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背景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製造盧溝橋事件,悍然發動了旨在滅亡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先後調集8個師團4個旅團共30餘萬人,分三路在華北地區展開戰略進攻,其中一路沿津浦路南犯山東。10月,占領德州、平原等地,11月,占領樂陵、惠民、齊河等縣,12月,占領濟南、泰安,1938年1月,侵占青島。
面對日軍的進攻,國民黨守軍不戰而逃。日軍剛剛渡過黃河之際,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韓復榘即率第三集團軍和省政府經泰安、濟寧向魯西南和豫東撤逃,山東境內的國民黨地方部隊和政府官員也隨之紛紛南逃,致使山東大部地區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山東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共中央要求山東黨組織迅速動員組織人民,積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準備開展游擊戰爭並創建根據地,獨立自主地擔當山東抗戰的責任。1937年9月,毛澤東多次強調要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整個華北地區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要“注全力於游擊戰爭,借著紅軍抗戰的聲威,發動全華北(包括山東在內)動員民眾,收編散兵散槍,普遍地但是有計畫地組成游擊隊”。9月中旬,在北方局各省委代表會議上,確定了全黨搞武裝,抓政權,放手發展自己力量的方針,號召廣大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1938年1月,中共中央再次致電山東省委,強調山東省委的工作應該以發動游擊戰爭與建立游擊區的根據地為中心,應保證在山東獨立堅持長期艱苦鬥爭,在黨的工作上、民眾工作上、游擊戰爭上都應採取積蓄力量、保存力量的方針;省委工作的中心應放在魯中區,並盡力向東發展,尤其以莒縣、蒙陰等廣大地區為重心。中央的指示精神為山東的抗日鬥爭指明了方向。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從延安回到山東,在濟南召開會議,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並根據中央指示精神,結合山東實際情況,制定了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十大綱領,對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時機、部隊番號、組織成分、武器來源等作了明確規定。在省委的統一部署下,山東各級黨組織在日軍大舉入侵、立足未穩之際,抓住時機,領導發動了多次抗日武裝起義,抗日烽火在全省各地燃燒起來。
成立過程
山東各地的抗日武裝起義主要有冀魯邊抗日武裝起義、魯西北抗日武裝起義、膠東天福山蓬萊等縣的抗日武裝起義、黑鐵山起義、徂徠山起義、魯東南莒縣沂水抗日武裝起義、泰西抗日武裝起義、魯南抗日武裝起義、湖西抗日武裝起義等。綜觀這些抗日戰爭初期的抗日武裝起義,可以看到,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裡,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從冀魯邊區到蘇魯豫皖邊區,大大小小數十起,遍及全省。這些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武裝,土生土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到1938年已發展到數萬之眾,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創建準備了必要的武裝力量。
1938年5月,日本占領津浦、膠濟鐵路沿線後,開始對其占領區進行“鯨吞式”、“洗劫式”經濟掠奪,竭力培植漢奸。同時,國民黨也在山東擴充武裝,力圖恢復其統治,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共產黨方面,中共中央非常重視山東的戰略地位,十分關注山東的抗日鬥爭和根據地的創建工作。1938年4月,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聯名向八路軍發出關於開展抗日游擊戰的指示,要求“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應堅決採取儘量廣泛發展游擊戰爭的方針,儘量發動最廣大的民眾走上公開的武裝鬥爭”。同年春,黨中央派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書記郭洪濤率50名幹部到山東工作。行前,毛澤東、劉少奇都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和獨立自主原則,放手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發展民兵基幹武裝和主力部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創建抗日根據地。郭洪濤一行到達山東後,重組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新省委結合山東實際情況制定了發展山東遊擊戰爭,在全省範圍內建立抗日根據地的計畫。6月,開始對山東各地人民抗日起義武裝進行整編。
首先統一了部隊的番號。1938年6月中旬以前,山東各地人民抗日武裝起義部隊的稱謂極不統一,有的使用八路軍的番號,有的則稱“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隊”、“抗日自衛團”、“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師”等,還有的使用國民黨第五戰區的番號,或隸屬於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因番號不同,其建制的大小、人數的多少及領導人的稱謂也不一樣。這些都不利於部隊的統一指揮、協同作戰以及與友軍的友好相處。郭洪濤就這一問題報告黨中央後,毛澤東、劉少奇於1938年6月6日電示郭洪濤,山東的基幹武裝應組成支隊並恢復使用八路軍游擊支隊的番號。6月8日,毛澤東又致電周恩來,指示山東各地游擊隊使用八路軍名義。據此,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撤銷了山東人民抗日聯軍獨立第一師的番號,恢復原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的番號,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三軍先後改稱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第五支隊,使起義武裝的稱謂旗幟鮮明,從而解決了由於起義部隊稱謂不統一而出現的一些問題。
