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豫

王國豫

王國豫,女,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碩士,大連理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德國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哲學系主任,大連理工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國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揚中
  • 職業:博士學位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個人履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工作成果,著作和論文,在讀學生人數,畢業學生人數,

個人履歷

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
1984年7月至1989年9月任復旦大學哲學系助教
1997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與德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
1997-2002年任大連外國語學院講師,德語國家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0年7月至10月,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研究獎學金)
2002年8月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12月起任大連理工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8月至10月,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研究獎學金)
2003年12月任大連理工大學德國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5年8月-2008年8月任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2007年10月獲大連理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導師劉則淵,Christoph Hubig Stuttgart大學)
2007年12月起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2008年6月起擔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9年起任大連理工大學德國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10月起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哲學系主任

學術兼職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專業委員會 秘書長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暨中國工程哲學學會 理事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
中國倫理學學會環境倫理學研究會 理事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物倫理學專業委員會 理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研究領域

一般倫理學,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德國哲學,科學技術與文化

工作成果

主持課題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117):高科技倫理問題研究,2012.12啟動。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BZX048):德國技術倫理學的理論與社會作用機制,2009-2012;
3. 遼寧省教育廳文科基地項目(2009JD10):技術倫理學建構的可能性探索,2009-2012.
4. 遼寧省社科基金(L08BZX009):技術哲學研究前沿——德國的技術倫理與技術評估,2009-2011。
5. 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立項課題(20081s1ktg1x-54):遼寧省與德國巴符州科技經濟合作模式研究,2008-2009(已結題);
6.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基於和諧建構論的技術倫理學(DUTHS2008205),2008.11-2011.10。
7. 科技倫理研究,教育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2005-2006(已結題);
8. 大連市與不萊梅州高新技術發展比較研究,大連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2003CIZC226)(已結題);
9. 歐盟的科技一體化政策研究,德國巴士夫(BASF)基金(已結題);
10. 技術倫理與技術評估,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創新基金(已結題)。
11.納米技術的倫理反思及風險治理.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科科研專題重大項目(DUT10RW205)
12. 技術倫理專題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精品課建設基金。2011-2012.
參加課題
13. 納米倫理與可持續發展。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重要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機制與安全性評價研究” (批准號:2011CB933401)
14.中德老工業基地“技術進步-資源效率”創新模式比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科學基金項目(70440004), 2005-2007(副組長,已結題);
15. 德國技術哲學發展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4BZX018);2004-2006(主要成員,已結題);
16.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史研究,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2005-2007已結題);
17. 網路技術與文化背景下的哲學問題研究,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05BZX016,2005年已結題)
18. 理工科大學科技倫理教育緊迫問題研究,大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項目(已結題)。

