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午

王烽午

王烽午(1914年4月2日 - 1997年4月11日),原名景昇,字烽午,又名烽舞、鳳舞。安徽宿縣許王村人。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烽午
  • 別名:王景昇、王烽舞、王鳳舞
  • 國籍中國
  • 籍貫:安徽宿縣
  • 出生日期:1914年4月2日
  • 逝世日期:1997年4月11日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生平,早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之後,評價,

生平

早年

王烽午早在讀書期間就加入少共團組織,參與反對基督教會等革命活動。1930年,年僅16歲的王烽午在共產黨組織的影響下,參加了愛國進步學生的革命活動。

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烽午投筆從戎,參加了宿縣政府組織的國小教員軍事訓練班。同年9月,王烽午第一批參加了孔子壽、趙匯川等人組織的宿縣抗日救亡社,宣傳動員民眾參加抗日活動。
1938年1月,經中共宿縣特支書記戴曉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宿縣動委會任命為宿縣二區動委會指導員,團結帶動區動委會一班人,深入各鄉村,宣傳動員民眾,籌建抗日武裝。同年6月,在中共宿縣特支的組織領導下,組成了宿東抗日游擊支隊,王烽午被任命為第一大隊長,率部打日寇、除漢奸,受到當地民眾的擁護。11月,中共蕭縣中心縣委書記戴曉東按照中央蘇魯豫特委的決定,將各地抗日游擊隊升編入第五戰區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王烽午所部編為第21大隊,王烽午任大隊長。
1939年初,該部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王烽午任第9連指導員。不久,又改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4大隊,改任第7連指導員。3月,蘇魯豫支隊主力挺進隴海路南,活動於蕭(縣)、宿(縣)、靈(璧)邊區的謝集、張山集、巍山、欄桿山一帶。同年4月參加攻克宿縣東北重鎮時村的戰鬥。6月1日,參加了靈璧北反“掃蕩”,殲滅日偽軍300餘人。在同年的“湖西肅托”事件中,王烽午受到錯判。11月平反後,王烽午所部被調往八路軍115師師部所在地魯南。12月任八路軍東進支隊第二大隊組織幹事。
1940年1月任東進支隊直屬隊幹事、工作隊隊長,在郯城等地籌糧、籌款、籌備軍衣,圓滿完成了任務。3月,調任剛收編的禚曉峰部隊任政委,協助禚曉峰抓緊部隊的整編整訓,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軍事訓練,使部隊很快走入正軌。5月東進支隊第二大隊改編為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王烽午任宣傳科長。9月,東進支隊改編為八路軍115師教導第五旅,王烽午調政治部任宣傳科長,在山東郯城一帶宣傳動員民眾,開展抗日活動。10月,第五旅奉命挺進隴海路南,改編為新四軍獨立旅,王烽午調任政治部民運科長。
1941年底,在彭雪楓師長的要求下,王烽午調往新四軍四師師部工作。
1942年2月,調任中共宿東地委委員、新四軍四師宿東遊擊支隊政治處主任。面對宿東遊擊區艱難的抗日局面,王烽午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條件,協助地委和支隊領導努力做好統戰工作,協調當地幹部與外來幹部的關係,爭取偽軍和“維持會”中的愛國分子,建立兩面政權,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開展游擊戰爭,為鞏固擴大宿東抗日游擊區做出了貢獻。
1943年4月,兼任靈北縣縣長,協同縣委書記毛更蘇積極建立並擴大縣、區抗日武裝,打日偽、除漢奸,鞏固擴大抗日政權。同年11月,淮北第4軍分區和靈宿行政區聯防辦事處成立,王烽午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兼任辦事處主任。
1944年12月17日,邳睢銅行政區聯防辦事處和靈宿行政區辦事處合併組成淮北第三專員公署,王烽午任專員。轄邳睢、銅山、蕭銅、嶧滕、銅邳、靈北、宿東、宿靈共8個縣。在中共淮北三地委的組織領導下,王烽午帶領專署深入各縣、區巡視檢查指導工作。抓緊區、鄉基層政權的改造,選拔優秀黨員幹部到各區、鄉任職,以加強黨對基層政權的領導;鞏固發展地方武裝,發動民眾參軍參戰,支援主力部隊擴大發展;組織互助合作,發展生產,增加財政稅收,為奪取皖東北抗日戰爭勝利提供了物資和兵員。

解放戰爭

抗戰勝利後,淮北,淮南,蘇北,蘇中四大解放區在淮陰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統一機構,於1945年10月29日成立蘇皖邊區政府,下轄8個專署,王烽午任第七專署副專員(專員張輯五)。
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王烽午和戰友們一起奉命撤離淮北根據地。
1947年1月18日夜,時任淮北挺進支隊政治部副主任的王烽午,協同司令員兼政委饒子健、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趙匯川、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王學武等,率部強渡運河,急行軍400餘里,同堅持洪澤湖鬥爭的姚克部會合,解除了洪澤湖之圍。而後以洪澤湖為依託,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戰法,尋機殲敵,於3月初,攻克泗南半城。繼之在高圩子殲敵600餘人。經兩個月拼殺,站穩了腳跟。在中共淮北工委的組織領導下,王烽午按照分工,抓緊地方政權的恢復和建設,很快建立了泗南、淮泗、泗宿、泗陽4個縣67個鄉的政權。同時建立財政、稅務等機關,籌集糧草和款物,統籌統支,保證了部隊的供應。
1948年6月,江淮區黨委三地委在靈北張大路成立,王烽午任第三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協同分區領導率部配合主力作戰。同年11月16日,淮海戰役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後,王烽午奉命率宿東總隊進城,就任宿縣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負責清剿國民黨殘餘分子、穩定社會秩序。
1949年3月,王烽午調任宿縣軍分區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

建國之後

新中國成立後,王烽午調任中共宿縣地委委員、宿縣專員公署專員,領導全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1950年9月,回響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宿縣專區治淮指揮部成立,王烽午任總指揮。按照上級要求和分工,親自組織制定全區治淮工程草案,以治淮復堤為主,大力疏浚主要內河,加強險堤及涵閘建設,以控制調解水流,降低水位。到1952年,共完成土方3678萬立方米,直接受益達370萬畝,間接受益1000多萬畝。
1952年3月,調任皖北行政公署民政處副處長。5月,調中共中央安徽省委任統戰部副部長。
1954年,根據組織安排,調至國防工業戰線工作,先後擔任太原908廠廠長,太原743廠黨委書記,內蒙古617廠廠長,晉南541工程總指揮等職務。1978年調任兵器工業部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1982年因病離休。
1997年4月11日王烽午在北京病逝。

評價

從1944年12月17日,王烽午任淮北第三專員公署專員,到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病逝的53年裡,他先後調動工作25次,職務有降無升,始終以黨和人民的革命利益為重,服從組織,任勞任怨,乾一行愛一行,乾好一行。這種不為名利,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為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好的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