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基本特徵,技藝介紹,表演形式,服裝道具,歷史淵源,地理環境,主要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瀕危狀況,保護計畫,主要保護內容,已採取的保護措施,五年保護工作計畫,五年主要保障措施,建立機制,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橫山老腰鼓
遺產編號:Ⅲ—24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特徵
陝北橫山老腰鼓是陝北民間舞蹈中的獨特品種,其特徵如下:
1、既規範又靈活的表演形式:
橫山老腰鼓在提取和發展原始材料有益成份的前提下,儘量講究舞姿樸實、動作規範化,步伐多變,場面穿插頻繁,構圖對稱靈活。
2、既統一又個性的風格特點:
表演時有時會達到情不自禁的程度,使騰空、纏腰、擺頭、舞臂、跳轉、走翻之類動作更富有藝術個性。
3、既諧調又擴張的舞蹈形象:
上身舞臂動作雖則打鼓,實則怪巧多變,和下身靈活多樣的步伐相互配合,構成富有特色的優美形象。
技藝介紹
橫山老腰鼓流傳已久,是當地勞動人民長期在生產、生活和戰爭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有2人、4人、8人對打。其動物矯健有力,威武豪放,步法多變,舞姿優美,鼓點清晰,打法交替穿插。與吹打樂配合,生活活躍,看了使人振奮,給人以力量。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隊中進行,但也有單獨表演的。傳統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紀60年代後,女性也打,只是有別於男性的動作風格。橫山老腰鼓逢節必鬧,遇節必舞。它的竟打性很強,鼓手們一旦躍上場子,比不出個高低好壞決不下場。
橫山老腰鼓的影響面很大。1984年10月,深圳、蛇口聯合電視劇組,來榆林拍攝《大漠風情》,取了張存有地李應海腰鼓《歡迎土改工作隊進村》的一個場面。1985年,陝西省歌舞團強凱所編《橫山腰鼓》參加了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民間藝術節的表演。2007年以“橫山老腰鼓”命名橫山腰鼓成功申報為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表演形式
橫山老腰鼓分文、武兩種。“文腰鼓”俗稱“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組成,三個老人配一個孩子,已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動作表演又稱“下三路”,“即纏腰打”、“掏腿打”、“轉身打”。表演顯的穩沉平緩,風趣詼諧。“武腰豉”俗稱“後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動作幅度大,力度強,節奏快速多度,舞姿強健有力,“快而不斷,犯而不亂”。動作為“轉身擊鼓踢腿打,跑跳騰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個斤斗蹲步打。”
橫山老腰鼓的傳統表現形式有: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種。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種。
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其衣裝打扮上下分五色,暗含陰陽五行,所走的場子,為八卦圖案。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
服裝道具
腰鼓的主要道具有:
虎錚:圓形、中開小口,腹有一珠鈴,“傘頭”右手中指用紅布套於小口,左右旋轉,起腰鼓隊的指揮作用,古時還有避邪的作用。
傘:又稱幌子,長2尺4寸,呈長梯形狀,繃布,四面紋有荷花蜻蜓、喜鵲枝梅、蝴蝶牡丹、纏枝蓮花圖案,頂部為圓形,帶穗邊,起腰鼓隊的指揮作用。
腰鼓:長1尺4寸,直徑約7寸,直筒、白茬子(無顏色),比現今腰鼓要大些。
鼓槌 :6寸長的紅柳棍,系長紅布帶。
旋子:(象現今的小馬鑼 )純銅手工打制。直徑為5寸,音色純正,為“臘花”所拿。
鉸子:(象現今的小釵)直徑4寸、拍擊時左右手上下搓拍,為“臘花”所拿。
腰鼓服裝有:
鼓子手:頭包黑布,戴無頂草帽圈,帽口裝五彩小紙折花,上身穿鉤雲布衫,下穿燈籠褲,腳穿黑布鞋。臘花:(是臘月之花,臘梅花的簡稱,由男性反串)頭戴花毛巾,腦後束長腰大辮子,前額五彩珠配小圓鏡,身穿五彩老花布大襟衣,下穿兩片羅裙,吊穗。
傘頭:頭包黃綢布,裹戰巾,腰扎紅綢布,腳穿黑布鞋。
歷史淵源
