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觀測和理論研究表明,南極冰穹A/C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在某些方面可與空間相媲美,將為天文觀測提供一個絕佳的視窗,為研究諸如太陽系起源,早期宇宙和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等重大問題提供一個新機遇,勢必將引發現代天文學的一場革命。
法國/義大利最早於1975年在冰穹C建站,並逐漸開始一系列的科研工作。到2004年9月,澳大利亞天文選址小組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南極冰穹C選址工作的研究結果,認為南極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將光學望遠鏡安放在南極將比安放在地球上的其它地方效率至少提高4倍,引起了國際天文界對南極高原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早在20年前,我國天文學家就開始準備在南極展開天文觀測工作。我們曾經準備同美國共同實施觀測計畫,並且還為此專門研製成功過一台適合南極特殊天氣條件的地平式40厘米望遠鏡。該計畫曾經獲得過國家基金會的專項支持。遺憾的是,由於某些原因,該計畫沒有完成。
2005年1月,我國南極內陸科考隊在李院生隊長的帶領下在世界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隨後我國政府決定於十一五在冰穹A建科考站,這更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南極天文熱潮,同時也為我國天文界與國際天文界合作開展南極天文觀測研究開創了極好的機遇和條件,使我國在南極建設天文台成為可能。在南極設定天文觀測儀器設備,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國天文觀測的水平,而且在目前的國際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國家戰略意義。隨後兩年間,中國天文學家多次召開國內、國際南極天文學會議,開始了我國南極天文學的研究與國際合作。同時與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極地研究中心接洽,正式加入2007?2009年度南極科考和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畫──熊貓計畫。
為進一步整合我國在南極天文上的研究隊伍,推動南極天文觀測工作的開展,2006年12月25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宣告成立。該中心是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國家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發起和共建的研究機構。之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中科院雲南天文台等單位陸續加盟。南極天文中心成為保障我國南極天文領域的權益,推進我國南極天文學研究和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平台。2010年8月,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正式批覆南極天文中心(籌)為院非法人研究單元,使之成為推動我國南極天文大科學工程的核心組織力量。
歷史沿革
2005年-2007年
2005年01月,李院生帶隊的中國南極內陸考察隊成功登上冰穹A, 這是人類首次問鼎南極高原之巔。
2005年05月,冰穹A大視場天文學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崔向群、王力帆和LAMOST工程指揮部組織;冰穹A大視場天文學工作會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繼續進行,會議由嚴俊、崔向群和王力帆組織。
2005年11月,南極高原大視場天文學國際會議在義大利帕多瓦召開,會議由王力帆和Enrico Cappellaro 組織。
2006年05月,嚴俊、崔向群、王力帆和馮瓏瓏訪問上海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中心,正式開啟天文和極地科學的合作對話。
2006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極地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正式簽署冰穹A天文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
2006年12月,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南京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
2007年01月,PLATO/CSTAR項目啟動,並進入設計和製造階段。
2007年05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資助三台天文儀器的建造,參加冰穹A的天文考察計畫。
2007年07月,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天文聯合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方向性重點研究項目批准支持中國極地年的天文科考計畫。
2007年07月,國際極地年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由極地研究中心組織。
2007年10月,CSTAR/GATTINI/DASLE 運往澳大利亞悉尼。
2007年11月15日,雪龍號自上海出發,開始國際極地年的2007/2008年度的科考任務。
2008年
2008年01月,中國內陸考察隊再次登頂冰穹A,其中包括負責安裝天文儀器的中國天文學家周旭和朱鎮熹研究員,這是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參加南極內陸科考並開展天文科學研究。
2008年01月,CSTAR/PLATO在冰穹A安裝完成,並投入運行。
2008年03月,CSTAR出光,並傳回第一幅自冰穹的天文圖像。
2008年04月,雪龍號順利完成考察任務返回上海;極地科學研究香山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辦;
2008年04月,2007/2008國際極地年及未來極地研究的科學前沿香山科學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國家天文台聯合舉辦。
2008年06月,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年度工作會議及南極天文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臥佛山莊召開。
