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尊三
- 別名:王金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唐縣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曲藝作家
- 代表作品:穆桂英指路
人物評價,藝術生涯,藝術風格,人物作品,
人物評價
詩人、曲藝作家王亞平在1962年3月的《天津日報》上曾發表詩作,歌頌王尊三。詩中寫道:“十三學說唱,崛然起故鄉。負鼓抗戰去,歌聲震太行。詞寫《親骨肉》,筆描《小姑娘》。唇舌如刀劍,三弦也當槍。轉戰晉察冀,出入硝煙場。老區頌歌手,軍民愛老王。”
藝術生涯
自幼喜歡聽書看戲,曾讀過幾年私塾,因家貧寒,於清宣統二年(1910)拜房英魁為師,學演西河大鼓;除說唱西河大鼓《楊家將》、《說唐全傳》等長篇大書外,還學會吹管子、彈三弦、拉胡琴。起初,農忙時務農,農閒時作藝。民國八年(1919),一個人身背三弦、肩挎書鼓到長城以北,走上賣藝為生的道路。
民國十六年到民國二十六年這十年里,王尊三從黃河兩岸到長城內外,邊賣藝,邊學藝。他努力鑽研西河大鼓各流派藝術,還學習京韻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墜子等曲種的演唱技法。在賣藝生涯中,他結識了畫眉張、喬清秀等曲壇名流,在藝術競爭中互學並進。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尊三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的工作。自覺地運用說書、大鼓的形式編演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新書詞、新唱段,來歌頌共產黨、毛主席和八路軍,歌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生活,熱情地為抗日戰爭服務,1938年8月,他接到晉察冀邊區政府的通知,要他到那裡去編寫鼓詞,平型關大戰剛結束,他就編演了《大戰平型關》的鼓詞。他學習毛澤東《論持久戰》以後不久,又編寫了《持久戰》鼓詞,在邊區石印出版,發到基層。他編演的新鼓詞《保衛大武漢》更引起轟動,成為傳唱一時的名作,由此他得了一個“大武漢”的綽號。1939年7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以後,王尊三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鼓舞下,深入敵後,把西河大鼓變成鼓舞民眾、瓦解敵人的有力武器,又創作演出了一批新鼓詞,如《晉察冀小姑娘》、《親骨肉》、《大戰神仙山》、《英雄兒女王桂香》、《皖南事變》、《王若飛》等,有力地配合了根據地的鬥爭和建設。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五十四歲的王尊三聽說張家口解放,欣喜若狂,自己步行十一天到達張家口民眾教育館。由於路途勞累,乃至病倒。他在病床上一鼓作氣寫出《兩本賬》、《何大媽》、《白毛女》等幾部鼓書。為此,1946年他被張家口市政府授予“社教模範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王尊三作為曲藝活動家,也做出出色的成績。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晉察冀邊區就積極參加了改造民間藝術和團結、教育民間藝人的工作。全國解放以後,他長期擔任全國性曲藝團體的組織領導職務,為團結廣大曲藝工作者和有關人士,改造舊曲藝、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新曲藝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一貫忠誠於黨的曲藝事業,堅持真理,直言敢諫。中國曲藝改進協會籌委會成立後,他為解決辦公用房和配備幹部問題,到處奔走呼籲。1953年第二次全國文代會前夕,他給中央領導同志寫信,反映並批評了某種要取消全國性曲藝團體的錯誤主張,得到領導支持,終於在文代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曲藝研究會。1957年5月他在《曲藝》雜誌上發表了《四點要求》一文,提出要求舉辦全國曲藝會演;要求召開曲藝工作會議、曲目會議;要求開辦曲藝學校;希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能有曲藝界代表。為此,誠懇地向政府部門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不料,他因此卻受到不應有的責難和批評,並被迫退休。退休後,他繼續投入曲藝創作與傳統作品的改編、整理工作,雖然健康狀況遠不如從前,還始終保持著革命戰爭時期那樣的拚命精神和密切聯繫民眾、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直到1968年離世,為曲藝事業奮鬥了近六十年。
藝術風格
嗓音寬圓甜亮,表演細膩傳神。對傳統書目能博採眾長,多有發揮,擅長說唱金戈鐵馬故事。
人物作品
1958年,他整理的傳統曲藝唱詞集《穆桂英指路》問世,集中所收的曲目,具有主題鮮明、情節生動、語言活潑等特點。擅長曲目有《隋唐》、《楊家將演義》、《西廂》、《游西湖》、《賣油郎獨占花魁》、《韓湘子討封》、《借東風》等傳統曲目;還有《保衛大武漢》、《皖南事變》、《活人塘》、《新兒女英雄傳》等現代題材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尊三創作、改編、整理的曲藝作品單行本、結集本經寶文堂書店出版的,1950年有《大生產》、《新拴娃娃》,1951年有《血染平頂山》、《親骨肉》、《戰平壤》、《賣油郎獨占花魁》,1952年有《王俊英離婚》、《新兒女英雄傳》,1954年有《兩情願》,1955年有《游西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