、參謀長李奮齋和第1團第3大隊在與八路軍取得聯繫後實施戰場起義。失去統一指揮的第1團主力和第6、第7團在八路軍的進攻下被逐個擊潰,戰至第二天凌晨,僅剩200餘人突圍而出。是為“
民八事件”(民軍投奔八路軍)。
王長江率部投入八路軍後,與
張存實部、張子元部民軍並編為三個團,分別以
劉平、張乾亭、王革非擔任團長。1939年2月,王長江正式宣布就任冀中民軍司令員一職,以
張存實任副司令員,邊冠三為政治部主任。同時,王代表冀中民軍全體官兵正式通電
張蔭梧,完全脫離河北民軍。1939年5月,冀中民軍奉命與八路軍第
120師特務團、先遣支隊等部合編為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王長江任司令員,
張存實任副司令員,劉子奇任政委。冀中民抗轄兩個總隊,分別以張子元、孫然任第1、第2總隊長,王先臣、鄧東哲任第1、2總隊政委。
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成立後,隨
呂正操的冀中軍區部隊轉戰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對進犯冀中的日軍偽以堅決的抗擊。如1939年6月在饒陽擊退日軍一個大隊。8月又在武強擊潰日軍一個大隊,日軍僅剩80餘人突圍而出。同年10月,冀中民抗又與冀中軍區挺進支隊合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作為軍區的機動部隊使用。王長江任旅長,
張存實任副旅長兼參謀長,曠伏兆任政委,所屬部隊分編為兩個團,由張子元、王先臣任第1團團長、政委,趙東環、譚斌任第2團團長、政委。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為了有效打擊摩擦專家
朱懷冰的第97軍,決定調冀中警備旅進入太行山參與作戰。根據第129師師長劉伯承的部署,王長江的警備旅編入中央隊,其任務是協同青年縱隊進攻第97軍補充團。3月5日,冀中警備旅和青年縱隊按計畫發起進攻,經一天激戰,重創補充團,並連續攻占50餘座碉堡。8日,警備旅又奉命配合南進支隊向林縣敗退的第97軍發起追擊,至11時共殲滅97軍3000餘人。緊接著,警備旅又從孝子莊、大河頭繼續向北進行包抄,於下午15時配合友軍在林縣東北地區重創第97軍,並俘虜第94師參謀長蔣希文。此戰,第97軍損失8000餘人,元氣大傷,此後再也無力與八路軍作對。時任第129師政委的
鄧小平在戰後讚揚警備旅“打的好,完成任務突出,立了功”。
1940年8月1日,王長江在曠伏兆,周乾民的介紹下加入共產黨。同月20日,警備旅參加
百團大戰,奉命對日軍井陘以東至石家莊之間的正太鐵路實施破襲戰,並負責阻擊由石家莊出動西援的日軍部隊,為保障八路軍主力攻占井陘和娘子關作出了重要貢獻。9月,王長江奉命兼任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
曠伏兆為政委,
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六軍分區位於華北鐵路樞紐石門南側,西臨平漢鐵路,北靠滄石公路,南面是滏陽河,東與八分區相接,主要活動區域在藁城、晉縣、欒城、趙縣、元氏、寧晉、束鹿、束北、深束和深南等縣。除警備旅外,分區還轄有回民支隊(支隊長馬本齋)、教導團、抗大二分校第3團、騎兵第2團等部。
王長江到任後,根據軍區的指示,沿石德路、滄石路、滏陽河由東向西與日偽軍(以日軍第15混成旅團為主)展開長期的艱苦鬥爭。9月20日,為配合晉察冀主力部隊發動淶靈戰役,六分區部隊奉命在石德鐵路段實施破襲戰。是月下旬,王長江又以所屬警備旅第1團和
回民支隊在豆腐莊伏擊由趙縣出動的日軍,同時還分別擊退了由商邑、寧晉出援的日軍,共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槍枝200餘支,子彈萬餘發,是為六分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勝。11月15日,六分區為配合冀西山區的反“掃蕩”,又奉命在晉縣至衡水段公路實施破襲戰。自9月至12月間,六分區部隊對日偽軍連續發起60餘次破襲戰,累計破壞鐵路達100公里以上,發動民眾達7000餘人,使日軍企圖在11月底修通石德路的計畫成為空想。從1941年開始,六分區部隊又對日偽軍發動200餘次作戰,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俘虜偽軍600餘人,累計繳獲迫擊炮兩門,槍枝600餘支,攻克據點4個,徹底破壞了日軍對六分區的蠶食。
