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增,男,1924年6月生,浙江鄞縣人。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婦科顧問、教授、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首批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49年國立上海醫學院醫學本科畢業。畢業後參加上海市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並獲中央衛生部獎狀和銀質獎章。隨滬上著名中醫婦科陳大年和中醫內科夏仲方等工作學習。1960年迄今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大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鄞縣
- 出生日期:1924年6月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醫學院
- 主要成就: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簡介,生平,榮譽成就,科研成果,學術觀點,婦女病重在治肝,調理脾胃,證治經驗,化瘀通腑法治療法,清心平肝治療法,用藥特色,輕可去實,講究服法,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顧及陰血,名醫論文,
簡介
生平
1949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59年畢業於上海市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曾任上海市計畫生育中醫藥避孕研究協作組臨床研究組副組長、上海市天花粉協作組臨床組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現事、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及婦產科學組負責人,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上海市政協委員。現任全國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常務編委。曾獲衛生部、上海市衛生局,市科委等多項獎狀及獎章。早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針灸代表團去蘇聯講學。1989年訪美考察中草藥天花粉治療愛滋病的療效。1993年被列為上海市第二屆繼承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榮譽成就
1949年國立上海醫學院醫本科畢業。1959年上海市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畢業。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婦科顧問、教授、主任醫師。專業中西醫結合治療婦女病,學術上主張婦女病應重在治肝,重點研究清心平肝法冶療更年期綜合徵、化瘀通腑法治療子官內膜異位症,月經痛調治、子官肌瘤、不孕症的治以及計畫生育天花粉中止妊娠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及上海市技成果獎、上海市衛生局與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成果獎多次。發表論文60餘篇。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和婦產科學組負責人,《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現任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常務編委,上海市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6年獲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優秀工作者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科研成果
1.
《天花粉針劑中期妊娠引產》於1978年獲衛生部獎。2.《結晶天花粉蛋白針劑中心妊娠多度量分析》於1988年獲上海市衛生局三等獎。
3.《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於1990年獲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展覽會獎狀加金杯獎。
4.《化瘀通絡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與實驗研究》於1993年獲上海市科委三等獎。
學術觀點
婦女病重在治肝
學術觀點
王大增在治婦女病時強調重在治肝,推崇“女子以肝為先天”。此語首見清末名醫葉天士的《臨症指南醫案》一書中,為其學生秦天一在葉天士治月經病醫案的結語中所提出:“奇經八脈固屬扼要,其次最重調肝,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
