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剛(清末名醫)

王義剛(清末名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義剛(1830~1879)祖籍四川綿竹,出身草醫世家。幼年即習醫、學文,20歲時家境敗落,離家出走。清鹹豐二年(1852)浪跡陝西寶雞虢川(今屬太白),被田家莊貢生田某邀為塾師,為子教讀授業。王於教業之餘兼行醫業,目睹虢川地瘠民貧,官府豪紳強收苛捐雜稅,老百姓啼飢號寒的景象,常憤憤不平,於光緒元年(18 75) 春向寶雞縣衙陳情,請求減免虢川賦稅,被寶雞知縣以“抗糧謀叛”罪杖責40大板。王不服,當堂據理爭辯,結果被判“斬監候”,準備秋後處決。虢川民眾聞訊,遂聯名呈文陝西巡撫部院,要求釋放王義剛。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義剛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時間:1830
  • 去世時間:1879
人物簡介,記載,

人物簡介

王義剛(1830~1879)祖籍四川綿竹,出身草醫世家。幼年即習醫、學文,20歲時家境敗落,離家出走。清鹹豐二年(1852)浪跡陝西寶雞虢川(今屬太白),被田家莊貢生田某邀為塾師,為子教讀授業。王於教業之餘兼行醫業,目睹虢川地瘠民貧,官府豪紳強收苛捐雜稅,老百姓啼飢號寒的景象,常憤憤不平,於光緒元年(18 75) 春向寶雞縣衙陳情,請求減免虢川賦稅,被寶雞知縣以“抗糧謀叛”罪杖責40大板。王不服,當堂據理爭辯,結果被判“斬監候”,準備秋後處決。虢川民眾聞訊,遂聯名呈文陝西巡撫部院,要求釋放王義剛。

記載

巡撫譚鐘麟親自提審,王當庭辯解道:“虢川人貧地瘠,非與平原沃土可比。雖名虢川,實乃高山一甌之地,只種雜糧,收甚微,怎 能交得起與平原一樣之重賦? 小民呈訴實情,怎敢忤逆朝廷法度,只求大人明察,以澤荒僻山居之蒼生。”巡撫喝問:“既非抗糧抗稅,為何十人吃飯,你一人嫌稀? ” 王鄭重答道:“我是一人搭橋,好讓萬人來過。”譚鐘麟見其所訴有理,即遣一湯姓官員往虢川實察。時令雖已初夏,然南山尚寒冷如冬,湯某取道馬尾河道至虢川,沿途雪冰未消,漫山不見禾苗,所遇百姓皆衣衫襤褸,面黃肌瘦,與王所訴無二,即返轎回稟巡撫。不日,王被無罪開釋,並免去當地雜稅。光緒五年(1879),王因積勞成疾病逝。當地民眾感戴他,於嘴頭街娘娘廟西台勒碑紀念,彰其功德。後人們根據他在省、縣衙門的陳情書編成歌謠:“虢川一帶務農 家,地里盡產蕎燕麻。冬春相連無夏季,地醒要到三月八。四月綻發三春柳,五月始開桃杏花。六月不離冬天衣,早穿棉襖午穿夾。三伏盡後秋剛到,瑟瑟霜天鋪銀花。雨過高山戴白帽,風起遍地落黃沙。”這首民謠,至今仍在虢川一帶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