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崗鎮(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王崗鎮)

王崗鎮(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王崗鎮)

王崗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位於潁上縣東南部,S224省道穿境而過,距潁上高速出口15公里,南鄰淮河,北倚潁河水陸交通便利。境內的唐垛湖是沿淮有名的行蓄洪區,西連垂崗,東接賽澗。鎮域面積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671畝,下轄6個村和2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40072人,11485戶,112個村(居)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崗鎮
  • 外文名稱:Wangg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阜陽市
  • 下轄地區:6個村和2個社區委員會
  • 政府駐地:省道224王崗鎮附近
  • 電話區號:0558
  • 郵政區碼:236225
  • 地理位置:潁上縣東南部
  • 面積:74.2平方公里
  • 人口:38562人
  • 方言:中原官話-信蚌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八里河風景區
  • 機場阜陽機場
  • 火車站:潁上站、潁上北站
  • 車牌代碼:皖K
鄉鎮概況,領導信息,歷史沿革,經濟發展,鄉鎮特色,

鄉鎮概況

王崗鎮位於潁上縣東南部,S224省道穿境而過,距潁上高速出口15公里,南鄰淮河,北倚潁河水陸交通便利。境內的唐垛湖是沿淮有名的行蓄洪區,西連垂崗,東接賽澗。鎮域面積7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671畝,下轄6個村和2個社區委員會,總人口40072人,11485戶,112個村(居)民小組。

領導信息

姓名
職務
分工
汪濤
黨委書記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武亞
鎮長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汪大平
人大主席
負責人大全面工作
羅亨成
黨委副書記
分管組織、環境衛生、農村環境整治工作
童剛
扶貧副書記
扶貧相關工作
夏克濤
黨委委員
專司脫貧攻堅工作
鄭蘭東
黨委委員
分管農業、美麗鄉村建設工作
唐曉征
黨委委員
分管宣傳、計生工作
孔令才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分管紀檢、監察工作
金建國
黨委委員
分管國土管理、村鎮建設
段越威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管武裝、交通、安全生產工作
金曉東
副鎮長
分管教育、科技、文化工作
鄧軍
副鎮長
分管財貿、企業、統計、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
汪曉嬋
副鎮長
分管組織、民政、招商引資、政務村務工作

歷史沿革

順治光緒《潁上縣誌》記載,王崗鎮在明、清兩代歷史上,都屬於潁上縣正陽鄉。民國3年(1914年),縣下設地方局,二十年末,始有區的建置,王崗屬於南二區管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冬,王崗建區,區長陳竟仁。1949年元月,王崗區解放。中國共產黨在王崗建立了垂崗區委會和區政府,後改為兩河區,下轄賽澗、王崗、皇廟、萬台、蔡廟、垂崗、九棚等7個鄉。1966年11月,撤區成立王崗鎮人民公社。1977年9月,公社改為區,下設垂崗、王崗、賽澗、周樓、淮羅五個鄉。1992年撤區並鄉,建立王崗鎮、鎮政府所在地在王崗集。
解放前,王崗區是一個曾經有著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也是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同志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他在這裡為傳播先進文化和革命火種,創辦了“甘羅鄉村教育社”。如今甘羅教社已成為潁上縣培育科技人才和陶研活動的園地。
1997年,王崗鎮新的黨委班子組建以後,鎮黨政一班人帶領全鎮人民發揚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真心為民辦實事,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基礎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大大增強。王崗鎮黨委2001年被阜陽市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
從1997年以來,王崗鎮加大扶貧力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種、養、加一條龍的農業生產新模式,並於2001年創建了王崗鎮科技文化扶貧中心,為農民致富出點子、教技術、摸市場、給信息,變以往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為“扶貧扶人,扶智扶文”的“造血式”扶貧,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化培訓活動,使每位農民都掌握了1——2條致富技術,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扶貧攻堅成效顯著。2001年王崗鎮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八七扶貧攻堅先進鄉鎮”。

