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王夢齡
- 別稱:王嘉瑞
- 字號:夢齡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新中國建國初期
- 出生地:山西朔州
- 出生時間:1880
- 去世時間:1963
- 主要成就:山西近代工業的主要奠基人
基本簡介,人物事跡,
基本簡介
他是山西近代工業的主要奠基人,1963年逝世後,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省長衛恆親自執紼安葬,向這位獻身山西與華北工業建設的老前輩告別。
光緒二十年,為了解決科技人才缺乏的問題,山西當局決定,在全省119個縣每縣選拔一人入讀山西大學堂之“西齋”(今太原理工大學),然後保送留英學習。由於人才緊缺,只選得27人。又由於人才緊缺,此屆負笈出英27人中的20人在英只學一年即回國搶官(都做了廳長級),堅持結業後回國的,只有7人;學完一個專業繼續留下學習了兩個專業的,只有1人。他便是在清末民初為振興山西乃至華北電力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王夢齡。
人物事跡
★出國:專利中的專利
王夢齡選定了自己的專業:機械工程專業。他在英國著名工業城市曼徹斯特市學習了一年英語,考入維多利亞大學機械系。學習期間,他一有機會就鑽進火車頭、鍋爐,甚至煙囪裡面也要爬進去看個究竟,很多老技工成為他的課外老師。因此,他做到了理論和實際之間的融匯貫通。王夢齡掌握了機械工程專業從鑄造鍛壓等熱加工到車、鉗、銑、刨、鏜、磨等冷加工和裝配技術。但他又認識到,電力配套和供應是更高一級的工業科技,於是又繼續留英選學了電學專業。當他已經掌握髮電廠從鍋爐到汽機、發電、配電、輸變電的全套設計、安裝、運行的技術,成為了一位具備設計出與英國相同規模和水平的一座完整工廠全部能力的工程師時,他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提升:民族工業要振興,需要的是充分的生產能力外加強大的競爭能力,需要的是 “專利中的專利”——先進的工藝流程和流程管理經驗。
可是,當時英國的工業廠主競爭激烈,廠家的技術管理,在本國的同行中都是保密的,更何況對一個外國人呢?王夢齡經仔細研究,發現英國工廠管理制度保密只對工程師以上的高級人才。王夢齡遂自降身份,“屈尊”為一名練習生,進入曼徹斯特市馬氏電機廠,在工廠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中實習和調閱相關資料。實習3年,他掌握了全部生產技術和指揮全廠生產運行的能力。
★回晉:把電燈光變白了
民國四年(1915年)秋,王夢齡攜其英籍妻子儒·意文·苗蓮莫里士(Eva·Murielruher)及所生兩個女兒,放棄英國挽留的優越職位和生活,回國回晉。
有一種很普遍的傳說:王夢齡歸國之前,太原的電燈光是發黃的,王夢齡回來,把電燈光變白了。有案可稽的史實是,當時的山西首府太原城,電燈尚未普及;山西大學裡有一台擔負著為山西大學和太原市內主要部門供電任務的舊發電機,管理它的德國工程師已經離開——這就是太原電燈光發黃的原因。王夢齡歸國即被聘任為山西大學電氣教授。他用半個月時間將這台發電機修好,並培訓了這台發電機的專門管理人才,保障了高質量供電。
同時,他主持立即籌建學校附設的實習工廠。一年半之後,建於山西大學的這座成為山西工業界一代新人搖籃的實習工廠建成。又一年後,太原成立電燈公司,王夢齡受聘為工程師,同時兼任山西工業學校電機科主任。1921年,他承擔了該校擴建為甲種專科學校(大專)的工作,親擬“輕重並舉,自成體系;理論實踐並重,嚴於實際操作訓練”的建校方針。建校成功後,王夢齡提議並幫助學校創建了發電、鑄造、木工、鍛工、機械、紡織、製革、造紙、陶瓷等多種小型工廠。通過這些工廠,學生不但學會了更紮實的感性知識,同時親手創造了直接財富。小型工廠建立不久,其陶瓷產品就接了一單德國4萬元的訂貨。至“七七”事變,學校培養了17屆機電科和許多屆的其他專業學生,以及大量技術人才。後來,這些人才成為華北地區甚至西北一些廠礦的技術骨幹。這在整個華北民族工業當中,可謂厥功至偉。
★漢口:山西近代工業奠基人
