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共中央於1946年底發出指示,要求南方各省配合正面戰場,根據不同情況,有條件地、廣泛地開展民眾性的游擊戰爭。閩粵贛邊工委立即進行動員,制訂方案,派工委書記
魏金水去香港,向香港分局請示匯報,確定了“先粵東後閩西南”的行動方針後,把邊區工委從永定遷到廣東大埔,以保存下來的老紅軍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老同志為骨幹,於1947年5月在大埔坪沙成立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當時僅有3個班、29人,以
劉永生為支隊長,
楊建昌為政治委員。從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經過約十個月的轉戰,游擊隊摧毀了國民黨60多個區鄉基層政權,殲敵2000多人,同時放手發動民眾,反對“三征”(徵兵、征糧、徵稅),開倉濟困,建立農會、民兵組織,恢復和新建了一批游擊支點,邊區的
武裝力量也從初建時的180多人,發展到2600多人。
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閩粵贛邊區縱隊,任命
劉永生為司令員,
魏金水為政委,
鐵堅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朱曼平為副政委,
林美南為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1日,新華社播發了閩粵贛、粵贛湘、桂滇黔三個邊縱隊正式成立的宣言。閩粵贛邊縱隊正式成立後,將原來按地域建制的番號,改為統一的部隊番號,將梅州、潮汕、韓江、閩西、閩南支隊,依次改為邊縱隊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支隊。經擴軍和整訓,邊縱隊人數由8000多人增至1萬人。軍事、政治素質和戰鬥力進一步提高,成為華南地區一支人民解放軍勁旅。
歷史
閩粵贛邊縱隊的戰鬥歷程,可以分作四個階段。
一、重建武裝,以粵東為主要出擊方向,廣泛摧毀國民黨區鄉政權,建立游擊根據地(1947年3月~1948年3月)
閩粵贛邊縱隊的基礎和前身,是抗日戰爭後期邊區各地共產黨組建的三支抗日反頑武裝隊伍,即活動在閩西南和閩粵邊的王濤支隊;活動在潮汕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活動在梅州地區梅縣、大埔、蕉嶺和福建武平的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
1946年冬,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已5個多月,南方形勢起了很大變化。11月6日中央發出《對南方各省工作的指示》,指出現在南方各省國民黨正規軍大批調走,徵兵、征糧普遍施行,正是我黨發動游擊戰爭的好時機,要求有條件的地區立即開展游擊戰爭。1947年1月,中央決定設立香港分局,方方任分局書記,領導華南武裝鬥爭和城市工作。2月,香港分局和廣東區黨委向中共閩粵邊工委(後改為閩粵贛邊工委)傳達中央指示並提出首先在老蘇區的閩西南發動戰爭的意見。時任邊工委特派員的魏金水立即召開會議研究,一致擁護中央關於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但與會同志認真分析了閩西南和粵東兩個地區的主客觀條件之後,認為戰爭應先從粵東發動,以粵東為主要出擊方向,於是提出了“先粵東後閩西南”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魏金水旋即到香港向方方匯報請示,得到香港分局的同意並報黨中央批准。
魏金水從香港回來後,在永定圓頭山召開閩粵贛邊工委擴大會議,研究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部署。會議決定立即由原王濤支隊司令員劉永生組建粵東支隊,同時決定各地委成立支隊,各縣委成立游擊隊、武工隊。隨後邊工委領導機關由閩西遷駐粵東,建立粵東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劉永生率領閩西部分軍事骨幹與梅埔地委特務隊集中於大埔坪沙,合編為粵東支隊。6月,直屬廣東區黨委領導的中共潮汕地委,在大北山組建了潮汕人民抗征隊。8月間,閩南地委和閩西地委,先後在閩南烏山和閩西金豐大山組建了閩南支隊和閩西支隊。