經濟發展

王崗鎮是農業大鎮,主要農產品有大豆、小麥、水稻和油料作物。特別是大豆,由於生產地唐垛湖地處空曠,湖區無人居住,加之土地肥沃,離工業污染源較遠,所生產的大豆蛋白質高,出油多,無污染,年產2萬噸,為各地客商看好。該鎮地處沿淮,多灘地魚塘,養殖業、編織業一直是農民的主要產業,黃牛、白鵝、生豬存欄均有較大規模,獲編,柳編暢銷全國十幾個省市。
2016年以來,不斷擴大中藥材蛇床子和薄荷、油玫瑰的種植,已初步形成規模。由於地處沿淮,多灘地和魚塘,養殖業、種植業、農機跨區作業和外出務工一直是農民民眾的主要收入途徑,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5個,農機戶2800餘戶,農機跨區作業覆蓋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年純收入1.5億元,外出務工13000多人。為改善鎮、城經濟發展環境,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現在的王崗水陸交通便捷,水土資源豐富,電力通信暢通,勞動力資源富足。
鎮黨委、政府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和支持一批具備條件的種植養殖和規模經營大戶成立家庭農場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模式得到根本改變。本著自願雙贏的原則,積極引進規模經營戶和大戶經營模式,推進產業結構的發展,引導農民採用轉包出租、合股等方式推行土地流轉。目前全鎮8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實行土地流轉,其中王崗社區、鄭灣村、馬新村和周樓社區已流轉出本村土地的60%以上,全鎮現已流轉出土地超過30000畝,占全鎮土地的52%。
王崗鎮主要耕地處在唐垛湖內,內湖面積4.2萬畝,湖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溝、渠、路、橋、涵配套設施齊全,遠離城區,無工礦企業,環境優美,無污染源,是理想的發展現代農業淨地和田園風光觀賞。外湖區系淮河退建後產生的灘涂地面,約1萬畝,水草資源豐盛,適宜畜牧生產,大片的濕地自然形成的淮河草原風光帶,美輪美奐,適宜休閒觀光。
王崗鎮除了發展農業以外,也積極發展工業和商貿旅遊業,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家,產值1.5億元,今年招商項目創翔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後實現年利稅200萬元;2016年淮羅村已被定為省扶貧旅遊示範村,正在設計規劃,依託淮河風光和唐垛湖特色農業及淮羅人家特殊的人文歷史,發展鄉村旅遊勢必給淮羅村乃至王崗鎮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鄉鎮特色

