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病害是北方地區常見的一個真菌性玉米葉部病害,是氣傳病害。在低溫多雨的季節病害流行的風險比較大。作物輪作有利於減輕這個一病的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眼斑病
- 別名:
- 病原拉丁學名:Kabatiella zeae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 主要為害部位:葉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玉米眼斑病,英文名:corn eyespot.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和雲南。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經常發生在接近成熟的上部葉片上。發病初期葉片上現小而透明的圓形至卵形水漬狀病斑,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環,並有具黃色暈圈的狹窄帶,大小1~2×0.5~1.5(mm)。從外表看象一種“眼斑”,故稱眼斑病。
條件適宜時,病斑融合為大的壞死區,發病早的病斑擴展成帶狀或片狀。葉鞘、苞葉也可產生類似的症狀。該病與彎孢黴菌葉斑病特徵相近,必要時需鏡檢病原確診。我國北方時有發生,有些年份有的地塊發生重,生產上現已引起注意。
形態特徵
病原菌是真菌, Kabatiella zeae(Aureobasidium zeae) . 在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初黃色,後變為粉紅色至黑藍色。分生孢子盤無色,無剛毛,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氣孔下,極小;分生孢子梗短棒狀,單胞無色。有時有2~3梗鑽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長形彎曲至鐮刀形,末端尖,透明無隔膜,大小18~33×3~4(um),平均為27×3.6um。分生孢子在玉米葉片氣孔中伸出的短梗上連續形成,也可沿菌絲在靠近分隔處產生。將病組織保濕24~48小時,可見2~7個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頂端。
傳播途徑
發病條件
孢子萌發適溫24℃。冷濕的氣候條件或冷涼、濕度大的山區或7~9月氣溫不高、降雨多的年份有利其流行。近年該病在北方有上升趨勢。
防治方法
作物輪作有利於降低這個病的發生。
如果在玉米揚花以前病葉多,而且氣溫偏低雨水過多,可以考慮用殺菌劑防治這個病。
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程度的杭病性。可以選用抗病性高的品種來防治這個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