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天文館館長)

王曉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天文館館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曉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天文館館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天文學會“黃授書“獎獲得者,獲得獲第三屆“科學探索獎”。

王曉鋒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學的研究。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教學工作,榮譽表彰,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93年-1997年,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本科
1997年-2002年,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李宗偉)
2002年8月-2004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博士後
2004年12月-2006年7月,清華大學物理系
2006年7月-2009年7月,UC Berkeley 大學天文系博士後
2009年8月-2010年6月,Texas A&M 訪問學者
2010年-2013年12月,清華大學物理系Tenure-Track 副教授
2013年12月-今,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曉鋒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建立了Ia型超新星(源於白矮星熱核爆炸)新的光譜學分類方法,為證認和研究Ia超新星的觀測多樣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發現了Ia型超新星爆發的光譜差異同其前身星環境存在密切相關,得到了其爆發前身星可能存在兩類的觀測證據(該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2013年Science上),為最終解決Ia超新星前身星疑難問題提供了關鍵線索;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紫外觀測數據研究了Ia超新星的紫外輻射性質,發現了光學性質類似的Ia超新星在紫外波段存在較大差異,並首次發現了Ia超新星的紫外超現象;結合地面光學紅外以及哈勃望遠鏡的聯合觀測得到Ia型超新星的紫外以及紅外輻射熱輻射的比例,為限制超新星爆發模型提供了很好的觀測限制;認證了一類核心塌縮超新星SN IIP的前身星起源於8-20 M⊙的紅超巨星,驗證了恆星演化的理論;提出了Ia超新星光度定標的新的經驗參數,即光極大後12天的B-V顏色,基於該方法得到了河外星系消光不同於銀河系的證據;組織利用國內的小望遠鏡開展了大視場超新星巡天項目,在一年的時間內發現了超過50顆新爆發的超新星以及大量其它變源如新星及活動星系核等。
  • 研究方向
王曉鋒課題組主要開展宇宙瞬變天體的探測、後續光譜和測光觀測、爆發物理以及宇宙學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具體研究方向包括:超新星爆發物理和前身星;大視場巡天及時域天文學; 超新星宇宙學等。
  • 研究進展
2022年9月,王曉鋒教授團隊利用清華大學-馬化騰巡天望遠鏡,在距離地球約8800光年處發現一顆亮度約為太陽110倍、溫度為太陽6倍的奇特藍色大振幅脈動變星(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s, 簡稱BLAP)。對該源的詳盡觀測分析發現其是一顆剛處於氦殼層點火階段的0.7倍太陽質量的熱亞矮星(氫殼層被剝離後形成的較緻密的高溫恆星),解釋了其產生的強烈脈動及探測到的周期變化。這一發現為系統解釋BLAP的物理成因提供了關鍵線索,對進一步完善恆星的脈動和演化理論以及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重要意義。
  • 合作單位
王曉鋒課題組目前與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以及新疆天文台等台站合作開展基於國內觀測設備的大視場時域天文巡天觀測,發現新爆發超新星170多顆,數百顆新的變星和大量活動星系核等。

教學工作

研究生課程:恆星物理(2011秋, 2012秋, 2013秋, 2014秋)、天體物理前沿專題研討(2015秋)
本科生課程:天體物理概論(2012春,2013春,2014春,2015春,2016春)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名稱
2013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14年
中國天文十大科技進展
2015年
中國天文學會“黃授書“獎獲得者
2017年
科技部科技創新領先人才
2021年
獲得獲第三屆“科學探索獎”
資料來源:

社會任職

2015年起,任中國天文學會恆星專業委員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