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歷,夫妻結合,瀟湘女傑,赴京上任,支持革命,有情有義,子女後代,女兒王燦芝,兒子王沅德,人物紀念,株洲故居,湘潭故居,雙峰故居,夫婦合傳,影視形象,相關新聞,
人物簡歷
與曾國藩有姻親,秋瑾丈夫的曾祖叫王擇遠,王鵬遠是排房兄弟。王鵬遠字程萬,嘉慶二十年生,配曾竹亭長女曾國蘭。王擇遠的長子叫冠玉,字金聲,號寶田(1808-1907),王黻臣是王富田的次子,王黻臣的三字昭蘭,冊名廷鈞,字子芳,號純馨(1849-1909)。王廷鈞即秋瑾丈夫。王寶田與曾國藩的外甥(王瑞臣)是堂兄弟。
王擇遠系王氏十四代;王寶田系十六代;王黻臣系十五代;王廷鈞系王氏十七代;王沅德系十八代;王孝敏系十九代,王學東等系二十代;彭璟波等系二十一代,曾王兩 家世代友好。
夫妻結合
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子麒即王廷鈞的二哥。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親秋星侯任湘鄉縣督銷總辦,結識了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字廣鈞),經曾重伯的介紹,湘潭義源當鋪老闆王黻臣又結識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將女兒秋瑾許配給了王黻臣季子昭蘭(1879~1909),冊名廷鈞,字子芳,號純馨。
1896年四月初五,王廷鈞與秋瑾在荷葉神沖老鋪子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後,王廷鈞一方面幫助父親經營義源當鋪,一方面延師課讀,夫妻切磋學藝,也還琴瑟和諧。秋瑾陸續在湘潭和雙峰神沖婆家居住。王蘊璉在《回憶嬸母秋瑾》一文中說: "我家原住湘鄉荷葉神沖。我四五歲時,看見秋瑾嬸母來我家,她每天在我母親房裡看書,不出大門。”
瀟湘女傑
王廷鈞的老家在雙峰荷葉神沖老鋪子,離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僅三華里。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還有詩詞唱和,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三人都與曾國藩有一定關係,秋瑾嫁在曾國藩的遠房姐姐家,唐群英是曾國藩的堂弟媳,而葛健豪父親是曾國藩的部將。唐群英後來成為秋瑾留日的同學,做過國民政府的“國策顧問”。葛健豪則是蔡和森和蔡暢的母親,兩項紀錄至今很少有人刷新——50歲入長沙讀中學,50多歲帶著兒女們赴法留學。在荷塘,秋瑾和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秋瑾就在唐群英接連遇到失去丈夫和女兒的情況下,將自己寫的《詠梅》詩抄給唐,安慰她。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孤山林下三千樹,耐冷寒霜是此枝。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瓊樓傍古嶺。標格原因獨立好,最教宣貴負切心。”
赴京上任
秋瑾“幼年時,從其父學通經史,工詩詞,又好劍術,善騎馬”,在這裡發出了“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閒深閨莫奈何”吶喊。她嚮往山外,社會、國事,她要“將巾幗易兜鍪”。
後來,王廷鈞捐得清廷戶部主事的京官,1900年,王廷鈞北京上任,妻子秋瑾、兒子王沅德前往北京。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清廷誥封秋瑾為“恭人”。初到北京的新環境,夫妻兩人關係融洽,在秋瑾的記述中有“夫婿近來習洋文”的字樣,這是秋瑾對丈夫最溫馨的一次好評。後避庚子之亂返回湘鄉荷葉神沖。
1901年8月25日,王廷鈞與秋瑾的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出生了。(王燦芝後來被贊為東方女飛、我國首位女飛行員中國女界航空第一人)。