易於拂郁,郁則氣滯血亦滯,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
“女子以肝為先天”觀點來自金元四大家的劉河間,明.王肯堂又重加引用。追溯其學術思想之源,實自《內經》時代始,歷代醫家對婦女病的治療,已認識到重在治肝。因肝在五行六氣中屬木,主風,十二經絡中為足厥陰之脈,主要生理功能為主流泄和藏血。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對人體情志的條達,氣血和平起到重要的調氣作用,故肝的生理病理對臟腑氣血的影響表現尤為重要。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能否協調,氣血運行能否通暢,每與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與否有關。因肝為血髒,體陰用陽,具有貯藏血液調節全身血液以及疏調氣機,流暢氣血,疏泄經絡的功能,故肝氣條達則臟腑安和,氣血津液生生不息,對於維護機體健康抵禦病邪侵入,有十分重要意義。《靈樞·師傳篇》說:“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
肝與沖任二脈通過經絡相互聯屬,肝的生理功能正常,藏血守職,肝血充足,則沖任通盛,月事得以時下,胎孕產乳諸皆正常;若肝失疏泄,肝氣拂郁,氣血不調則不僅貽害臟腑,而為諸病之發端,且使婦女經、帶、胎、產失於恆常而諸病*起,故有“乃病不離乎郁,諸郁皆屬於肝”,以及“肝為女子之先天”的說法。由此可知,肝實為諸髒之樞紐,肝氣鬱則諸髒之氣也郁,而婦科諸病的發生,也多以肝失疏泄為肇始。鑒於婦女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和足厥陰之脈入毛際,絡陰器的生理特徵,肝的病理變化對婦科疾病的影響也就更為突出。
婦女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三個不同階段,青春時代,主重在腎;青壯年時期,主重在肝;垂暮之平,主重在脾。女子青春時代,正當腎氣旺盛之年,任脈通,太沖脈盛,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青春時期,月經之反常為病,關鍵在腎。垂暮之年,則腎氣衰弱,天癸竭,地道不通,氣血虛弱,血液來源衰少,病患因血不足,正如唐代王冰所說:“因月經數泄,氣有餘而血不足,當益血之源”,脾乃藏營血而統血,故關鍵在脾。青壯年時代,由於人事環境複雜,情志拂郁為多,故肝氣鬱結,氣盛暴厲,為肝陽亢旺;七情所傷,關乎肝木。而肝木之病變,雖少壯老年皆有關連,但特別多出現在青壯年時期,所以青壯年時期以調肝為要。這正契合於劉河間所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
王大增強調治婦女病重在治肝,認為凡是生育期婦女生理上恪逢天癸至到天癸竭這一經、孕、產、乳重要階段;心理上漸趨成熟,但由於這一階段學習緊張、工作繁忙、家庭社會重任在肩,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亦較大,故情志易於怫鬱而致情志不暢;病理上容易出現諸多肝失疏泄之症;臨床上多表現為月經失調、乳房乳頭脹痛、心煩易怒、胸脅脹痛等經前期緊張綜合徵、不孕症、陰部搔癢等症、而上述諸症又均表現在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臨床遺方用藥常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散、金玲子散等疏肝解郁、理氣調血之方,靈活加減套用,且每每獲效。
調理脾胃
脾與胃位於中焦,互為表里。脾胃為倉廩之官,在體為肉,開竅於口,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升清降濁,為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營養,具有益氣統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婦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診斷與脾胃關係尤為密切,故調理脾胃在婦科臨床上有其重要意義。
婦女的生理特點,主要表現在經、孕、產、育等方面。這些生理活動是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共同作用來實現的。而臟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為重要。因為氣血是月經、胎孕、哺乳之物質基礎,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則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經候如期、胎孕正常,產後乳汁亦多,反之,則化源不足,氣血失常,導致婦科經、帶、胎、產、雜病的產生。
