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

王楚,男,1955年1月出生,高級記者,現任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的獲獎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楚
  • 出生:1955年1月 
  • 現任 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
  • 榮譽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的獲獎者
  • 性別:男
主要事跡,代表作品,

主要事跡

王楚同志1975年大學畢業分到人民日報,35年新聞從業,乾過夜班,編過內參,1983年起派駐湖北、廣東特區、廣東站,先後任記者、首席記者、站長;1998年評為高級記者;2000年廣東站與華南分社合併,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現任人民日報社廣東分社社長。駐站已達27年,是人民日報歷史上駐站時間最長的記者。
王楚始終牢記中央黨報駐地方記者職責,服務大局,貼近生活,紮根基層,恪守職業道德,在人民日報發表大量訊息、通訊、評論,並為中央提供大量決策內參,獲全國好新聞特等獎一次,全國黨報內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三等獎兩次,上百篇作品獲全國、報社、省部優秀新聞獎,出版新聞理論專著《立體思維採訪與寫作》和新聞作品集《探索》、《歷史的震撼》、《大寫的人》等。
一、始終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重大問題,把握中國改革開放大趨勢,形成中央黨報駐地方記者獨特風格。
深入報導城市體制改革。《走一步 看一步》(85.3.17頭版),通過報導把300萬人吃菜問題交給市場的改革,揭示“在市場上,行政命令乃至槍桿子都阻擋不了價值規律所起到的作用”。《有膽略的決定----武漢三鎮大門是怎樣敞開的》(85.5.11頭版頭條,獲全國好新聞特等獎),試圖通過在改革認識問題上的激烈爭論和鬥爭,反映城市改革也是一場革命,要革命,既要有驚人的膽識,又要有務實的謀略。《膽識來自智力“集團軍”》(85.6.26),揭示“權力讓位智力,按科學規律辦事,就會有極大的創造力”。這組通訊,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為正在進行的全國城市綜合經濟改革樹立典範。吳官正同志2008年出版《漢水橫衝》一書把以上三篇報導收為壓軸。
始終高揚特區旗幟。《深圳:不平凡的十五年》(95.9.22頭版頭條,獲報社好稿一等獎)闡述“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先行一步’的試驗是不行的”觀點,外媒評述,“一度爭論不休的經濟特區存廢問題在高層獲得解決,今天,《人民日報》以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推崇特區發展的長篇通訊”。紀念改革開放20年,開篇通訊《一個耀眼的起點》(98.7.15頭版頭條,獲報社好稿一等獎)一發表,就顯出深圳這個由小平倡導設立的“試驗區”,善於借鑑,勇於探索,以更高的速度創造出現代文明,“是近20年中國地平線上一次最壯麗的日出”。
及時報導科學發展新經驗新舉措。《抓穩定也是抓發展》通訊(07.6.1頭版頭條 獲人民日報精品獎),分析經濟發展到人均3000美元,將處矛盾凸顯期,提出抓穩定,也是抓發展,獲得中央領導高度評價,派工作組到廣東總結經驗。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廣東見識早,出手快,措施到位,《危中尋機勇闖關》(09.3.1頭版頭條)《“雙轉移”助推廣東科學發展》(09.7.26頭版頭條)等6篇深度報導, 揭示廣東“雙轉移--雙提升--雙破解”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路徑。這些報導都為全國提供了新鮮經驗。