粵東支隊成立後,選擇有利戰機,頻頻出擊,10月下旬,出擊大埔大麻,又在梅縣三鄉擊退梅埔6個保警中隊的進攻,其中全殲一個中隊,特別是在1948年3月一度攻進了蕉嶺縣城。在1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共摧毀國民黨區、鄉、鎮公所60多個,斃、傷、俘和瓦解敵人1600多人,繳獲各式長短槍3000多支,武裝隊伍發展到1900多人。在這期間,廣泛發動了民眾性的反國民黨“三征”(即徵兵、征糧、徵稅)與破倉分糧鬥爭,幫助地方黨組織建立武工隊、民兵、農會等,開闢了梅埔邊、埔豐邊、梅興豐華邊、饒和埔豐邊、埔永梅邊、梅興平蕉邊、梅蕉杭武邊等7塊游擊根據地。
在粵東潮汕地區,潮汕人民抗征隊先是以反抗國民黨的“三征”為行動口號,廣泛發動民眾,破倉分糧,減租減息,繼而發動較大規模的游擊戰爭,大量摧毀國民黨的區鄉政權和反動武裝,先後開闢了大北山、大南山、南陽山、五房山、鳳凰山梅花形的游擊根據地。
在閩西南地區,閩西支隊和閩南支隊伺機行動,在民眾基礎較好和地形有利的閩粵邊界發動小規模游擊戰爭。閩西支隊先後摧毀了國民黨平和縣蘆溪、九象,大埔縣岩上和永定縣中坑、下洋等鄉公所,建立了永和埔邊游擊根據地。
在閩南,支隊成立後,避敵鋒芒,跳出外圍,在詔饒邊開闢了游擊區。回師烏山後,在水晶坪伏擊敵人,用土製炸彈全殲敵福建保二總隊一個中隊,繳機槍3挺。經過半年的鬥爭,恢復和發展了以烏山為中心的雲和詔靖邊和平和山內游擊根據地,支隊發展到400多人。
1948年3月,閩西南和粵東地區人民武裝主力部隊的總人數,已由剛建立時的180多人,發展到2600多人,為下一階段粉碎敵人的“清剿”和游擊根據地的鞏固擴大以及閩粵贛邊縱隊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粉碎敵人“清剿”與鞏固和擴大游擊根據地(1948年3月至年底)
閩粵邊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嚴重威脅國民黨在華南的統治。1948年1月,國民黨廣東省主席宋子文,為確保華南的反動統治,在廣州成立閩粵邊、粵桂邊、粵贛湘邊三個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任命陸軍中將塗思宗為閩粵邊“剿匪”總指揮,福建保三團團長陳輇為副總指揮,並與福建省主席劉建緒在廣州商定兩省“聯防聯剿”計畫,劃福建的平和、永定、龍巖、上杭、武平和廣東的饒平、大埔、梅縣、平遠、蕉嶺10個縣為“清剿區”,糾集一萬多兵力,採取“重點進攻,分區“清剿”的方針,對閩粵邊人民武裝發動第一期軍事“清剿”。
為粉碎敵人的“清剿”計畫,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及時發出《粉碎蔣宋進攻計畫,迎接南征大軍的指示信》,提出華南人民武裝反“清剿”鬥爭方針是“普遍發展,大膽進攻”,靈活運用游擊戰術,以進攻打敗敵人的進攻。
從1948年3月到12月,梅州、潮汕和閩西、閩南各支隊主動出擊,先後粉碎了
塗思宗和
喻英奇發動的第一期和第二期軍事“清剿”,共殲敵3490人,極大地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打敗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邊區人民武裝由1948年初的2600多人發展到8200人,裝備有輕重機槍70挺,長短槍近8000支,還有2萬多民兵,邊區的游擊區擴大到28個縣,其中20個縣除了縣城和少數大鄉鎮外,廣大農村已成為我人民武裝控制的根據地,範圍縱橫數百里,人口約200萬,加上半控制地區的人口約400萬人,根據地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1948年的6月,香港分局決定閩粵贛邊工委和潮汕地委合併成立閩粵贛邊區黨委,並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下轄梅州、潮汕、韓江、閩西、閩南五個支隊,支隊下轄直屬團和各縣獨立團或獨立大隊。
