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玉簾鋪水半天垂”,玉簾泉瀑布高達數百丈,闊有八、九丈,遠遠望去,真如一幕 玉珠
水晶串成的垂簾。
玉簾泉與
廬山瀑布群中的其他瀑布有著明顯的不同,它並不像石門澗瀑布那樣水勢洶湧,聲響嚇人,亦不像
烏龍潭瀑布那樣玲瓏嫵媚,婉轉流淌,而是屬於那種數尺之上尚是水,數尺之下全是煙的瀑布。
玉簾泉瀑布在半空之中,便化為縷縷散絲,陣陣煙霧,因風作態,隨意飄揚。
陽光照射下,霓虹隱現,玉簾變成五彩珠簾,跌入潭中,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瀑聲清脆悅耳。
此番景色,不禁使人聯想起著名的雁盪大龍湫瀑布來了,相比之下,玉簾泉瀑布別有一番嫵媚柔姿,惹人愛憐。
發現
玉簾泉發現較晚,據方誌材料記載,第一個發現玉簾泉的是
明代僧人蠡雲,是他不畏艱險於荊棘莽柴叢中發現了此泉,並第一次修通了通往瀑布的山道。
後來,著名高僧達觀主持歸宗時,又一次整修了這條山道。
從此,名人雅士聞後紛紛而至,詠玉簾泉的詩文相繼而出,玉簾泉下的深潭旁多出了“玉簾”、“半天飛濤”、“銀河天瀉”等石刻,其中“玉廉”二字即出自
東林黨人
鄒元標之手,鐫刻在潭前一突兀而立的岩石上。
兜律峰下
輪峰、石鏡峰之間的兜律峰下,又稱紫霄瀑、噴雪泉,臨泉仰望,但見泉水自崖頂噴薄而下,懸空40餘丈,斜掛如簾,如雨、如散絲,隨風飄揚,墜潭無聲,極為輕妙。潭下冷風習習
玉簾泉瀑布
雖夏日也寒氣逼人。
有人認為,廬山名瀑不下數十,而以此列為第一。
與黃岩等瀑布循崖而降不同,玉簾泉是崖頭向前凸出數尺,泉水臨空而降,它的高度雖有不及於他泉,而輕妙過之,遊人可於距瀑近丈處觀賞。
在瀑的對面有座噴雪亭,登臨其上,則自巔至潭,一望無遺,較之從文殊塔上觀看黃岩瀑,距離又要近一半。
清
嘉慶時星子人
曹龍樹在《玉簾泉詩序》中談到,“泉在金輪峰下,石崖高峭,圍立如城。
泉布崖而下,縱數百丈,橫八九十,如垂一幅水晶簾。日灼之而陸離,風搖之而偏後。
泉落石台,玉飛珠濺,復蟠激石底而出,隱隱如地出雷。
旁有石橋、石室,皆本天生,不假人為。論
廬山泉境之勝,此為第一。
因為邃谷密林,人跡罕至,不得與瀑布、谷簾等泉齊名,特表以詩云。”
同治《星子縣誌》引邵長衡記也認為,玉簾泉光景奇絕,“青玉峽、黃岩兩瀑不如也”。
地理
驅車從
廬山南麓
栗里出發東行約5公里,抵達
歸宗寺遺址,抬頭望見
金輪峰,直插雲天,石鏡峰拔地而起,其上的懸崖間,便是那“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玉簾泉瀑布。
在玉簾泉發源的石鏡峰頂上,玉真仙子將寶鑑懸掛在石鏡峰頂上對鏡梳妝。
景點
玉簾泉瀑布,位於江西省
廬山山南的歸宗,溪泉從石鏡峰上淙淙流下,到一處陡崖,百米多高,突然如素練般飄落,飛入一處深潭,潭水宛如一塊溫潤的墨玉。墨綠的潭水和白玉的瀑水自然天成,交相輝映,極有韻致。在我所見過瀑水中,她是嫻靜飄逸的那種,讓人見之難忘。
瀑布
過了
歸宗寺,就能遙看玉簾泉,那只是道細細的瀑流,並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其
玉簾泉瀑布
瀑水在山崖和古松的掩映中飄落,只是掛在山間的一條白色的帶子。
這哪裡是條