1942年5月,日偽軍集中五萬餘人的兵力對冀中軍區實施“鐵壁合圍”的“五一大掃蕩”。六分區在得知日偽軍的行動後即部署反“掃蕩”,由於眾寡懸殊,六分區在抵禦日偽軍的作戰中遭到了重大損失,其中警備旅第1團政委陳德仁、參謀長郭慕汾、軍分區宣傳部長張仁槐皆不幸陣亡。六分區在堅持到7月上旬時,根據冀中軍區的命令開始分散轉移。7月13日,由王長江、曠伏兆率領的軍分區機關和警備旅第2團五個連在行至冀南地區館陶縣的北陽堡與追擊而來的日偽軍突然遭遇。王長江當機立斷,馬上命令戰鬥部隊搶占北陽堡構築工事,抵禦日軍。戰鬥打響後,警備旅五個連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依託村落的圍牆和臨時趕築的簡易工事頑強阻擊了半天。戰鬥期間,軍分區的電台在與軍區通報情況時又遭到日軍炮火的轟炸,王長江又馬上決定關閉電台,避免了指揮部遭到厄運的可能,但也一度使軍區以為六分區主力被日軍殲滅。在進攻的日軍方面,其聯隊長見屢攻不下親自上陣指揮,結果被擊傷,接替指揮的大隊長又隨即被擊斃,在此情況下日軍被迫向濟南請求增援。而六分區的部隊在掩護當地民眾轉移後,也借用夜色脫離了戰鬥,後到范縣與軍區主力會合。北陽堡戰鬥,警備旅斃傷日偽軍500餘人,擊斃日軍大隊長,而自身只傷亡81人(其中陣亡11人),被列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晉北驍將
1942年8月下旬,王長江指揮警備旅抵達范縣並經過半個月休整後,掩護軍區機關進入太行山根據地。11月又奉命兼任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
秦基偉)副司令員。1943年11月,王長江奉命率冀中警備旅轉移到晉綏邊區,併兼任第八軍分區司令員,此時的政委是
張永清,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為
張希欽。八分區地處同蒲鐵路以西,汾(陽)離(石)公路以北,西連三分區,北連六分區,東臨太原,轄有汾陽、文水、交城、太原(縣)、清源、徐溝,以及靜樂、陽區、離石的部分地區,該地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晉綏邊區的南大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軍分區轄有原來警備旅改編的第1、第2支隊,以及第4團、第5團等部。
王長江到任時,日偽軍已經採用點線封鎖的方法,將八分區分割包圍。1944年3月28日,日軍1400餘人對八分區發起“掃蕩作戰”,王長江指揮所部運用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與日軍交戰十餘次,不僅取得了殲滅日軍230餘人的戰果,還適實配合晉綏軍區主力發起反攻,對晉綏根據地的鞏固作出了應有的貢獻。8月28日,八分軍與三分區根據晉綏軍區司令員
呂正操的部署,展開了以攻擊忻(縣)靜(樂)、離(石)嵐(縣)公路沿線日偽軍據點的秋季攻勢,先後襲擊和攻占了離嵐公路沿線的馬坊、胡堡、開府、峪口、橫泉等據點,切亂了離石公路。9月初,日軍又以1000餘人分別從寧武、東寨、忻縣、三交等據點出動,向晉綏軍區第六、第八軍分區發動“掃蕩”作戰。王長江的八分區又在三分區的配合下在離嵐公路上的西屬巴、赤堅嶺、前納會等地伏擊日軍。9月14日夜,王長江指揮所部乘日軍在晉南的重要軍事據點——汾陽駐軍不足的情況下發動了突然進攻,襲擊了汾陽城外的火柴公司、飛機場、火車站以及城北的大營盤,在殲滅偽軍一部後順利撤出戰鬥。第二天又再次襲擊了上述目標,燒毀了火柴公司哨樓,破壞火車站、飛機場和電燈公司等重要設施。16日,王長江又大膽的對汾陽西北的協和堡日偽軍據點發起進攻,經一夜白刃戰,將據點守軍全部殲滅。在23日以後,八分軍又先後攻克和收復了婁煩鎮、東渡和交城以西的東社、五元城等據點。
是晉綏軍區參戰各部中戰果最大的一支部隊,美國記者愛撥斯坦還就汾陽戰鬥親自前往八分區採訪並予以報導。
八縱參座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長江曾率部策應友軍收復歸綏的戰鬥。同年12月調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長(政委楊尚高)。半年後七分校結束,王長江於1946年8月調任綏蒙軍區(司令員