1903年,王廷鈞攜妻秋瑾、女王燦芝第二次去北京復任。在北京,因王家的人脈,秋瑾有機會置身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秋瑾與王廷鈞同朝為官的廉泉和夫人吳芝瑛相識,並與之結為金蘭之好。通過這樣的社交圈子,結交社會精英、閱讀進步書報、開闊眼界、親歷庚子之亂,目睹外國侵略軍的野蠻暴行,義憤難已,決心以實際行動挽救祖國的危亡。次年,在王家及好友的支持下,秋瑾離開北京經上海去日本留學。秋瑾丈夫王廷鈞也受到影響,自秋瑾出洋後,他辭去了京官,帶著孩子回到荷葉神衝過“隱居”生活,期望妻子早日還鄉。
支持革命
1907年初,秋瑾又來到湖南荷葉,向婆家索銀辦大通學堂。為“光復軍”籌餉,曾到湘潭一帶募捐,順便回王家看望兒女。其弟秋宗章在《六六私乘》中述及此事:“迨光復會(“會”為“軍”之誤)組織成立,籌餉購械,難以為繼。……先大姊目擊心傷。……專赴湘潭,孓身至王宅,時子芳宦京未返,君舅健在,談及,悉姊近況,即畀數千金。”在當時,數千金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用途又是反抗朝廷,若非王家厚待秋瑾,可見,王家對秋瑾革命的支持。
1935年譚日峰所著《湘鄉史地常識》記載了這一往事:“秋瑾這次從日本回國,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辦大通學校。曾一度回神沖故里,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骨肉關係。當時鄉里親友,莫不駭怪,認為瘋癲,而加以唾罵,實則女士服侍翁姑、對待丈夫、兒女,感情極好。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這樣一位智仁兼備的女子,歷史上能找出幾個呢?” 。
有情有義
子女後代
女兒王燦芝
一九○一年生於湖南雙峰縣的王燦芝,身世特殊:她是著名的「辛亥女傑」秋瑾烈士的遺孤。母親在紹興就義時她才六歲,兩年後其父又病逝。王燦芝與大她三歲的哥哥王沅德被接回老家,家破人亡的巨大變故,給這對小兄妹留下永遠無法解脫的陰影。
苦命的小燦芝卻繼承了母親的稟性與優點。她三歲即讀《三字經》、《千字文》,以至詩詞駢文過目可誦。十五六歲即文采飛揚,揮筆成章。她喜好翰墨,筆勢奔放,全無閨秀柔弱之狀。更可貴者,小燦芝為人豪爽仗義,每每慷慨解囊助人為樂。她依稀記得幼時在湖南神沖老家,母親喜歡舞拳弄刀、吟詩放歌,常常半夜聽到她皮鞋的「嗒嗒」聲。小燦芝也因此喜好武術,拜名師勤學拳腳刀劍,自詡「小俠」,頗得「鏡湖女俠」之遺風。她一心想長大後追尋殺害母親的元兇,報仇雪恨。
辛亥革命後,作為烈士的遺孤,王燦芝得到國民政府和秋瑾好友的悉心關照。一九二○年,在母親生前好友資助下,兄妹倆來到上海,二十三歲的哥哥源德入讀正風大學,十九歲的王燦芝進了王金髮、姚勇忱等人為紀念秋瑾創辦的競雄女校,該校曾得到孫中山的關懷,校長是徐自華。「競雄」乃秋瑾的字,徐自華早年在湖州潯溪女校任校長時與執教的秋瑾關係甚密,成為摯友。
燦芝從競雄女校中學部畢業後,留校協助徐自華處理校務。一九二五年由徐自華推薦,她接任競雄女校校長。當時學校經費拮据,運轉困難,她決定外出募捐,找到國民黨元老、孫中山機要秘書邵元沖求助,邵當即為她寫了幾封介紹信,順利獲得捐款。此時王燦芝已知殺害母親的元兇乃原紹興知府貴福,她做夢都想親手殺死這個仇敵,但這老賊卻像人間蒸發般不知去向。這期間,王燦芝給人的印象是:說話大嗓門,走路大步子,穿著打扮猶如男子,喝酒一飲而盡,大有「不讓鬚眉」之風。
一九二七年,王燦芝考入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行政系學習。不久她想去留洋,在得到國民政府資助後,於一九二八年赴美留學。(今華東師大檔案館仍保存當年王燦芝寫的留學申請書和請求學校出具成績證明的信函)。在美國,她先入華盛頓大學。她見美國人對航空興趣極高,達到瘋狂程度,加之美國政府倡導,使美國空軍和民用航空飛速發展,心氣極高的王燦芝不由為之心動。當時老外將中國人視為「劣等民族」、「東亞病夫」,每每不屑一顧,更甭說中國的航空業了。王燦芝氣恨之極,決定學習航空,為國爭光一洗恥辱。她寫下《自況》一詩表明心跡:「浪跡塵寰年復年,壯懷每欲著先鞭。救國但憑忠義膽,骨愈嶙峋志愈堅。」
長年的奔波攻讀,讓王燦芝錯過婚戀的黃金期,此時她已是「大齡青年」,單身貴族難免引來四周的猜疑。眾人勸說下,一九三二年她終於答應嫁人,對象是曾經留學法國、著有《歐美考察記》、擔任漢陽兵工廠廠長的廣東才俊黃公石。女為航空精英,男乃槍炮專家,堪稱志同道合門當戶對,婚後自是伉儷倆情深其樂融融。但工作之餘,王燦芝仍不忘搜尋秋瑾遺稿和仇人下落。心底「宿仇」未報、滿腹豪情未果,令她耿耿於懷常常失眠!
