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縣王樓年畫

滕縣王樓年畫

滕縣王樓年是山東省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工藝品。畫自明朝永樂年間興起。清朝乾隆年間,王樓木版年畫在王貞瑜的手裡得以興盛。道光年間,王貞瑜的兒子王秉元擴大了年畫的品種。王貞瑜的孫子王承河是王樓年畫的重要人物,對王樓年畫的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王建良是王承河的次子,他十三歲就跟著父親乾印製年畫和刻板,練就了一手好活路。民國21年左右,王樓村年畫達到了鼎盛期。年畫在民間是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傳統社會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滕縣王樓年畫
  • 分類:傳統民俗文化
  • 地區:山東滕縣
發展,起源,興盛,文革期間,改革開放,

發展

起源

木版年畫在魯南一帶流行甚廣,尤以滕縣王樓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滕縣王樓木版年畫一般用大紅、粉紅、橘紅、橙綠、黃、黑六色套版,毛邊紙印製,也有用光連紙的。其刻版刀法或剛強有力,或流暢飽滿,色彩鮮艷協調,有強烈的裝飾效果。2008年,著名作家沈泓先生專程從深圳到滕州王樓村調查研究,挖掘整理王樓木版年畫,寫下了專著《滕州年畫之旅》。著名收藏家刁統安先生收藏了大量王樓年畫,是王樓年畫收藏和研究的專家。
滕州王樓年畫年代已久。據載該村的先人自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滕州時,就將山西的年畫藝術帶到了王樓。其後人王弘光特別喜愛年畫,後來專攻刻板印刷,但式樣較單一,多數是喜神、床公床母、天地直符等品種,農閒時就用紅紙印刷一些專門供四鄰八莊的鄉親們用,後來就在集市上賣了,在周圍鄉村也有一定的影響。以後代代相傳。

興盛

王樓木版年畫興盛於清朝乾隆年間。王弘光的後人王貞瑜將祖先的年畫進行了繼承發揚,把年畫做到了一定規模。王貞瑜的孫子王承河成為王樓年畫發展的重要人物,對王樓年畫的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道光年間,王承河的父親王秉元注重了年畫的品種擴大,由原來幾種擴大到30多種,如鬥神、灶君、五子登科、蠟燭、香、缽、黃表、娶媳婦用的床公床母、喜神、麒麟送子等。王承河生於鹹豐年間,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木版年畫的印製,六、七歲就會刻天地皮子、床公床母、喜神等簡單的年畫。在刻版印刷方面王承河采多家之長,不斷創新。為了讓版面多樣化,他大膽地對版面進行了改革,對顏料配兌作了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王建良是王承河的次子,他對刻板有著難得的天賦。他十三歲就跟著父親乾印製年畫和刻板,練就了一手好活路。不論什麼樣的款式和版式都難不住他。在民國21年左右,王樓村年畫達到了鼎盛期。
為了讓全村的窮人都有飯吃,王建良把自己雕刻好的版無償地送給了鄉親們,並指導他們學習技術。當時王樓村是個只有五十多戶的小村子,跟隨王建良學徒的就有三十多人,還有外地多人前來拜師學藝,王振英、王振來、王振林、王振槐、王振森、王兆華、王兆瑞、張福全、馬運臣、黃景坤、郭子清、賈金玉、王子學等幾十個人,這些都成了出名的老藝人。王樓村的王永朋、王永祥、王振修、王振俊等老藝人也都各具特色。
在刻板上最有建樹的是王建良的長子王永恩和次子王永鎮。當時滕州所有的雕版,大約有三分之二都出自他們之手。王建良父子的雕版都有堂號: 恆祥老號、恆祥紙店、義祥書局、滕縣城西、滕西王樓、滕西三里王家樓等字樣。

文革期間

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滿滿三間屋極其精緻的雕版,幾乎全部砸爛、焚燒。現今王振軍、王振義、王振相、王振芝家保存的版都是他們想法設法保留下來的珍品。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之後,年畫傳承人王永鎮擔任技術指導,在他的傳授下,王樓村又成為遠近聞名的年畫村。1982年,以王樓木版年畫《狀元及第》為代表的滕州十六幅作品參加山東舉辦的民間工藝品展覽,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讚賞。2013年參加了台兒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引起社會和文化部門重視;2014年10月參加了在濟南舉辦的中國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魯生先生駐足滕州展區前,向滕州年畫非遺傳承人王振義詳細了解了滕州年畫的發展歷程、製作工藝和藝術特色,並現場觀看了滕州年畫現場雕版的場景,認為滕州年畫渾厚質樸、粗獷古拙、莊重喜慶,並對我市非遺項目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工作給予了認可。隨後,王振義向潘魯生先生贈送了《狀元及第》、《福壽雙全》等滕州年畫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