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貴(1907年7月—1978年5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春投身革命,參加了光山縣游擊隊。1930年春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戰爭年代,王才貴曾三次負傷,被評為三等甲級殘疾。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8年5月5日在鄭州逝世,享年7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才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新縣陳店鄉王灣村
- 出生日期:1907年7月
- 逝世日期:1978年5月5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主義
- 軍銜:少將(1955年)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之後,所獲榮譽,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7年7月,王才貴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幼時讀過兩年私塾,後因家庭貧困而輟學。
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任紅十一軍手槍隊隊員,並參加了鄂豫皖第一,二次反“圍剿”鬥爭。
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紅安七里坪成立,下轄第四軍和紅二十五軍,王才貴被編入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手槍團,參加了第三,四次反“圍剿”。
1932年秋,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王才貴隨主力紅軍西進川陝地區,於1932年12月抵近漢水。
1933年7月,王才貴所在的七十三師擴編為第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王才貴任九十一師二七一團連政治指導員。宣達戰役於廣元,昭化以東地區阻擊了敵人的“六路圍攻”,殲敵近千人。王才貴在戰鬥中有勇有謀,戰績輝煌,很快從營政治指導員,副團長升為團長。
1934年,王才貴在任二七一團團長期間,帶領全團戰士於儀隴城南五里墩,以夜襲手段向敵第三路的4個團發起反擊,並組織赤衛軍和民眾在兩翼佯攻助戰。激戰一晝夜,迫敵潰退,紅軍猛追20餘里,先後斃傷敵團長以下400餘人,俘敵100餘人,繳槍200餘枝。他在7月的萬源保衛戰中,率二七一團從平溪壩以北暗渡小通江河,直摸到敵人後方牛角嶺,一舉將當地敵軍團部消滅。由於該團作戰勇敢,1934年11月方面軍總部召開的毛浴鎮會議,表彰反“六路圍攻”功績突出的部隊,二七一團受到大會通報表揚。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部隊改編,王才貴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隨營學校副校長。
1939年9月,調任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團長。不久,七七二團在打擊正太鐵路西犯日軍時,設下埋伏,一舉擊斃日軍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及大批軍用物資。1939年,一二九師在冀豫邊抗日根據地進行反'掃蕩"作戰,王才貴率七七二團將敵一零九師一零七聯隊一部在榆社以西的雲簇鎮殲滅,立下了戰功。之後,他升任師直政治部主任。
1940年,參加了榆遼戰役和冀魯豫邊區的反“掃蕩”鬥爭。
1944年,王才貴受師長劉伯承之命,任一二九師輪訓大隊長,對全師官兵進行了系統輪訓。1944年底,王才貴調任豫西抗日義勇軍副司令員,在王樹聲率領下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豫西抗日根據地。經過半年的鬥爭,豫西抗日根據地已擁有了3個專區,20個縣300萬人,部隊也發展到了1萬多人,勝利完成了中央賦予的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的任務。
解放戰爭時期
王才貴任江漢軍區獨立第一旅旅長,新四軍第五師幹部旅第二團團長。
建國之後
王才貴歷任山西省軍區汾陽軍分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高射炮兵第一○八師師長,北京軍區炮兵副司令員,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他在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期間,中國正在修建焦作至枝城鐵路,河南省委任命他為副總指揮,帶領部隊官兵參與焦枝鐵路河南段的建設。王才貴親臨鐵路工程第一線,率領官兵日夜奮戰,克服種種困難,按期完成了焦枝鐵路的建設任務。
1978年5月5日,在鄭州逝世,終年71歲。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