對抗日起義部隊統一番號後,省委還對各武裝部隊進行了整編和組織整頓。除冀魯邊和魯西北兩個地區的部隊以外,先後整編為5個支隊、2個義勇總隊和1個自衛團,共3萬餘人。為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及其特委都充實健全了軍事部,並將黨中央分配來的一批有作戰和建軍經驗的紅軍幹部分配到各支隊擔任領導工作,對部隊進行了初步整頓,調整和配備了各級領導骨幹,加強了黨對部隊的絕對領導,加速了山東人民抗日武裝的正規化建設。
同時,為了培養黨政軍民幹部,省委於1938年7月創辦了山東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幹校以抗大為榜樣,密切聯繫實際,堅決地貫徹執行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成為一支宣傳隊、工作隊和戰鬥隊,為部隊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
在做了組織上和思想上的準備之後,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開始有計畫地創建山東各地抗日根據地,取得了顯著成績,也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創建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938年10月後,中國的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向了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轉變策略,開始對國民黨政府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將其主要兵力轉向敵後戰場,並將重點置於華北。從1938年底至1939年5月,日軍先後增派7個師團,新編5個獨立混成旅團,使其在華北的兵力達到15個師團、9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集團,占其侵華總兵力的半數以上。國民黨政府也隨之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抗戰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至1938年底,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領導的八路軍抗日游擊武裝,在山東各地建立起若干塊抗日根據地及廣大游擊區。但是分散於各地的游擊隊尚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在戰略上還未形成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在部隊編制上也不盡相同,而且缺乏骨幹力量,遠遠不能適應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山東組建一支統一編制、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的任務已勢在必行。
1938年8月,黨中央陸續抽調張經武、江華、吳克華等紅軍幹部和長期在白區工作過的黨員幹部,以及畢業於抗大、陝北公學的160餘名黨員幹部到山東工作,並臨時命名為八路軍魯東遊擊縱隊指揮部,張經武、黎玉分別任指揮和政委,江華任政治處主任。另外,在指揮部下編一幹部大隊,胡奇才任大隊長。8月21日,張經武、黎玉率領這支幹部大隊從延安出發於11月底到達蘇魯豫皖邊區駐地——沂水縣岸堤鎮。不久,邊區省委移至沂水縣王莊。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12月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27日,山東分局正式公布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以統一指揮山東各地(不含冀魯邊與魯西北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參謀長,並建立了司政供衛領導機關和各種工作制度。同時將所屬部隊整編為10個支隊又3個團,所屬部隊共25個團,2.45萬人,所屬地方武裝1萬餘人。
活動於魯東南地區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劉涌任隊長。活動於清河區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馬耀南任支隊長。活動於泰山區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廖容標任支隊長。活動於膠東區的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高錦純任支隊長。活動於泰西地區的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也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活動於沂魯山區的八路軍魯東遊擊隊第八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馬保三任支隊長。活動於安丘莒縣邊區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九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九支隊,王林肯任支隊長。活動於臨費邊區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十二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二支隊,董慕仲任支隊長。活動於湖西地區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三支隊,翌年改為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李貞乾任支隊長。活動於蘇皖地區的青年抗日救國義勇隊組建為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游擊支隊。活動於魯南抱犢崮山區的山東省第三區保全司令部直轄第四團隸屬於八路軍山東縱隊,仍沿用直轄第四團番號,張光中任團長。隨張經武、黎玉到達魯中山區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隊第四支隊一營與山東縱隊第八支隊特務大隊組建成山東縱隊特務團,陸升勛為團長。活動於臨沂郯城邊區的八路軍臨郯獨立團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臨郯獨立團,薛浩任團長。
山東縱隊的成立,使分散於各地的游擊隊成為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標誌著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武裝力量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發展過程
