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吳道子畫

《王維吳道子畫》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表達了對王、吳二人繪畫藝術的觀感及評價。開篇六句總敘吳、王二人之畫,以下二十句分別評論吳畫和王畫,詩中對吳道子佛像壁畫備極稱譽,並有生動細緻的描繪,做到了蘇軾所要求的“求物之妙,如捕風系影”,以創作靈感和雄放的筆力駕馭了高超的表現技巧。詩中評論王維墨竹畫,不但形容生動簡煉,還給予更高的評價,認為王維表現了高潔的人品和畫品,且與詩品一致。最後六句總評吳、王之畫,認為吳是高明的畫工,而王畫則形神兼備,物與神遊。全詩結構新穎,於整齊中見出變化之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維吳道子畫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維吳道子畫1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2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3
吾觀畫品中4,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5,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6,彩暈扶桑暾7
中有至人談寂滅8,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9
蠻君鬼伯千萬萬10,相排競進頭如黿11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12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13
祇園弟子盡鶴骨14,心如死灰不復溫15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16
交柯亂葉動無數17,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18
摩詰得之以象外19,有如仙翮謝籠樊20
吾觀二子皆神俊21,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2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亦善畫。吳道子:又名道玄,曾任唐玄宗的宮廷畫師,時稱“畫聖”,尤擅畫佛像。
  2. 普門、開元:即普門寺和開元寺,都在鳳翔。吳道子在兩寺畫有佛像,王維在開元寺畫有墨竹。
  3. 手痕:手跡,即謂開元寺的東塔上有王維的畫。
  4. 畫品:畫的品格、品評。
  5. 雄放:奔放,豪放。
  6. 亭亭:高高聳立。雙林:吳道子畫中所畫的兩株娑羅樹。佛滅之前,曾在天竺國拘屍那城娑羅雙林下說法。
  7. 彩暈:五彩光華。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日出之處。暾:太陽升起。
  8. 至人:至高無上的人,指釋迦牟尼佛。寂滅:佛家語,“涅槃”的意譯,意謂超脫世間入於不生不滅之境。
  9. 手自捫:以手捶胸,這是形容聽者未解寂滅之意時的狀態。
  10. “蠻君”句:蠻君,天竺國的君王。《釋迦譜》載釋迦涅槃時,自“一恆河沙菩薩摩訶薩”,以至“一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婇女,千億恆河沙諸地鬼王,十萬億恆河沙諸天王及四天王等”紛紛前來聽說法。
  11. 黿(yuán):大鱉,背青黃色,頭有疙瘩,能伸縮,此處形容信徒眾頭攢聚、伸長。
  12. 佩芷(zhǐ)襲芳蓀(sūn):這是以美人佩帶香草的形象來形容王維的詩風。佩、襲,穿戴。芷、蓀,香草。
  13. 清且敦:風格清秀而又渾樸。
  14. 祇(qí)園弟子:佛徒。祇園是“祇樹給孤獨園”或“勝林給孤獨園”的簡稱,位於印度西北的塞特馬赫特。相傳憍薩羅國給孤獨長者從波斯國王子祇陀處購得此園,建築精舍,獻給釋迦牟尼,作為居住弘法的場所。佛陀在此居住說法二十五年。鶴骨:形容佛徒的清瘦。
  15. 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處指佛門弟子六根清淨斷絕塵念,內心孤寂。
  16. 雪節、霜根:形容竹子內在的清勁品格,不單指其顏色。
  17. 交柯:枝葉交叉。
  18. 畫工:指重視藝術技巧。
  19.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內在的精神實質,脫略形跡的悠遠情韻。
  20. “有如”句:以鳥飛離樊籠比喻王維畫突破形似而獲得神似。翮(hé),鳥翎的莖,即指鳥。謝,離開。籠樊(fán),鳥籠。
  21. 神俊:精神飽滿,氣勢飛揚。
  22. 斂衽(liǎn rèn):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無間言:完全同意。