脾之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食物經過消化後,其中精微物質由脾來吸收,轉輸,以營養全身。《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提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蓋婦女以血為本,其經孕、產、乳皆以血為用。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健,不能生血,則營血虧乏,可致月經過少,甚則閉經,或孕後胎失所養而滑胎、小產、胎萎不長,或產後乳汁稀少等症。此外,脾胃失運,則水濕停滯而成帶下,子腫或痰濕阻滯胞宮以致不孕等症。
脾主統血,指脾臟具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脈外的作用。而脾臟之所以能統攝血液者,因與其經脈之循行有關。《靈樞.經脈篇》說:“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又說:“脾之大絡,名日大包此脈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由於心主血,足太陰經有支脈與心相通,且脾之大絡又能包羅諸絡之血,故脾臟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另方面,脾為氣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氣充足,則氣能攝血,使血液循脈道而行。因此,脾虛氣弱,統攝無權,致成各種失血證候,如月經過多、崩漏、胎漏等症。
升降是臟腑功能之活動,臟腑之間必須有一升一降之活動,才能產生機能,維持生命活動。脾胃居中,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所謂“脾升”,指脾將飲食之精微上歸於心肺,布化運行全身;“胃降”,指胃將經過初步清化之飲食下移於腸中,並使代謝之廢料由腸道排出體外。故脾升胃降,彼此協調。互相依賴,保持活動平衡,始能完成飲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若脾胃升降失常,就會出現病變,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可致月經過多,甚則崩漏;或升舉無力而見子宮脫垂;或胎元不固,出現滑胎,小產等症;或脾不攝津引起的白帶淋漓;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導致經行噁心,妊娠惡阻等。
婦女由於經、孕、產、乳、每易耗氣傷血;以及大病、久病、產後、手術後等每致亡血傷津,最終致氣血虧乏。故治婦人病,需處處注重脾胃,培補後天。尤其是大病、產後、術後患者,脾胃虛弱。難以進補之時,先生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調理脾胃以恢復機體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之功能,促進體力早日康復。
藥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藥物入口必須依賴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發揮治療作用。倘若脾胃不健,運化不良,縱有良藥,亦不可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臨床有治危重病人,每因胃氣消亡,致藥物不能受納,即使勉強入腹,亦停積不消,難以奏效。由此可見,注意和保護胃氣,是治療上的重要一環,不容忽視。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之海。蓋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且任脈主一身之陰,太沖主陽明,為血之海,故谷氣盛則血海滿而月事以時下。心主血,肝藏血,而皆統攝於脾,是以女子月事不調,多因脾胃損傷不能生血者,當補脾和血,血者生矣。
王大增除強調重視脾胃氣血生化之源在婦女經、帶、產、乳生理以及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外,還注意脾胃之調養。認為凡經行之際禁用苦寒辛散之藥,即飲食亦應知所戒忌,倘脾胃失健,滋膩重濁之品亦當避用。先生常在滋陰養血方藥中適當以理氣或助消化的藥物,如陳皮、枳殼、山查、神曲、砂仁、谷芽麥芽、雞內金、佛手柑之類,使之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無礙胃之弊。《內經》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因此,先生治婦女病以及手術,產後調養時處處顧及脾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證治經驗
化瘀通腑法治療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常見的多發病種之一,目前亦是一種難治之症。其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嚴重影響婦女的健康和工作、學習。中醫本無此病名,根據本病臨床症狀,辨證屬中醫的“血瘀”、“症瘕”、“痛經”範圍。本病病變所處部位在婦女盆腔,屬中醫的下焦。瘀血和粘連影響腑氣通暢,反過來加重盆腔氣血的瘀滯,出現臨床以“痛”為主的症狀。如痛經、肛門痛、盆腔痛、腰骶部酸痛、性交痛等。所以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同時強調腑氣通暢的重要意義。六腑以通為順,腑氣通暢,氣血流暢,症狀亦得緩解。近年來,先生根據“血瘀宜化,腑氣宜通”,的中醫治則,創立化瘀通腑法,以大黃為主藥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據臨床治療189例分析,總有效率達85.47%,且無副作用。不少患者經數次診治,痛經等症狀明顯減輕。