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後,先後進行了5次整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正規化的地方武裝部隊。1939年1月,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在駐地王莊召開了特委和支隊領導幹部聯席會議,著重分析了抗戰的新形勢,研究開闢創建抗日根據地和部署向蘇北地區發展的問題,決定在山東縱隊和支隊兩級建立後方司令部,各地縣委設立軍事部,統一指揮縣區武裝和鄉村自衛團隊。
1939年2月,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發出整軍計畫的訓令,規定分期整訓部隊,每期為3個月,第一期從3月1日開始,整訓31個團約計10萬人。其中規定山東縱隊選定條件好的部隊,整理3個基本團,作為山東的主力部隊。另外,朱德還專門電示黎玉:“山東縱隊按正規軍編制,以節省幹部,節約經費,充實人數與加強戰鬥力,便於整理訓練和隱蔽我之力量。”接著,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也發出《政治工作訓令》及《整軍政治工作計畫》。根據八路軍總部和野戰政治部的指示,八路軍山東縱隊自2月至5月進行以鞏固部隊和加強正規化建設為中心的第一期整軍。首先進行了組織整編,部分部隊取消團一級機構,所屬部隊除湖西挺進支隊劃歸第一一五師建制外,其他9個支隊零3個團縮編為7個支隊零2個團,即第一、二、三、四、五、六支隊和隴海游擊支隊、特務團、直轄四團。組織整編後,山東縱隊又利用戰鬥間隙進行了政治、軍事和其他各項工作建設,在縱隊和支隊成立黨務委員會,團設總支部,營設分支部,在連隊普遍建立支部,並建立黨的會議、匯報和黨課制度;大量吸收先進分子入黨,選派優秀幹部充實縱隊和各支部的領導,建立正常的軍事、政治教育制度,進一步密切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加強部隊內部的團結,克服軍閥主義和自由散漫的游擊習氣。在軍事整訓中,重點為游擊戰的戰術及技術訓練和佇列訓練,並特別舉辦了爆破訓練班。另外,逐步建立了比較正常的供給、衛生工作。通過這次整軍,山東縱隊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都得到鞏固和加強,戰鬥力有了明顯提高,向部隊正規化建設邁進了一大步,在擴大抗日根據地的戰鬥中給予日偽軍沉重的打擊。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入魯後與山東縱隊並肩作戰,逐步鞏固和擴大了山東的抗日根據地。為統一指揮山東省和蘇北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向中央建議派徐向前、朱瑞去山東,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1939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組織八路軍第一縱隊的通知,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6月,徐向前率一批黨政幹部到達沂蒙山區與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縱隊指揮部會合,組建八路軍山東縱隊司政機關。8月,八路軍第一縱隊正式在魯中山區成立。同月,建立山東軍政委員會,朱瑞為書記。10月中旬,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與山東縱隊機關合併,徐向前、朱瑞以第一縱隊名義直接指揮山東縱隊所屬部隊,山東縱隊領導機關的番號仍然存在,所屬部隊仍稱山東縱隊。1940年6月,恢復使用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名義指揮所屬部隊。
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期整軍訓令,山東縱隊於8月至12月再次進行整軍。第一支隊整編為4個基幹營;津浦支隊劃歸山東縱隊建制,與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山東縱隊特務團大部合編為新的第二支隊;第三支隊整編為3個基幹營,另轄壽光獨立團;第四支隊轄3個基幹營和特務團;第五支隊整編為3個基幹營和2個團;第六支隊整編為3個基幹營;魯南的第十九團改編為蘇魯支隊,隴海游擊支隊改稱隴海南進支隊。第二期整軍過程中,地方武裝得到了普遍發展,並且建立了地方武裝領導體制:在魯南區建立第一軍區(也稱山東縱隊後方司令部),下轄5個軍分區和1個特務團;組建第三軍區。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三期整軍訓令。山東縱隊於2月至8月,進行了第三期整軍。這次整軍的任務是以加強黨的政治工作為中心,要求主力部隊正規化、黨軍化,游擊部隊組織化,鞏固新發展的部隊。徐向前根據山東縱隊實際,在整軍中明確提出抗日武裝力量要進行“九化”建設,即主力兵團正規化、地方武裝基幹化、游擊隊組織化、自衛團普遍化、黨的領導絕對化、戰鬥力頑強化、行動積極化、生活艱苦化、紀律嚴肅化。這次整軍是山東縱隊走向正規化的重要階段。通過有計畫地培訓部隊各級幹部,學習掌握基本的政治、軍事常識和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提高了各級指揮員的素質,黨員數量達到總人數的31.7%以上。蘇魯支隊、第六支隊、隴海挺進支隊等部分別劃歸第一一五師和新四軍建制。山東縱隊所屬部隊編成21個團,3萬餘人,另有地方武裝2萬餘人。
1940年7月,山東縱隊黨員代表大會產生了山東縱隊黨務委員會,並決定了第四期整軍的任務。山東縱隊於1940年9月開始整軍,主要解決主力支隊全部正規化的問題。通過整軍,山東縱隊所屬部隊整編為4個旅、4個支隊和兩個直屬的特務團,共22個團,5.4萬餘人。1941年8月至11月,山東縱隊又進行了第五期整軍,以進一步鞏固擴大主力,增強機動作戰能力。通過五期整軍,完成了主力部隊正規化、地方武裝基幹化、游擊隊組織化、全體部隊黨軍化的任務,並先後將湖西挺進支隊、魯南蘇魯支隊、泰西第六支隊、隴海挺進支隊及所屬部分地方武裝等,共4萬兵員分別輸送給新四軍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為壯大主力部隊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1943年3月1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名義決定:第一一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羅榮桓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的山東軍區下轄魯中、魯南、膠東、清河、濱海、冀魯邊6個軍區和15個軍分區,全軍區部隊統一整編為13個主力團,全部實行地方化,對外保留第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的番號,山東縱隊各旅番號全部撤銷。新的山東軍區的成立,標誌著八路軍山東縱隊已勝利完成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