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皮莊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趙石畔鎮
- 村域面積:10.8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明代
- 主要產業:農牧業
- 主要景點:響鈴塔、佛殿廟等
- 保護級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6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土壤,氣候植被,生物資源,村落特色,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村智慧,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響鈴塔,佛殿廟,民居院落,習仲勛故居,歷史文化,歷史人物,非遺項目,村志族譜,物產美食,物產,美食,榮譽稱號,
村落歷史
相傳,西夏國某王子曾在此避難,因而得名“王避莊”,年久訛傳為“王皮莊”至今。
明洪武年間,王皮莊張氏家族先祖隨移民大潮從山西大槐樹下遷徙到今趙石畔鎮郭家灣村石廟溝組生活,後輾轉遷至王皮莊村居住,開荒種田,進行農業生產,繁衍生息,逐漸在此安定下來,後人興建張家大院,歷經500餘年,村落院舍依然存在。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農曆七月十五,國民黨部楊滾營長率部三個連到王皮莊村內駐紮,逼迫附近民眾在王皮莊腦畔山頂修築寨子,以抵禦紅軍,防止民變。寨子耗時一年築成之後,楊滾營長率部將王皮莊周圍數十個村莊的百餘戶民眾統一遷入寨內居住。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楊營長率部駐紮於威武堡,只留一個連在寨內駐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國民黨駐軍撤走後,民眾為防止其返回,將寨子毀壞,方各自回家,僅有部分寨牆殘存。
1949年之前,建制為王皮莊村。
1949年—1965年,建制為王皮莊生產大隊。
1982年,建制為王皮莊村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王皮莊村隸屬陝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趙石畔鎮,位於橫山區南13千米處,村域面積10.8平方千米。
王皮莊村
地貌土壤
王皮莊村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接壤地帶,東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西有毛烏素沙漠風沙草灘區,中有蘆河川濕地區,以下黃土上沙土的蓋沙地為主要耕種土地,還有部分灌溉濕地及不宜耕種的沙地。
氣候植被
王皮莊村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常見自然災害有旱災、洪災、雹災、霜凍災害、風災、雪災等。王皮莊村植被以低矮耐乾旱寒冷的低矮灌木為主,散落分布著一些窄葉落葉喬木,以榆樹、柳樹、白楊樹、水桐樹、椿樹為主。
生物資源
王皮莊村常見動物有野兔、松鼠、貓頭鷹、鴿子、喜鵲、燕子、黃鸝等小型哺乳類鳥類及蝴蝶、蜜蜂等昆蟲。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王皮莊村落的選址完全根據陰陽風水先生查看的山水走向和山形地貌而建造。王皮莊共有七架大山,村落位於中央一座名叫藏龍山的半山腰,面前環抱臥虎山,取藏龍臥虎之意。藏龍山與臥虎山中間隔一條深溝,名叫順水溝,溝掌從村落左起一直延伸到村右直至蘆河岸邊,每逢暴雨,洪水從溝掌徑直流入蘆河,按照風水先生的測盤,此為腹壁水,從左流到右就順。
王皮莊村落依山傍水,天然一副太極八卦圖,方圓百里奉為風水寶地,村中央古村建築代表太極,村北響鈴塔代表乾卦,村南旱田代表坤卦,村東張家大院代表離卦,村西水田代表坎卦,東北古寨代表震卦,西北山體群代表艮卦,東南佛殿廟宇代表兌卦,西南樹林代表巽卦。
空間布局
王皮莊村張家大院八戶人家各自獨立建造院落,形成了四層建築格局,四層建築之間有石板鋪砌的道路相連通。