2008年06月14-15日,中科院基礎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中國天文學會聯合聘任的16人的《天體物理髮展戰略專家委員會》經過研討和表決,一致同意將“中國南極天文台”作為“十二五”優先推薦的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設施項目之一。
2008年10月25日,雪龍號自上海啟航,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開始了國際極地年的2008/2009年度的科考任務。天文學家宮雪非研究員參加了內陸科考隊,並承擔天文觀測設備的維護和安裝任務。
200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基礎局組織論證南極Dome A暗能量探測可行性。
2008年11月,南極Dome A太赫茲天文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Robert Wilson參加了此次會議。
2009年
2009年02月,南極內陸科考隊到達Dome A,我國首個南極內陸科考站——崑崙站2月2日正式開站。
2009年04月,紫金山天文台創新研究群體和國際合作夥伴團隊工作會議“南極Dome A的太赫茲天文前沿”在杭州召開。
2009年06月,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領域戰略研究組編寫的《中國至2050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路線圖》,將“中國南極天文台”排在“天文與空間科學”一節的首位。
2009年06月,由東南大學承擔的南極天文支撐平台研製項目評審會在紫金山天文台召開。
2009年07月15-16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國家天文台召開。
2009年07月19-23日,南極Dome A的宇宙學前沿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蘇州召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George Smoot參加了此次會議。
2009年0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巴西召開,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參加了會展,崔向群研究員在南極專題分會上做邀請報告。
2009年08月08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台在北京簽訂南極天文等全面合作協定框架。
2009年08月28日,南極天文設備智慧型控制平台成功運行超過228天,順利度過整個南極冬季。
2009年09月,紫金山天文台和東南大學在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和Dome A南極天文支撐平台合作研製協定。
2009年10月11日,雪龍號自上海啟航,中國第26次南極科考隊開始了國際極地年的2009/2010年度的科考任務。天文學家商朝暉教授和胡中文研究員參加了內陸科考隊,並承擔天文觀測設備的維護和安裝任務。
2009年10月,美國科學院院士,LSST項目負責人Tyson 訪問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及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主要高校,研討與中國南極天文項目的合作事宜。
2009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宇宙中的恆星形成”創新研究群體和國際合作夥伴團隊2009年秋季工作會議在揚州舉行。
2009年11月,南極崑崙光學紅外巡天望遠鏡KDUST和美國LSST項目科學合作專題研討會在美國Houston召開。
2009年11月,中國南極天文項目與美國LBNL合作納入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框架。
2009年12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批覆將“南極天文中心”納入非法人研究單元支持體系。
2009年12月,中國第26次南極科考隊抵達中山站,商朝暉教授和胡中文研究員隨內陸科考隊啟程奔赴Dome A。
2009年12月,南極1m光學紅外望遠鏡KPT項目科學研討會於10日在國家天文台召開。
2009年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南極冰穹A地區台址測量和天文科學目標研究”可行性論證會在國家天文台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基礎局劉鳴華副局長主持。
2009年12月,KDUST宇宙學研討會16日在北京國家天文台召開。
2009年12月18日,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從中山站出發。
2009年12月24 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成立三周年暨面向未來的中國南極天文台建設座談會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召開。
2010年
2010年01月06日,經過長達20天的艱難跋涉,當地時間1月6日凌晨,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Dome A,併到達位於Dome A西南方向約7公里的中國南極崑崙站。
2010年01月20日,南極崑崙站天文科考傳回了第一幅利用HRCAM拍攝的雲量監測圖像第一幅圖象。
2010年01月26日,在圓滿完成各項既定天文科考任務後,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商朝暉和胡中文隨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撤離崑崙站,返回中山站大本營。
2010年02月10日,經過16天的跋涉,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商朝暉和胡中文隨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返回中山站,
2010年03月01日,2009年十大天文進展評選結果公布,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上報的“南極內陸自動天文觀測站破紀錄全年運行,獲得海量觀測數據”榜上有名。
2010年03月08日,重大交叉“極端環境下天文觀測技術和方法研究”項目交流會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行,基金委數理學部和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的領導和專家們出席了會議。
2010年3月16日,十二五大科學裝置新一輪答辯在北京國宏賓館舉行,紫金山天文台常務副台長楊戟代表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做報告。
