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王波明國小時遭遇了
文化大革命,只上到了四年級。青少年時期在社會上晃蕩幾年後,被分到北京農藥二廠的一個燒鹼車間當工人。
王波明的父親王炳南從1964年至1975年,一直任外交部副部長。
1980年,王波明到美國留學。1987年在
哥倫比亞大學拿到
法學碩士學位,後在紐約交易所工作一段時間。
創建證券市場
王波明作為
證券市場的早期主要推動人之一積極推動、策劃並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創建。1988年3月,王波明、
高西慶等人共同執筆,寫成《關於促進中國證券市場法制化和規範化的政策建議》,這份“建議”又稱“中國證券市場的
白皮書”。
建立STAQ系統
1989年3月15日,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成立,簡稱聯辦,後來改名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隨後參與了
上海證券交易所、
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籌備設立,建立起STAQ(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為早期證券市場的運行規範、豐富品種、市場培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證券市場影響
1992—1993年期間聯辦參與籌備設立
中國證監會,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規範、健康的軌道。之後聯辦又相繼創辦《證券市場周刊》、《財經》等在證券界和經濟界非常有影響力的雜誌以及
和訊網,繼續參與證券市場的發展與建設。
社會職務
人物榮譽
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人物軼事
目睹“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紐約股票交易所。這一天成為金融界及實業界的噩夢。
持續很久的牛市當天驚人下落,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驟跌508點,一天內跌去的股票價值總額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時跌去價值總額的兩倍。混亂中,價值超過6億美元的股票被拋售。震盪也衝擊到東京和倫敦。
一個中國的年輕人觀望了這場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混亂。後來,有人稱他為“華人圈裡第一個目睹了‘黑色星期一’的人”。
他就是王波明,中國證券市場創立中的自發推動者。
那時,他剛從哥倫比亞大學拿到法學碩士學位,在紐約交易所做數據整理員,滿懷著年輕人的激情,雄心勃勃地期待開創一番事業。在這個年輕人眼裡,“黑色星期一”背後的傳奇性和神秘,遠遠超過了它的灰暗和恐怖。
旁觀者清,王波明對證券市場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覺得證券市場能為中國進一步的改革大展身手。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成為他的理想之一。
儘管歷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但是,總有一些身影在歷史遠去的時候異常清晰。王波明即是其一。
籌備中國股市
1988年下半年,王波明和同是海歸的高西慶一起,給高層寫了封信,大意是:中國的農村改革在1986年已經基本完成,而城市經濟改革剛剛開始,而城市經濟改革,首先就是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
他們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因為在同時,以國家體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體改辦為主的政府部門,也開始探討建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可行性。
1988年9月8日,北京萬壽賓館。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在這裡悄然舉行。這拉開了中國資本市場創立的序幕。
該會議是以國家體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體改辦的名義組織的,名為“金融體制改革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研討會”。當時,王波明剛從紐約股票交易所辭職回國大約兩三個月,他也參加了這個會。
當時到會的一共有一二十人,包括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的劉鴻儒、中創公司總經理張曉彬、中農信公司總經理王岐山,以及時任外貿部部長助理的周小川等。多年以後,《證券市場周刊》總編方泉在一個講述中國證券市場歷史的會議上,稱他們是“年輕的有先見頭腦的金融官僚”。
該會議就如何組建北京證券交易所方面進行了討論。當時,張曉彬介紹了他和王岐山共同草擬的建立北京股票交易所的建議書。會議對交易所應該設在北京還是上海,爭論很熱烈。
會議之後,人民銀行牽頭組織編寫材料,最後定下來由中創公司組織策劃,提供經費和辦公場所。於是張曉彬、高西慶、陳大剛和王波明等人,共同編寫了《關於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構想》(也就是後來被簡稱的“白皮書”)。他們充分運用在國外的所學,搭建起了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個基本框架。
當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拿到了“白皮書”以後,很快就回復,表示要專門召開匯報會,這就有了1988年11月9日的“中南海匯報會”。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表示:先由基層自發研究,然後變自發為國家有組織地研究和籌劃。後來被總結為“民間推動,政府支持”。
1989年1月15日,九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在北京飯店發起了一個會,討論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的籌備工作。很多國家級的金融機構也參加了會議。這被戲稱為“北京華爾街會議”。
“九大非銀金融機構包括中信、光大、北京國投、中創等,最後確定,參與這個事情的公司要每家拿出50萬元人民幣,作為組建機構的經費。”方泉介紹說。
這個機構就取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簡稱“聯辦”(後來又正式更名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成立時間是1989年3月15日,王波明出任副總幹事,理事長為經叔平。
游離於圈外
證券交易所應該建在北京還是上海?這是一個問題。
1990年三四月份,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知道“聯辦”後,向他們發出了邀請,並表示可以解決他們的戶口問題。成立了籌劃交易所小組,尉文淵任組長。
1990年8月,中央出台《開發浦東綱要》,明確提出把上海建成遠東金融中心。這時候,上海和深圳開始爭奪中國第一個證券市場的開業權。北京,已經被落在後面。
一個插曲是:朱鎔基在加拿大訪問時,就宣布上海要建立自己的證券交易所,而且年底就要開張。這使得深圳變得被動起來。不過,深圳還是搶在了前頭,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營業;同年12月19日,上交所開業。深交所開張的時候,中央還沒有批,就用紅布蓋著牌子,僅搞了一個小儀式,宣布可以交易了,可想而知,交易單自然也寥寥。
經過兩年的努力,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了。
而王波明自股市成型後,一直游離於核心圈外。他一直任職“聯辦”副總幹事,以及“聯辦”旗下一攬子財經媒體的社長或總編,包括《財經》、《證券市場周刊》、和訊網等。
王波明如今為人低調,《財經》聯席主編楊大明回憶說,他只接受過王安的採訪,當時王是在寫一本書。或許,面對自己曾經那么投入的一個事業成果——在風雨中跌跌撞撞成長的中國股市,王波明應是無語最好。
這位股市的設計者之一,依然率性,骨子裡依然崇尚勇敢,依然用漫不經心的神態,悠然於這幾大財經媒體;叼著菸捲,擎著老茶杯,在煙霧繚繞里,懷揣著對激情的膜拜,繼續打造他的夢想。
行業觀點
2009年10月15日,在第五屆中國地產金融年會上,王波明認為:過去,中國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結構過度的依賴銀行體制,對於開發商來講、對於銀行系統來講,這種單一的房地產融資結構也給銀行體系帶來了很多的風險。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內,這個局面如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就是說在房地產融資上,從跨出銀行系、越來越多的走向直接融資、通過
股權融資、通過債權融資,包括
RITS都在初創階段,但是主要的融資手段多了一些。
王波明還認為,從直接融資方面,房地產公司2009年取得了一個長足的發展,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公司通過債券市場融資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