二、以中央黨報記者特有政治敏感,對社會熱點問題、敏感問題,及時用內參為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旗幟鮮明提出否定特區將帶來後果和危險。1995年否定特區“旋風”席捲深港澳。王楚如實、審慎地通過內參,及時反映“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是否繼續走鄧小平路線,特區興廢是個標誌”、“如果特區15年就要取消,怎么保證香港特區50年不變呢?”等輿情,《…強加在特區“十大罪狀”》內參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時任總理朱鎔基對外賓兩次重申,“特區還要辦”,時任總書記江澤民一個月內到深圳兩次,重申“要保證香港回顧後的繁榮”。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說,“否定特區的聲音在全國席捲開來,人民日報支持特區是冒著巨大風險的”。
中國股市規範化立下汗馬功勞。1990年5月,沉寂兩年多的深圳股市狂熱起來,大量技術改造資金、扶貧資金湧進股市,黑市交易猖獗,混亂無序的股市震驚世界。6月19日,《深圳股市狂熱潛在問題嚴重》內參,得到中央領導重視。人民銀行總行和國家審計署領導組成中央調查組到深圳調研。當時主管金融領導說,“這篇內參使中央加快了對中國股市立法和制定規範化檔案的步伐,深圳股市開始走上規範化”。小平92年南巡時還說,“股市可以試,不行就關了”。
三、不圖名,不圖利,不畏風險,為人民利益始終奮戰在新聞采寫第一線。
出色完成對震驚世界的深圳“8·5”大爆炸突發性事件系列報導。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倉庫大爆炸,傷800多人,死15人,15萬人疏散。王楚頂著有害氣體,深入搶險現場採訪十多天,發出十餘篇稿件,《深圳大爆炸留下的慘痛教訓》報導,為中央調查組提供了分析依據,特別對個別領導“把喪事當作喜事辦”,更是清醒劑。新華社全文轉發,海內外幾十家報紙轉載。人民日報編委會向他發出慰問電。該系列報導被評為報社好新聞一等獎。
冒險揭露司法腐敗。冒著危險采寫《港商王文洪被騙案遲遲無法開庭》內參(94.7.25)、《泰商吳賢成詐欺我上億巨款逍遙法外》內參(95.1),揭露廣東高級人民法院主要領導貪贓枉法,有法不依事實,呼籲加強法制建設要從法官做起。中央領導兩次批示,中紀委派人前往查處,該法院主要領導被追究刑事責任。
抗非典,不唯上,只唯實。2003年初,非典襲擊廣州。王楚任華南分社副總編輯,組織指揮廣東抗非典內參30餘篇,包括《鐘南山談非典病毒》、《廣東採取‘四不’應對非典》等。當國家疾病防控機構宣布非典型肺炎元兇是衣原體,廣東專家認定非典型肺炎元兇是病毒,對來自實踐的顛覆性判斷,當地媒體果敢進行報導,被上級嚴厲批評。王楚同志不唯上,只唯實,即刻組織採訪,將廣東專家拿出的“病死率最低”數據向黨中央反映,該內參對指導全國抗非典決策起到積極作用。當時,王楚身體不適,仍深入到號稱有“毒王”傳染的醫院採訪,《為抗擊非典探路》通訊(03.5.11)報導了罕見疫病不期而至,90名醫務人員不幸染病,該醫院團隊仍堅持戰鬥的英雄事跡。在總社指揮下,分社同志整理《一個護士長日記》(03年獲中國新聞特別獎),對全國抗擊非典起到較好的鼓舞作用,李長春同志說,他是含著熱淚看完這篇報導的。
王楚新聞從業35年,堅信“腳板底下出新聞”,冒風雨,進村寨;頂烈日,走海島;走街穿巷,出入工廠;與打工仔小商販交朋友,與基層鄉鎮幹部拉家常;思考不斷,筆耕不止,對社會充滿責任感,對新聞事業充滿激情,緊緊把握中國改革發展大趨勢,勇於創新,不隨波逐流,匡扶正義,疾惡如仇,是中央黨報常駐地方記者的佼佼者。

代表作品