天網恢恢,復仇的時機終於來臨:一九三一年夏,王燦芝偶然獲悉殺母元兇貴福藏匿於長春。原來殺害秋瑾後,貴福膽戰心驚潛回北京,改名趙景琪,窺測時機以圖東山再起。後又竄至東北,為日本籌建偽「滿洲國」充當走狗。如此國賊家敵,豈容他逍遙法外?集國讎家恨於一身的王燦芝拍案而起,決定親赴東北手刃宿敵。不料動身前夕,「九.一八」事變爆發,形勢驟變,眼看就要雪恨的良機被迫流產。遺憾的是,等到八年抗戰結束,那老賊已經一命嗚呼。王燦芝為未能手刃仇人遺恨萬分,她久久跪在母親墓前,深感對不起先人,悲慟之淚奪眶而出。巨大的悲痛嚴重挫傷了王燦芝的身體,她再難重返藍天。
一九三五年,王燦芝生下女兒王焱華。抗戰勝利後母女倆居住上海,王燦芝潛心收集、整理母親遺稿,並將她的事跡用英文介紹到國外。一九五一年,經周恩來總理特許,王燦芝移居香港,臨行前將收集的珍貴秋瑾材料悉數贈予國家。兩年後王燦芝從香港去台灣,先後編撰出版《秋瑾女俠遺集》、《秋瑾革命傳》等書。兩書均署名秋燦芝,出版後反響強烈。
一九六七年王燦芝在台北突發腦溢血,送醫院已回天無術,六十六歲的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就此離開人世。其女王焱華高中畢業後當教師,改革開放後為上海市民革成員。曾多次去紹興、杭州等地瞻仰外婆秋瑾墓園和故里故居。一九九二年王焱華移居美國。
兒子王沅德
王沅德(1897-1955),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之子,1897年6月27日生於湖南雙峰縣。曾任湖南省文史館秘書。
祖父經營商業,父親王廷鈞,在滿清任兵部侍郎。他相貌酷似其母秋瑾,自幼為秋瑾鍾愛。本善詩文會騎射的鑑湖女俠,為了培養愛子,曾聘請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在家為沅德教授四書五經。1904年,不甘“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閉深閨莫奈何”的秋瑾,受新思潮影響,離開在京城任戶部主事的丈夫王廷鈞赴日本留學,7歲的沅德仍隨父居留北京,稍後回湖南長沙就讀於嶽麓書院。其父病逝後,12歲的沅德去紹興迎母親的靈柩回湘潭合葬。
辛亥革命後,沅德進入上海正風大學讀書。畢業後,到漢口《江聲日報》社任經理。
而後,返湘從事工商業。先後任湘潭電燈公司董事長、湘潭膏鹽礦董事長,還開辦湘潭十六總“棉紗油鹽號”。
沅德熱心教育,不但捐資興學,而且撥出株洲的部分房產開辦新群中學。
王沅德與黃興之子黃一歐甚好,並加入“民革”組織。
他開明善良,仗義疏財,每年春節還對貧苦鄉鄰“放年米”,多次資助革命活動;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清明節,王沅德到浙江祭奠母親,為了表達自己的懷念與親情,僅土特產就裝了滿滿一船。解放后土改時,他主動將所有的田產與私宅上交人民政府。
1955年5月,在湖南文史館工作的王沅德突發腦溢血逝世,追悼會在長沙金盤嶺舉行,終年58歲。
火化後,1958年由夫人張嶼將王沅德骨灰帶到武漢。
人物紀念
株洲故居
株洲故居位於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大沖村,2015年7月15日恢復竣工,歷時三年時間恢復。株洲故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東西長達80餘米,約有三進兩層房屋13棟,天井10個,亭子3座。故居集當地民居與江浙建築風格於一體,房屋兩側為吊腳樓,前庭有兩面裝飾用的牆壁,這種建築風格在當地極為罕見。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婚後夏季避暑場所。秋瑾曾居住在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建造時間為五年,自1891年至1896年止。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產。
湘潭故居
湘潭也有王廷鈞的故居,位於湘潭市雨湖區十八總由義巷4號。湘潭故居原是王廷鈞家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後經常往返於雙峰、湘潭。
