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支隊(抗日支隊)

回民支隊(抗日支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回民支隊是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在冀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成長起來的一支著名回民武裝。該支隊作戰積極,勇猛頑強,屢建戰功,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民支隊
  • 總隊長:馬本齋
  • 副總隊長:馬仲三
  • 隊長:馬永恩、馬國忠
  • 政治主任:劉文正、丁鐵石
  • 成立時間:1938年6月
  • 番號撤銷:1949年8月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後,

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幹部教導隊與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在河間合編,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為總隊長,馬仲三為副總隊長,總隊分三個大隊,有馬永恩,馬國忠等擔任隊長。劉文正為政治主任。8月,回民教導總隊奉命到河間縣沙河橋鎮整訓。不久,冀中軍區派丁鐵石任回民教導隊政治主任。
馬本齋馬本齋
1939年7月,回民教導總隊改稱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進行了艱苦的系統軍事訓練,指戰員軍事素質大為提高,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野戰部隊。
1939年日寇掃蕩華北,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在河間、青縣滄縣地區轉戰,並在各大清真寺幫助“回民抗戰建國會”組織小隊,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在日寇對冀中根據地的掃蕩中,與八路軍主力縱隊和賀龍關向應率領的120師協同作戰,消滅土匪武裝第六路。回民支隊威震冀中平原,有“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之譽。
1942年7月,回民支隊轉戰冀魯後,中隊長白振武帶武工隊返回冀中,繼續堅持鬥爭。武工隊活動在交河、獻縣、建國地區,以隱蔽的方式,發動民眾擴大武裝,打據點,攻崗樓,打擊敵人。
為馬本齋及其母題詞為馬本齋及其母題詞
1945年12月下旬,金民、馬進坡率回民支隊幹部從陝北返回冀中。金民、馬進坡及回民支隊幹部到冀中第八軍分區,以本齋大隊為基礎,組建冀中第八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馬進坡,政委金民,副支隊長白振武。
1944年春,文新縣大隊回民中隊、肅寧縣大隊回民小隊及四十二地區隊的回族戰士,合編為冀中第九軍區回民大隊。馬志新任支隊長兼政委。
1944年2月7日,由於在長期的戰爭生活中,馬本齋營養不良,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不幸病逝於冀魯豫軍區後方醫院(今河南濮陽縣小屯村),後下葬於山東省朝城縣張魯鎮。終年43歲。
1945年下半年,以定州大隊回民中隊為基礎,將藁城、無極等縣的回民武裝合編成立了冀中第七軍分區回民支隊,支隊長金清波。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初,冀中第十軍分區將安次、固安永清等縣縣大隊的回民武裝抽調出來,全編為冀中第十軍分區回民大隊。大隊長劉曉峰,教導員馬寶臣。
回民支隊在戰鬥中回民支隊在戰鬥中
各分區回民武裝成立之際,正處於國民黨反動派陰謀發動全面內戰的準備階段。駐滄縣、天津、北平等城鎮的國民黨軍,不斷向冀中解放區"蠶食"進攻。回民支隊多次打敗滄縣的劉佩臣、興濟高鴻基部的"蠶食"進攻,保衛了解放區。
1945年5月24日,回民支隊參加了第一次勝芳保衛戰,與敵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殺出了回民支隊的軍威。此役共殲敵1500多人。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以三十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為了發揚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頑強、敢於戰鬥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隊這面光輝旗幟,重新成立冀中軍區回民支隊。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軍分區的回族武裝,與從陝北返回冀中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的部分幹部戰士,在大城縣大尚屯合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馬鳳舞任支隊長,白振武任副支隊長。全支隊指戰員共1000多人。
回民支隊成立後,先後參加了第二次勝芳保衛戰青滄戰役、子牙河東戰鬥和南減河等戰鬥,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主力部隊。
回民支隊(抗日支隊)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隊和冀中第十軍分區七十五團、七十八團出擊大清河北,連續攻克雄縣、霸縣、昝崗、牛駝、白溝等城鎮,橫掃大清河沿岸堡壘20多座。國民黨河北保全部隊王鳳崗部在大清河苦心推行的"三角暗碉、點線封鎖"戰術徹底破產。5月,回民支隊調到第九分區活動,參加了徐水縣白塔鋪伏擊戰和北常堡阻擊戰,消滅了大批敵人。10月下旬,國民黨傅作義部襲擾石家莊,企圖突襲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隊協同冀中第九軍分區獨立營,在民兵的配合下,擔負保定至張登溫仁一線的阻擊任務,用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形式,阻敵3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11月上旬開始,回民支隊和冀中軍區部隊圍攻保定市,22日敵人棄城北逃,保定市解放。回民支隊進駐保定市,擔任市內警戒任務。

解放後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仍駐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六十八軍開赴朝鮮戰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