油坊院為第一層,是十二孔窯洞組成的四合院;榆樹院為第二層,坐北向南,八孔石窯洞;樓門院、書房院為第三層,位居張家大院正中央,其中樓門院坐北向南,六孔窯洞,書房院坐北向南,四孔窯洞;新順通為第四層,坐東向西,十六孔窯洞形成四合院,是張家大院建造格局的最高層。
張家大院沿山勢往上,建有一座高10米的烽火台,再往上有一古寨,戰亂年代,王皮莊及附近村民聚於寨內躲避戰火,街道旁商鋪林立。
王皮莊村落背後有一條大溝叫佛殿溝,建有釋迦牟尼佛祖殿廟一座,佛祖殿廟對面石畔上又建響鈴塔一座。
建村智慧
王皮莊村當地石材資源豐富,張家大院的建築全部就地取材,由石材造就,節約了大量人力財力。當時張家大院的族長是一位高級匠人,張家大院由他親手設計規劃,並組織施工建造而成。在五百餘年的發展中,張家的能工巧匠由平房修建到樓房修建,十分講究建築的靠山、面山、坐向、開工時間、合龍大吉日等,且都是自己設計自己施工,不僱傭外人就完成了整個建築的建造。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王皮莊村有6個村民小組,主要民族為漢族,共有戶籍人口915人,常住人口530人。
經濟
王皮莊村主要產業為農牧業。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王皮莊村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50元。
主要景點
響鈴塔
響鈴塔位於王皮莊村東北方向佛殿溝中,為三層多寶塔式石塔。通高5.2米,基石八邊形,每邊長0.46米。
響鈴塔塔基上置俯仰蓮花須彌座,三層塔身均為整塊石料雕琢的覆缽狀塔體、層間置八棱石雕加仿磚木建築四流水塔檐。底層塔身面南辟方龕,一層八棱出檐上,南面刻有“福”字,上疊壽星浮雕,其餘各面每面有神態各異的仙人像浮雕兩尊。二層八棱塔檐石各面依次雕有牡丹、蓮花、鳳鳥圖案。三層塔身面南辟供龕,題銘“南極×神之位”六字;三層八棱形出檐石上,每面一字,題刻“紫益天柱、鷲嶺祗園”八字。塔頂為俯仰蓮座,承寶瓶式塔剎。
佛殿廟
佛殿廟位於佛殿溝,廟宇為磚木結構建造的一層結構,四間釋迦牟尼佛祖殿堂,殿內中央塑釋迦牟尼佛祖像一座,兩側分列十八羅漢雕塑,殿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壯觀。殿堂前方又建造了一座樂樓,亦為磚木結構。
民居院落
- 榆樹院
榆樹院為石材建造的一層結構,八孔窯洞,正面坐北向南四孔,斜面坐東向西四孔相接而成,倒坐馬棚,進入大門有隱壁牆,大廳外長一棵百年老榆樹,故名榆樹院。門窗為木材結構裝飾,窯洞內部用白灰粉飾裝修,窯洞頂部用石板裝飾為沿頭。
- 下房院
下房院位於張家大院西北方,坐北朝南,面抱蘆河,是由東西南北四面各三孔石窯洞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築面積540平方米,門窗均為木材結構,室內牆壁用白灰粉飾,正面窯洞中間又裝飾香爐壁龕,供敬神上香之用。大門兩邊有整塊條石做成的立柱,上雕刻對聯一副“耕讀兩般堪教子,勤儉二子可傳家”。
- 樓門院
樓門院為石材建造的一層結構,六孔窯洞,坐北朝南,大門修造為門樓,雕花砌瓦,故名樓門院。門窗為木材結構裝飾,窯洞內部用白灰粉飾裝修,窯洞正面頂部用石板裝飾為沿頭,位於張家大院建築群正中央。
- 書房院
書房院為石材建造的一層結構,共四孔窯洞,坐北朝南,窯洞縱深較長且寬敞,設為學堂,聘請教書先生為張家大院及鄰村孩子教書識字,故名書房院。門窗為木質結構裝飾,窯洞內牆壁用白灰粉刷,窯洞頂部用青磚砌沿頭為裝飾,位於張家大院建築群正中央。
- 興順通
興順通是由十六孔石窯洞組成的單層四合院,坐北朝南,門窗均為木材結構,室內牆壁用白灰粉飾,正面窯洞中間又裝飾香爐壁龕,供敬神上香之用。大門兩邊有整塊條石做成的立柱,上雕刻對聯一副“水山門外轉,金玉室中藏”。大廳頂端雕有 “獅子滾繡球”石像。
- 油坊院
油坊院為石材建造的一層結構,是十二孔窯洞組成的四合院,坐北向南六孔,坐東向西六孔,其中四孔穿堂窯洞安裝榨油設備,故名油坊院。門窗為木材結構,窯洞內部用白灰粉飾,窯洞頂部用石板裝修為沿頭。
習仲勛故居
習仲勛故居,始建於清代,故居為一農舍,前臨石徑,背靠大山,四周青山環繞。一排三間石窯洞,土磚牆,小青瓦,大小房間共四間,占地面積500平方米。
1946年橫山起義前夕,陝北革命創始人習仲勛同志隱姓埋名,在此居住一月有餘,策劃波羅起義,房主人本收藏有習仲勛同志的書法作品,在文革中被沒收。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張秉生、張秉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山老腰鼓—文武腰鼓繼承人。