湘潭故居是五開五進二層一個大庭院,一棟雙層的木質樓房,面積在一百五十畝左右,院內有天井、柴房、等設施。湘潭故居在湘江區由義巷內的義源當。這位近代史上傑出的巾國英雄、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在這裡度過了8個春秋。離大碼頭不遠處有一條寬敞的小巷叫由義巷,巷兩旁牆高院深,大多是官紳富商之家,也開設了幾家當鋪、錢莊。進巷口十多丈遠處,有一棟青磚青瓦麻石門樓的鋪面,大門上首有一塊漢白玉石刻招牌“義源當”,這是湘潭有名的義源當鋪。
義源當鋪原有房屋幾十間,抗日戰爭時被日寇轟炸,大部分成為廢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新起了廠房和宿舍。現還剩下當年義源當房屋兩間,湘潭市人民政府於1982年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門上首懸掛著“秋瑾故居”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後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於大門之上。
湘潭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布。
雙峰故居
雙峰王廷鈞與秋瑾故居為清代建築,青磚白牆烏瓦,建築面積2000餘方米,位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神沖街口。何香凝先生題寫的“秋瑾故居"匾額懸掛於此。秋瑾故居遺址已被雙峰縣政府於2003年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特色古居、青石斜陽、亭台翹檐、青瓦駁牆。故居陳列物品中有許多是原物,臥室中的床、書桌和衣櫃,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廚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櫃,農具室中的石磨、水車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過王廷鈞與秋瑾夫妻的印跡。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這座故居卻陪伴了她整整七年,與王廷鈞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王廷鈞與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全國婦聯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傑之鄉”。 雙峰是名人故里、湘軍搖籃,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以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為代表的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
夫婦合傳
王廷鈞與秋瑾夫婦合傳
子芳先生夫婦合傳
子芳先生,湘鄉王黻臣公季子也。諱昭蘭,冊名廷鈞。體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譽。讀書善悟,不耐吟誦。作文寫大意,不喜錘鍊。不臨摹碑帖而書法秀麗。志遠大急於仕進,兩應童子試,一赴鄉闈不與選,遂棄帖括,於清光緒二十七年,以報效秦晉,賬款議敘工部主事,供職兩年。轉薦度支部郎中,覃恩誥封中憲大夫。未幾,封翁病篤,告終養旋里。奉湯藥數月,遭大故,哀傷過度,體漸消瘦,讀禮家居兼養病,擬服闋起,復改外任,以攄夙抱。乃造物忌才,病延兩載,遂不起,年三十歲,葬潭邑三都四甲葉子塘巳山亥向。
