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樓木版年畫

王樓木版年畫

王樓木版年畫是山東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工藝品。始創於明朝永樂年間,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在清末民初年間,王樓就已經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木版年畫基地,是山東省有名的年畫之鄉。王樓木版年畫為純手工雕刻印製,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等六套色板。它的獨特之處還表現在吸收了滕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點、渾厚質樸、粗獷古拙,賦予了漢畫像石的生命。

王樓木版年畫在傳承有序、雕版創作、施彩套印及豐富內涵方面頗具魯南地域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樓木板年畫
  • 產地:山東省滕州市荊河街道王樓村
  • 產生年代:明朝永樂年間
  • 藝術特色:粗獷古拙、莊重喜慶
  • 主要題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等
  • 代表作品:《麒麟送子》、《福祿壽》等
發展歷程,製作工藝,藝術特色,題材作品,傳承保護,

發展歷程

王樓木版年畫始創於明朝永樂年間,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在清末民初年間,王樓就已經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木版年畫基地,是山東省有名的年畫之鄉。
王樓木版年畫王樓木版年畫
《山東區域文化通覽·棗莊卷》載滕州“王樓年畫”為“獨特唯一的歷史”、“兼容創新的內容”、“製作有序的工藝”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王樓曾經是木版年畫生產製作專業村,有“滕縣木版年畫之鄉”的美稱。
王樓村的先人自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滕縣時,就將山西的年畫藝術帶到了王樓。其後人王弘光特別喜愛年畫,後來專攻刻版印刷。明朝,王樓村創辦了第一家木版年畫作坊“恆祥紙店”。
乾隆年間,王弘光的後人王貞瑜、王秉元、王承河等繼承了祖先傳下來的藝術,把年畫做到了一定規模,先後設了恆祥老號、恆義祥紙店、滕縣王樓、滕縣城西、恆義書局等年畫堂號。中秋節過後,年畫藝人集中來店刻版印製,臘月開始批發零售。至民國初年又在城裡開設恆義書局,兼營學生私塾學習用品。
恆祥年畫作坊從1920年至1937年,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形成很大規模,先後開辦六家作坊。王樓幾十戶人家幾乎家家從事木版年畫刻印與銷售,最興旺時年產量達到十幾萬份,遠銷江蘇豐縣、沛縣,安徽蕭縣、碭山,山東臨沂、蒼山、郯城、費縣、鄒城、兗州等地,王樓成為滕州年畫產地中心。每年臘月之時,客商雲集,有的甚至要等上四五天才能拿到貨。
建國後,經過王永恩、王永鎮等人的繼續發揚光大,王樓木版年畫到達了鼎盛時期。

製作工藝

一張木版年畫的印製,需要經過刻版、排版、摸版、印刷、顏色配兌等多道工序。印製一幅完美的年畫,雕版是關鍵,雕版是用棠梨木手工雕刻而成。年畫中一種顏色對應一種類型的雕版,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六色套版,最多能達到7色。第一遍印的是黑白線條的底稿,然後再一遍一遍地套上顏色。其中,摸版是最耗時的,在工作檯上翻紙和壓印也要很好地掌握平衡,否則套色套偏了,年畫也就報廢了。

藝術特色

王樓木版年畫經過歷代傳承接續,逐漸形成了粗獷古拙、莊重慶的藝術特色。年畫作品為純手工雕版印製,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六色套版,最多達7色。以毛邊紙為主,也有光連紙。因其刻板刀法勁碩,線條流暢飽滿,設色艷麗多彩,成品畫的美感明麗爽朗,彰顯了喜慶氣氛的裝飾效果。
明代“福祿”古版明代“福祿”古版
王樓木版年畫的雕版,人物形象清晰,姿態各異,一個個眉眼靈動,栩栩如生。雕刻線條遒勁有力,刀法圓熟,凌利峻深。尤其線上條迂迴折轉、抹圓時,表現出強烈的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
王樓木版年畫的獨特之處還表現在它吸收了滕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點,渾厚質樸,粗獷古拙,賦予了漢畫像石的生命。滕州漢畫像石是滕州年畫之根,也是滕州年畫的源頭活水。深遠豐厚的文化內涵與民俗學的信息元素,刻記著先輩們的思想烙印,體現了粗獷古拙與莊重神秘的農業社會的藝術氣象。