1、唐垛湖
是沿淮重點行蓄洪區,面積50平方公里,境內數十公里無人居住,湖內以生產大豆、小麥為主,所產大豆油多、質優、無污染,是植物油、蛋白肉的主要原料。湖區空曠遼遠,空氣新鮮,多樹木,棲息多種野生鳥類和動物,淮河重點治淮工程—臨淮崗工程竣工後,唐垛湖抗洪能力大提高,適宜區域農業綜合開發和旅遊開發。
2、甘羅鄉村教育社
創辦於1935年秋,其主要教師是陶行知先生派遣的中共地下黨員,代表人物有盛震叔、林其英、王光宇等人。他們宣傳抗日救亡,號召團結禦侮,培養進步青年,在潁上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由於受到反動勢力的脅迫,甘羅鄉村教育社於1937年暑期停辦。但培養的學生大都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1987年底,在原中共中央委員、安徽省人大主任王光宇同志的關懷下,潁上甘羅鄉村教育社恢復教學工作。在辦學思想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教育改革相結合,服務經濟建設,培養實用人才。在辦學層次上,既有中專班、職高班、國中班,又有農民文化夜校、培訓班等,既有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又有成人教育等社會化大教育。
甘羅鄉村教育社自恢復以來,一直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導和教育部門的關心和支持,目前教育社占地53328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建築總面積5478平方米,教職工46人,在校學生1706人。1995年被評為全省“學陶師陶,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單位,1994年11月被評為全國“實踐行知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先進集體。
3、國富服裝技校
為全國創業之星,阜陽市人大代表趙國富同志於1983年創辦,是集培訓、加工、輸出為一體的服裝專業學校,年輸出技工2000人,年創效益30餘萬元。該校經十多年的發展,現擁有教學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隊伍。開設有:裁縫班、高級毛料班、電機班、大燙班、設計班等專業班級。趙國富實行以德興校、誠實守信,在民眾中有較好口碑,對所有學員實行“三個”百分之百:百分之百教會,百分之百就業,就業後百分之百兌現工資;另外,凡家庭貧困的學員均可享受減收或免收學費的優厚待遇。趙國富現已與上海、浙江、杭州等全國四十多家大型服裝廠訂有培訓契約,學生畢業後包送進廠,月工資不低於1000元。十多年來,該校共辦培訓班118期,培訓學員36000餘人,輸送外地就業26000人,年經營收入30萬元。工人進廠後,月工資在1000——1800元之間,累計創社會效益一億多元。帶動了2萬多戶農戶致富,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國富技校的蓬勃發展和顯著的社會效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婦聯主席顧秀蓮、原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等省、市、縣領導多次到該校視察指導工作,並給予高度評價。趙國富同志先後被共表團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傑出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並光榮地當選為阜陽市人大代表。榮獲“安徽省孔雀杯農民創業之星”榮譽稱號,受到了省委書記王太華、原省長許仲林、原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的親切接見。2001年11月份,趙國富校長又光榮地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創業之星”表彰會,榮獲“全國創業之星”光榮稱號,受到了姜春雲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4、文化扶貧致富中心
王崗鎮黨委在2001年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期間,根據廣大民眾求知、求富、求變、求新的強烈願望,以科技文化為載體,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依照省社科院辛秋水教授的“扶貧扶人,扶智扶文”的思路,建立了王崗鎮科技文化扶貧致富中心。扶貧中心通過建好“三個基地”,抓好“一個保障”,切實把廣大農民所需、所盼、所求的科技文化知識送給農民。三個基地,即圖書館、實用技術培訓班、閱報欄群。一個保障是村民自治。圖書館擁有圖書6500餘冊,投影機、電視機、VCD播放機等電教設備一應俱,購買實用科技光碟500餘盤,在全鎮設有閱報欄34塊,各項工有專人負責,分工到人。通過不斷完善藏書、閱讀、放映、網上查詢、圖片展覽、讀書比賽、專題講座、科學諮詢等活動不斷擴大科技文化致富中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同時,考慮到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以鎮科技文化扶貧中心為點,以各村村級農民技校為線,建立科技文化宣傳教育網路,採取免費送電影下鄉,送科技知識光碟下鄉,免費向農民借閱報刊、雜誌、圖書及定期張貼科技信息報紙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文化扶貧工作,針對個別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採取送文化、送技術到家的“一幫一”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文化扶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為了激勵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興趣,在全鎮每年都開展了評選“十佳致富能手”和“十佳新世紀新農民”活動,調動農民科學致富的積極性。同時把定期培訓與適時培訓相結合,專家講座與現場指導相結合,抓典型戶與全面教育相結合,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為了開擴農民眼界,讓他們了解市場信息,鎮文化扶貧中心多次組織專業戶到外地參觀學習,學經驗,長見識,深受廣大農民專業戶的好評。通過科技文化致富中心的幫助,全鎮一大批種植、養殖專業戶率先走上了快速致富道路,並且帶領周邊民眾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種植和養殖,為廣大農民共同脫貧致富提供了科技保障。在廣大農民民眾眼中,該鎮致富中心已成為宣傳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科學思想的主要陣地,成為引導農民破除迷信,崇尚文明,樹立與現代文化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的有效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