三、邊縱隊正式成立,發動戰略反攻,創建閩粵贛邊解放區(1949年1月~6月)
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閩粵贛邊區縱隊,任命劉永生為司令員,魏金水為政委,鐵堅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朱曼平為副政委,林美南為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1日,新華社播發了閩粵贛、粵贛湘、桂滇黔三個邊縱隊正式成立的宣言。閩粵贛邊縱隊正式成立後,將原來按地域建制的番號,改為統一的部隊番號,將梅州、潮汕、韓江、閩西、閩南支隊,依次改為邊縱隊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支隊。經擴軍和整訓,邊縱隊人數由8000多人增至1萬人。軍事、政治素質和戰鬥力進一步提高,成為華南地區一支人民解放軍勁旅。
1月上旬,在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部隊取得遼瀋、平津、淮海大決戰勝利並開始準備渡江南下的大好形勢下,邊區黨委遵照香港分局的指示精神,及時把握戰機,作出關於發動春季戰略進攻的決策。在邊縱隊司令部的部署下,各部隊先後轉入春季攻勢作戰,於4月間取得春季攻勢的重大勝利。
4月上旬,根據粵贛湘與閩粵贛兩邊區黨委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兩個邊縱隊協同作戰,打通潮汕,使東江、韓江兩大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劉永生、鐵堅率領邊縱隊主力一、五、七團,於4月中旬從五華南下潮汕,與邊縱隊第二支隊匯合,發動潮普惠南揭豐平原戰役,解放兩英、惠來、豐順3座縣城和8個鄉鎮,使這個地區改變了敵我態勢,實現了潮汕、梅州與粵贛湘邊區連成一片的戰略意圖,為全面解放潮汕奠定了基礎。
邊區黨委和邊縱隊領導審時度勢,抓緊有利時機,乘大軍渡江後的大好形勢,加強了爭取瓦解國民黨軍政人員的政治攻勢。5月14日調集邊縱隊第四、第七支隊兩個團、第一支隊一個獨立大隊,一舉解放了大埔縣城。同一天,第一支隊二團、四團與獨立第七大隊在蕉嶺與城內起義的國民黨保全團獨一營一起向蕉嶺縣城駐敵發起進攻,殲敵一部,殘敵逃往長潭,蕉嶺縣城宣告解放。強大的軍事攻勢,迫使敵人不得不尋找出路,5月中旬和下旬,國民黨興梅專員
李潔之和廣東省保全十二團團長
魏漢新、閩西實力派傅伯翠和專員
李漢沖、
練惕生、省保四團團長
李玉先後宣布反蔣起義,從而瓦解了國民黨在梅州、閩西的統治,使閩西與粵東連成一片。
閩西起義後,根據新的形勢,為統一和加強對閩西、閩南和起義部隊的指揮,經華南分局(由香港分局改稱)批准,6月在永定湖雷成立閩粵贛邊縱隊閩西南聯合司令部,
邱錦才任司令,
范元輝為政委,李仲先、陳水錦、
練惕生為副司令員,
盧叨、
陳文平、
羅炳欽為副政委,
盧叨兼政治部主任,吳揚為參謀長,統一指揮第七支隊、第八支隊、閩西義勇軍和各縣武裝。到7月初,全邊區共解放縣城19座,使閩粵贛邊區與粵贛湘邊區連成一片,為直接配合南下大軍作戰,解放福建、廣東作好準備。毛澤東主席獲悉,將華南分局的《戰績報告》批轉各野戰軍,高度讚揚粵東、閩西的勝利。
四、抗擊國民黨南逃潰軍,配合南下大軍解放全邊區(1949年7月~12月)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橫掃江南,國民黨軍紛紛向南潰逃。
七、八月間,在敵人大軍壓境、敵我力量極端懸殊的嚴峻情況下,邊區各級黨組織和邊縱隊各部隊在華南分局和邊區黨委的領導下,主動撤出城鎮,轉入農村山區,開展廣泛遊擊戰爭,選擇有利地形,四出襲擾,截擊敵人。
8月下旬,劉永生、朱曼平、鐵堅率領邊縱隊直屬三個團護送華南分局書記方方和分局機關人員到江西贛州參加由
葉劍英主持的贛州會議,商討解放華南的計畫和成立新的華南分局。他們於9月4日到達剛解放的
會昌縣城,與四野第四十八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
