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興(北京大學教授)

王永興(北京大學教授)

王永興(1914-2008),遼寧省昌圖縣人。

一生秉持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既表現在行動上,也貫穿於研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永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省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2008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文系
  • 年齡:95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著作,論文,主編,整理,點校,

人物簡介

王永興(1914-2008),遼寧省昌圖縣人。

人物履歷

1934年至1940年就讀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文系、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40年至194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史學部。1943年至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助教;1945年至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助教;1946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歷史系講師;1952年至1955年,任清華工農中學常務副校長;1955年至1958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1958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任教,曾參加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8年調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任教,1980年評為教授,1986年離休,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創建做出了重大貢獻,曾任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2008年9月15日18時,王永興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王永興
王永興教授一生秉持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既表現在行動上,也貫穿於研究中。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他積極參加了“一二·九”愛國民主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王永興教授是我國較早進行敦煌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而他的研究的動力就是要趕超國際水平。王永興教授曾悲憤地說:“我愛我華夏民族數千年優良的傳統學術文化,現在敦煌文書研究的落後使我感到慚愧恥辱。我是個讀書的中國人,不雪恥自強,何以為人!”本著這樣的信念,他在繁忙的編輯中學歷史教科書工作之餘,篳路藍縷,勤奮研讀,撰寫了《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釋》一文。此文在《歷史研究》1957年第4期上一經刊出,即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不但為中國贏得了榮譽,而且在此後幾十年成為敦煌學研究的必讀之作,影響了幾代學人,也推進了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十年浩劫期間,王永興教授在九死一生的惡劣條件下,仍然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屈不撓,堅持研究,他的《介紹敦煌文書西魏大統十三年計帳戶籍殘卷》一文,就是這樣的劫後余稿。即使身處逆境、遭受長達20多年的迫害,王永興教授的拳拳愛國之心也從未改變。
王永興教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執著勤奮進行學術研究,精心培養人才。王永興教授回到教學研究崗位後,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之中。在十餘年中,他每學年堅持講授兩方面的課程,一是唐史,包括唐代經濟史、唐代政治史、唐代制度史,以及唐史專題專書等課程;一是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王永興教授認真準備每一門課,講授詳盡深透,高屋建瓴。而且在課堂以外,對每一個選修其課程的學生,都進行個別輔導,耳提面命,誨人不倦。通過這種嚴格的訓練,言傳身教,王先生培養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他們大多成為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骨幹,薪盡火傳,桃李遍天下。
王永興教授高瞻遠矚,鍥而不捨,甘做人梯。他在執著勤奮研究學術和精心培養人才的同時,還關心著歷史學系的學科建設。1981年,他為創建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後更名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多方奔走協調,做出了卓越貢獻。時至今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史學研究機構,被國家教育部評為首批人文社科重點科研基地,為中國史學界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
王永興教授受教於一代宗師義寧陳寅恪先生,並曾擔任陳寅恪先生的助手多年。他時刻以陳寅恪先生為楷模,治學做人,一絲不苟;尊師敬師,一生不變。他遵循陳寅恪先生“長編考異”之法,鉤沉索隱,潛心研究,孜孜不倦。在晚年目衰手顫、書寫不便的情況下,他仍苦學電腦,著述不綴,成績斐然。他先後出版了《隋唐五代經濟史料彙編校注》(第一編上下)、《唐勾檢制研究》、《陳門問學叢稿》、《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敦煌經濟文書導論》、《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唐代後期軍事史略論稿》等專著,均為“發覆”之作,開拓創新,建樹非凡,嘉慧後學。他以弘揚義寧之學為己任,辛勤整理陳寅恪先生讀書札記,主編《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深入研究陳寅恪先生治學方法,撰著《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發皇心曲,燭照幽微,其耿耿拳拳之心,感人至深。他還在出版困難的情況下,主編了五大冊《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成為中國敦煌學研究的里程碑。
王永興教授一生胸襟坦蕩,愛憎分明,耿介剛直,善良純真。他意志堅強,百折不撓,提攜後學,循循善誘。王永興教授的猝然辭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師長,使我國史學界蒙受了重大損失,令人感到無比惋惜和萬分悲痛。
王永興教授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為史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風範,他留給親友、同事、學生的關愛與期望,將永遠激勵後人在人生和學術的道路上前行。

著作

1《隋末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華書局,1980年8月
2《隋唐五代經濟史料彙編校注》(第一編上下),中華書局,1987年4月
3《唐勾檢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4《陳門問學叢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5《敦煌經濟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6月
6《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7《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8《王永興學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11《王永興說隋唐》,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論文