2010年03月17日,“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與資源潛力評估實施方案”——大氣空間天文專題工作會議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舉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等相關編寫單位的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
2010年03月22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國家天文台組織召開了“十二五”大科學裝置“南極天文台”推進工作研討會,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中心、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領導參加了會議。
2010年03月22-23 日,隨著執行第二十六次南極考察天文科考任務的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商朝暉(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和胡中文(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先後返回國內,標誌著中國第三次南極天文科考任務圓滿完成。
2010年03月,本月出版的美國《今日物理》上高級編輯Charles Day撰文介紹中國物理的現狀,其主題背景圖片採用了我國天文學家周旭和朱鎮熹在登頂冰穹A並順利安裝天文自動觀測系統後,在“中國之星”小望遠鏡陣之前的留影。文章突出我國在南極天文取得的成就,指出冰穹A擬建的南極天文台項目上,中國將發揮其主導作用。
2010年04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凱旋而歸。第一批先期回國的天文科考隊員商朝暉和胡中文,與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組成單位的領導,一起赴上海迎接雪龍船的歸來,並取回由雪龍船帶回的設備和數據。
2010年04月13-15日,以“南極冰穹A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為主題的371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多個科研機構、大學以及部分海外華人學者參加這次會議。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嚴俊研究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楊戟研究員、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楊惠根研究員、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研究員、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力帆等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2010年04月14日,基金委2010 年度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計畫立項工作會議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召開,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就重大交叉項目“ 極端環境下天文觀測技術和方法研究”進行了答辯。
2010年04月15日,《科技日報》發表題為“把天文台建到南極最高點香山會議:南極天文研究將為我國天文學發展提供獨特機遇”的文章。
2010年05月02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領導赴東南大學檢查南極天文科考智慧型平台進展情況;同一天,中國南極天文中心領導赴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考察了南極施密特望遠鏡陣(AST3)1號鏡的進展情況。
2010年06月03日,“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及資源潛力評估”專項實施方案評估會議在職工之家召開,國家天文台嚴俊台長代表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參加會議。
2010年06月18日,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科考匯報會暨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科考協調會在北京郵電會議中心舉行。
2010年06月21 日下午,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台高原實驗啟運儀式在東南大學舉行。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副校長沈炯、紫金山天文台常務副台長楊戟,以及雙方單位的相關部門、項目組成員和特邀專家出席了啟運儀式。
2010年06月25日,紫金山天文台與東南大學聯合研製的“南極冰穹A天文科考支撐平台”從南京啟運,赴西藏羊八井(海拔4300米)進行高原測試。
2010年06月27日-07月02日,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院士、袁祥岩副研究員參加了在美國聖地亞哥舉行的SPIE天文望遠鏡和儀器會議,袁祥岩博士以“南極Schmidt望遠鏡進展”為主題報告了AST3的研製情況,會議期間,還和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合作者進行了工作會晤。
2010年07月01日,南極科考智慧型支撐平台抵運西藏羊八井,高原平台測試正式開始。平台研製東南大學項目組和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將對平台的軟、硬體進行系統的綜合測試。
2010年07月15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確定了第27次南極科考內陸考察崑崙站隊的天文隊員候選名單。
2010年08月02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員、副主任崔向群院士和國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的部分專家出席了在上海世博澳大利亞館舉行的中澳天文學家圓桌會議,旨在促進和發展雙邊研究機構間長期穩定合作關係。
2010年8月10日,《科學時報》 (2010-8-10 A2 要聞)發表題為“南極巡天為我國天文學提供機遇”的文章。
2010年08月11-24日,第27次南極科考內陸考察崑崙站隊的天文項目候選隊員在西藏進行了高原適應性訓練,順利通過隊員預選。