8月17日,福州解放,三野第十兵團決定發動漳廈戰役,計畫先殲滅漳州之敵,然後向廈門、金門、潮汕進軍。
劉永生和鐵堅率邊縱隊主力,於9月中旬由贛南回師梅州,根據贛州會議的部署,與邊縱隊第一支隊肅清了盤踞在梅州的胡璉殘敵,梅州全境收復。由梅州地委領導的贛南尋烏縣人民游擊隊配合南下大軍於8月下旬解放尋烏縣。
此時,閩西的上杭、永定、龍巖、漳平四縣,已為閩西南聯合司令部指揮的各部隊收復。
根據贛州會議的軍事部署,邊縱第七、第八支隊配合三野所部解放泉州、漳州、廈門。9月至10月下旬,第八支隊各團和閩西南聯合司令部所屬地方部隊指戰員以高昂的士氣,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配合第三野戰軍作戰,直至解放包括泉州、漳州、廈門市的閩南全境。
邊縱隊主力在肅清梅州殘敵後,在劉永生和鐵堅的率領下,南下潮汕,戰鬥在潮汕的邊縱所屬第二、第四和暫編第三支隊與之密切配合,先肅清外圍之敵,然後分三路向汕頭進攻。困守汕頭的國民黨汕頭市警察總局及所屬分局的武裝警察,以及各縣逃至汕頭市的保全團隊約2000餘人眼看大勢已去,宣布起義。24日,邊縱隊主力一、五、七團及第二支隊進入汕頭市。至此,除南澳島外,潮汕全境解放。
1949年是閩粵贛邊縱隊作戰史上戰果最為輝煌的一年,經過發動春季攻勢,潮普惠南揭豐平原戰役,爭取梅州、閩西起義,攻克閩南六縣城,抗擊國民黨潰軍,最後配合南下大軍解放邊區全境,邊縱隊指戰員發展到2.1萬人,消滅敵人3.3萬多人,繳獲各種武器2.3萬件,解放38個縣市,其中8個縣是配合南下大軍和閩浙贛邊區黨領導的閩中游擊隊解放的。這些重大勝利,是在解放大軍壓境或直接進攻下取得的,是在華南分局領導下,邊區黨委和邊縱隊領導人正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邊縱隊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善戰,以及邊區廣大人民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的結果。
貢獻
福建的國民黨也在閩西、閩南設第四、第五“清剿”區,我閩西、閩南支隊除積極配合粵東的反“清剿”鬥爭,也挫敗了偽保全團隊的多次“清剿”、“駐剿”進攻。
邊區游擊隊粉碎閩粵兩省國民黨有計畫的“清剿”,總計作戰數百次,殲敵3490多人,兩省敵人從此再也不能組織起統一的、有模有樣的軍事行動了,我們則在反“清剿”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1948年8月,閩粵贛邊區召開黨代會,根據香港分局的決定,成立閩粵贛邊區黨委,下轄閩西、閩南、韓東、梅州、潮汕5個地委。同時還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下轄直屬團和5個地委領導的5個支隊,原粵東支隊改編為邊縱直屬1團,梅州地委另行組建新的粵東支隊。閩粵贛邊區縱隊早在1948年8月就已組建成立,只是到了1949年1月1日才對外宣布,公告周知。
到1948年年底止,閩粵贛邊區縱隊已經從年初的2600多人發展成一支擁有8200多人的勁旅,下轄5個
支隊、10個團、27個
獨立大隊,民兵2萬多人,游擊區遍及28個縣市,游擊根據地的人口達200多萬。
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毛澤東主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特別是經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命令,新華通訊社於1949年元旦公告,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司令員劉永生、政委魏金水,邊區軍民歡欣鼓舞,以新的戰鬥姿態迎來了勝利的1949年。
新年伊始,邊縱一方面加緊軍事鬥爭,接連發動春季、夏季攻勢,一部一部地消滅敵人,一塊一塊地把邊縣和地區之間的游擊根據地連線起來,香港分局還指示要打通閩粵贛邊與粵贛湘邊的聯繫,把閩粵贛邊區和粵贛湘邊區連線起來,建立華南解放基地。另一方面則因在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之下,敵人內部分化瓦解,眾叛親離,強調要大力加強政治攻勢,爭取中立開明人士棄暗投明,率部起義。
