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Nanjing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Optics & Technology,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AS)於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術鏡面實驗室組建而成,1998年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及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來,為中國天文觀測研製了眾多門類齊全的天文儀器,包括恆星物理觀測儀器,太陽物理觀測儀器,人造衛星觀測儀器,天體測量觀測儀器,射電天文觀測儀器,空間(含球載)天文觀測儀器等。
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有兩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20多人。南京天光所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兩個一級學科和三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博士培養點,以及兩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培養點,且是江蘇省先進光學製造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還是中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和天文技術研究發展的重要基地。有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20多名。在學的研究生共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外文名:Nanjing Institute of Astronomical Optics & Technology,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AS
- 成立時間:2001年4月25日
- 研究所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板倉街188號
- 簡稱:南京天光所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1998)
- 院士:3人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3個
- 碩士點: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3個
- 現任所長:朱永田
歷史沿革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科研部門
設備設施
合作交流
科研成就
獲獎名稱 | 獲獎類別 |
---|---|
高精度大口徑非圓形超薄鏡面研製技術 | 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近地天體望遠鏡系統工程 | 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2005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磨製技術 | 2004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 | 1999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 | 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 | 1998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超新星巡天系統 | 1997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
2.16米光學望遠鏡 | 199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多通道太陽望遠鏡 | 1995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薄鏡面主動光學實驗系統 | 1994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中國光學信息系統 | 1993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
天文望遠鏡光學的研究 | 1991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長露光照和天頂筒的研製及其套用 | 199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
太陽精細結構望遠鏡 | 1990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註:獎項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
專利名稱 | 專利類別 | 申請號 | 專利授權日期 | 發明人 |
---|---|---|---|---|
天文望遠鏡主動光學主動支撐的電控系統 | 發明 | 200410014396.1 | 2006-4-19 | 張振超、崔向群、王佑、李國平、畢汪虹、馬禮勝 |
採用主動壓力拋光碟磨製非球面光學鏡面的方法 | 發明 | 200310112784.9 | 2005-7-20 | 楊世海 |
一種主動壓力拋光光學磨鏡設備的壓力控制器 | 發明 | 200310112760.3 | 2005-3-9 | 汪達興、王磊 |
大型天文望遠鏡鏡面位移控制系統 | 發明 | 01113668.5 | 2004-2-25 | 張振超 |
一種測量工件平行度的裝置 | 實用新型 | 03219409.9 | 2004-1-17 | 倪厚坤 |
一種天文望遠鏡鏡室的定位和裝調機構 | 實用新型 | 01272828.4 | 2004-1-17 | 陳海元 |
遠離物體微位移測量裝置 | 實用新型 | 01244750.1 | 2003-11-26 | 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
大型天文望遠鏡中力促動器的電控系統 | 發明 | 01113669.3 | 2002-10-9 | 張振超 |
遠離物體微位移測量裝置 | 實用新型 | 01244750.1 | 2002-10-9 | 胡企千、王永、周尊源 |
大型天文望遠鏡鏡面位移控制系統 | 發明 | 01113668.5 | 2002-10-2 | 張振超 |
光學反射鏡的固定調整裝置 | 實用新型 | 240694.2 | 2002-02-20 | 姚正秋、郝偉娜 |
模組姿態控制結構 | 實用新型 | ZL 99228295.0 | 2000-03-03 | 屈元根、陳憶 |
電驅動控制器用高頻磁耦合器 | 實用新型 | ZL 98251132.9 | 1999-11-13 | 汪達興 |
一種強X光源探測器 | 實用新型 | ZL 98227402.5 | 1999-10-02 | 姚正秋、王躍飛 |
天文望遠鏡的光纖焦面裝置 | 實用新型 | ZL 97207385.x | 1998-8-15 | 胡寧生、胡之君 |
一種氣壓式力促動器 | 實用新型 | ZL 97236305.x | 1998-12-04 | 姚正秋、崔向群、王躍飛 |
蠕進式自行進巷道掘進機 | 實用新型 | ZL 97236540.0 | 1998-10-17 | 郭偉遠 |
天文望遠鏡的焦面目標識別測量裝置 | 實用新型 | ZL 97207384.1 | 1998-08-15 | 胡寧生、胡之君 |
註:專利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教學建設
文化傳統
所徽
二、造型的意義:
(1)標誌以簡潔流暢的線條,象徵性勾畫出地平線與宇宙星空,將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英文簡稱“NIAOT”中的字母“A”字,抽象演變成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的外形,完美表達了我所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地的鮮明特徵,展示了我所在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領域無限廣闊的前景。
(2)標誌色彩採用蔚藍色,符合天文研究對象——宇宙天體的本色,也象徵科學研究需要激情迸發的創造與冷靜求實的精神相統一。
(3)整個造型簡潔,構成獨特,形式嚴謹而優美,現代感強、易記、易宣、易識別,視覺衝擊力強。
三、精神內涵:
(1)標誌寓意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從事天文光學高精尖技術的研究,立足祖國大地,探索浩瀚宇宙,遙測燦爛星空,志在造福人類,充分展示科研人員求實、求精、求高、創國際一流的事業心。
(2)LAMOST的造型,既展示了天文高新技術領域,又展示了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勇於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天文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的科研開拓先鋒形象。
(3)面向宇宙太空的開放形圖案,寓意科研人員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體現科研人員敢上九天攬月的創新精神,展現科研人員探索宇宙空間奧秘的無限創造力。
科普活動
機構領導
歷任領導
2001--2006 | 常務副所長(法人代表) | 栗效東 | 2001.4---2004.1 |
黨總支書記 | 2001.4---2006.6 | ||
副所長 | 朱永田 | 2001.4---2006.1 | |
所長(法人代表) | 2004.1---2006.1 | ||
2006--2010 | 所長(法人代表) | 崔向群 | 2006.1---2010.3 |
黨委書記 | 張麗萍 | 2006.6---2010.3 | |
常務副所長 | 栗效東 | 2006.1---2010.3 | |
副所長 | 朱永田 | 2006.1---2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