2010年08月05日,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詹文龍一行視察高能所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參觀了正在接受高原測試的南極冰穹A天文科考智慧型平台,詢問了平台測試進展情況並聽取了項目組人員的匯報。國家海洋局極地辦科技處長王勇、極地中心陳言峰也專程赴藏考察了平台並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2010年08月17日, 中國南極天文中心2010年工作年會在西安順利召開。南極天文中心成員,以及國際合作夥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2010年08月18-21日,“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Antarctica)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成功舉行。會議由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主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和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等贊助。
2010年09月20-21日,AST3軟體工作會議在國家天文台舉行,來自國家天文台、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美國等單位的相關人員參與了此次會議。
2010年09月24-28日,2010年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上海成功舉行,商朝暉、朱鎮熹等參加此次會議,並在“大氣與近地空間物理及天文”分會上做邀請報告。
2010年10月,完成高原測試的平台於8日運抵南京。
2010年10月08日,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南京天光所舉行會議,向科考隊員(包括備選)介紹2010年的科考任務和現場儀器、操作等情況,2010年各個科考任務的負責人、部分以前參加過科考任務的隊員以及2010年的科考隊員(含備選)參加了此次會議。
2010年10月12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在北京舉行第27次南極科考內陸考察協調會,商朝暉代表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參會。
2010年10月20 日,由南京大學、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共同組織的“冰封的資產:南極高原天文學”(Frozen Asset:Astronomy from the High Antarctic Plateau)聯合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
2010年10月29日,南極冰穹A天文科考支撐平台從南京啟運。在南京召開的啟運儀式上,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副校長沈炯,紫金山天文台黨委書記魯春林,以及支撐平台項目組成員等參加了儀式並致辭。
2010年11月03日,由國家天文台南極天文項目組研製的新一代SHABAR工控機在經過一系列測試後,由專人運送到上海,將隨第27次隊內陸隊奔赴Dome A,替換圓滿完成使命的舊SHABAR工控機。
2010年11月09日,AST3軟體工作組在國家天文台召開會議,分管各個部分的成員分別匯報了各自的進展,並討論了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2010年11月11日,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從深圳鹽田港出發,前往南極執行第27次科學考察任務。紫金山天文台和東南大學聯合研製的南極冰穹A天文科考支撐平台隨船出發。
2010年11月25-27日,南極天文項目組成員參加了2010年中國虛擬天文台年會,並在會上與國內虛擬天文台方面的專家進行了交流,探討將來通過中國虛擬天文台發布南極海量天文數據等合作事宜。
2010年12月05日,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
2010年12月11日, 7輛雪地車緩緩駛進內陸考察集結出發基地,至此,第27次南極考察內陸考察隊的裝備物資全部集結完畢,提前完成了第27次南極考察內陸隊的物資卸貨任務。
2010年12月17日,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內陸科考隊17日出發,開始內陸科考。
2010年12月29日,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內陸科考隊29日晚7點到達Dome A。
2011年
2011年01月07日,南極冰穹A科考支撐平台傳回第一組監控照片。
2011年01月08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導“國產首座天文科考智慧型平台在南極崑崙站成功運行”。
2011年01月08日,南極天文研究室籌建及 “十二五”計畫交流會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應極地中心楊惠根主任邀請,國家天文台嚴俊台長、上海天文台洪曉瑜台長、紫金山天文台楊戟常務副台長、南極天文中心王力帆主任等有關專家出席會議。會議圍繞極地“十二五”規劃、南極天文“十二五”計畫和極地中心天文室籌建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2011年01月16日,在圓滿完成各項既定天文科考任務後,魏海坤和溫海焜隨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撤離崑崙站,返回中山站大本營。
2011年01月17日,中國科學院詹文龍副院長一行到紫金山天文台調研,並參觀了南極天文中心運行控制室。
2011年01月19日,北京日報、新浪網、鳳凰網、新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導題為《南極天文科考支撐平台建上冰穹A》的新聞,較為詳細的介紹南極天文科考支撐平台和南極天文。
2011年01月21日,紫金山天文台常務副台長楊戟在迎春聯歡會上介紹南極天文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1年01月31日,在南極腹地風餐露宿46天后,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魏海坤和溫海焜隨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崑崙站隊返回到中山站。
2011年02月26日,南極天文中心科研人員魏海坤和溫海焜隨第27次南極考察隊離開中山站啟程回國。
2011年03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極天文中心組織的首台AST3(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望遠鏡研製的外部審查會在南京天光所召開。
2011年03月16日,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分別與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國家天文台簽署合作協定。