清心平肝治療法
更年期綜合徵是婦女處於腎氣衰,天癸竭生命階段的一種常見疾病,屬心身性疾病。一般辨證根據腎氣衰病理本質,均從腎論治。
王大增則認為七七腎氣衰,天癸竭,是每一個婦女都要經歷的生命過程,當屬生理現象,亦是必然趨勢。不是每個更年期婦女都有症狀的,而根據本病臨床主要症狀轟熱汗出,心煩易怒,心悸失眠等症,辨證應為心肝火旺,表現陽亢之症。因之,立清心平肝法治療更年期綜合徵。通過臨床234例療效總結,有效率為85.8%,雙盲法對照差異顯著(p<0.01)。
用藥特色
王大增從醫多年的一些用藥的手法得到了認可。
輕可去實
輕可去實,一般理介是指用輕清疏解的藥物,以治療風溫初起的表實證而言。王大增提出的“輕可去實”其含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1.指藥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時主張施用荊芥、防風、薄荷、桑葉、菊花等輕清升散之品,不用桂枝、麻黃等重濁厚味之屬;濕濁中阻時施用茅術(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滲之品,不用蒼朮、厚朴等厚味燥濕之屬;瘀血內阻,症瘕積聚時選用三棱、莪術、劉寄奴、大黃等破瘀逐血軟堅散積之品,不用失笑散、全蠍、蜈蚣等氣味重濁之品。
2.指劑量輕微:王大增所用的劑量宗葉天士法,一般均以1~9克為準,很少超過9克以上的認為只要掌握病情,藥宜輕用,重用者往往舊疾不去,反致他病。當然劑量之多寡,最終還應適合病情之輕重,切忌太過與不及。太過則傷正;不及則罔效,務使藥病相抵為貴。因此,用於疏肝解郁的柴胡,鬱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黃則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黃連只用到1.5~3克左右。
3.指藥味少而精:良醫治病,辨證確切,用藥如用兵。藥味少而精同樣能取勝;多而雜說明醫者心中無數,對病情掌握不準,這樣不但不能取效,往往反遺他害。因此先生的處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講究服法
有些藥物通過炮製和配伍,要減少或監視其副作用,並能增加治療作用,如熟地、阿膠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或配以辛香理氣的如炒枳殼、陳皮之品,可減少其滋膩呆胃的副作用,從而發揮其補益的作用;對砂仁、蒲黃、車前子或有關丸劑入藥者用包煎,以免藥液混濁;對紫菀、貫眾、仙茅等品,方書中記載有小毒,與甘草同用,以解毒性;對有特殊氣味的如乳香、沒藥、五靈脂之類以炒炙用。如某些刺激胃腸的藥物如墓頭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儘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藥後有不適感,囑其改在飯後服,對某些蟲類藥物儘量避免套用,以防異體旦白過敏反應的發生。
加工炮製能改變藥物升降沉浮作用趨勢。鹽炒則降,如杜仲、菟絲子鹽炒後則增強其下行補腎的作用;姜炒則散、厚朴、半夏經姜炒後,增強其止咳化痰、溫中止嘔的功效;醋炒則斂、如白芍、延胡索、艾葉經醋炒炙後,增強其收斂止痛的作用;某些藥物經醋炙後,除增強其收斂止痛作用外,同時加強其曲直作酸,入厥陰肝經的作用,如先生研製的內異Ⅰ號丸中的生大黃、炙鱉甲等均經醋浸泡後入藥,取其入肝經之目的。酒炙則升,如大黃經酒炙炒後則能改其通下之性為上行,具有行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蒸熟則瀉下力和緩,適用於老年人及體弱者,炒炭可用於大腸積滯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臨床多以熟大黃炭用於婦女崩中漏下,以達祛瘀清熱生新之目的。
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王大增在處方用藥時掌握藥物之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之原則。具體套用時,在大量養血滋陰之品中的酌情選用香附、烏藥、川棟子等,引氣分藥入血分,以活潑生機。如對血熱型月經過多地者,則予涼血止血藥中伍香附、川芎、丹參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熱陰虛者,則在滋陰清熱的基礎上,少佐醋柴胡、川棟子等行滯和血,以防滋膩;其動靜結合可見一二。氣虛者,以補脾益氣為主,可適情選用少量砂仁、陳皮、柴胡之類,使補而不滯,氣機調達;血虛者,在滋陰補血的同時常須益氣,以使“陽生陰長”,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屬,一為暢通血行,使滋補而不膩膈,一為引氣藥入血,而生血氣。另外,大量疏肝理氣之品易耗氣劫陰,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以柔克剛。
顧及陰血
