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綱論

玄綱論

《玄綱論》,唐吳筠撰。分上中下三篇,共三十三章。上篇明道德,可見吳筠的宇宙生成論、道德修養論和社會政治觀。認為道生成宇宙萬物是一個自然過程,天地萬物由於天賦之氣不同而千姿百態;與道為一,有同於無,心常寧靜,便可解脫生死之累。中篇辯法教,從微觀角度講解修道的種種具體方法,主張約行取妙、學道有序、心靜無為等。下篇析凝滯,用問答體回答了世俗的疑慮,進一步闡發上中二篇的思想。立意暢旨皆本“道”為根基,並不攝引佛學,保持著道教的傳統特色,故深受後世奉道者讚賞,為研究道教義理的重要文獻。這些思想與司馬承禎的思想比較接近,體現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論水平,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獻。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玄綱論
  • 作品別名:宗玄先生玄綱論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 文學體裁:道藏
  • 作者:吳筠
玄綱論簡介,簡介,主要內容,觀點理論,政治傾向,思想核心,

玄綱論簡介

《玄綱論》一卷。唐開元至大曆間正一道士吳筠撰。《正統道藏》收入太玄部。《通志·藝文略》著錄《玄綱論》為三卷,
全稱《宗玄先生玄綱論》,一卷,為唐玄宗時期(713—756年在位)道教正一道學者吳筠所撰專論道教義理的道書。他認為“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耳。”全文分上、中、下三篇,凡三十三章。上篇為《明道德》,凡九章;中篇《辯法教》,凡十五章;下篇《析凝滯》,凡九章。其中闡明“道”義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明“德”義說:“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玄綱論》既論述了宇宙萬物生成本原,也論述了修真要旨和社會政治觀。立意暢旨皆本“道”為根基,並不攝引佛學,保持著道教的傳統特色,故深受後世奉道者讚賞,為研究道教義理的重要文獻。明《正統道藏》太玄部“尊”字號收載。

簡介

一卷,遭士吳筠撰。總括道教理論之綱要,分上、中、下三篇,凡三十三章。
上篇明道德,分道德、元氣、真精、天察、性情、超動靜、同有無、化時俗、明本末九章。略謂道乃“虛無之氣,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奠究其朕,謂之自然。”天地物靈神鬼仙,無不由遭面生。真一運神而無氣自化,中有真精,即無上虛皇,運太極,司玄化,總。御萬靈。人皆本道察神而生,然因性動為情,情反於道,故壽天去留不能自主。若去欲澄心,無為無虛,至靜虛極,則神王氣靈,形超性徹,與道為一,與造物者為儔,超脫生死之累。又謂道德亦為帝王治政之本, “內道德而補仁義。先素樸而後禮智",始臻至治。
中篇辨法教,述學道成仙之要旨,分神道設教、學則有序、陽勝則仙、虛明合元等十五章。略謂道經之旨皆以“至靜為宗,猜思為用,齋戒為務,慈惠為先",次則吐納導引,恰神潤骨。以陽煉陰,陽盛陰消,柔和慈善,虛明清貞,方可成仙。
下篇析疑滯,設問答豺解釋對修煉成仙之種種疑滯,分會天理、畏至道、長生可貴等九章。勸人專精至道,謂特稟真氣、大庇群生者,則無妨理世,忠孝貞廉功大及物者,亦得上擢仙職,中人好遭剛不可不專精修煉,修煉不:獨以得性為妙,尚須鍊形,始可成就高仙,而不淪為清靈善爽之鬼。昊筠立論專本道教,不融佛學,在唐代道論中甚為重要。

主要內容

觀點理論

《玄綱論》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論,修養論和社會政治觀。吳筠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道德章第一》),即“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它具有生成性。道生成萬物是個自然的過程,所以“自然”是道德之常,天地之綱。這是他對老莊自然無為哲學的發揮。天地萬物生成的根源為自然之道,而其所以具備千姿百態的形狀則由於元氣。他說:清通澄朗的氣浮而成為天,濁滯煩昧的氣積而成為地,平和柔順的氣結而成為人倫,錯謬剛戾的氣散而成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故生天地人物之形者是元氣(《元氣章第二》)。他進而又從“有無”、“動靜”等範疇來論道的生成性以及修道的方法。認為若做到“有”同於“無”,則“有”不滅,也就是神仙長生;只有“道”能自無生有,化有為無,學道就是要具備道的這一特性,如此方可解脫生死之累。修道者還須超越動靜,最終與至靜至虛的“道”契合。他的宇宙觀和修道論是一體的。

政治傾向

他的社會政治思想表現出天人合一觀,從天道陰陽變化推究人世治亂的終極原因。主張以道家政治觀為“心靈”,以儒家政治思想為“容飾”,一本一末,結合運作,可使天下垂拱而化。從宇宙、人生和社會的巨觀角度肯定了道德的價值和功用。中篇則從微觀角度具體講解修道的種種方法。大體包括:(一)“道在至精,靡求其博”,當“周覽以絕疑,約行以取妙,則不虧於修習”(《神道設教章第十》);(二)“道雖無方,學則有序”。其序為:“始於正一,次於洞神,棲於靈寶,息於洞真”(《學則有序章第十一》);(三)“心靜”。心應物而不為物累,不動念,特別是要做到“無為”,無為則心理,有為則心亂(《形動心靜章第十五》);(四)“寶神”。不知寶神的人,即使壽同龜鶴,終不能成仙。寶神的關鍵是“陽勝”,因為“陽勝則陰銷而仙”(《陽勝則仙章第十二》);(五)“制惡興善”,“立功改過”。他將倫理與仙道相聯繫,發揮了《太平經》、《抱朴子內篇》中同類的思想。

思想核心

下篇用問答體回答了世人的疑問,進一步申述前兩篇的思想。如有人問:人心久任之則浩蕩而忘返,頓棲之則超躍無垠,修道者怎樣才能得靜呢?答曰:心將躁時制之以寧,將邪時閒之以貞,將求時抑之以舍,將濁時澄之以清;優哉游哉,不欲不營,以玄虛為境域,以寂照為日月,惟精惟微,不廢不越。照此長久堅持修習,則物冥於外,神鑒於內,不思靜而已靜,不求泰而更泰,即動寂兩忘而天理自會。進一步闡明了上中篇的守靜去躁思想。
《玄綱論》的主要內容,也是吳筠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唐禮部侍郎權德輿所撰《宗玄集序》稱,吳筠獻《玄綱論》三篇,得到唐玄宗的“優詔嘉納”;並稱此論“總論穀神之妙”。權德輿吳尊師傳》稱其“尤為達識之士所稱”。可見《玄綱論》在唐代便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吳筠為唐代道教正一道重要學者之一,其思想與司馬承禎較接近,《玄綱論》與司馬承禎《坐忘論》一樣,體現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論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