王夢齡歸國之際,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軍閥混戰。歸國第三年,他受聘為辛亥革命後山西建立的第一個兵工廠之前身——山西修械所的技正 (相當於工程師)。當時,該所設備簡陋,只能修理一般殘舊兵器。王夢齡刻意管理,二年後順利完成全程技術改造,擴建為 “軍人工藝實習廠”,他一人兼任全廠四個科中的電氣、機械兩個科的科長。在這所兵工廠,王夢齡親自設計建立了發電、手榴彈、山炮、衝鋒鎗以及大眼盒子槍等系列分廠,建立並實行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生產出了大量槍堅炮利的產品。
就在王夢齡對這座兵工廠實施技術改造和建成系列分廠之後,閻錫山所率晉綏軍在與馮玉祥、石友三、韓復榘等軍閥的混戰中取得了節節勝利。在生產的基礎上,王夢齡同樣不忘記推動實習與研究。他設立兵工研究班,培訓軍官學習掌握兵器原理與技術。傅作義、孫楚等著名軍人,即曾是該研究班的學員。
民國十七年(1928年),王夢齡因反對閻錫山的親戚張書田在工廠實行包工制,被閻軟禁,經知名人士商震保釋後,他憤然辭去兵工廠職務,專心致力於晉綏的民族工業建設。山西以及華北各地工業企業爭相聘請之,他為晉綏大地工業企業改造動力,配套電力,完成一場艱苦、浩繁的工業革命;培養全面人才,全面培養人才,使山西工業自成體系;實施技術管理,推廣管理科學,開創工業的企業管理局面。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餘年間,王夢齡的努力奠定了山西的工業發展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他個人在山西近代工業上的權威地位。當中國第一屆全國工程師大會召開,王夢齡代表山西,前往漢口出席了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他被譽為“山西近代工業主要奠基人。”
★津門:愛國工程師
1937年“七七”事變,王夢齡毅然捨棄他在太原城的字號與房產,舉家南下,經漢、粵抵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又輾轉移居天津,靠為當地工業企業兼職,蟄居於舊英租界。天津淪陷後,工業生產全面癱瘓,王夢齡失去固定收入,他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這期間,山西偽省長蘇體仁 (蘇是與王夢齡故鄉平魯縣緊鄰的朔縣人),數度派人來津邀請王夢齡歸晉主持恢復山西機電兵工生產。有一次,他們還提前帶來6個月的薪金。王夢齡嚴詞拒絕:“我離開山西,就是因為不想當侵略者的順民,豈有再返而事敵之理!”
1945年日本投降,王夢齡仍然留在天津,在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社會環境中,以極微薄的收入度日。他知道,抗戰雖然勝利,而戰亂並未結束,真正的建設難以展開。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察哈爾省政協副主席、省政府委員、省科協主席、省工業廳總工程師的王夢齡,活躍在華北各地的電力、礦山、水利建設工地上。應察哈爾省主席張蘇的邀請,出津門返晉綏,投入到重建和恢復察省工業的辛勞中。看到數十年戰亂遭受嚴重破壞、大部分設施處於癱瘓狀態的晉綏工業,他視恢復國民經濟為己任。
首先著手修復擔負著為大同煤礦供電任務的平旺發電廠。一無外援,二無資料,王夢齡發揮所學,展開了全面普查和現場測繪,根據重新獲取的數據,很快提出了修復計畫。他親自領導,親自檢驗關鍵設備與部件的制配,在最短的時間內修復了這家重要的發電廠,恢復了大同煤礦的開採。
1953年,察哈爾省撤銷,王夢齡婉拒了京津地區對他的挽留,以73歲高齡,再次回到山西。返晉之後,他的職務與在察哈爾省基本相同,重新開始前面所做過的初創工作,同前一樣辛苦緊張地奔走在三晉大地的工礦企業中,不斷地進行視察、調研。此間,他發現山西電力能源由於輸變電設備與線路的不合理而造成嚴重浪費,立即提出重大改革建議。他的這項建議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貫徹,為山西挽回了巨大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