習仲勛,曾隱姓埋名在王皮莊村思家口則組進行革命活動。
高萬銀,甘南剿匪烈士。
非遺項目
- 橫山老腰鼓
王皮莊村已有上百年打橫山老腰鼓的歷史,該村歷來有逢年過節鬧秧歌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二秧歌隊起場,開始走村串戶鬧秧歌打腰鼓,至正月十五收場,代代傳承,沿襲至今。
橫山腰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按表現形式可分為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幾種類型。流傳在陝北地區的橫山老腰鼓又稱“文腰鼓”,是現存唯一的老腰鼓,其產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橫山老腰鼓長期保持著原生態的打鼓技法,在服裝、道具、扮相、舞蹈動作等方面都極具特點,顯示出豪放、粗獷、激越、詼諧的傳統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
2008年,橫山老腰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剪紙
民間剪紙在陝北是一種普遍的民眾藝術,王皮莊村婦女歷來有剪紙的傳統習俗,當地人認為貼窗花可以避邪,所以家家戶戶的門窗上貼窗花是必不可少的,圖個來年大吉。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王皮莊村民的剪紙圖案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多為單色剪紙,圖案簡練,風格質樸、粗獷。
村志族譜
王皮莊村曾於1954年、1982年編修家譜。
2013年,王皮莊村張家大院張氏族長張秉恩組織族人編纂出版了《懷遠蘆河川張氏族譜》,該族譜詳細記錄了張家大院先祖從山西遷徙到此創立張家大院400餘年的家族發展史,族譜收錄了張氏家族世系人口17代8000餘人,重新排定了張氏家族世系輩次25世,添加了家規祖訓。人物誌中收錄了對國家和家族有突出貢獻的族人生平事跡。族譜由序言、世系人口、族規祖訓、輩次歌、人物誌、後記六部分組成,總計50萬字,精裝彩印1000冊,張氏家族按戶每戶一冊。族譜歷時一年修編,耗資13萬元。族譜的出版對於凝聚族人愛國愛族、興家強族的熱情產生了積極作用。
物產美食
物產
王皮莊村一直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糜子、穀子、玉米、高粱、綠豆、紅小豆、土豆為主導產業,尤以穀子、綠豆、紅小豆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優良,大明綠豆顆粒大,光澤好,是主要的經濟作物。
美食
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無腥不膩,湯鮮味美,營養豐富。
燉羊肉:橫山燉羊肉味道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高蛋白、低脂肪、無膻味、香味濃郁、風味獨特,能夠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
油饃饃:餅狀,中間有小孔,較小。圓形,環狀,炸熟後,金黃似銅錢,味道甘甜、可口,常用於婚宴、過年等場合。陝西油饃饃於2013年6月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饃饃:原料由糜子面發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合成的豆棗泥餡蒸製而成,口感鬆軟帶甜,營養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饃饃”。
雜麵:橫山民間的一種特色麵食,是用小麥和豌豆混合磨成粉,再加進少量的沙蒿粉擀出的面,需擀得薄如紙,切得細如線,且麵條長達丈余,才算是好手藝,下在鍋里煮不爛,撈在碗裡一窩絲,再調進橫山羊肉臊子,味香爽口,爽而不膩。
榮譽稱號
2019年6月6日,王皮莊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布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