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12年5月,民國政府教育部設立中央觀象台,接收清政府欽天監外署(泡子河觀象台)作為台址;同年民國政府接管清政府所屬的軍諮府改組為參謀本部。對軍諮府所屬創設不久的陸軍測量總局和陸軍測量學堂(後改稱學校)充實人員、設備,在三角科中培養一批實用天文人才。
1915年,中央觀象台天文工作者籌組天文學會,先以中國天文學會名義出版《觀象叢報》,希望能擴大學術影響,引起重視,從讀者中發現、培養和吸收會員。
1922年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會正式成立,在北京中央觀象台召開成立大會。
1923年,中國天文學會接受捐助,設立“隱名獎金”,獎勵天文科普作品。
1925年,中國天文學會接受已故名譽會員柯鴻年捐助,設立“淡園獎金”,資助出席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旅差費用和獎勵研究中國古代天文著作的獎金。
1927年秋,中國天文學會在南京設立通訊處。不久,秘書處也遷往南京。
1932年會所遷至南京,掛靠在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的前身)。
1935年中國天文學會加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簡稱
IAU),成為其團體會員單位,並擁有296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
2002年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80周年紀念大會在南京隆重舉行。
組織體系
機構設定
學會的最高權利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決定學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
(四)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五)制定和修改會費標準;
(六)決定終止事宜和其他重大事宜。
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領導學會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或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
(三)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情況;
(五)決定辦事機構、工作委員會(協助理事會開展學會工作)、專業委員會(負責開展專業學術活動)等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設立、註銷和更名;
(六)決定會員的吸收和除名;
(七)決定名譽職務、顧問的人選及設立;
(八)決定副秘書長、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九)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十)制定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並監督其執行;
(十一)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中國天文學會下設6個工作委員會、1個工作組(基金)和11個
專業委員會。
工作委員會:組織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名詞審定工作委員會、圖書信息出版工作委員會
工作組(基金):基金工作組
專業委員會:天體測量專業委員會、時間與頻率專業委員會、太陽與日球專業委員會、行星專業委員會、恆星專業委員會、星系與宇宙學專業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射電天文專業委員會、空間天文和高能天體物理專業委員會、天體力學與衛星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與14個省市天文學會和2個天文小組建立業務指導關係。
天文小組:河南天文小組、長春天文小組
| 上海天文學會 |
江蘇天文學會 | 安徽天文學會 |
陝西天文學會 | 雲南天文學會 |
湖北天文學會 | 福建天文學會 |
河南天文學會 | 天津天文學會 |
| 黑龍江天文學會 |
浙江天文學會 | 江西天文學會 |
資料來源: |
組織成員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中國天文學會有團體會員單位23個,會員2000餘人,他們主要是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
| |
| |
| |
| |
|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 |
| 中國科技大學天文系 |
中國科學院觀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天體物理中心 |
| |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 | 南京師範大學物科院 |
| |
| 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科學院 |
大連艦艇學院航海系 | |
資料來源: |
業務資產
(一)開展中國國內外天文學科的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促進國際民間科技合作和交流;
(二)普及天文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天文科普活動;
(三)編輯出版天文書刊;
(四)對中國天文學科進行發展戰略研討和決策諮詢,接受委託承擔有關科技項目的論證和評估以及天文科技文獻和標準的編審;
(五)舉薦人才,經政府部門批准,表彰和獎勵在各項業務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天文工作者;
(六)推動天文教育,開展對會員和天文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七)反映會員和天文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會員和天文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八)組織會員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對國家科學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國家事務,提出科技建議,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九)舉辦為會員服務的其它活動。
學會經費來源:(一)中國科協的撥款和政府資助;(二)捐贈;(三)在核准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四)會費;(五)基金;(六)利息;(七)其他合法收入。
建設成就
學術交流
中國國內活動
中國虛擬天文台與天文信息學學術年會是一個民眾自發的 技術研討會,就VO技術、天文信息學的 發展、資源建設、教育科普等廣泛的話題展開自由研討。截至2015年底,年會已經成功舉辦15屆。
“張衡學術研討會”是中國天文學會主辦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會議重點討論恆星演化、銀河繫結構、緻密天體以及時域天文學等科學議題,促進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
國際活動
“亞太合作天體物理國際系列研討會”旨在促進太平洋/亞洲科學界與世界各地的年輕學者(博士畢業後0-6年內)之間的合作,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交流思想的論壇,對當前和未來的天體物理研究項目交換想法。該系列專題會議每2-3年舉行一次,截至2018年3月,已成功舉辦過兩次。
學術刊物
《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發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高水平原創性的研究成果;2001-2004被SCIE收錄,2005年開始被SCI光碟版收錄;其它收錄資料庫還有: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 CSTP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文摘AAA、NASA天體物理數據系統ADS。
《
天文學報》發表中國現代天文學各分支學科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989年起,該刊被英國科學文摘(SA)和蘇聯文摘雜誌系統收錄。
《
天文學進展》主要刊登反映中國國內外天文學各分支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評述性文章;也發表學科前沿介紹、科研簡訊、專題講座和學術活動報導等稿件及少量優秀科研論文;該刊先後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JCR)、萬方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
人才培養
科技獎項
為紀念
張鈺哲先生,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鼓勵並表彰在天文學研究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特設立張鈺哲獎。
為紀念
黃授書先生,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鼓勵並表彰在天文學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輕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特設立黃授書獎。
科普活動
中國星空大會是由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
北京天文館和《天文愛好者》雜誌社共同主辦的全國性的業餘天文盛會,從2005年開始中國星空大會每年一屆。
星空大會期間,中國各地、各行業中的天文科普和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國內外天文愛好者將共聚一堂,交流天文活動心得,共同促進中國天文科普事業的進步。大會將特邀專家作報告、進行講座交流、器材製作研討、觀測攝影、參觀天文台等活動。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會徽由金黃色圓形背景、代表學會英文名縮寫組成。
精神宗旨
發展和繁榮中國的天文事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
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貫徹民主辦會精神,充分發揚民主,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
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積極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團結廣大天文工作者和有關的科學技術工作者,促進天文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為加速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現任領導
名譽理事長:王綬琯、葉叔華、曲欽岳
顧問:崔向群
理事長:武向平
副理事長:劉曉為、沈志強、鄭曉年、戴子高
秘書長:楊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