在邊縱發起的春季攻勢中,作戰130多次,解放了大埔的湖寮、陸豐的甲子、鳳凰山腹地的鳳凰圩和永定縣的坎市等一批區鄉重鎮,如春季攻勢中首仗打下的
湖寮鎮,是當時廣東省政府主席
羅卓英的家鄉,殲敵一個中隊,繳獲迫擊炮41門,輕重機槍7挺,長短槍150多支。隨後邊縱主力轉戰潮汕平原,解放了潮汕的兩英、惠來、豐順等3座縣城,使梅州和潮汕地委、閩粵贛邊和粵贛湘邊連線起來,迎來了香港分局從香港經甲子鎮登入遷入邊區內地,香港分局也改稱華南分局。
夏季攻勢更加迅猛,5月14日一天之內接連解放大埔、蕉嶺兩個縣城,大埔縣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原湖南省政府主席
吳奇偉會同梅州專區專員
李潔之、保全十三團團長
曾天節、保全十二團團長
魏漢新等也在這一天通電起義,興寧、五華、梅縣宣告和平解放,5月22日解放
平遠縣城,梅州地區全境宣告解放。
閩西地區的國民黨前任專員
李漢沖,繼任專員
練惕生和地方實力派
傅柏翠和福建保四團、上杭、永定、武平、龍巖四縣的縣長及武裝等4100多人,也在5月22日宣布起義;閩南地委第八支隊在五六月間解放了
安溪、
永春、
德化、
漳平、寧洋等6座縣城。自年初以來,特別是經5、6兩個月的戰鬥,邊縱戰績顯著,戰果纍纍,共解放縣城19座,殲敵1.7萬多人,繳獲迫擊炮、山炮21門,輕重機槍230多挺。毛主席在當年6月24日以軍委名義批轉華南分局的報告中特別指出,“五、六兩個月,粵東、閩西勝利極大”,在復電華南分局時更說“要祝賀你們的偉大勝利”。
在邊區軍民乘勝解放全邊區的時候,兵敗淮海戰場的
胡璉兵團以數萬之眾於7月間竄犯邊區,我們主動撤出已經解放的縣城,占領有利地勢,四處設伏,給來犯之敵以應有的阻擊。胡璉兵團於8月下旬撤退後,我們於9月間重又全部收復了梅州地區和閩西地區,第八支隊在解放閩南的平和、南靖之後,配合南下大軍某部解放
長泰、
漳州、
廈門等地。10月初,華南分局電令邊縱司令劉永生率直屬3個團和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分三路進軍潮汕地區,18日解放潮州、潮陽等外圍,22日通牒汕頭市國民黨黨政軍警人員4000多人繳械投降,24日廣東第二大城市
汕頭解放,萬人空巷歡迎邊縱入城。
閩粵贛邊區縱隊至此發展到21000人,下轄6個支隊,40個團,11個獨立大隊;總計殲敵33000多人。在全邊區的38個地、市、縣中,獨力解放和接收31個,任命第七支隊政委
范元輝為龍巖地委書記,第八支隊政委
盧叨為龍溪地委書記,邊區黨委組織部長
王維為梅州(興梅)地委書記,邊縱副政委
朱曼平為潮汕地委書記。此前,閩粵贛邊區黨委通過開辦潮汕幹校、韓江幹校、閩西南幹校、梅州公學和財經幹校、醫護幹校等培訓了5000多名各類幹部,除分別派赴這些地區完成接收任務外,還抽調600多名幹部支援廣州市的接管工作。另有7個市縣則是配合南下大軍解放的。
解放後,閩粵贛邊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所屬黨政軍各歸建制,作為邊區一級黨委和邊區縱隊不復存在,但是,邊區的游擊隊員,包括邊縱2萬多名指戰員和地方黨、政、群、團2萬多人共4萬多人,在各自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國防、邊防建設,為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奉獻,他們中傑出的有如張克輝成了國家的領導人,造就了一批省部級領導幹部,成長了成百上千的廳局級和縣處級幹部,還有的成了將軍、專家、學者等等。進入上世紀80年代,由於年事已高,到了離休年齡,許多同志在陸續退出工作崗位之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熱心老區建設,贊助希望工程,關懷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保持革命晚節,保持革命精神,繼續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