1《中晚唐的估法與錢幣》,《社會科學》5卷11期,1949年。
2《論朔方軍》,《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紀念論文集》,1950年
3《專制主義在唐代行會制度上的表現》,《光明日報》1956年2月16日
4《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冊試教工作里的一些經驗》,《歷史教學》1956年6月
5《介紹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冊》,《歷史教學》 1956年7月 4
6《從西晉到唐勞動人民徭役負擔的減輕》,《光明日報》1956年8月30日
7《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二冊的基本線索和重點》,《歷史教學》1957年3月
8《關於唐朝法律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57年4月
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釋》,《歷史研究》1957年12期。
10《<唐律>所載“同居有罪相為隱”一語如何理解》,《歷史教學》1962年3月
11《論魏徵》,《學術通訊》1962年3期,37-42頁
12《關於唐律疏議中三條律疏的修改》,《文史》8輯,1980年
13《唐田令研究——從田令和敦煌文書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幾個問題》,《紀念陳垣誕辰百周年史學論文集》,1981年
14《試論唐前期布的貨幣職能》,《中華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1年
15《介紹敦煌文書西魏大統十三年記帳戶籍殘卷》,《歷史論叢》2,1981年
16《唐天寶差科簿研究——兼論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問題》,《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1982年
17《唐代土貢資料系年――唐代土貢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1982年4期。
18《試論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2輯,1983年
19《試論唐代絲紡織業的地區分布》,《魏晉隋唐史論集》2卷,1983年
20《七十年來我國敦煌研究文獻目錄》,《絲路訪古》,1982年
21《吐魯番出土范德達告身校釋》,《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2輯,1983年
22《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文史知識》1985年6期
23《論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較高效率與法制的關係》,《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3期
24《關於唐代均田制中給田問題的檢討——讀大谷欠田退田給田文書》, 《中國史研究》1986年1期
25《唐代的小自耕農和租佃制及其他》,《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4期
26《敦煌寫本唐開元水部式校釋》,《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3輯 1986年
27《略談陳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華大學學報》1986年1期
28《再論唐代勾檢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2期
29《敦煌吐魯番文書中有關唐勾檢制資料試析》,《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4輯 1987年
30《論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2期
31《論韋皋在唐和吐蕃、南詔關係中的作用》,《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2期
32《關於唐代後期方鎮官制新史料考釋》,《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33《武則天長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戶中官府勘田支書考釋》,《出土文獻研究續集》 1989年
34《關於唐代門蔭制的一些史料校釋》,《鄭天挺紀念論文集》 1990年
35《伯三三四八背文書研究》,《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 1990年
36《關於唐代流外官兩點意見——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學學報》1990年2期
37《讀吐魯番文書札記二則》,《中國文化》4卷? 1991年
38《吐魯番出土唐代天寶四載十——十二月交河郡財務案殘卷考釋》,《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5期
40《讀吐魯番出土唐代軍事文書札記》,《紀念李埏教授從事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史學論文集》 1992年
41《通典載唐開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釋》,《文史》35輯 1992年
42《楊隋氏族問題述要》,《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 1992年
43《吐魯番出土唐西州某縣事目文書研究》,《國學研究》1卷 1993年
44《論敦煌吐魯番出土唐代官府文書中“者”字的性質和作用》,《九州學刊》5卷4期 1993年
45《讀吐魯番文書札記》,《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1期
46《唐滅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論》,《北大史學》2 1994年
47《試論唐代前期的河西節度使》,《國學研究》2卷1994年
48《敦煌吐魯番出土唐官府文書縫背表記事押署鈐印問題初探》,《文史》40輯 1994年
49《學習柳如是別傳的一點體會――柳如是的民族氣節》,《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50《陳寅恪史學的淵源和史學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業》,《學人》10輯1996年
51《讀〈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學人》2輯 1996年
52《論唐代前期幽州節度》,《學人》11輯 1997年
53《從陳寅恪讀兩唐書札記看他的史學》,《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4期
54《論唐代前期的隴右節度》,《國學研究》4卷 1997年
55《宋本大唐六典說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書序跋集錄》,中華書局,1995年
56《簡述陳寅恪先生之學》,《學人》13輯,1998年
57《陳寅恪“讀書不肯為人忙”述義》,《學人》14輯,1998年
58《試論唐太宗對敕勒族的政治軍事政策》,《北大史學》6卷,1999年
59《敦煌文書與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
60《陳寅恪先生對華夏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貢獻述略稿》,《學術研究》2000年12期
61《關於敦煌文書研究的兩點意見》,《東方》2000年7期
62《關於讀資治通鑑的一些意見》,《文史知識》2002年1期
63《述陳寅恪先生〈論韓愈〉之作的重大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64《學習〈唐代政治史述略論稿〉的一些體會》,《書品》2003年4期
65《唐人小說紅線的歷史背景》,《文史知識》2004年2期,100-103頁
66《唐人小說虬髯客與唐史研究》,《文史知識》2006年6期,74-76頁
67《論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頁
68《讀《唐六典》的一些體會》,《文史知識》2009年1期

主編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1至5輯,中華書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1990年
《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整理

《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4月。
《陳寅恪讀書札記·韓翰林之部》,《陳寅恪讀書札記二集》,三聯書店,2001年

點校

《通典·食貨典》卷一至十二,《通典·職官典》卷十至二十二,中華書局,1988年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刊物中的任職情況:
主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1至5輯,《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