《有膽略的決定---武漢三鎮大門是怎樣敞開的》
推薦理由(采寫簡況、作品評價、社會效果、獲獎情況)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把我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到城市,城市綜合經濟改革決定勝負的戰場是大城市和大企業。黨中央提出“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方針。武漢市在敞開三鎮大門問題上,有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全國一些大城市不願意敞開城市大門,對本地落後企業產品仍實行保護政策。但是,武漢市委書記王群、市長吳官正在執行黨中央方針上,有驚人的膽識,有切實的謀略。開放搞活,不是讓自己企業垮台,而是要它在競爭中革新成長。記者深入到機關、企業、市場,走訪城市、探訪專家,抓住推進大門敞開這個武漢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形成“開放與自守”的主題。
通訊內容是通過重大題材,反映決策者的膽識和謀略,文章高屋建瓴,縱論三鎮,一掃官話、套話、空話、大話,努力用民眾的語言和個性化的語言,寫思想,寫矛盾,寫衝突,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避免經濟報導見物不見人,通訊耐看,讀來感到生動、形象,文章結構採取大張大合,文章氣勢撲面。
報導發表後,產生了強烈反響。各大城市決策者紛紛到武漢市取經,一時間,各大城市紛紛效仿,敞開山門,對外開放,“對外商來華投資提供優惠條件”,有力的推動了全國各大城市綜合經濟體制改革,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稿件被評為全國好新聞作品特等獎。
人民日報1985.05.11 第1 版 作者:王楚
有膽略的決定
——武漢三鎮大門是怎樣敞開的
本報記者 王楚
武漢三鎮——這個“自守”了三十多年的城堡,終於敞開了大門。中央領導稱讚:“這是一個有膽略的決定。”
把城門打開,讓外地商品衝擊自己的市場,讓自己的企業在市場上參加競爭,經風雨、見世面。制定這一決策,對“重鎮歷來講守”的江城來說,的確是要有膽略的。
市委第一書記王群,五十九歲,打仗出身;市長吳官正,四十六歲,學自動化專業的。就是這二位和他們領導的新班子憑著他們的魄力和膽略,使這個城市改革方案、決策,順利得到實施。
(一)
去年5月,武漢市被批准為省會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對此,王群吳官正心裡既喜又憂。喜的是,“從此放開了手腳”;憂的是,“下步從何入手”。他們考慮的是,決不能辜負中央對武漢的厚望。
偌大的武漢三鎮,日趨“加固的城堡”,使貨不能暢其流,路不能暢其通,經濟效益差。但是,一提起工業,一些同志總是津津樂道,在全國四十四個工業門類中,武漢已有了四十個;在一百五十六個工業細類中,武漢已占一百四十五個。可報表上清清楚楚寫著:1983年,全市工業固定資產給國家提供的利稅,竟為全國平均數的45%。
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而現狀是,“鐵路吃不了,航運吃不飽”。人、物要么進不來,進來了又難以出去。吸引力、輻射力日益縮小。昔日唇齒相依的九省,如今逐漸與武漢脫鉤,紛紛自找夥伴。有識之士曾多次上書,大聲疾呼:如此下去,“九省通衢”將會落個“東西南北空”。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種褒貶都含的俗語,也成了一些人炫耀的資本。全國第二次質量評比,一兩重的“棉花糖”,被推上了銀牌的高座,一掃武漢在金銀牌榜上無名的愁容,於是,“么樣shā@①,湖北佬還是厲害喲”,讚譽之聲不絕於耳。殊不知,兩把重的“棉花糖”怎能與大武漢共上天平稱呢?!
