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謙的經學成就與經學思想》是2013年8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王先謙的經學成就與經學思想
- ISBN:978-7-5667-0423-8
- 定價:¥72.00
-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 開本:16開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晚清的社會和學術背景1
第二節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概況6
第三節經學是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14
第四節本書的內容結構24
第二章《尚書孔傳參正》的編纂體例及其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
第一節《尚書孔傳參正》的編纂體例29
一、編排合理,經緯分明29
二、既明古今,又辨真偽31
三、不取擅改經文的各家傳本及其義說32
第一節晚清的社會和學術背景1
第二節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概況6
第三節經學是王先謙學術思想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14
第四節本書的內容結構24
第二章《尚書孔傳參正》的編纂體例及其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
第一節《尚書孔傳參正》的編纂體例29
一、編排合理,經緯分明29
二、既明古今,又辨真偽31
三、不取擅改經文的各家傳本及其義說32
第二節搜輯和梳理先秦兩漢文獻33
一、本人的搜采之功33
二、利用宋以後之輯佚成果35
第三節網羅清代漢學各家各派之義訓36
第三章《尚書孔傳參正》對今、古文學術源流的梳理和考辨
第一節考證今文源流44
一、伏生所傳二十九篇無《太誓》,《顧命》與《康王之誥》各自為篇44
二、合《顧命》和《康王之誥》為一篇乃歐陽、大小夏侯所為47
三、《太誓》為《中候》篇章之一,但確曾攙入今文《尚書》中流傳一時49
第二節梳理古文源流50
一、孔壁古文即“中古文”50
二、孔壁古文十六篇的篇目52
三、鄭玄《書序》所言逸《書》二十四篇非張霸偽書
53
四、因其未立學官故鄭玄不注逸《書》56
五、杜林所得漆書《古文尚書》是真57
第三節釐清今古文名實60
一、古文乃倉頡所創,孔子用之以書六經60
二、兩漢時期今、古文皆有流傳63
三、《尚書》本百篇64
四、鄭注《尚書》雜糅今古實屬不得不然65
第四章《尚書孔傳參正》對今、古文的彙輯和考證
第一節彙輯今、古文文字和義說的差異68
一、彙輯今、古文的文字差異69
二、辨今、古文義說的分歧70
三、揮發今文三家義訓72
第二節考校和評判各家義說的高下75
一、評判今文各家義說的短長76
二、考證今、古文義說的高下79
第五章《尚書孔傳參正》對偽書、傳的補充證偽
第一節補證偽《書》二十五篇的剿襲造偽95
第二節抉發偽孔擅改經文之舉97
第三節對偽孔傳剿襲作偽的補證101
一、揭示偽孔傳剿襲之跡101
二、求證偽孔傳出於王肅說104
三、揭示皇甫謐與王肅合謀作偽之跡107
第六章《尚書孔傳參正》對《禹貢》的水地考證
第一節考證古水道的源流變遷114
第二節考證古山名119
第七章《尚書孔傳參正》的解經和考據成就舉要
第一節《尚書》今、古文皆唯有《堯典》,駁後世割分《舜典》之非123
第二節《皋陶謨》序確為三篇同序,古文益稷作棄稷
蓋非127
第三節駁何休王者居中嶽以巡四岳之說131
第四節解《舜典》“天子五載一巡守,諸侯四朝”為一年朝方岳、四年分朝京師,主鄭玄而駁何休133
第五節解《舜典》明試以功乃包賞罰黜陟言之,駁
偽傳135
第六節《五子之歌》之“五子”非“五觀”,駁惠棟、段玉裁說136
第七節太公望、太顛均曾位居文王“四臣”之列,駁鄭
玄說142
第八節舜父名瞽叟身實無目,非所謂有目不識善惡故稱瞽,駁偽傳、孔疏之誤144
第九節蒲姑非奄國國君之名,駁江聲、皮錫瑞說146
第十節舜流四凶乃在禹治水有成之前,駁鄭玄說149
第十一節駁“舜征有苗而死”之說乃為失實150
第十二節駁舊說大禹乾羽舞階,有苗來格之說為失實
151
第十三節駁《盤庚》篇偽傳並數盤庚遷亳為五遷國都之說有誤153
第十四節考證唐虞時象刑非謂無刑154
第十五節證“殛”非誅殺亦當為流刑157
第八章清代《詩》學的發展脈絡及其時代特徵
第一節清初至中葉《詩》學的由宋入漢及古文《詩》學的極盛160
一、清初《詩》學的漢、宋兼采161
二、乾嘉時期古文《詩》學的大成166
三、道光前後《詩》學的過渡特徵與今文《詩》學之
崛起170
第二節清中後期今文《詩》學的崛起174
一、《詩》學歷史上的今、古文之爭174
二、清代今文《詩》學的崛起過程179
第九章《詩三家義集疏》的編纂體例及其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
第一節《詩三家義集疏》的成書過程與編纂體例190
第二節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196
第三節沿襲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對今文《詩》學學術源流的梳理和考辨思路199
第十章《詩三家義集疏》在《詩》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節對三家《詩》遺說作了大量的增補216
