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故居

王拱璧故居,故居原為一處四合小院。院門座南朝北,東西廂房各六間。東廂房於1997年拆除,原為教室後改為老師住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拱璧故居
  • 拆除時間:1997年
  • 地點召陵區實驗高中
  • 類型:建築
王拱璧故居,故居建築時間本,

王拱璧故居

位於召陵區實驗高中(原青年公學)院內南頭。故居原為一處四合小院。院門座南朝北,東西廂房各六間。東廂房於1997年拆除,原為教室後改為老師住室。西廂房於2000年列為名人故居保留下來。故居為磚瓦結構,牆體寬厚達1.5尺,房面小瓦緊扣,屋脊青瓦相抱。雖經80餘年風雨浸蝕,期間並未修繕,至今仍無凹陷、鬆動跡象。檐高八尺有餘,檐外有迎風板,遮風擋雨。故居四門五窗,門、窗之上均起拱作券。

故居建築時間本

嵌在該故居前牆中間的一塊石碑上。此碑高42cm,寬30cm,離地面高185cm。碑文的落款時間應為故居建築時間,但整個碑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敲打得字跡已辯認不出。王拱璧生於1886年9月17日(清光緒十二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出生在河南省西華縣孝武營村(今屬漯河市召陵區青年村)。拱璧,初名璋,字拱璧,後以字行。曾用公璧、白丁、工碧、拱北、共辟、一莊等筆名,號大同人。他是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全力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學生領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民主革命時期致力於河南省鄉村教育工作。把孝武營村改為“青年村”,創辦了河南省最早的一所農村新型學校——青年公學。他一生追求正義,民主愛國,1951年出任河南省圖書館副館長。1976年3月27日,在鄭州病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