2011年04月01日,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1日凱旋抵滬。
2011年04月08日,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總結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徐紹史出席作重要講話,並宣布第四次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結束。
2011年04月11-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宇宙中的恆星形成” 2011年春季會議在江蘇無錫召開。
2011年05月08-11日,南極天文科考智慧型支撐平台研討會在浙江遂昌召開。
2011年05月16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吳軍副主任、科技處金波副處長來南京調研南極科考支撐平台的研製、運行情況。
2011年05月16日,“南極973項目專家匯報研討會”在國家天文台舉行,來自基金委、天光所、高能所、研究生院、清華大學和北師大的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2011年05月28-29日,南極KDUST光學紅外望遠鏡天文科學儀器與保障研討會在合肥召開。會議集中討論了與南極冰穹A相關的科學機遇與技術挑戰,並主要針對KDUST,研討可以在冰穹A開展的各項重大科學內容,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科學儀器的研製。
2011年06月08日,與美國STA公司合作研發的AST3大尺度(10K×10K)CCD相機安全抵達國家天文台,並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測試當中。AST3 CCD相機在國家天文台進行一系列測試後,將運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與望遠鏡聯調和性能綜合測試。
2011年06月09日,“南極AST3巡天控制和數據系統方案評估會”在國家天文台A508會議室舉行。評估會議由周旭研究員主持,來自基金委、國家天文台、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院計算機網路中心的十名專家參加了本次評估會議。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的領導及與項目有關人員列席了本次會議。
2011年06月21日,國家海洋局在京組織召開極地考察工作會議。這是我國組織開展極地考察以來召開的首次極地工作會議。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紫金山天文台常務副台長楊戟,南極中心常務副主任馮瓏瓏,副主任商朝暉應邀參加會議。
2011年06月21日,極地考察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紫金山天文台常務副台長楊戟,南極中心常務副主任馮瓏瓏,副主任商朝暉應邀參加會議。
2011年06月29日至07月01日 ,“Kick-off meeting of SCAR AAA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來自澳大利亞、美國、法國 、日本、中國等國家的50多位南極天文方面的專家出席,中國南極天文王力帆、馮瓏瓏、商朝暉、陶嘉琳、宮雪非、袁祥岩、劉強、朱鎮熹、王曉峰、胡毅等參加。
2011年07月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十二五”期間第一批13個重大項目指南。“極端台址環境下的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方法研究”重大項目位列其中。
2011年07月15-16日,國家海洋局標準計量中心組織的極地環境綜合考察與資源潛力評估技術規程及標準框架研討會在天津召開。國家海洋局標準計量中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及中國相關極地考察研究單位的50多位領導、專家參加研討會。南極中心常務副主任馮瓏瓏研究員和國家天文台劉強博士應邀參加會議。
2011年07月19日,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陶嘉琳教授和法國NICE大學Lyu ABE博士訪問了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他們參觀了多個關鍵技術實驗室,特別是南極低溫實驗室與首台南極巡天望遠鏡AST的研製現場。
2011年08月07日至08月13日,南極天文觀測講習班:光學測光在國家天文台舉辦。
2011年08月01日至08月02日,極地科學考察技術規程編寫人員培訓班在天津舉辦。南極天文中心常務副主任馮瓏瓏研究員和劉強博士參加培訓班學習。
2011年08月15日,中國南極崑崙站科考隊在拉薩市啟動了為期9天的選拔訓練。預選隊員們將在"世界第三極"西藏為即將到來的南極夏季科考做準備。
2011年08月22日,南極冰穹A智慧型支撐平台工作會議在東南大學李文正樓會議室舉行。
2011年08月29日,即將跟隨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奔赴南極內陸崑崙站執行天文科學觀測的第一台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在盱眙觀測點完成現場安裝,並進行了通電測試,望遠鏡運行正常。
2011年08月30日,南極科考支撐平台研討會在東南大學科技處會議室進行,東南大學沈炯副校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科技處金波副處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宮雪非研究員、紫金山天文台科技處處長毛瑞青研究員、南京天文中心常務副主任馮瓏瓏研究員、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周宏岩研究員、南極科考支撐平台研發及運行團隊的所有骨幹成員參加了研討會。會議由東南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張曉兵教授主持。
2011年09月22日至09月25日,2011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舉行。年會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辦,武漢大學協辦,來自全國52家科研機構的300餘人參會,交流論文107篇,是歷屆年會中規模最大的一屆。紫金山天文台台長楊戟研究員、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員、常務副主任馮瓏瓏研究員、副主任商朝暉教授等30多位極地天文領域的領導與專家、學者參加了年會,並就極地天文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成果及展望進行了廣泛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