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支隊

王濤支隊”是以王濤烈士命名的。1944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在閩西大地上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黨的好乾部王濤,中共閩西特委決定,在上杭鯰田堵樹坪成立以王濤烈士命名的“王濤支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濤支隊
  • 原名閩西武裝經濟工作總隊
  • 性質: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 成立日期:1943年
概述,王濤支隊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

概述

王濤支隊”這支以先輩名字命名的英雄隊伍,英勇戰鬥,並且,在戰鬥中不斷壯大,人數由原來的49人迅猛發展到3000多人。1949年1月,“王濤支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配合南下大軍,解放了粵東、閩西南的廣大地區,堅持武裝鬥爭直到全國解放。

王濤支隊成立

王濤支隊是中共閩粵邊委領導下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它的前身是1943年在平和成立的閩西武裝經濟工作總隊和武裝經濟工作分隊。
1941年閩西事變發生後,國民黨頑固派大肆捕殺我黨幹部和革命民眾,氣焰十分囂張。為了顧全抗日大局,閩西共產黨人按照中共南方局的指示,隱蔽鬥爭,上山開展生產自救,但仍為國民黨頑固派所不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共閩粵邊委決定,壯大武裝隊伍,擴大抗日反頑武裝鬥爭,用武裝自衛的鬥爭,求得團結和生存。1944年10月25日,閩粵邊委在上杭、永定邊境的梅鎮鄉楮樹坪,將閩西南經濟工作總隊和經濟工作分隊合編,正式成立了王濤支隊,劉永生任支隊長,范元輝為政委,巫先科為副支隊長,陳仲平為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全隊40餘人。這支隊伍是為了紀念3年前犧牲的原中共南委委員兼閩西特委書記王濤烈士而命名的。(王濤,原名王祖英,1908年出生於湖南江華縣沱江鎮的一個小地主家庭。1923年就學於湖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黨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1927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學成回國。先後擔任過湘南特委書記、中央黨校軍事政治教員、陝北省委統戰部長、陝甘寧邊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委組織部長等職務,參加過長征。1940年底奉命為中共南方工作委員兼閩西特委書記,領導閩西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同年9月21日,由於叛徒告密,在龍巖十八彎遭到敵人伏擊,壯烈犧牲,年僅33歲。)王濤支隊成立後,輾轉於杭永岩武和閩南的平和、詔安、南靖,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支隊成立後,經歷了豐稔襲擊戰、田螺形戰鬥、烏蘭坑戰鬥、公田戰鬥等大小數十次的戰鬥,屢挫強敵,戰功卓著。自衛武裝鬥爭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削弱了反動力量。同時,極大地振奮了人民民眾的抗日熱情和鬥爭信心,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閩西南廣大地區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1945年2月,永定縣康容支隊編入王濤支隊。6月,王濤支隊在金豐大山整編,擴編為3個大隊,支隊部改為司令部。同時,將一、三大隊組成抗日挺進隊,開赴閩南,二大隊在杭、永、蕉、梅邊活動。10月,在龍門成立閩西軍分區司令部,劉永生任司令,林映雪為政委,楊建昌為副政委,王濤支隊的一部編入司令部下轄的“卜人”“作球”兩個大隊。1946年3月,王濤支隊在初溪鍋子崬戰鬥後,回到金豐大山,以大隊為主分散活動。
1946年10月,王濤支隊在不打亂原建制的原則下,採取分散發展的方針、以大隊為單位,到各地發動民眾,擴大隊伍,解決經濟困難,開闢新據點。據此,王濤支隊第一大隊由司令部率領,挺進南靖樹海一帶開闢新區,鞏固永和靖地區;第三大隊返回閩西;第四大隊留在閩南,由閩南特委領導開展工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

1949年1月29日,經中央軍委批准,遵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在廣東省大埔縣樟溪村成立,由劉永生任司令員,魏金水任政委,鐵堅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朱曼平任副政委,林美南任政治部主任,王漢傑任參謀主任。邊縱統轄一、二、四、七、八共5個支隊和第一、第五、第七等3個直屬團,兵力約8000餘人。第一、二、四支隊分別由梅州潮汕、韓江支隊改編組成;第七支隊由閩西支隊改編而成;第八支隊由閩南支隊改編而成。1949年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稱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閩粵贛邊縱隊在華南分局和邊區黨委的領導下,在廣東潮汕、梅埔地區,向國民黨軍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至3月,大小戰鬥42次,殲滅國民黨軍隊1400餘人,解放了有60多萬人口的大片土地。邊縱的兵力也擴大到1萬多人。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苦心經營的千里長江防線全線崩潰。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後,乘勝向南挺進。在此大好形勢下,閩粵贛邊區人民武裝加強軍事攻勢和政治攻勢。5月14日,國民黨保全獨立第一營營長藍舉初和保全第十三團團長曾天節分別在廣東蕉嶺、老隆起義。接著,廣東第六行署專員李潔元、保全第十二團團長魏漢新與梅州市長張君燮亦率領保全第十二團宣布起義,和平解放梅州。從5月9日到20日,梅屬地區的南山、大埔、蕉嶺、梅縣區五華、興寧、惠來、平遠等8個區縣城均獲解放。在閩西,1949年5月,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李漢沖、練惕生,國民黨駐軍領導人傅柏翠,國民黨上杭、龍巖、永定、武平、連城等縣縣長及福建保全第四團均宣布起義。在閩南,繼國民黨安溪縣自衛大隊李敬慎部起義之後,駐泉州國民黨軍三二五師副師長陳言廉也率部分官兵起義。
至1949年5月,邊縱直屬主力部隊有5個團共2000多人,5個支隊共16個團約6000餘人,另有縣級武裝及區武工隊5000餘人,民兵3萬人。
1949年6月3日,根據邊區黨委和邊縱司令部的指示,邊縱第七、第八支隊在永定湖雷整編,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閩西南臨時聯合司令部,邱錦才為司令員、范元輝為政委,統一指揮閩西南人民武裝。閩西各縣相繼成立獨立團。更大規模地開展游擊戰爭。
正當革命形勢十分有利的時候,原在江西中南部的國民黨敗兵胡璉兵團殘部及國民黨江西省主席方天部共2.5萬人,向汕頭逃竄,途經閩粵邊區,一路騷擾、搶糧,邊區一些已獲得解放的縣城和鄉鎮又淪於敵手。
8月下旬,劉永生率邊縱第一、二、七團及警衛大隊護送華南分局書記方方及分局機關北上江西贛州,8月31日,在江西會昌與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四十八軍一一四師會師。與此同時,邊縱第八支隊亦在長泰與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先頭部隊會合。胡璉兵團離開閩西後,閩西各縣的國民黨殘部見大勢已去,也向廣東梅州地區、潮汕地區撤退。邊縱及閩西南臨時聯合司令部立即部署狙擊,重新接管各縣政權。從8月開始,邊區人民武裝相繼解放永定、上杭、龍巖、漳平。10月17日,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十五兵團二四○師四三一團解放武平、連城。次日,邊縱第七支隊又配合四野部隊解放長汀。至此,閩西全境宣告解放。在閩南,邊縱第八支隊與人民解放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偵察營密切配合,解放漳州。和平解放雲霄、平和、華安等縣。接著,閩南人民武裝又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靖、漳浦、詔安等縣。至1949年11月,除東山、金門及若干小島外,閩南各縣均獲解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