德配秋女士,諱瑾,字璿卿,號競雄,浙江山陰世家子也。好讀書,工詞賦,發言每多感慨。其父星侯先生,宦湘有年,女士隨侍湘鄉差次,得與子芳君訂盟,十九歲于歸,篤伉儷。二十八年,子芳君赴部供職,女士偕行都門僑寓。手不釋卷,口不廢吟喔,同鄉郭桐白、李翰屏諸君,慕其詩詞,索題索和,輒應之。家居久,見清政府腐敗,受外潮刺激,憤然謂子芳君曰:日本為我國學士薈萃之場,其中必多豪傑,吾意欲往該處一游。遂質簪珥東渡,入日本實踐女學校,研求女子教育,工藝諸學。暇則吮筆綴文,拾俚語編《白話報》月刊一冊,開導閨闈,其毅然以女界先覺自任。自日本取締留學生規程出,憤不能忍,決計回國。是時,其父星侯公已故,便輪往浙,省其母。旋返湘,省舅姑於湘潭。檢點舊日服飾,分給奴婢及戚鄰之貧乏者。任俠施與,固其素性也。電京約子芳君歸籌學費,候數日不至,請於舅姑,得二千金。赴浙創辦《中國女報》於上海,發起女子體育會於紹興。所著學說詩歌,見諸報紙者甚多,無一不寓革命之意。光緒三十三年,徐烈士錫麟起義皖垣,事未就被害。女士與徐君本屬中表,聞徐見凶耗,即在校中開會追悼,是以黨禍牽及,女士竟於是年六月六日成仁於浙江省軒亭口。徐寄塵、吳芝瑛諸士為葬於西湖。旋因清廷逼令改遷,其子扶柩返湘,葬昭山。反正後,湘浙兩省人士,念女士為革命巨子,導光復先河,開會追悼,以慰英魂。湘都督譚,諭葬嶽麓;浙省學界,爭葬西湖,為樹墓表,立秋社,建悲秋亭,以為紀念。女士雖死足千古矣。子一,名沅德,翊六館甥。女一,名燦芝,待字。翊六與親家夫婦揖別京都,無緣再晤,撫今思昔,感嘆良深。籍案牘餘閒,紀其大節,寄刊王氏家乘,用備史館之采覽焉。——湖北通山縣知事姻愚弟張翊六鞠躬敬撰
這篇《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張翊六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當於民國5年前,離王廷鈞夫婦去世不是很久,作者張翊六不僅是王廷鈞夫婦的兒女親家,又在京師共事多年。所撰"合傳"公允平正,樸實無華,是一篇難得的研究秋瑾的權威性史料。
影視形象
1984年TVB電視劇《秋瑾》中,謝賢飾 王廷鈞
2011年電影《競雄女俠·秋瑾》中,鄭嘉穎飾 王廷鈞
相關新聞
最近,湘潭市文物部門正在對秋瑾夫家墓冢進行考察論證。不料,9月4日上午一位當地村民向秋瑾文化研究會報告說,秋瑾丈夫王廷鈞的墓被盜了。得到訊息,記者隨同湘潭市博物館、秋瑾文化研究會負責人,來到了響水鄉昭潭村煙山組王廷鈞的墓地。
黃褐色的墳土中夾雜著白色硬塊,破碎的棺材板丟棄一旁,眼前的一幕讓在場者感到惋惜。這處被炸開的墓穴長約兩米,寬約0.7米,由於墓坑被盜墓賊用泥土回填,已經看不到裡面的具體情況。
湘潭市博物館館長盛兆華介紹,當時沒有水泥,這個墳是用三合土築成的。三合土就是用糯米、石灰加黏土按一定比例調和好做成的,比混凝土的強度還要高。他分析,盜墓人員一定是使用炸藥把墓炸開的。
墓內可能埋有秋瑾衣冠
據了解,王家是當時湘潭的名門望族,人稱“王十萬”,在湘鄉、湘潭、株洲等地都有田土。王廷鈞於1909年去世,此時妻子秋瑾(三夫人即丈夫排行第三)已犧牲兩年了。據王家後人講述,王廷鈞的墓地正是當年王家的宅基地。他下葬時,還一併埋入了秋瑾生前的衣冠。
那么,王廷鈞之墓究竟是否秋瑾衣冠冢?秋瑾侄孫秋經武認為,這決不可能。
據介紹,1909年,即秋瑾墓被平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廷鈞在湖南湘潭病故,秋瑾的靈柩遷往夫家湖南。秋經武說,秋瑾婆婆拒絕承認秋瑾為王家媳婦,所以夫婦並未合葬。
秋經武稱,秋瑾靈柩遷葬幾經周折,其兄秋萊子設法將靈柩運到湖南王廷鈞家後,遭婆婆拒葬。當年秋瑾公婆稱秋瑾為“女匪”,不肯承認這“不孝之媳”,更不願讓其與王氏墳塋同葬。這樣,秋瑾靈柩只能暫厝在義冢地里,上復茅亭。
據了解,1911年,秋瑾之子王沅德成年,將母親靈柩遷往湘潭昭山,後又遷葬長沙嶽麓山。1913年秋瑾罹難6周年紀念日,靈柩再次遷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
鑒於王家的地位,王廷鈞的墓在修建之初頗為豪華。在“破四舊”的運動中,墓冢外表的一些建築遭到破壞。據當地民眾透露,在1991年,該墓也曾險些被盜,好在民眾發現及時,被保存了下來。此次盜墓事件估計是發生在8月26日晚上,由於該地區正在進行征地拆遷,周邊村民基本上已全部搬離。盜墓賊就是趁著這個機會下手的。
目前,湘潭九華警方已介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