題材作品

王樓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為主要內容。僅鬥神系列就有十幾種,與其它年畫一樣寄寓了美好的願望:如常見的《麒麟送子》賀人早生貴子,《灶君》規勸人們為善造福,《武松打虎》則表現了人們崇拜英雄、鞭撻醜惡,《墨子》表現了人們渴望俠道、追求社會公正。王樓木版年畫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六色套版,毛邊紙印刷,也有光連紙的。刻版刀法剛強有力、飽滿流暢,色彩鮮艷協調,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鬥神鬥神
王樓木版年畫的主要品種有《福祿壽》、《槊刀》、《財神》、《喜神》、《狀元及第》、《五子登科》、《武狀元打虎》、《灶王爺》、《天地皮》、《元寶山》等。
作品《福祿壽三星》、《古代武將》、《槊刀》、《增福財神》,十分生動傳神。最突出的特點是構圖飽滿緊湊,概括性強,情境中的人物安排穿插巧妙,勻實對稱。《福祿壽三星》表達了先民對星辰的自然崇拜,同時寄予了理想生活的祈盼。福星,能納福迎祥給人福氣好運,保佑五穀豐登;祿星,演化為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科舉考試神,昭示仕途亨通;壽星,佑護長生無疾。畫面的老壽星一身平民裝束,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老者形象躍然紙上,畫中還有金童玉女相伴。《古代武將》是張貼在戶門上的鬥神,左邊騎虎執鐧的是秦瓊,右邊胯下麒麟手舉金鞭的是尉遲敬德。相傳秦王李世民連年征戰,夜間常被噩夢驚醒,畫上這威風凜凜的兩員猛將張貼於門戶,便可酣然入夢。該畫整體造型動感極強,構圖圓中見方。通過頭臉放大的誇張性描繪,突出了面部五官的威武表情,給人印象深刻。官行民效,武將鬥神系列也是民間普及性最廣的年畫。該底版雖長久磨損,刷印出的圖畫線條卻愈顯流暢自然的古典風韻。
作品《福壽圖》、《火神》、《喜神》、《關公》等,均為單色印製。沒有了絢麗的色彩,給人以素雅簡約、明晰透徹的直觀印象。經了解,這是我國木版年畫傳承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一般需用紅紙刷印。如在福壽圖(特指一位老人健在)或福壽雙全圖印出時,隨即撒上金銀粉,放置在賀壽禮物盒上,表達恭敬祝福之意。《喜神》是民間辦喜事的用品。《火神》中塑造的形象,是漢民族崇拜的顓頊氏的後代祝融。因祝融以火施化並能驅災,昭顯天地光明,表達了人們敬仰他為民造福的意願。人物描繪變形而張揚,渾身鎧甲裝束,跳躍的雄姿勁猛力剛。頭盔上伸出尖翹牛角,奮舉雙臂的手掌刻畫成犀利的鷹爪狀。在先民的心目中,火神就是一位能夠保佑百姓、善施恩澤的英雄。

傳承保護

文化大革命時期,王樓木版年畫遭到了重創,許多極其精緻、頗具歷史價值的雕版被付之一炬,僅有一小部分得以留存。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少人開始關注木版年畫,將其當成了藝術品和收藏品。
早在1982年,王樓木版年畫《狀元及第》等16幅作品參加了“山東省民間工藝品展覽”,受到專家們高度讚賞,被譽為“齊魯傳統年畫的精品佳作”。年畫專家暨收藏家沈泓的《滕州年畫之旅》,由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國內年畫收藏界掀起了一股熱潮。
王樓木版年畫的掌門人王振軍(王永鎮之子)、王振義、王振相幾位老藝人,通過他們百折不撓地傳承接續,使得王樓的木版年畫逐漸形成了粗獷古拙、莊重喜慶的藝術特色。
王樓木版年畫的第十二代傳人王振軍珍藏了幾十塊年畫的雕版,包括明末的《福壽雙全》、《福壽圖》,清中期的《增福財神》及清末的《五福財神》等。
為保護傳統文化藝術,他們成立了王樓木版年畫協會,並且在傳承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創新,開發了和諧社會、中國夢等系列新作品。
為適應部分民眾的審美情趣,他們還印製了批量的單色年畫,如義勇忠烈的《關公》等。選用的紙張厚實挺括吸水性強,手感恰如宣紙復背後光潤平整。整體效果很有水墨寫意畫的裝裱美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