王群吳官正坐不住了。吳官正想到了自己的“智囊團”、“思想庫”。
武漢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是一個高水平的“智囊團”,三十二名委員和八個專業諮詢組的八十六名成員,幾乎囊括了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各個門類。其中不少是享有盛名的經濟專家。其下,則是由大學、科研、學會、民主黨派等七路大軍共二百六十二家諮詢單位形成的智囊網路。就是這個“智囊團”,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學依據。
把武漢建設成一個網路型、高效益、多功能的中心城市,必須走開放之路,這是各家的共同見地。“智囊”集團軍提供的大量科學論據和分析,使吳官正板上有眼了。
6月,市長吳官正舉行新聞發布會,真誠地向國內外宣布: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一律歡迎來武漢做生意;提供二十四萬平方米的場地,供國內外客商開發、投資、做生意。
(二)
“槍一響就不怕了。”市委第一書記王群說:“怕就怕在戰鬥未打響那一陣。”
的確,讓三鎮大門洞開,決策者有了勇氣,還有一個怎么讓全市各界通力合作去迎接挑戰的問題。
廣州市要求來武漢展銷他們的經紡產品時,有關部門就向市委領導表態:“堅決反對”。理由是,武漢市輕紡產品競爭不過廣州。明知本地產品缺乏競爭能力,還讓外地產品打進武漢市場,搶走本地生意,萬一自己的企業被淘汰,成千上萬人的工資、獎金,豈不……,有的幹部竭力給決策者吹風:“保護措施這個傳統不能丟。”
武漢腳踏車二廠採取跨地區,擇優選取外地零部件,以提高產品競爭能力。武漢腳踏車零件一廠就向系統內十多個單位散發傳單,聲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並發出最後通牒,將本廠內與二廠有親屬關係的職工,全部辭退,讓他們去向二廠要工作。
真是水不急,魚不跳。城門還未打開,城裡已是風雨滿巷。
“敞開三鎮大門,豈不是引狼入室?”
“從來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問他們吃的還是不是武漢的糧,為何胳膊往外拐。”
“讓外商來漢辦廠、設店,豈不是拱手把武漢交給了洋人。辱國之舉,辱國之舉!”有的人還真的動了感情。(⑴⑵)
王群、吳官正心裡很清楚,要使武漢騰飛,必須走敞開三鎮之路,“引客人室”,是為了“放虎出城”。實行保護落後的措施,只能使本市產品永遠落後。何況,落後產品,過了今天,過不了明天。武漢是華中的武漢,是全國的武漢。要站在北京看武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企業在家門口競爭,萬一真垮了怎么辦?”有人直接質問市領導。
“垮了活該”。王群和吳官正口徑一致,回答得乾脆利落。
說是這么說,要是企業真垮了,職工張著嘴,市委、市政府還能不管飯?王群多次給企業領導做工作,鼓勵他們在競爭中振興:“看淮了的事,該拿出勇氣衝鋒了。”
市政府作出決定,歡迎廣州來漢展銷,並要求熱情接待;聘請聯邦德國專家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支持武漢腳踏車二廠從二十六個省市的二百七十七家企業中,擇優選取外地零部件,使“黃鶴牌”腳踏車由B級車上升到A級車。
(三)
武漢三鎮敞開城門,萬商雲集,千帆進江,百貨競流,各業爭雄。真是放開一步天地寬。截止今年4月30日,外省市在漢辦廠辦店四百六十多家,外地、本地合資、本地獨資興辦的廠店一萬一千五百多家,十一個月來,平均每天有三十六家廠店開業。省外進武漢和經過武漢輸往各地的日用消費品品種超過五萬三千個,金額占武漢市總成交額的40%以上;同時,武漢市地方輕工產品一萬多種,也源源不斷流向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
長期被無形繩索緊緊捆縛的武漢,一旦放開了“手腳”,大有不知所措之感。昔日封閉的城堡,變成眼花繚亂的大千世界。一些企業象鴨子走旱路,東張西望,但很快找到了水域和泉源。市場開放,打開了武漢本地企業狹隘的眼界,企業紛紛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開發經營型轉化。武漢手錶一度因外地手錶湧進而被困,庫存達十五萬隻。全廠從廠長到工人,精誠團結,深入本省農村和大西南,建立了五百多個銷售點。同時,根據市場需要,研製出新式坤表和“武當”表,又奪回了市場。
面對激烈的競爭,除個別工廠被擠垮以外,有轉向、有合併,更多的是跌倒了又就地爬起來,在競爭中提高了應變能力,為生存需要,走上了專業化協作的聯合道路。去年以來,全市工交系統就有一千五百六十五個企業,與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有關單位,組建了各種經濟聯合體和協作網二百五十三個。
* * *
武漢市改革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市委、市政府把權力同智力有機結合起來,以智力為依靠,實行科學決策,發揮“外腦”、“群腦”、“智囊”的作用,他們這種魄力和膽略的產生,不是令人十分可信和深思的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