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化寺

玄化寺

鶴慶玄化寺是滇西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也是滇西北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之一。玄化寺是唐代雲南地方政權南詔王勸豐祐時期的雲南三大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玄化寺
  • 外文名:Xuanhua Temple
  • 地理位置:位於滇西北
  • 相關文獻:《滇雲歷年傳
  • 別名:元化寺
簡介,傳說,歷史背景,

簡介

據《滇雲歷年傳》載:“豐祐保和二年(公元825年)建立鄯闡(昆明)王宮,僧贊陀建玄化寺於鶴慶,王嵯巔建大理崇聖寺。”可見就當時而言,玄化寺與南詔國內東京王宮、西京崇聖寺規模相當。
玄化寺規模宏大,故址與文廟毗鄰,今與文廟一道被建成鶴慶縣第一中學,但文廟局部保留了下來,玄化寺卻在建國後蕩然無存。據史載,玄化寺原有雙塔、照壁等附屬建築和一片松林。玄化寺的古鐘由大理工匠鑄造,“玄化曉鐘”為鶴慶著名的鶴陽八景之一。
現在玄化寺雖蕩然無存,但斷碣殘碑、零磚碎瓦還散軼在鶴慶一中的校園和民間。民間收藏的書有“玄化寺”三字銘文瓦片,長約1.5尺;校園裡也看到梵文磚上書藏語漢字六字真言“ 嘛呢叭哞 ”,下有數行梵文,磚約1寸厚,6寸寬,1尺長,可能是玄化寺用的磚塊或玄化寺雙塔的塔磚。
今天,在鶴慶一中的校園裡,鶴慶文廟大成殿依然保存完好。作為鶴慶建造時間最古老的寺觀。

傳說

關於修建玄化寺的原因,《南詔野史》、《僰古通紀淺述》等許多雲南地方史乘都有這樣的記載,鶴慶在唐代以前,鶴慶壩子大部分地方為湖泊,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從印度東部摩揭陀國來的佛教密宗僧侶贊陀崛多,做了南詔國的國師。他看到鶴慶壩子汪洋一片,於是泄水開疆,使鶴慶壩子由滄海變成了桑田,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在《擲珠記》中詳細記載了這一個神話傳說故事。壩子開闢後,隨之由南詔國師贊陀崛多主持下,在壩子中央修建了玄化寺。《僰古通紀淺述》載:“國師往石寶山修道,見謀統(鶴慶古稱)地方為水所占,乃以錫杖決其東南隅,水遂泄涸。水中得一香樟木,刻為釋迦佛像,以安息香、白檀、龍腦、牛黃麝香六味布漆之,書光,聚咒一萬八千遍,呼像曰:嗯。師恐佛像能言,人以為怪,再呼佛曰:吐舌。師書啞字於佛像舌,自是佛像不言。”這就是玄化寺木雕釋迦牟尼佛像傳說為活佛的端倪所在,也是修建玄化寺的原因。玄化寺修建於公元825年,迄今已近1200年歷史。

歷史背景

玄化寺因清代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名諱,故又名“元化寺”。玄化寺是明代至清初鶴慶軍民府僧綱司僧正駐錫之地,出過不少大德高僧。民國時,玄化寺大殿上塑有三丈高的大佛三尊,這在滇西北也是少見的。
南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憲宗帝蒙哥三年)十一月,忽必烈率軍進入鶴慶,受到大理國謀統府(鶴慶)演習(類同知府)高惠直及廣大僧俗人民的歡迎。忽必烈駐蹕於玄化寺,賜給玄化寺銷金、絳羅、袈裟、火珠、珊瑚等寶物,此後這些寶物一直保存了數百年。《景泰雲南圖經志》載:“……至今猶存,凡遇慶賀則於此習儀。”可見被奉為聖物,一直受到當地人民的瞻仰和崇奉。六年後,忽必烈繼位,是為元世祖
作為滇西北的佛教聖地,玄化寺是劍川麗江永勝雲龍蘭坪維西香格里拉德欽及川西南藏區納西藏族朝覲之地或朝雞足山必經之地。據《景泰雲南圖經志·北勝州》載:永勝“拜佛台山,在州治之西,約高百餘丈。每歲二月八日,居民不分男女、少長、貴賤,俱登其山,遙望鶴慶玄化寺瞻拜,故名。”永勝其它地方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筆者認為與永勝高氏土司鼻祖高慧球為鶴慶高氏土司鼻祖高泰慧之子有關,高泰慧長子高慧珠襲父職,弟高慧球被派往永勝(見《鶴慶高土司世系》)管理地方。
玄化寺創建後,受鶴慶封建領主高氏的不斷賞賜,城南兩公里內的大片田產逐漸劃入玄化寺管業,僧侶們把山門修建在城南兩公里外的映虹橋上。雖然在明代,地方官與僧綱司商量,在鶴慶古城南門外空曠地帶建新生邑村,但玄化寺特有的“佛寺養獨馬,騎馬關山門”的特殊文化現象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鶴慶玄化寺佛像遭到焚毀,成為雲南歷史上滅佛的一件大事。據《鶴慶府學廟碑記》載:“弘治己酉,按察林副使焚毀佛像。”林副使即林俊,福建莆田人。焚毀佛像的起因是,鶴慶地處橫斷山區,受垂直性氣候的影響,終年經常遭受冰雹的侵襲,當時謠傳給玄化寺佛像臉上抹金,能減少冰雹帶來的災害。這種抹金的行為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僧侶們藉機收斂錢財。所以林俊到鶴慶後,通過焚毀神聖佛像的手段,威懾僧侶,逼使他們交出金銀和田產,成功地打擊了僧侶作為特殊的封建大領主、大莊園主的地位,並取媚了當時朝野上下崇道抑佛的主張。筆者認為,林俊焚毀佛像也沉重地打擊了鶴慶佛教密宗和阿咤力信徒的勢力,使佛教禪宗地位在鶴慶境內得到進一步加強。《南詔野史》載:林俊在焚毀玄化寺佛像後,又在雲南境內“火滇淫祠三百”,無疑其原因與在鶴慶的舉動是一樣的。
玄化寺佛像焚毀後的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夏天,玄化寺又遭到了雪上加霜的打擊,6.5級的地震使寺觀的大部分建築倒塌,相鄰的文廟乘機對玄化寺進行擠占,正德戊寅年(公元1518年)秋,鶴慶軍民府知府吳堂在其地基上“始遷大成殿、欞星門、戟門、東西角門,迨今乃獲盡遷而大務。”自此以後,玄化寺規模變小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