姚喆)副司令員。綏蒙軍區是1945年8月抗戰勝利前夕由塞北軍分區改編而來,其前身可追述到1937年成立的游擊支隊和1938年成立的騎兵支隊。王長江到任時,正值綏蒙軍區部隊進攻集寧失利,被迫轉移到山西雁北地區開展敵後游擊的困難時期。此時司令員姚喆組建前進指揮部在前線作戰,留王長江在左雲負責民兵組訓和糧秣工作。不久,老家傳來長子王京生因手槍走火身亡的噩耗,王長江為保障前線作戰部隊的兵員補給,強忍悲痛堅持工作。1948年8月底,綏蒙軍區機構大部在左雲改組為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姚喆),受華北第3兵團司令員
楊成武的指揮,王長江於此時調任8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948年9月,王長江隨部參加綏遠戰役。24日,8縱由左雲出發,配合友軍先後攻占豐鎮、集寧。27日,8縱奉命主攻集寧,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全殲守軍2400餘人占領該城,擊斃整編騎兵第12旅副旅長兼城防司令王炳儒。由於華北剿總總司令
傅作義調第35軍主力附三個騎兵旅向歸綏和集寧增援,8縱又於30日奉命放棄集寧,轉移到集寧以南和以西地區監視傅作義部動向。此後,8隊又先後攻占了陶林、烏蘭花和武川。11月中旬,第8縱隊又奉命在包頭、薩縣地區堅持牽制敵軍,至28日結束任務向綏東的卓資山、集寧地區轉移。隨著平津戰役的開始,王長江所在的第8縱隊仍奉命堅持在綏東地區牽制傅作義部,有利的策應了第四野戰軍在天津、張家口等地的戰鬥。平津戰役結束後,第8縱隊又先後在陶卜齊、旗下營、舍必崖等地殲滅國軍第7師一部。
1949年2月下旬,第8縱隊改編為第8軍(軍長姚喆),王長江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同年4月曾經配合察哈爾軍區部隊堵擊由大同突圍的國軍。大同解放後,王長江又隨部移駐集寧休整。1949年5月中旬,第8軍奉命撤消番號,所屬部隊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司令員姚喆)。6月29日,綏遠軍區正式成立,王長江任軍區第一副司令員。8月又調任華北軍區(司令員
聶榮臻)副參謀長兼軍區直屬黨委副書記,隨後又兼任開國大典閱兵副總指揮。1950年8月調任華北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孫毅)副校長兼教育長,其職責主要是為軍區培訓排職幹部,並輪訓軍區各部隊的連、營、團級幹部。同年11月3日華北官校改稱華北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孫毅),王長江仍任副校長兼教育長。此時學校的教育任務改為“為華北部隊培訓適應現在戰爭需要的營、連、排指揮幹部”。1951年3月5日,學校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改稱第六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孫毅),王長江繼續擔任副校長兼教育長。
晚年病廢
1951年6月19日,王長江因介紹昔日部屬張樹橋(第717團1營副官)在石家莊公營中海煉油廠工作時未能察覺張是特務,王的介紹給張樹橋蒐集情報提供了便利。張被逮捕後,高級步校黨委將這件事上報給軍委總政治部,王長江受到了降職降級並留黨查看的處分。1952年6月,王長江被重新起用,並調任山東軍區荷澤軍分區(司令員張耀漢)副司令員。1955年7月升任司令員(政委楊毅,副司令員杜雨生)。此時軍分區轄有荷澤、鄆城、巨野、單縣、曹縣、甄城、定陶、東明、梁山、成武、南旺、復程等12個縣人武部。同年9月,王長江被授予大校軍銜。1957年6月18日又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6年10月,王長江因病離職,並移居青島修養,一年後遷居濟南。1963年又移居無影山干休所。1978年11月17日,王長江因腦血栓醫治無效,在濟南軍區總醫院(90醫院)病逝。濟南軍區參謀長
王金泉主持了追悼儀式,李達、
呂正操等發來唁電。王長江死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安葬於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王長江生前著有《自傳》。
王長江原配張小煩(河北蠡縣人,1954年6月13日在博野去世),續娶蔡會珍(河北臨漳人,2001年7月16日在濟南去世)。其中張小煩育有王京生、王京平,蔡會珍育有王魁英(女)、王德英(女)、
王立平、
王俊英(女)、王素英(女)、王國平、王幸格(女)、王重玖,這些子女分別居住在北京、保定、青島、濟南和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