著作和論文

著作:
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建構(專著)。人民出版社 2012年 (待版)
高新技術中的倫理問題(與劉則淵合編)。科學出版社,2012年(待版)
科學技術倫理的跨文化對話(與劉則淵合編)。科學出版社,2009年
德國技術哲學研究(參著)。遼寧出版社,2005年
自然與權力-世界環境史(德J. Radkau 著,主譯)。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論文(含會議論文)
1. Nanoethik: Von der M?glichkeit zur Machbarkeit. Luckner, A. Fischer, P. (ed.) Transcript. 2012
2. On the Feasibility of Nanotechnology. In: Dave Goldberg, Natasha McCarthy, Diane P. Michelfelder (ed.)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2012 (in print).
3. Harmonization with nature: a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 In: Steen Hyldgaard Christensen, Carl Mitcham, Yanming An (ed.) I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pringer, 2011 (in print).
4. 經濟倫理、技術倫理和環境倫理的視域交融. 載於:盧風、王曉錫主編:《經濟倫理與環境倫理高端學術對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待版)
5. 從技術啟蒙到技術倫理學的構建。《世界哲學》 2011. 5.
6. 納米技術:從可能性到可行性。《哲學研究》 2011. 8.
7. “文子”的實踐智慧。《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3.
8. 利用藥物進行人類增強的倫理考量。《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3
9. 納米倫理:研究現狀、問題與挑戰. 《科學通報》,2011,1(2)。
10. 納米技術的倫理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 9. 21.
11. 納米技術的安全與法律. 《檢察日報》學術版, 2010.11.11.
12. 德國的工程倫理研究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2010年2期.
13. 德國的中國倫理學研究概述。哲學與宗教。2009 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社.
14. 承認視域差異,尋求交往共識。中國哲學年鑑 2009.
15. 普適計算的倫理挑戰《2009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與朱曉琳合著).
16. 問題與探索:國外納米倫理研究綜述。《2009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與龔超合著);
17. 技術自由與自由的限度《2007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18 德國不萊梅州與中國大連市中小企業研發模式比較.中國科技論壇﹝J﹞.2008(5):141-144(與侯海燕,劉則淵合著);
19. 中德老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比較研究。中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研究年鑑. 科學 技術 發展 2006/2007年卷:131-142,(與侯海燕,劉則淵合著).;
20. 技術倫理與工程師的職業倫理(與劉則淵合著),《哲學研究》2007年第11期;
21. 社會 - 技術系統框架下的技術倫理學 —— 論羅波爾的功利主義技術倫理觀(與胡比希、劉則淵合著),《哲學研究》2007年第6期;
22. 創造性與德國哲學的走向,《世界哲學》2006年第4期;
23. 技術評估的方法與價值衝突(編譯,胡比希文),《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第12期;
24. 德國技術哲學的倫理轉向,《哲學研究》2005年第5期;
25. 胡比希的技術倫理思想,《世界哲學》(專欄主持),2005年第4期;
26. 作為權宜道德的技術倫理(編譯,胡比希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4期;
27. 技術倫理需要機制化(編譯,胡比希文),《世界哲學》2005年第4期;
28. 共同應對現代科技對倫理的挑戰(與李文潮合著),《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29. 德國技術哲學家拉普,《2003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2004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30. 科學技術倫理的跨文化對話和反思《2003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與李文潮合著),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31. 胡比希《技術與科學倫理導論》評價(譯,豪爾茨文),《2003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32. 功利主義的倫理觀(譯,敖特文),《2002年卷中國技術哲學年鑑:工程 技術 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會議論文:
33. Nanotechnology and Nanoethics in China. Workshop on History, Philosophy, & Ethics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Keynote)10.3.-5. Columbia (USC.) / USA.
34. Ethical Basis and Ways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Nanotechnology(with Liuli).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5.20-21. Dalian
35. Uncertainty of Nanotechnology (with Gongchao)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5.20-21. Dalian.
36. Progress and Considerations of Research on German technology ethics, nanoethics. UQ Centre for Clinical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08.2. 2011, Brisbane
37.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Keynote). The 3rd International Nanomaterials Ethics Workshop on Socio-Economic Dimension of Nanomaterials. 1.14-15. 2011. Seoul.
38. 利用納米技術人類增強的安全與倫理問題. “重要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機制與安全性評價研究”2011年度會議。2011.9.26-27. 大連。
39. 納米倫理: 可能性的倫理。第十五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2011.8.大連
40. 納米倫理: 可能性與可行性。東北大學哲學系. 2011年6月29日,瀋陽
41. 經濟倫理、技術倫理和環境倫理的視域交融。經濟倫理與環境倫理高端學術對話。2011.5.北京。
42. 科學技術倫理學。大連化物所文化講壇。2011.4. 大連。
43. 納米倫理:安全的倫理問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重要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機制與安全性評價研究”項目啟動會, 2011.3. 北京。
44. 德國的技術社會學研究。首屆技術社會學研討會。2010.12. 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
45. Gangbarkeit und Machbarkeit.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Darmstadt,2010.5.
46. On the Feasbility of Nanotechnology. Forum on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orado, 2010. 5.
47. 公眾對納米技術認知的現狀與納米技術公眾治理的模式初探——大連地區公眾納米技術認知狀況的實證研究(與劉莉等合著)。 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年會。2010,上海。
48. 《文子》的自然觀與低碳社會(與胡立功合著)。“走向低碳社會:價值觀的變革與倫理挑戰”學術研討會。2010.8, 濟南。
49. 普適計算中的隱私與自由(與朱曉琳合著). 2010. 北京國際信息倫理會議.
50. 德國工程倫理的建制。第四次全國工程哲學學術年會。2009年11月,成都。。(大會邀請報告);
51. 德國的工程倫理學研究。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研討會。09年5月,昆明(大會邀請報告);
52. “德國的中國倫理學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論壇——“各民族傳統倫理觀與當代社會文化建設”會議。2008年10月,上海.
53. Harmonie als ethisches Ideal und methodologisches Prinzip - Das chinesische Harmoniekonzept. Auf der Deutsch- Chinesischen Tagung: “Technikethik und Wirtschaftsethik im Kulturvergleich. 2008. 07.20. Stuttgart.
54. Ethics of Technolog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gine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hics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Ethics,Juli 2007, Dalian.
55. Chinesische und europaeischen Konzeption von Klugheit im Kulturvergleich, Mai, 2005, Stuttgart.
56. Chance und Risiko der grünen Technik im Licht der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Lebensklugheit. Chinesisch-Deutsches Symposium zur Philosophie und Ethik der Hochtechnologien. Juli 2005,Dalian;
57. R&D cooperation of SMEs: A comparison analysis between Dalian and Bremen.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HOU, Haiyan, WANG,Guoyu). July 2005, Dalian;
58. Comparison of High-tech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Dalian and Bremen State of Germany.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YIN, Lichun, WANG,Guoyu). July 2005, Dalian.
59. 從詩歌走向實踐——德國環境倫理述評。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mentethics. 2004年11月,南京.
60. 技術哲學的倫理轉向。技術哲學與技術倫理國際研討會, 2004年8月,瀋陽.
61. Freiheit der Technik und Demokratie der Gesellschaft. Deutsch- Chinesisches Symposium: Technik- und Wissenschaftsethik, Okt. 2003, Berlin.

在讀學生人數

博士後 1人
博士生4人
碩士生8人

畢業學生人數

7人,其中3人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優秀碩士論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