第二節對前人成說的考辨、補充及其糾謬218
第三節辨析和評判各家義說的高下222
第四節訓釋解經間有創穫232
第十一章《詩三家義集疏》的不足之處
第一節過分抑毛而申三家詩說237
第二節強調三家《詩》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其差異性247
第三節間有疏誤失考之處251
第十二章王先謙的經學思想與治學風格
附錄一《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書類《尚書孔傳參正》提要270
附錄二尚書孔傳參正序例272
附錄三詩三家義集疏序例281
附錄四《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詩類《詩三家義集疏》提要297
附錄五王先謙《荀子集解》的學術成就299
參考文獻323
一、本人的搜采之功33
二、利用宋以後之輯佚成果35
第三節網羅清代漢學各家各派之義訓36
第三章《尚書孔傳參正》對今、古文學術源流的梳理和考辨
第一節考證今文源流44
一、伏生所傳二十九篇無《太誓》,《顧命》與《康王之誥》各自為篇44
二、合《顧命》和《康王之誥》為一篇乃歐陽、大小夏侯所為47
三、《太誓》為《中候》篇章之一,但確曾攙入今文《尚書》中流傳一時49
第二節梳理古文源流50
一、孔壁古文即“中古文”50
二、孔壁古文十六篇的篇目52
三、鄭玄《書序》所言逸《書》二十四篇非張霸偽書
53
四、因其未立學官故鄭玄不注逸《書》56
五、杜林所得漆書《古文尚書》是真57
第三節釐清今古文名實60
一、古文乃倉頡所創,孔子用之以書六經60
二、兩漢時期今、古文皆有流傳63
三、《尚書》本百篇64
四、鄭注《尚書》雜糅今古實屬不得不然65
第四章《尚書孔傳參正》對今、古文的彙輯和考證
第一節彙輯今、古文文字和義說的差異68
一、彙輯今、古文的文字差異69
二、辨今、古文義說的分歧70
三、揮發今文三家義訓72
第二節考校和評判各家義說的高下75
一、評判今文各家義說的短長76
二、考證今、古文義說的高下79
第五章《尚書孔傳參正》對偽書、傳的補充證偽
第一節補證偽《書》二十五篇的剿襲造偽95
第二節抉發偽孔擅改經文之舉97
第三節對偽孔傳剿襲作偽的補證101
一、揭示偽孔傳剿襲之跡101
二、求證偽孔傳出於王肅說104
三、揭示皇甫謐與王肅合謀作偽之跡107
第六章《尚書孔傳參正》對《禹貢》的水地考證
第一節考證古水道的源流變遷114
第二節考證古山名119
第七章《尚書孔傳參正》的解經和考據成就舉要
第一節《尚書》今、古文皆唯有《堯典》,駁後世割分《舜典》之非123
第二節《皋陶謨》序確為三篇同序,古文益稷作棄稷
蓋非127
第三節駁何休王者居中嶽以巡四岳之說131
第四節解《舜典》“天子五載一巡守,諸侯四朝”為一年朝方岳、四年分朝京師,主鄭玄而駁何休133
第五節解《舜典》明試以功乃包賞罰黜陟言之,駁
偽傳135
第六節《五子之歌》之“五子”非“五觀”,駁惠棟、段玉裁說136
第七節太公望、太顛均曾位居文王“四臣”之列,駁鄭
玄說142
第八節舜父名瞽叟身實無目,非所謂有目不識善惡故稱瞽,駁偽傳、孔疏之誤144
第九節蒲姑非奄國國君之名,駁江聲、皮錫瑞說146
第十節舜流四凶乃在禹治水有成之前,駁鄭玄說149
第十一節駁“舜征有苗而死”之說乃為失實150
第十二節駁舊說大禹乾羽舞階,有苗來格之說為失實
151
第十三節駁《盤庚》篇偽傳並數盤庚遷亳為五遷國都之說有誤153
第十四節考證唐虞時象刑非謂無刑154
第十五節證“殛”非誅殺亦當為流刑157
第八章清代《詩》學的發展脈絡及其時代特徵
第一節清初至中葉《詩》學的由宋入漢及古文《詩》學的極盛160
一、清初《詩》學的漢、宋兼采161
二、乾嘉時期古文《詩》學的大成166
三、道光前後《詩》學的過渡特徵與今文《詩》學之
崛起170
第二節清中後期今文《詩》學的崛起174
一、《詩》學歷史上的今、古文之爭174
二、清代今文《詩》學的崛起過程179
第九章《詩三家義集疏》的編纂體例及其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
第一節《詩三家義集疏》的成書過程與編纂體例190
第二節對前人學術成果的彙輯196
第三節沿襲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對今文《詩》學學術源流的梳理和考辨思路199
第十章《詩三家義集疏》在《詩》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節對三家《詩》遺說作了大量的增補216
第二節對前人成說的考辨、補充及其糾謬218
第三節辨析和評判各家義說的高下222
第四節訓釋解經間有創穫232
第十一章《詩三家義集疏》的不足之處
第一節過分抑毛而申三家詩說237
第二節強調三家《詩》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其差異性247
第三節間有疏誤失考之處251
第十二章王先謙的經學思想與治學風格
附錄一《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書類《尚書孔傳參正》提要270
附錄二尚書孔傳參正序例272
附錄三詩三家義集疏序例281
附錄四《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詩類《詩三家義集疏》提要297
附錄五王先謙《荀子集解》的學術成就299
參考文獻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