王大增在調經過程中對辛熱藥或寒涼藥的套用,注意不宜多用或久用,要中病即止。一般需與其它佐使藥配合,以免過於辛熱而使之血熱妄行反傷陰血;過於寒涼雖能除熱,然有火退寒生之弊。總之,清不可過用寒涼,以防損傷胃氣,復阻經血;溫不可過用辛燥,以防耗陰動血。特別是閉經治病過程中,不僅在於虛者不宜強補;實者不宜峻瀉。補虛不可過用辛熱滋膩之品,以免燥血滯膈;攻實不可過用苦寒辛涼之劑,以免敗胃傷津。宜調和血氣,使歸平順,以達“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之目的。特別在治療閉經時不能以一通為滿足,還須注意療效之鞏固,以及稟賦體質,寒熱虛實之不同。藥性宜溫和,以免耗陰傷血。
名醫論文
內異Ⅱ號對子宮內膜異位症
β-內啡肽、強啡肽的影響 論文
檢測正常婦女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經期血漿β-內啡肽、強啡肽水平及其動物模型下丘腦、垂體β-內啡肽、強啡肽水平。結果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β-內啡肽、強啡肽水平低於正常婦女,可能是痛經的原因之一,內異Ⅱ號緩解痛經的作用,有部分可能是通過提高外周血及下丘腦*-內啡肽水平;子宮內膜異位動物模型下丘腦、垂體β-內啡肽、強啡肽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更年舒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徵
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套用更年舒治療更年期綜合徵234例。藥物組有效率85.8%,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對部分患者作治療前後血漿ACTH,血清TSH、ET3、ET4、FSH、LH、E2、Te與*-ET含量對比觀察。結果:治療後ACTH、ET3、ET4含量明顯下降(p<0.05)。動物實驗示更年舒能明顯降低去勢大鼠下丘腦中NE、DA、5-HT含量及血清ET3的含量。提示:本病發病機理在於患者神經內分泌系統整體性的失調,尤以下丘腦植物神經調節中樞功能紊亂為主。更年舒通過降低下丘腦中NE等神經遞質含量,血漿ACTH含量,血清ET3、ET4的含量,起到多方面的整體性調整作用而獲效。
不孕與肝鬱的講法
近代許多著名婦科專家,多以逍遙散為基礎方加減化裁治療肝鬱不孕。據臨床觀察,不孕症中肝氣鬱滯型占60%以上,而基礎體溫顯示黃體不健和輸卵管碘油造影顯示不通或通而欠暢者以肝鬱氣滯型占多數。 現代醫學關於心理因素影響不孕的機制,近來通過神經內分泌的研究,發現長期憂慮、抑鬱或恐懼可能對腦內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產生影響,從而阻礙促性激素的釋放,影響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卵巢排卵而產生閉經。此外,也可引起子宮或輸卵管的痙攣性收縮,宮頸粘液分泌異常而造成不孕。
最近有研究報導,提出中醫“肝”與前列腺素E、F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在女性PGF2a/PGE的比值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可從經前的比值32下降至經後的0.6。臨床上常見女性有周期性煩躁不安的現象,其規律也是經前嚴重,經後可自行緩解,
這種典型的肝氣不舒徵象在肝鬱型不孕症婦女中尤為明顯。由此,我們聯想到肝鬱氣滯型不孕症也許與前列腺素E、F的比值有一定的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見到一些婦女盼子愈心切,對不受孕過分焦慮,則愈不會受孕,但當領養一個孩子後,精神放鬆,內分泌和生殖系統往往能恢復正常功能,而很快懷孕了。曾遇一謝姓患者,結婚9年未孕,多方醫治無效,在心灰意懶的情形下,領養一女,不料半年後妊娠,只得人工流產終止妊娠。此外,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孕婦女的性格多半是依賴性大,好焦慮,易緊張,有的還表現某種神經質癔病樣的行為。
不孕本身是一種壓力,長期不孕又加重患者精神負擔,形成惡性循環,給家庭、個人帶來痛苦和災難。不孕婦女大多數有一個顯著表現就是情志不暢,肝鬱氣滯,由於來自社會和家庭的有形或無形壓力和影響,這類婦女多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時間愈久,抑鬱愈深,嚴重者影響工作和生活,出現無排卵型月經失調。
由此可知,調情志,適心性,是治療不孕症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臨床必須向病人曉以利害,解除其思想顧慮,調適其家庭環境,真正做到醫患配合,首先要取信於病家,然而要做到這些難度是很大的。正如著名婦科專家韓百靈所言:“肝鬱不孕症,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最難醫的疾病”。臨床僅恃藥物,忽略情志調攝,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無濟於事。故心情酣暢,對受孕也是一個重要條件。所以除藥物辨證施治外,適時的思想開導和情志調暢,醫患兩家均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