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綬(清康熙間平遙知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綬(生卒年不詳),字誡亭,清甘肅蘭州人。舉人出身,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平遙知縣。

拜謁文廟時見廟堂、廂廡皆殘破不堪,又見欞星門外侷促無地,即捐俸金,首倡整修廟堂、殿閣、廊廡、學宮。在廟南筑台基、建坊表,稱為雲路。路南鑿挖泮池,上面長橋橫跨,甬路直前可到達南城牆上,次年,又據舊縣誌所載,將縣城外游駕村、香樂鎮、洪善鎮、武村、岳封村、陳家莊、寧固阜、王家莊、岳壁村、東城村等10處已荒廢的義學,自捐俸銀,倡議籌資,予以重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縣衙西南選擇良好地帶,再次捐俸銀,主持修建西河書院。依據《禮記》載子夏“退老西河為文侯師”的故事,在院中為卜子夏夫子立供奉處,並立曾在平遙任知縣、後為宰相的宋代杜衍和明代平遙縣儒學訓導葉伯巨等人的牌位。書院建成後,聘請陝西朝邑縣舉人劉思齋到院講學,自己亦經常集合秀才們在書院中授課訓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一考生在省試中取得全省第二名的優績。還將原修築在城西北處的文昌宮,移築到縣城東南的雲路旁邊,層樓迭台高起達五丈余,上祀文昌帝君,北麵塑有魁星的神像。並重修北門外堯廟。
康熙四十五年(1706),友人陝西郃陽縣舉人康乃心路經平遙探訪,因康精通經史,二人遂議定重修《平遙縣誌》,歷經七月而志書成。全書四卷,內容較前志增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