白話譯文

到哪兒去尋訪吳道子的畫?普門和開元兩座寺院的牆壁。開元寺有東塔,留存著王維繪畫的手跡。我看古往今來的畫家,沒有誰比得上這兩位先生尊貴的品級。道子的畫風實在雄奇奔放,浩浩蕩蕩如同海浪翻滾。當他下筆時靈感像疾風驟雨,畫筆未到處氣勢已先奪人。在那高高的兩棵娑羅樹間,燦爛的朝陽從扶桑冉冉東升。畫中間有至高無上的佛祖,在講說寂滅的教義是超脫死生。覺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捫胸膛表示理解不深。天竺的眾多君長和千千萬鬼王,互相擁擠爭聽佛法,像黿一樣拚命把頭伸。摩詰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詩人,如佩香草詩風秀美芳芬。現在觀看他的壁畫,也像詩品一樣朴美清淳。畫中的祇園弟子個個清瘦如仙鶴,內心枯寂宛若死灰不會再溫。門前的兩叢竹子,霜雪般清勁竹節貫連著竹根。枝幹交錯,繁亂的葉子像在搖動,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經脈。吳先生的畫雖然絕妙,還只能看作傑出的畫工技藝超邁。摩詰得到了物象內在的精神,就如仙鳥飛離樊籠超脫於形跡以外。我認為兩人的畫全都氣勢飛揚寓於神采,對於王維我尤其崇敬說不出一句異議的話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鳳翔八觀》之三,寫於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作鳳翔府簽判時,時年二十六歲。王維與吳道子並為唐代開元(713-741年)、天寶(742-756年)年間的有名畫家,鳳翔的普門與開元二寺的壁間,俱有二人的佛教畫,詩人於游觀二寺時見到王、吳二人的畫,便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王、吳二人繪畫藝術的觀感及評價。
詩的發端四句,以錯落的句法,點切詩題,交待王、吳二人畫跡的所在,使人瞭然於普門、開元二寺俱有吳畫,而王維的畫則在開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觀”二句,緊接著對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評斷,肯定他們在畫苑中並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別描寫二人的畫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藝術境界。
“道子實雄放”之下十句寫吳道子畫。“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吳畫的藝術風格特點。“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現象盡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氣勢。“當其”二句是詩人從畫像中所感受到的吳道子運筆時的藝術氣概。這種對吳道子創作過程的體會,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藝術思想。後來詩人在其《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曾說:“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么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若能意在筆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是藝術家的創作獲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內具於自身,才能領會到他人獲得這種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雙林間”以下六句寫吳畫的形象,極精要地勾勒出畫的內容,生動地顯現出釋迦臨終說法時聽眾的複雜情態,他們或感悟悲涕,或捫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競進”者的狀貌,又表現得非常情急,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詰本詩老”以下十句寫王維的畫。“摩詰”從王維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維畫品的精神特質。即所謂“畫中有詩”。“佩芷”句是對王維的人品和藝術的高度讚賞,即王維的人品和詩畫藝術都是芳美的。“今觀”二句照應前面“詩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維的詩的成就來喻其畫風。“清且敦”意謂其畫亦如其詩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園”以下六句寫王維畫的內容。前二句寫畫中人物情態,不似吳道子畫表現的強烈,而意味頗蘊蓄。後四句寫畫中景物,為吳畫所無,儼然是一幅竹畫,再現了竹的莖葉動搖於清風中的神姿。紀昀說“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誥說這四句即“公之畫法”,這裡面即寓有詩人畫竹的藝法。這六句的畫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藝術風味。
詩末“吳生”六句,就對王、吳二人畫的觀感作總的評論,在尊重之中又對二人藝術造詣的境界,有所抑揚。對吳道子畫評為“妙絕”,是對吳畫中聽眾情態畢現形象的評價,而“妙絕”僅在跡象,只是畫工的高藝。詩人認為王維畫“得之於象外”,如神鳥離開樊籠,超脫於形跡之外,精神自然悠遠,於是心中佩服,覺得無所不足。這裡也體現了詩人美學理想的又一個方面。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又說:“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認為繪畫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賦詩不能只停在所賦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跡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啟發,有所感受。瘦竹、幽花與幽人、處女,物類的質性迥異,而從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韻致,從幽花如見處女的姿態,俱是攝取象外的精神,意味無窮。這種脫略形跡、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學思想,長期支配中國文人畫的創作,形成中國繪畫藝術獨具的風貌。
這首雜言詩以七言為主。七言古詩是盛唐詩人的一個勝場,李白杜甫在這一詩體上是並峙的兩座高峰。七古與五古同是在創作上極少拘束的,而七言長古更宜於縱情馳騁,在章法結構及氣勢節奏各方面更可變化無方,臻於奇妙之境。李、杜之後,中唐惟有韓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後就很寥落。蘇軾的七言長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與李、杜、韓相抗衡,這篇《王維吳道子畫》即為其早年意氣駿發之作。這首詩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詩的內容都在發揮詩題,而起結分合,條理清晰完密。詩的開始四句總提王維、吳道子,為全詩的綱領。“吾觀”二句,又在分寫王、吳畫前先作總評。“道子實雄放”及“摩詰本詩老”兩層,依次分寫王、吳畫面,為全詩的腹身。最後六句以評論收束,前四句分評吳、王,末二句於一致讚賞之餘又稍有高低輕重,重申總評的精神。起和結的兩節詩句於整齊中有參差,雖始終將王、吳二人並提,並極靈活而極錯落之致。全詩章法如詩中所說:“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原。”
全詩的韻調具有優美的節奏感。開端四句閒閒而起,似話家常,語極從容。結尾六句,因評論而有所抑揚,語氣於轉折間呈矯健之勢,而掉尾又覺餘音裊裊,悠揚無盡。中間寫吳道子一層,形象奇突,如峰峙濤涌,使人悚異;而寫王維一層,景象清疏,如水流雲在,使人意遠。作為詩的中心的這兩層,意象情調,迥然異趣。而全篇四節,波浪起伏,如曼音促節,遞相轉換,在大體上為七言句中適當間以五言,整體形成諧美的旋律,而氣勢仍自雄健。這是七言長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以史遷合傳論贊之體作詩,開合離奇,音節疏古。道子下筆入神,篇中摹寫亦不遺餘力。將言吳不如王,乃先於道子極意形容,正是導題法也。後稱王維,只雲畫如其詩,而所以譽其畫筆者甚淡。顧其妙在筆墨之外者,自能使人於言下領悟,更不必以畫斷,鑿鑿指為“神品”、“妙品”矣。
許顗彥周詩話》:老杜作《曹將軍丹青引》云:“一洗萬古凡馬空”,東坡觀吳道子畫壁云:“筆所未到氣已吞”,吾未得見其畫矣。斯評也,二公之句各可以當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以史遷合傳贊之體作詩,開合離奇,音節疏古。
方東樹昭昧詹言》:神品妙品,筆勢奇縱;神變氣變,渾脫瀏亮。一氣奔赴中,又頓挫沉鬱。所謂“海波翻”、“氣已吞”、“一一可尋源”、“仙翮謝籠樊”等語,皆可狀此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