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歷職有績,整治營務,抵抗權幸,躓而復起,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人物故事,有膽有智,寒窗夜讀,為民造福,家族成員,個人作品,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歷職有績
嘉靖(1507年—1566年)初年,王邦瑞因祖父去世而離職。後補任滁州,經多次升遷至南京吏部郎中,調任陝西提學僉事。其後因貢入國子監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再遷任固原兵備副使。涇、汾大盜李孟春,流竄搶劫黃河東、西,王邦瑞剿平了他們。因祖母去世離職。守喪期滿,又擔任陝西提學,轉任陝西參政。因母親去世離職。再被起用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敵軍乘河水結冰進犯,王邦瑞設伏將其擊敗。後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未上任,又被召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右侍郎,旋即進升為吏部左侍郎。
整治營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庚戌之變”發生,韃靼俺答進犯北京,王邦瑞奉命總督京城九門。他把禁軍駐紮在城外,以巡捕軍駐守東、西長安街,大開城門,接納四郊躲避韃靼軍的百姓。不久後,兵部尚書丁汝夔被下獄,朝廷命王邦瑞代攝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
京師取消戒嚴之後,王邦瑞請求獎懲各將功過,並且疏浚九門濠溝,世宗允許。王邦瑞見軍營制度長期鬆弛,上疏極言團營之弊,世宗納其言,遂罷十二團營,恢復三大營建制,由鹹寧侯仇鸞統管,並改王邦瑞為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又疏言宦官典兵為自古以來之大害,盡撤宦官監軍。世宗亦從之。他又舉前編修趙時春、工部主事申旞通曉軍事,請求將二人改至兵部任職,協理京營事務。不久後,世宗因所召兵部尚書翁萬達遲遲未至,於是命王邦瑞接任兵部尚書。他在任上,曾上疏條列安定天下的十二件事。
抵抗權幸
此後,仇鸞向世宗誣陷王邦瑞,使其對王邦瑞的信任減少。恰逢仇鸞奏請革除薊州總兵官李鳳鳴、大同總兵官徐珏的官職,而舉薦京營副將成勛代替李鳳鳴,密雲副將徐仁接替徐珏。世宗直接下達中旨,王邦瑞說:“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採納公卿的意見,由陛下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來表示臣下不敢專斷。況且京營大將與各鎮將領互不管轄,為什麼為了京營,卻貶斥各鎮守將。如今曲從仇鸞的請求,臣擔心九邊將帥都奔走依附,這不是國家的福分。”世宗不悅,下詔責備王邦瑞。仇鸞又想節制邊將,停止修築薊鎮的邊牆,王邦瑞堅持不同意。仇鸞愈加憎恨王邦瑞,更加進讒誣陷他。適逢王邦瑞又上疏陳述剿撫大計,世宗於是下詔將其免職,讓他以普通官吏的身份辦理事務。數日後,王邦瑞在大計(官吏考核)時自我陳述,最終被除名,由趙錦接任。
躓而復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營缺人,世宗說:“非王邦瑞不可。”於是在六月初一日起復王邦瑞原職。王邦瑞到職後,上書根據具體情況辦理的幾件事,都被世宗允許施行。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562年1月17日)卒於官,享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世宗派行人護送其靈柩回鄉安葬。
人物評價
總評
王邦瑞嚴正剛毅,有才識與氣量。為官四十年,以廉正有氣節著稱。
歷代評價
郭朴:敏惠溫方,凝掙不苟,識量弘遠,視天下事無一不可。應機立斷,而張弛必中,要以久暫鮮毫髮出入者,言擇可而發。平居退然若不出諸口,至臨大節、建大議,眾所呶呶,挺然諍之而不疑,蓋古之所謂剛毅人也。……公幼穎拔,九歲知文,自始學至終老,無故未嘗一日釋卷。性尤喜觀史,道及古今之務,禮典、法制、兵賦沿革繁略之變,歷歷如指掌。其文能發心所欲言者,頃刻數千言立就,而俊辯可觀。
徐階:邦瑞嚴毅有執,器識甚偉,歷官四十年,所至有建立,尤以廉節著雲。
孫奇逢:公初以文吏稱,而後以武略顯,則文經武緯,原非二事,能於源頭處理會,則天下事,誠無一不可為。
人物故事
有膽有智
王邦瑞六七歲時,常和小朋友在街上用磚塊石礫做修城築堡遊戲。
有一次,他們正玩得起勁,忽見衙皂鳴鑼喝道,一乘八抬大橋過來了。這時,其他孩子們和街上百姓都紛紛躲避,王邦瑞卻坐在他們玩築的“城堡”里穩穩不動。一衙皂怒沖沖地喝道:“誰家這無管教的狂生,大老爺到此還不讓路。”王邦瑞一聽,站起來衝著他說:“世上只有官躲城,哪裡會有城躲官。”衙皂只得將此話如實回稟大老爺,大老爺覺得這孩子年紀雖小,倒也頗有膽識,便繞“城堡”而過。
寒窗夜讀
王邦瑞十二三歲時,因家境貧困,一直沒有入塾讀書。他每天打柴回家,總到私塾門口,靜聽學生們讀書,常常很晚才回家。有一次,王邦瑞正倚在私塾門旁的石獅上,全神貫注地聽讀,塾師責問道:“哪家的野孩子,在這裡乾什麼?”邦瑞微微一笑道:“聽讀”。塾師道:“你這野孩子,還能聽出點意思嗎?”王邦瑞順口背誦了兩段經文給他聽。塾師聽後,甚覺王邦瑞聰明,就問道:“你這樣聰明,為何不上學呢?”邦瑞聽了一聲不響地低下頭去,眼裡閃出了晶瑩的淚花,塾師憐憫地問:“是家庭不便嗎?”邦瑞這才慢吞吞地說:“家裡窮,爹不讓我來!”塾師見他衣服襤褸,不再問下去了。以後塾師與他父母商量,收他作了校友,邊耕邊讀,深夜不息,日復一日,終於成名。
為民造福
王邦瑞居官後,明世宗對他很器重,即派他作寧夏巡撫之職。他見到寧夏雖處在黃河之濱,但大部分土地卻不能澆灌,加之連年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苦。於是他身先士卒從黃河岸邊的山岩上挖掘隧道開渠引水澆田。由於工程大,沒經驗,見效慢,有人竟說是勞民傷財,他被罷了官。當他離職時,就在寧夏官府門前的大照壁上題了“虎去山還在,山在虎重來”10個大字,表明他治理山河的雄心壯志。後來,他又奏明世宗闡述了他要治理寧夏的決心和理由。世宗聞奏大悅,二次派他出任寧夏。他用了很短的時間,開挖了3條幹渠,縱橫灌溉800餘里,對發展寧夏水利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寧夏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在地頭蓋起了“尚書廟”,每逢過年過節,都要擺上供品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