陝北橫山老腰鼓在橫山流傳頗廣,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俗舞蹈形式。它產生的具體年代,至今未見史籍詳細記載,據橫山文化館調查及部分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推測,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其一,基於橫山地處陝西北部邊緣,與鄂爾多斯部的烏審旗相連,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傳最早戍守長城的軍士,身戴腰鼓作為報警工具,發現敵情即鳴鼓為號,一傳十,十傳百,以此傳遞訊息。在騎兵陣戰衝鋒中,也以腰鼓助威,激發將士作戰鬥志。鼓是戰場上指揮將士前進衝鋒的號令。鑼是收軍的號令。打了勝仗,將士們夜間燃著熊熊篝火,鳴鑼擊鼓,狂歡起舞,慶祝勝利。走的場子“大滑四門”、“黑驢滾晝”、“轉九曲”、“十二蓮燈”等便是戰時的陣圖。邊民久居塞上,也習而為之。於是腰鼓的套用逐漸由戰事擴展到民間娛樂之中,長久演變下來,便形成豪放激昂,剛勁有力,帶有軍旅戰陣色彩的腰鼓藝術。
也有傳說,古時牧羊人,為了調整自己孤寂單調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樹根挖成空洞,兩頭繃上死羊皮,製成鼓,敲而訓羊,兼作娛樂。後來加上即興表演動作,再同吹打樂配合,就發展為淳樸奔放、自由灑脫、富有山野風格的腰鼓藝術。
還有人傳說,腰鼓是從祈神的迷信活動中逐漸由祭祀舞蹈發展而來的。古代勞動人民逢年過節遇廟會,用打腰鼓的方式娛神,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模仿戰鼓形式,把它掛於腰間,加進去形似蒙古人“跳鬼”的動作和自己興高采烈時的表演,形成一種帶迷信色彩的腰鼓形式。
橫山老腰鼓影響很大,流傳久遠。清光緒年間就有橫山老腰鼓藝人曾往延安、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傳藝,民國十七年,橫山逃往延安、安塞等地的饑民把橫山腰鼓傳到那裡。因此,安塞腰鼓是橫山老腰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流派。由此可見,腰鼓藝術產生於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鬥爭和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一種完整而富有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它根植於勞動民眾之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地理環境
橫山縣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中南部,地處陝北長城沿線中段,毛烏素沙漠南緣。始建於1458年,設縣,古稱懷遠,民國初為別於安徽懷遠,遂依境內橫山山脈主峰而名之。
橫山縣轄18個鄉鎮,357個行政村。海拔900~1500米,年降水量為385.3毫米,無霜期146天。
橫山縣原稱懷遠堡,原址在橫山鎮柴興梁村,解放初始,為了安全與工作上的方便,縣政府設在韓岔,後遷至殿市,1956年遷到今址。全縣人口33萬。
橫山縣城坐落在蘆河東岸,主城在平坦寬闊的川道,兩側分別為東西山樑,堪稱“兩山夾一川”,川道內兩街一河夾著兩條南北走向的建築群帶,東山腳下是靜靜流淌的蘆河水,由南向北直流而去,東岸是濱河路,大街南北長達5公里。
橫山城內長街短巷縱橫交錯,高牆低檐相間排列,錯落有致。這裡雖置縣較晚,但很早就是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交融地帶,無定河文明源遠流長,黃土文化積澱深厚,貫穿縣境西北的萬里長城境內長約85公里,屬明長城遺址。良好的地理環境,悠久的古城歷史,處處飄溢著泥土芳香的文化氛圍,孕育了陝北橫山老腰鼓這一特有的民間舞蹈形式。
主要價值
學術價值
陝北橫山老腰鼓是現存唯一的老腰鼓。無論從服裝、道具、扮相、舞蹈動律等都極具特點,是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綜合的活化石,且始終保持著原生態腰鼓技法,為人們了解、研究其形式提供大量極為豐富的材料。它流傳於民間,根植於民間,緊緊依附在民俗祭祀活動中,有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實用價值
陝北橫山老腰鼓是勞動人民特有的調劑精神生活表達精神情感的舞蹈之一,充分顯示出陝北人既慓悍威武又憨厚樸實的性格。搶救、保護陝北橫山老腰鼓,使其更具蓬勃的生命力,讓其傳承下去,後繼有人,同時也為建設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勞動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1、受現代文化的衝擊,民間藝術受到冷落,陝北橫山老腰鼓雖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青睞,但沒有建立起廣泛的民眾基礎,後繼人才匱乏。