瀑布,快到近前了,還沒聽到水聲,她太薄太細,只是閃爍著白白的光,且飄飛起一層薄薄的輕霧,瀑水在半空之中,便化為縷縷散絲,陣陣煙霧,因風作態,隨意飄揚,飄飛撞擊了崖壁和潭水,便亂濺開來,化作大大小小的珠子,此時才覺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但聲音還是在水霧中飄飄渺渺,很難聽得真切,這便是玉簾泉,一道輕盈漫灑的白色珠簾。
玉簾泉
在
廬山眾多的瀑布中,玉簾泉算不得出眾,但至少是一個羞澀秀美的二八
佳人。玉簾泉的韻味還在於她的雅致。
王羲之更是以瀑為居,在瀑下讀書習字,今日玉簾泉之下的深潭旁邊,還有一個天然石洞,可容人,洞口有石屋殘跡,溪流中有段養鵝池,
王羲之當年曾在此放養群
鵝,我們今天尋找鵝池,卻不知何處,但是潭邊遍處的
摩崖石刻又使我們想像後人為追尋書聖的蹤跡而虔誠膜拜的盛大情景。
潭水
興許是潭是半擁在山間的,興許是接近傍晚的時分,潭水是極暗的,暗的深邃遼遠,這潭水原本應是這樣的,因為它是羲之洗筆的池子,只是這種暗是以綠作底子的,是極滑的,又是鮮潤的。
潭水的暗和瀑布的明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我驚異於瀑水的白光倒映在水中,有如月華傾泄,這是怎樣一種美麗呀,無法形容,你見過春江月夜,但它沒有這樣的嫻靜,你見過碧空雲巒,但它沒有這樣的飄逸;我以為它是羲之的鵝毛,在潭水中飄蕩,我以為他是
李白之劍氣,在墨玉間游弋。
天色越來越暗,瀑水卻越來越明,我丟一個石子擊向水中,潭水中的那道月光竟晃動起來,如正奏著的琴瑟,我的心也隨著潭水搖盪,我想張開雙臂將它擁抱,又想化作這飛流中的一朵浪花、一滴水珠,在山野的清風中縱情歡舞。
擁著這樣的美麗,我有些醉了,沉醉在今日的“月華”之中,讓我捨不得離去。
傳說
晝夜流淌的玉簾泉瀑布,似乎還向遊人訴說一個久遠而美麗的
傳說:
相傳在玉簾泉發源的石鏡峰頂上,有枚鋥亮明淨的圓石,石面平滑如鏡,可照見遊人鬚髮,這塊圓石,便是玉真仙子用來梳妝打扮的寶鑑變來的。有一天,玉真仙子將寶鑑懸掛在石鏡
峰頂上對鏡梳妝,那知鏡中竟映出山南群峰迭嶂,清溪泉瀑,玉真仙子喜出望外,便迅速喚來其他眾仙子共觀賞鏡中之美景,可那知一瞬間功夫,寶鑑不復存在,變成了一塊圓石嵌在山崖之上。當地民眾因此將這座嵌有寶鑑的山峰,取名為石鏡峰。從此,石鏡峰聲名大震,各地名流高僧紛至沓來,
李白、
王羲之等亦曾到此游過。
溪流中有段養鵝池,王羲之當年曾在此放養群鵝,以此為樂。王羲之每天在溪邊池畔留連,細細觀察著群鵝戲水之千姿百態,大概想從中悟出書學之道。有時還依照鵝在戲水的動人姿態,畫上幾幅栩栩如生的群鵝戲水圖。那知
白鵝躍出畫面,凌空飛天而去。於是放鵝洞之名由此得來,洞中據說還有一個斗大的“鵞”字,為王羲之親筆所書,近代有人還說在草叢苔壁中,發現了斑駁難辨的“鵞”字,弄得後來的遊人,每到此洞便四處尋覓。其實,這字今已不復存在了。
此外,在玉簾泉瀑布風景區,還流傳著杏林春暖,復生松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詩讚
今日玉簾泉瀑布之下的深潭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可容10餘人。洞口有石屋殘跡,傳說是晉代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曾在此讀書習字,那輕盈漫灑的玉簾泉水飄下而匯成於美麗的石鏡溪,
宋代詩人王十朋有《石鏡溪》詩讚曰:
山上有鏡石為台,雲霧深藏未肯開。
別有一溪清似鏡,不須人為拂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