2、陝北橫山老腰鼓展示風采的平台日益減少,在勞動人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基礎發生變化的時候,傳統民俗也日益淡化,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日趨平平。
3、老一輩有造詣的老腰鼓藝人相繼謝世,而年輕的腰鼓藝人又缺乏老腰鼓的顯著特點,並且棄農從商甩開老腰鼓的年輕人居多,專門從事舞蹈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對審美藝術的不同使陝北橫山老腰鼓的發展舉步艱難,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保護計畫
主要保護內容
為更好地保護橫山老腰鼓這一傳統藝術,制定五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橫山縣文化館具體組織實施,橫山縣文體事業局負責管理、督導。該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理清橫山老腰鼓產生、發展、變革的歷史源遠及現狀;進一步深入全面地收集、整理相關材料;了解清楚橫山老腰鼓代表藝人、隊伍、打擊樂器、唱腔唱調、服裝及裝扮藝術。
2、填寫橫山民間藝人檔案表。
3、將所獲資料進行歸類、存檔。
4、開展對橫山老腰鼓的理論研究和探討,並把研究成果編纂成書。
(二)動態保護
1、強化表演藝術,注重老腰鼓的長期培訓活動,不斷把新生力量補充進來,增強橫山老腰鼓的活力。 2、在橫山縣各鄉鎮的村委廣泛成立腰鼓隊,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腰鼓匯演,評比優秀的腰鼓隊,激活橫山老腰鼓的生活力。
3、在繼承傳統腰鼓藝術表演的基礎上有創新、有新的藝術發展。
4、在廣泛選撥人才的基礎上,組織一支藝術表演過硬的專業性腰鼓隊伍,走出橫山,走出國門,展示橫山老腰鼓獨特的藝術魅力。
5、綜合節日、旅遊、廟會等大型民眾文化活動,適時組織橫山老腰鼓表演參與。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根據市政府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指示精神,縣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將陝北橫山老腰鼓確定為特色文化品種之一,進行搶救、保護、扶持,確保專項經費的落實到位。
主管文化的領導以及部門領導,文化藝術工作者多次深入山區,了解陝北橫山老腰鼓的現狀,與村級政府共同開展陝北橫山老腰鼓的發掘、保護、扶持、整理工作。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理清橫山老腰鼓的歷史源遠和現狀;收集、整理相關材料;探討研究橫山老腰鼓新發展。 2007年:開展橫山老腰鼓的原生態表演培訓等工作;開始組建鄉鎮腰鼓隊,挖掘、培養有實力的腰鼓手。 2008年:舉行橫山老腰鼓的匯演,評比優秀表演隊;開始籌劃組建具有專業性的橫山傳統腰鼓隊和新生代腰鼓隊。
預期在這三年時間裡達到目標:
1、完成靜態保護的基礎工作;
2、組建鄉鎮腰鼓隊;
3、挖掘、培養專業性的表演人才。
2009-2010年:在這二年時間裡正式成立橫山縣專業性的腰鼓隊;完成整理、出版相關的研究論文集;節日、旅遊、廟會等活動上,廣泛開展交流性的表演;積極籌劃專業性的腰鼓隊赴省、進京的表演活動,重振橫山老腰鼓的雄風。
預期在這二年時間裡達到目標:
1、成立橫山腰鼓隊;
2、出版相關論文集;
3、廣泛開展腰鼓的表演活動;
4、重振老腰鼓的雄風。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設立縣級領導、專家與藝人相結合的橫山老腰鼓研究會。
2、由縣文體事業局主要領導管理研究會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
3、把橫山老腰鼓列入我縣文體事業局的一項特色文化建設規劃中。
4、縣文體事業局負責確保專項保護經費的落實到位。
建立機制
強化保護意識,建立長效的保護機制,認真實施五年保護計畫,逐步健全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須建立以下機制:
1、以領導班子的“定人”,工作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現有藝人、新生藝人與專家學者步調一致,互補互動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生態保護與發展創新相結婚的協調發展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
4、以提高、創新促進橫山新老腰鼓表演活動開展的經常性機制。
5、發展橫山腰鼓藝術與旅遊業開發相結合,以旅遊業為依託,形成以發展橫山腰鼓藝術為目的藝術市場營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